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186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86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即有言官闻风奏事,质疑徐驸马在蜀中的作为,奉命抗金,却在成都府不为所动。

    只派了麾下将来率部分兵马北上,余下的兵力竟然不痛不痒地调去剿匪,为姻亲“复仇”,此举未免过于草率,有以权谋私之嫌。

    有过之前那场乌龙弹劾之后,文官们谨慎了很多。

    质疑归质疑,但措辞并不十分激烈,也算是给自己留余地。

    但质疑和指责始终存在,徐驸马在蜀中行径不合常理,自然该有所解释。

    然而赵构对此并不以为然,摆手道:“诸卿不必多言,子归之举,朕皆知晓。”

    什么意思?

    徐驸马已经秘奏皇帝?

    不带这样玩啊,这不是又故意挖好了坑等人跳吗?

    很多官员有些后怕,也颇为庆幸,幸好自己没有轻率附议。

    “暂居成都,盖因子归征战劳苦,水土不服,有不少兵卒也有类似情形,必须留下暂作修养。”

    赵构道:“至于剿匪,你们眼里就只看到盗匪,看不到盗匪之后或身旁是什么人?”

    呃

    什么意思?

    朝堂之上顿时面面相觑,嗡嗡细语,相互问询。

    有明白人顿时反应过来,大理和吐蕃啊,名为剿匪,但实际醉翁之意不在酒。

    要紧的是徐驸马已经向官家报备过,或者本就是得到官家首肯。

    跳出来说三道四,不免显得

    接二连三吃亏之后,文官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徐驸马是弹劾魔咒,一个特殊存在。

    但凡弹劾,一个不小心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是不要随便碰的好。

    瞧瞧昔日的范相公,如今何等凄惨就该心中有数,前车之鉴不远啊!

    这一切,秦桧都看在眼中。

    他就是那个理智之人,尽管比谁都想整死徐还,但弹劾攻讦这种事他从来不会冲在前头。

    尤其是不痛不痒的罪名,要么官家心里有数,要么根本不在乎,何须为此惹得一身腥,有损在官家眼中形象呢?

    不值当!

    等待,耐心等待。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定要置其于死地。

    在此之前,需要做好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秦桧发现官家赵构对徐还深信不疑,如果不离间君臣,动摇信任,引起猜疑,攻讦只是徒劳。

    离间不是一件容易事,却并非不可能。

    毕竟徐还率军出征在外,秦桧不相信赵构全无顾虑。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是权宜之计,君王未必这么想,至少不是心甘情愿。

    这便是自己的机会,秦桧如是想。

    公主府,柔福帝姬听闻徐还水土不服,抱病成都,不禁颇为挂念担忧。

    “殿下不必担心,驸马并非真病了,不过是权宜之计。”

    裴元衍急忙解释,徐还早就来信告知真相,怕的就是柔福帝姬误会担心。

    “哦,那就好!”柔福帝姬轻轻松了口气,追问道:“徐郎在蜀中确实安好?”

    虽说徐还有家书给她,但柔福帝姬担心徐还报喜不报忧,对自己有所隐瞒。

    裴元衍道:“一切都好,只是驸马初到蜀中,事情千头万绪,想必颇为忙碌。”

    “也是,万事开头难嘛,尤其是到了陌生的地方。”柔福帝姬对此深以为然。

    “驸马时刻惦记着殿下与小公子呢,这不,刚入蜀中,便送回了不少蜀地特产山珍。”裴元衍小声劝慰,希望缓解柔福帝姬的思念。

    “嗯!”柔福帝姬点点头,便起身离开,回到内室。

    将梳妆台上的一个锦盒打开,从中取出一张纸,那是徐还寄来的家书。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寥寥数笔,李之仪的一阙词。正是他们夫妻天各一方,相互思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丈夫对她的承诺。

    送再多的特产珍宝回来,都比不上一阙词,几句话更暖心。

    柔福帝姬将家书捂在胸口,转身走向床边的摇篮,平安郎徐承嗣睡得正香甜

第三七六章奠定根基() 
看着裴元衍从临安写来的书信,徐还忍不住一声冷笑。

    临安能这么快风吹草动,可见蜀中的官员们也不安分啊!

    还好提前给赵构打过招呼,这才没出什么事情。

    往后行事必须得谨慎一些才行,不能因为天高皇帝远就过于大意。

    剿匪已经开始,由杨再兴率部而去,他跟着曹成之时,在岭南山野间干的就是吞并盗匪,攻守山寨的事。

    这方面有经验,自是手到擒来,也算在正是上战场之前的历练。

    虞允文对蜀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颇为熟悉,让他跟着一来是为帮忙,二来也是为锻炼。

    一个好苗子,要从一开始就好好培养。

    等到剿匪结束,整个蜀南应该能换一片天地。

    司马靖和徐还都没说,没有人知道,剿匪除了做给蜀地百姓、大理、吐蕃人看之外,还有不能宣之于口的目的。

    大军所过之处,其实也是势力范围的扩展,在那些地方施加影响,结交士绅,甚至是安插私人。

    待大军北伐之时,川北各地也会受大军影响,做一些安排。

    从而将秦国公,以及徐家军的影响扩散到整个蜀地,有利于彻底掌控天府之国,作为自家稳定的后方基地。

    这些事不能明目张胆去做,必须有个由头,尤其是不涉及北伐抗金的蜀南川西,剿匪无疑是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眼下进展颇为顺利,徐还对此甚是欣慰。

    成都府这边,苏范亲自帮着操持,各种作坊都迅速建立起来,赶在年底之前,生意就能铺开。

    黄若彤虽无经验,但天性聪明,稍加学习,上手很快。

    让人没想到的是,苏红袖主动帮了不少忙,原以为她是个娇生惯养的大家千金,没想到自小耳濡目染,经商盘账竟都做得不错。

    苏范见状,也是一脸欣慰。

    长子亡故,幼子尚在襁褓之中,女儿能帮着分担一些,自然最好不过。

    待一切安顿的七七八八,念及家中夫人和新出生不久的幼子,以及让苏鸿文归葬故里,苏范打算返回眉山。

    “本来请先生多留些日子,多请教的,不过夫人与小公子远在眉山,难免挂念。”临别之际,徐还亲自前来相送。

    “确实放心不下,不过不必遗憾,往后见面的机会很多。”

    苏范笑了笑:“成都府这边大抵已经妥当,就让红袖留下来,帮着若彤一起打理。”

    “红苏娘子?不回眉山吗?夫人那边”

    苏范摆手道:“无妨,知道她安好就放心了,夫人会理解的。

    一来成都府这边事情要紧,二来,若彤初到蜀中,并无相熟之人,让红袖留下来做个伴也好。”

    “真是麻烦先生了。”

    一来先是要走了人家的学生,而今连女儿也被留下,徐还当真有些不好意思。

    “都是自家人,客气什么。”苏范看着徐还,笑容颇为意味深长。

    “是呢,自家人,先生放心,我与若彤定会照顾好表妹。”

    徐还从辛赞手中接过礼盒,恭敬递上:“时间仓促,不能前去眉山拜访探望,些许薄礼,是对夫人和小公子的一点心意。”

    “国公客气了。”

    “应该的。”

    苏范象征性地推辞一番,欣然接过。

    “待战事和缓之后,还定抽空携若彤前去眉山探望夫人。”

    苏范笑道:“国公登门,不胜荣幸,苏氏扫榻以待。”

    “对了,先生回眉山,能否帮忙做件事。”

    “国公不必客气,尽管吩咐便是。”

    “为一位昔日的眉山父母官建祠。”

    “不知是哪一位?”苏范眉头一动,颇为好奇。

    徐还凑上前,轻声吐出两个字。

    苏范闻言,略微沉吟思索,想明白此人身份后,顿时恍然。

    “明白,国公放心,回去之后,我便发动眉山父老尽快建祠。”

    也许想到了什么,苏范欣然道:“争取在国公到眉山之前完工,届时国公正好入祠祭拜。”

    “那就有劳先生了。”

    徐还拱手一礼,和明白人说话,着实轻松方便。

    黄若彤也上前与苏范道别,说了几句话便随徐还先走了,把时间留给苏家父女。

    想必苏范还有事情要叮嘱女儿,苏红袖指不定也有体己话说给父亲呢!

    “此番多亏了姑父,这才几天时间作坊便建起来了,人手也招募了不少。

    若非我们自己从头开始,恐怕忙活到明年,也未必有这般成效。”黄若彤顺嘴谈起了生意进展。

    徐还笑着打趣:“这就是熟人帮忙的好处,娶你真是划算,这份嫁妆着实不轻。”

    “知道就好!”

    黄若彤也难得顽皮撒娇,悠悠道:“可见姑父很看好你,着实愿意下本钱,甚至不惜把表妹留下。”

    呃

    徐还满头黑线,这话说的,怎么听起来怪怪的。

    黄若彤也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幽怨道:“你想什么呢?”

    “呃,没有没有”

    徐还虽然极力否认,但黄若彤却眼神悠悠,隐约想到了什么,不过并未开口。

    “红袖留下来也好。”

    沉吟片刻,徐还轻道:“待作坊开始生产之后,你可以将生意的事尽量交给红袖。”

    “徐郎的意思是?”黄若彤微微诧异。

    “你随我北上兴元府。”

    “为何?”

    “成都府路人多眼杂,做些生意还行,但涉及军工武器,恐怕事不机密。”

    通过此番剿匪弹劾,徐还已经清楚意识到这一点,故而道:“思来想去,还是把军工放在兴元府。

    那里在秦陇、巴蜀山脉之间,相对隔绝隐秘,地方小也更容易控制。而且距离关中前线更近,便于运输。”

    黄若彤点头道:“徐郎所虑,不无道理,生意终究事小,军械武器事大,理当如此。”

    “嗯,生意哪怕全交给苏家,都无妨,但军械武器,必须是可信的自己人。眼下除了你,旁人我不放心。”

    “好,一切听徐郎吩咐,我去兴元府便是。”

    “甚好!”

    徐还点点头:“如此,至少在从成都到兴元府的这段路上,我不至是孤家寡人。

    而且兴元府距离关中近,隔三差五,我还能去看你呢!”

    黄若彤哪里不明白丈夫言下之意,脸色微红,低声啐道:“说正经事呢,不许胡闹。”

第三七七章张浚的颜面() 
徐还忙着在蜀中奠定根基时,张浚在大散关也没有闲着。

    他很清楚,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必须尽快抓住机会,一雪前耻,方不负徐还一片良苦用心。

    不过张浚很冷静,并未因此急功近利,轻率出击。

    而是在默默等待时机,等待援军。

    牛皋终于到了,率领三万精锐徐家军赶到,张浚终于有了足够的底气。

    金兵曾在大散关外多次叫阵,但张浚始终坚守关隘,并不理会。

    这一遭,他杀了出去,主动出击。

    完颜娄室麾下大将斡鲁古早已不耐烦,好不容等待张浚出关,哪里按捺的住。

    虽然麾下兵马不多,但求胜心切的斡鲁古认为宋军不堪一击。

    亦认为机会稍纵即逝,不急等候完颜娄室支援,便率部杀了出去。

    三太子曾有严令,决不能让宋军出大散关,在关中活动,他这也算是奉命行事。

    果不其然,宋军战力太差,交战不久就显露败相,压根不是金军对手。

    率军出战的将领似乎是吴玠,听说还是宋军之中颇有名气的骁将,结果竟如此不堪一击。

    斡鲁古越发得意,眼中尽是轻蔑。

    见吴玠率领兵马撤向大散关,斡鲁古立即率部追了上去。

    机会啊!

    吴玠回城,张浚必然开城接应,届时如果能趁机拿下大散关,那么

    三太子一直心心念念大散关,一鼓作气突破秦陇呢!

    只要翻过这座山,宋国西垂便尽数落入大金之手,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突破大散关便是天大的功劳。

    即便手上兵力略显不足,斡鲁古还是想要试试。

    他一边派人回去向和尚原的完颜娄室求援,一边紧追不舍。

    金军一路咬的不紧不慢,故意将宋军驱赶到了大散关下,但不给他们进城的机会。

    唯有守军开城接应,张浚也确实这么做了。

    斡鲁古瞧在眼里,不禁冷笑,宋人总是这般迂腐,不自量力。

    这种情况下,损失一小股兵马,总比丢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