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310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10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岳翻向枢密院递了请调函,枢密使张俊很快便批复下来,轻松愉快地应允了。

    这倒是让岳翻有些意外,前来枢密院领取甲胄印信时,意外发现秦桧也在。

    看到秦桧,岳翻的神色顿时一沉,害死兄长的罪魁祸首,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

    “岳翻将军,不等令兄丧期之后再赴前线?”

    岳翻没好气道:“国事为重,抗贼守土,此乃家兄遗愿,自当尽力早日完成。”

    “是,岳家满门忠烈,忠于国事,令人钦佩。”

    秦桧叹道:“贤昆仲且不说,就连岳云,也是少年了得,以至于被贼人忌惮,暗中谋害。尊驾早日前去,于公尽忠朝廷,于私保护亲侄,倒也妥帖。若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政事堂和枢密院会尽力满足。”

    “哼,就不劳秦相公费心了。”岳翻脸色依旧低沉,没有半分笑容。

    “关于令侄遇刺的调查,也不需要吗?”

    秦桧若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岳翻,悠悠道:“皇城司就此事也有调查,已经有所收获,不知岳翻将军是否有兴趣了解?”

    “”

    岳翻沉默了,理智告诉他秦桧是不怀好意,但关乎侄子遇刺,他确实想要探知一二。

    皇城司消息素来灵通,或许已经追查到什么,至于消息是否准确,回头可以自行验证。

    “请秦相公赐教。”

    秦桧笑道:“这就对了嘛,想必你也听说了,刺客是来自东京,受伪齐刘豫指派。”

    “这不是新闻。”

    “当然,但你可知,行刺高阳郡王与岳云的可能并非同一批刺客。”

    襄阳很多消息被徐还和张宪有意封锁,岳翻不知详情,听闻此言,顿时眉头皱起。

    秦桧道:“据闻行刺岳云的刺客是长安人氏,曾是西军老卒,半年之前从军中还家。西军素来军纪严明,他们这才离开几日啊,竟然转眼成了谋害忠良子弟的刺客,真是让人意外。”

    长安人氏!西军老卒!

    几个敏感的字眼一出现,岳翻心中顿时一紧。

    “更奇怪的是,这些从未出过关陇的老卒,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襄阳城里,藏身苏记客栈与货栈,险些躲过搜捕。”

    秦桧悠悠道:“苏记你可知否?眉山苏氏,前朝苏学士之后。”

    岳翻再度眉头皱起,现在天下谁人不知眉山苏氏是徐还亲眷,秦桧此话是在暗示什么呢?

    秦桧趁势续道:“刺客真是胆大包天,幸好高阳郡王平安无事,毫发无损,岳云运道稍微差了些不过幸得鄂国公在天之灵保佑,渡过一劫。”

    岳翻的脸色几变,最终冷哼一声道:“秦相公,不必如此费心”

    “是啊,只要走一遭襄阳,自然什么都清楚了,用不上老夫多费心。只是见岳将军连令兄葬礼都顾不上,匆忙前往,于心不忍,告知些许讯息,以免岳将军过于着急。”

    “多谢,告辞!”

    岳翻冷哼一声,头也不回地走了。

    秦桧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转身与张俊相视一笑,信与不信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怀疑的种子只要生了根,就会开始疯长

    岳翻去了襄阳,未来着实让人期待。

    至于眼下,秦桧不由自主想起了临出宫前蓝圭那几句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蓝圭无意间闲聊几句,秦桧猛然意识到一个自己忽略的问题。

    赵构的身体和大宋的继承人。

    经过几年的不能人道之后,赵构心中积攒了太多的欲望,而元懿太子死后,对亲生子嗣的渴望越发强烈。

    现如今身体调理有所好转,便有些不节制,夜夜笙歌,召幸嫔妃,长此以往身体受得了吗?

    奈何此事极为敏感,旁人根本劝说不得,大臣但凡上疏劝谏,得到的都是赵构的冷脸甚至质疑。

    在皇嗣这件事上,赵构的心理太敏感了,岳飞是怎么死的?除了拥兵在外,功高震主之外,就是因为他在皇嗣储君问题上多嘴,前车之鉴犹在了。

    至于宫中,连蓝圭这样的老人都不敢多嘴,更何况旁人?

    吴皇后倒是有劝谏,但被赵构视为争风吃醋,有失中宫气度,甚至许久故意冷落吴皇后,好不尴尬。

    也正是因此,宫中的局面才有些怪异。

    吴皇后得不到宠幸,难免心理不平衡,守活寡也就罢了,更为担心的是其他嫔妃生下子嗣。

    好在宫中嫔妃们的肚子暂时静悄悄,这才松了口气。作为中宫皇后,膝下还养着一位宗子赵伯玖,她便能安心好多。

    但张贤妃膝下养着的赵伯琮似乎更得人心,先一步抱入宫中,被下意识视为储君人选,何况身后还有亲生的祖父庆国公支持。

    那可不是一个闲散宗室,身后是整个太祖系皇族,在太宗一系尽数被掳去北国的情况下,他们是临安朝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将来若是中宫与宗室不睦,上面没个人压制,如何是好?除非

    秦桧自然而然想到了一个人,时候差不多了,也该让她回来了

第六二三章太后南归() 
徐还遭遇行刺,公主府上下自然也惊了一跳。

    不过好在提前知悉消息,确认有惊无险,故而上下都颇为淡定。

    真正让他们不淡定的是岳云遇刺,深悉内情的裴元衍最是心知肚明,不免一头雾水。

    荣宝阁提供的消息,行刺只是针对徐还,并未提及其他人,怎么岳云

    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个人都没打听到,着实有些意外。还有就是,岳云一个小孩子,行刺他有什么意义呢?

    岳云有惊无险,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因此产生的后患却层出不穷。

    当襄阳消息传回临安,裴元衍终于知道,行刺并非目的,只是手段,此举旨在是为了嫁祸高阳王府。

    好在自家王爷气定神闲,稳住了张宪,这才没有闹出什么大乱子。

    不得不说,这一招着实阴狠。

    裴元衍更暗暗有些后怕,倘若自己故意拖延,让岳飞送命之事被人知悉,那可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也就在此时,裴元衍才隐隐有种感觉,也许自己想的太过简单,做了一件蠢事。

    好在这件事只有自己和冯五知情,即便徐还那边有所猜疑,也毫无证据。

    还是那句话,自己的初衷是一番好意,不管徐还领不领情,绝不至于戳穿自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这个秘密,将随着时间彻底掩埋

    眼下当务之急是调查消息,尽快协助徐还厘清襄阳之事的真相,先不说还击了,更重要的是厘清身边的威胁。

    刺客竟然是来自的长安的西军老卒,那可是高阳王府的基业之地,竟然也被渗透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事绝不可掉与轻心,必须尽快挖出蛀虫,以免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调查尚没有进展,裴元衍又收到了一个重要消息,宫中开始大兴土木,重修慈宁宫。

    慈宁者,太后居也!

    孟太后已经去世,而今大宋有太后之尊的乃是当今皇帝赵构生母——韦氏。

    宋金和议的条约里,就有一条,奉送韦太后南归。这也是当初赵构力主和议的,让大臣们难以反驳的理由。

    孝顺,从来就是最好的遮羞布。

    如今和议达成,韦太后南归也就顺理成章,只是时间问题。

    宫中修缮宫殿便是一个讯号,说明韦氏南归在即。与此同时,韦太后的弟弟,赵构的舅舅韦渊被册封为安乐郡王,奉旨北上迎回太后。

    据宫中传言,是要在新年之前,接回太后,除夕皇室阖家团圆。

    算算时间,不过两三个月了。

    公主府对韦氏南归一直十分重视,盖因当年辽河驿站的那场冲突。

    裴元衍并不十分清楚,但徐还再三交代,此事必须格外留意,故而他第一时间飞鸽传书,并告知柔福帝姬。

    果不其然,柔福帝姬听闻消息,神色微变。如果当年没有撞破韦氏怀孕,也许不至于太担心,现如今身为太后,必然容不得被旁人知悉自己的丑事。

    更为重要的是徐还,柔福帝姬也说不清楚丈夫到底在担心什么,只是一再叮嘱他,一旦韦氏南归,必须离开临安。

    对徐还,柔福帝姬是无条件信任的,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只是一声叹息之后,便说道:“罢了,裴先生,金蝉该脱壳了。”

    金蝉脱壳,此乃公主府准备数年,徐还格外重视的天字第一号重大行动。如今,终于要开始了。

    裴元衍知道此事为时不远,却没想到开启的契机竟然是韦太后南归,看来这其中有些不可告人的皇家辛秘。

    他无意打听,只要办好差事即可。

    柔福帝姬道:“岳夫人与岳雷要扶灵北归,随行些许人还有,文郁和七七既已订亲,还是早日回故里完婚吧,让辛夫人和牛皋将军的亲眷随行北上。”

    裴元衍当然明白真实目的,疑惑道:“殿下,如此会不会过于明显,引起怀疑?”

    “现在不走,到时候人太多,更不好办。”

    柔福帝姬道:“怀疑就怀疑吧,只要我和孩子们还在临安,只要他们和徐郎没有彻底撕破脸皮,便不会怎样。否则一旦凤驾南归,再想走就走不了。”

    “是!”

    柔福帝姬补充道:“对了,徐郎遇刺,我理应担心,加以关切,就让虞允文带些要紧人物,赶去襄阳随扈徐郎。”

    “是!”

    近日从临安北行的运河上有些忙碌,过往的船只很多,且船头旗帜表明这些人非富即贵,商船渔舟纷纷少不得避让。

    先是鄂国公岳飞的灵船,随后是虞允文乘坐高阳王府的座船,携带福国长公主交代的物品,紧接着是安乐郡王韦渊。

    韦家是外戚,但早期并不显贵。韦太后起初只是个小宫女,得幸生下赵构之后,韦家兄弟才有幸担任些许不入流的小官吏。

    本来也就这样了,一个普通妃嫔的亲眷能有如此待遇算不错了。万万没想到,韦家竟然祖坟冒青烟,撞上了大运。

    靖康之耻,他韦家的外甥赵构当上了皇帝,韦家作为皇帝舅家,迅速飞黄腾达,迅速封了爵位,担任官职。

    当然了,只是太常寺等些许并不重要的职务。那个时候,韦渊格外想念姐姐韦氏,只要她回来了,还能亏待了自己?

    只是被金人掳走,能不能回来,何时归来都是问题,韦渊也不敢奢望。

    没想到幸福来的太突然,宋金议和,太后南归,更让他惊喜的是外甥赵构立即给了他郡王爵位,奉旨北上迎接。

    郡王!

    整个大宋都没几个,除了两个太祖系德高望重的长辈,以及领兵在外的驸马徐还外,就属自己的。

    大宋外戚封王的不在少数,但一般都是皇后的生父方才有此殊荣,而且多是追封。自己能够以太后胞弟,皇帝舅父的身份生前封王,着实是难得的殊荣。

    韦渊心里这个得意,自然是溢于言表,一心想要将迎接太后的差事的漂亮。无他,只要太后顺利南归,从此韦家的地位与荣宠将更上一层楼,至少数十载长盛不衰。

    此时此刻,满心欢喜北上的韦渊绝对想不到,自己不过是天大阴谋的一个环节,更不知道等待他和韦家的会是什么

第六二四章釜底抽薪() 
两起遇刺案震惊天下,襄阳风起云涌,临安风声鹤唳,东京自然也不平静。

    金国人正在打点行装,按照和议条约,他们须得尽快退守到黄河以北,移交河南之地。

    兵马押运着一车车的财宝,各种物资,往黄河渡口而去。这是临走之前最后的搜刮,当不再拥有,金人对这座昔日的锦绣古城再无半分善意。

    当然了,为了避免贻人口实,他们只敢掠夺宝物,不敢伤人,而且主要是用的伪齐刘豫的名义。

    真正到了临走之时,兀术反而有些不舍,也有些不甘。

    可惜无可奈何,襄阳城里针对徐还的行刺失败了,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还是经不住有些失望。

    如果徐还死了,他不介意立即翻脸撕毁刚刚签订的和议,至少可以故意拖延,延缓撤军。

    可惜,愿望落空了。

    徐还这个心腹大患,要是真能就此死了,自然是最好不过。然而终究是奢望,徐还不仅未死,还给了他出兵的口实。

    据消息通报,襄阳大军已有北上迹象,牛皋也率部出潼关,摆明的架势,两军是要分进合击,剑指洛阳。

    接下来肯定是东京汴梁,显然是要一举荡平中原的节奏,到了那时候,沿河北望,徐还会不会动心北上呢?

    河东与河南都他在手中,出太行山口,渡过黄河,徐还完全有这个主动权,除非他被拖住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