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253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53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可奈何,只能另寻办法。

    秦桧相信,皇宫之内,官家赵构会和自己有类似的想法。

    一个将领,功劳大小永远是其次。

    功高震主,此为天然猜忌,徐还如今功劳,以及实力都已经强大到超乎赵构承受的地步。

    此番打下韦州和夏州,本身是大功一件,按理说该立即有所赏赐才是。

    不过借着战事未完,随后一同封赏的借口暂时拖延而已。

    可是如果接下来,徐还直接打下了西平府,甚至灭掉了西夏?封赏必不可少。

    秦国公已经到头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按照现在的趋势,封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赵构心中最为忌讳之事,想要阻止,唯有一个办法——挑错。

    如果能从徐还身上找到错处,功过相抵,不奖不罚,无疑是秦桧和赵构心中最为热切的期盼。

第五〇八章反常的正常() 
赵构的心情很矛盾。

    作为一个皇帝,收复失地,开疆拓土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边功是所有帝王共同的追求,是可以写在神道碑上,载入史册的功绩。

    对于赵构这种“得位不正”的皇帝而言,尤其重要。

    如果自己在位期间,能够收复西夏,做到好几代先祖都不曾做到的事情,天下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再也不会有人诟病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即便来日父兄归来,他们有何颜面和资格,与自己争夺皇位呢?

    从这个角度而言,徐还在西北做的事情让他欢喜兴奋。

    可是,徐还的自作主张,以及如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状态,让他担心,让他忌惮,甚至是害怕。

    到了如今的地步,他已经很难相信徐还绝无二心了。

    没错,迎娶契丹公主一事看似有了所谓的合理解释,但实际上无视皇室,外联他国的实质没有改变。

    如果是一个皇子宗亲和契丹联姻还道罢了,一个驸马和他过联姻,成了两国共同的驸马,这叫什么事?

    契丹如今弱小,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徐还的附庸和强势外援。

    那么秦岭以北,潼关以西的地界,就完全是徐还自己说了算了。

    千里之地,数十万大军,自己这皇帝已经是鞭长莫及。

    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也什么都不敢做。

    若诏命不合徐还心意,很有可能刺激到他,万一做出什么过激反应,是他和临安朝廷所不能承受的。

    很微妙的平衡,明明互相猜忌,彼此提防,但为了所谓的大局还不得不“心照不宣”,好像很默契,彼此信任。

    偏偏不明就里的百姓站在徐还那边,更使得他无法轻易对徐还有所限制和惩戒。

    皇帝,有时候也很无奈,难免被舆论所限制。

    更要命的一个问题——封赏。

    枢密院已经很委婉地表达了,前线将士征战杀敌,收复疆土,有功当赏。

    自己出爵位,出赏赐为徐还做人情,送福利,赵构当然是不愿意的,奈何没有撕破脸皮,就只能承受这等尴尬境遇。

    只能借口待战事结束口一并封赏,尽量拖延。

    在此过程里,看看徐还会不会犯错,可以趁机敲打,抵消封赏。

    除此之外,还需要另外想其他办法,比如借柔福帝姬敲山震虎。

    可是宫中孟太后还在,这位伯母十分疼爱柔福帝姬与几个孩子,有这座靠山在,赵构少不得投鼠忌器。

    何况柔福帝姬到底是他的亲妹妹,即便没有太过深厚的感情,却也需要摆出一副好兄长的姿态给天下人。

    没有合适的理由和契机,当真不敢轻举妄动

    为难啊!

    赵构很无奈,柔福帝姬则很担心。

    丈夫在外征战,刀光剑影不说,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猜忌。

    最近这段时间,迎娶契丹公主之事,她心知肚明,却要故作姿态,好似生气,又好似不在意,让人难以捉摸。

    还得小心翼翼维持和宫中的关系,减少皇帝对丈夫的猜忌,起到缓和作用,还得维护好临安各种人际交往。

    照顾好家里的两个孩子,以及身怀有孕的宋五娘,一点也不轻松。

    更糟糕的一个情况,宫中孟太后病了。

    能够在临安游刃有余,安安稳稳,孟太后宛如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太大。

    一旦孟太后有什么闪失,失去了这座最大的靠山,公主府的处境将会艰难不少。

    而且几年相处下来,柔福帝姬与孟太后确实宛如母女,从感情上也不愿意伯母有三长两短。

    除了延请御医为其诊治,及时入宫探望侍候外,柔福帝姬还时常前往灵隐寺拜佛祈福。

    惟愿孟太后能够早日康复,丈夫在西北平安顺利。

    当此之时的西北,宋军正在涌向西平府。

    吴玠的大军率先沿着黄河率先到达大宋昔日的灵州城,如今西夏的第二大重镇城池西平府。

    随后东路宋军从夏州赶来,折彦质和任得敬为先锋,随后则是牛皋、杨再兴所部。

    秦国公徐还携新夫人契丹蜀国公主耶律余里衍最后压阵到达。

    宋军号称十万大军,兵围西平府,大战一触即发。

    西夏这边守卫城池的是临危受命的晋王察哥,李乾顺等若是把西夏的半壁江山,甚至是国运,全部交付到这位兄弟的手中。

    察哥深知自己肩负的任务,又有韦州快速陷落的前车之鉴,难免有些紧张。

    站在城头瞧见宋军源源不断出现在城下时,一颗心顿时沉了下来。

    然而到了此时地步,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只能与宋军鏖战血拼到底。

    竭力保卫这座城池,如果守不住,那么只好与城偕亡,否则哪有颜面返回黄河以西去见国主和党项父老。

    李良辅也是类似的心情,丢掉横山防线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说是宋军释放烟雾,来了一招声东击西,突然袭击,但终究是他轻敌,疏于防备。

    按理说察哥到了西平府之后,他该返回兴庆府去领罪,或者干脆以死谢罪才是。

    但李乾顺有诏书送来,命他将功折罪,先协助察哥守卫西平府,再谈其他。

    国之危局,用人之际,斩将不祥,李乾顺也算是无奈之举。

    李良辅心里也清楚,虽说国主暂时原谅,但前提是必须立功才能抵消罪过。

    如果此番西平府守不住,那么他也就罪无可恕。

    除了自刎谢罪,别无退路。

    除非

    除非投降宋国。

    但他是西夏臣子,岂能做出背主求荣的反叛之事

    李良辅摇摇头,看着宋国军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心情无比沉重。

    他和察哥都担心,宋军会使用在韦州产生奇效的那种火器。

    是以对地道监控的非常严格,至少有两千西夏兵卒在地上放置大缸,日夜小心听动静,并加固城墙,防止韦州悲剧重演。

    可是连续数日下来,地下却没有一丁点动静。

    宋国大军采用了最为常规的做法,对西平府发动了攻击。

    看着不断涌上的云梯和投石车,察哥和李良辅都有些意外,也有些不明所以。

    宋军似乎有点太过正常,反常的正常

第五〇九章神奇军粮() 
此等攻城之法,若换了旁人,那是再正常不过。

    但放在智计百出,时常出其不意的徐还身上,便显得反常。

    不像是徐还的手法!

    还有,宋军在韦州明明有厉害火器,到了西平府,为何一反常态不使用呢?

    宋军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徐还又有什么阴谋诡计吗?

    察哥与李良辅少不得面面相觑,忐忑之下越发保守,不敢轻举妄动。

    哪怕某些时候,可以出城袭营,稍加反击,都全然不敢尝试。

    甚至当李乾顺来信,准备从兴庆府调派兵马,与他们里应外合,夹击宋军时,他们也断然拒绝。

    李良辅认为,有理由怀疑徐还是以西平府为诱饵,围而不破,故意引诱援军前来,中途伏击。

    兴许,徐还还有趁势渡黄河,偷袭兴庆府的可能。

    一时间,西夏人无限放大徐还的神奇,想到了各种匪夷所思的可能性,可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事实上,宋军大营里,也是焦躁不安。

    中军大帐里,几位将领也是小心翼翼,惴惴不安。

    吴玠怎么也没想到,秦国公竟然玩了这么一手,带着五千骑兵突然离开。

    五千兵马是小事,要紧的是主帅擅离前线,影响太大。

    稍有不慎,直接影响军心稳定。

    若是被西夏人侦之,趁机反扑,焉知会是什么结果。

    草率!

    甚至荒唐!

    吴玠觉得,在这件事上,素来稳重的秦国公太过冒失了。

    即便契丹与他乃是姻亲,即便云内州很重要,关乎战略大局,也不该如此轻率。

    至于秋荻夫人和明月之事,牛皋等人自然是隐瞒了,否则徐还的动机难免会遭到部将猜疑。

    爱美人不爱江山乃昏聩之举,最容易遭到诟病的。

    吴玠不知这些,只当徐还纯粹是为大局考虑,不免恼恨,可惜当时自己不在夏州,否则定要劝阻。

    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只能配合牛皋,处理好这个烂摊子。

    撤军自然不行,徐还临走前的命令是大军继续围攻,等他回来。

    可是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金军大肆进犯云内州,五千骑兵能解围吗?

    万一有个什么闪失

    即便侥幸全身而退,时间稍微拖延,后果也不堪设想。

    消息传到西夏人耳朵里,会怎样吗?

    速战速决,快速战胜在返回西平府,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东西两线都安然无恙。

    难度太高。

    秦国公能做到吗?

    吴玠心里七上八下,奈何事已至此,唯有配合遮掩,稳住西线形势。

    好在有个容貌身形相似的假国公,每日与契丹公主携手出线在阵后督战。

    堂堂驸马,三军统帅,不亲自冲锋上阵合乎情理。

    兵卒们不会有意见,只要见到秦国公,军心士气便依旧高涨;而城头的西夏人,便难免畏惧,不敢轻举妄动。

    战事在继续,攻城照旧进行,但西平府纹丝不动。

    吴玠也顾不得那么多,只希望在西夏人发觉,宋军士气低沉之前,徐还能结束云内州的战事,尽早返回。

    耶律余里衍也是相同的心情,她愿望东方,惟愿丈夫平安,得胜而归,心愿得偿

    却说徐还率领五千骑兵,一人双马,一路狂奔。

    从夏州到府州,七八百里路,只用了两天便赶到。

    当然了,人困马乏是必然的。

    好在西军各州县部属快速运转,物资粮草及时转运使。

    骑兵到府州时,折彦野已经备好饭食营帐,饱餐后的将士们立即到头就睡。

    马匹则是用上好的草料加上粮食喂养,使之及时恢复体力。

    接下来,渡过黄河之后将会是一场恶战。

    折彦野怎么也没想到,秦国公竟然带着五千骑兵回来了,要渡河救援云内州。

    意外!

    震惊!

    他很好奇,萧百发到底和秦国公说了什么,竟然能说服徐驸马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决定来。

    “不要想那么多,全力配合我打好这一仗。”徐还懒得解释,直接要求。

    “是!”

    折彦质明白事理,作为下层将领,没有决策权力,只得听命行事。何况事已至此,箭已离弦,别无他法。

    “国公,五千骑兵会不会太少,要不要从府州和延安府再抽调”

    徐还摆手道:“不必了,来不及,此战贵在一个快字,五千兵马轻装简行即可。抽调来不及,而且人一多,目标就会太大,反而行动不便。”

    “国公,双马奔袭,马匹倒还好,但将士们未必能受得了,干粮”

    “我让你准备的东西,周全了吗?”

    “渡船已经妥当,可以随时搭建浮桥。另外,国公叮嘱的牛乳,羊乳,也已经备好。”

    折彦野不明白,徐还弄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召集人手,连夜熬制牛乳,将牛羊乳熬干成为絮状,块状,装入皮囊携带。另外,随身佩戴少许盐巴,肉干和水囊,所有将士务必轻装上阵。”

    “熬牛乳?将士们就吃这个吗?”折彦野瞪大了眼睛,有些难以置信。

    “没错!”

    徐还笃定道:“尽快去熬,不妨告诉你,这玩意是急行军时最好的神奇军粮。”

    “果真?”

    话音出口,折彦野觉得自己问的实在多余,徐还能说,自然有其道理。

    “照办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