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174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74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得,驸马放心!”牛皋又凝神瞧了片刻,瞅准战局变化,拍马杀入阵中。

    当此之时,岳翻已经有些狼狈,左支右拙,败相已露。

    尤其是杨再兴的铁枪连连刺来,让他有些难以招架,好几次都是堪堪避过,险些葬身枪下。

    “岳将军,你且于后阵歇息,让我来会一会敌将。”

    牛皋杀入阵中恰是其时,岳翻虽然有些不好意思,却也知性命比面子重要,急忙拨转马头,匆忙回撤。

    他不知道,若非有徐还带着牛皋前来,及时相助,今日他很可能就要丧命于此。

    击退了一个岳翻,杨再兴来不及喘口气,也来不及高兴,牛皋的双锏便迎面击来。

    单打独斗那是比武,属于江湖道义的范畴,或许不耻这等一打二,车轮战。

    但战场之上绝对没有这些规矩,打仗本来就讲求配合,如何能斩杀敌人,如何能获胜才是王道。

    杨再兴深明此理,故而没什么可抱怨的。

    尤其是一个照面之后,他察觉到牛皋强悍的力量和气魄之后,心中不由一震。

    胆怯倒是不至于,却是丝毫不敢掉与轻心,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是——生死之战,自然也激起了心中的好战之意。

    杨再兴枪法纯属,一杆铁枪来回舞动,或挑或刺,宛如灵蛇,威风赫赫。

    徐还瞧见之时,不由想起金大侠的射雕中貌似提到过杨家枪,杨铁心似乎就是杨再兴之后

    或许没有武侠中那般神奇,却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且狠辣凌厉的招数,即便是牛皋这等猛将,应对起来也不那么轻松。

    一双御赐的金锏舞的虎虎生风,不断抢攻,反击毫不含糊。

    牛皋也是要面子的人,杨再兴和岳翻已经拼斗许久,力气衰竭,自己若不能占得上风,尽快取胜,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至于驸马提到的招降之事,虽说不能伤了他,但至少也得击败,打服了。

    越是热血勇武的汉子,只会对强者服软低头。

    不能伤了,还要打疼,并且不能让对方给伤了,毫无疑问,这场交锋对牛皋而言,当真不易。

    不得幸得这位猛将经验丰富,且心态极为沉稳,处理的相当妥当。不多一会,杨再兴便显露出疲态,渐渐还是有些不敌,几番几乎落入险境。

    要么凭借着自身高超武技躲开,也有牛皋故意放一马的缘故

    撤!

    杨再兴算是颇为冷静,见势不妙便欲撤回莫邪关方向,但牛皋哪里会给他这个机会?

    当即率部截断退路,将杨再兴逼向了西侧的小径。

    交战之前他们已经探查好了,前方是一条断崖深间,乃是一条绝路。

    见此杨再兴中计,牛皋立即衔尾追了上去,同时对徐驸马发出信号。

    徐还闻讯,随即率领亲随跟了上去,时机差不多了,该是自己登场的时候了。

    休息许久的岳翻也要拍马跟上去,似有意一雪前耻,却被徐还阻止了。

    徐还道:“岳将军,你在此接应张宪,然后你二人直扑莫邪关,打曹成一个措手不及。”

    “是杨再兴那边?”

    “有牛皋在,不会有事,我亲自去料理。”说罢,不等岳翻多言,徐还便策马而去。

    等赶到小径的尽头时,发现杨再兴已经被逼到了深涧边缘,走投无路

第三五二章还我一员猛将() 
断崖深涧,走投无路。

    普通的叛军兵卒看一眼前面深不见底的山涧,再回头看看气势汹汹,紧追而来的官军,一个个两股颤颤,惊慌失措。

    杨再兴算是比较淡定,铁枪扎在地上,抬头望天,似乎有所慨叹。

    身为武将,战场之上生死早就置之度外,这样的境遇不是没有设想过,故而也没什么惊的。

    不就是个死嘛,又有何惧?

    如果非要选择,他宁愿从这里跳下去,也不愿被官军俘虏。

    韩顺夫死在自己枪下,官军岂会饶恕自己?士可杀,不可辱!

    可是,若说从这里跳下去

    杨再兴看了一眼山涧里缭绕的云雾,有些迟疑,有些不甘心,可似乎有别无选择。

    难不成投降吗?

    一个念头从他心头飘过,可是即便是投降,官军又能否容忍他呢?

    就在他挣扎着,徘徊在山涧边缘的时候,徐还到了。

    “壮士当真打算跳崖以全忠名吗?”

    “要不然呢?”

    “壮士也是血性勇武的汉子,豪杰人物,就甘心这般死去?还是为曹成那般鼠目寸光,志大才疏的叛贼而死?”

    杨再兴眼眸一动,抬头看向徐还,问道:“阁下何许人也?”

    “徐还!”

    “徐驸马”

    杨再兴心中又是一震,徐还乃是驸马,荆湖平叛大军的主帅,身份尊贵。

    按理说应该在后方大营坐镇,怎会出现在最前线?不过转念一想,官军之中,应该没有人敢冒充驸马之名。

    “本驸马听闻莫邪关被攻破,韩顺夫阵亡,就想来瞧瞧,看看到底是什么人这般厉害,一马当先斩将破关。”

    徐还笑道:“见到壮士,便心下了然,果然是英武不凡之辈。”

    杨再兴不由为之愕然,怎么徐驸马话中竟有溢美之词?难道他不应该恨自己杀了他麾下的将领吗?对自己一个叛贼将领不屑不齿吗?

    “我很纳闷,阁下这等英武豪杰,怎会屈居曹成这等叛贼麾下?”徐还是在询问,但语气中似乎包含有强烈的叹息与遗憾。

    杨再兴下意识回答道:“曹公曾救过我,大丈夫当知恩图报。”

    “没错,人生在世,若不知恩报恩,岂非狼心狗肺?可见壮士是信义之人。”

    徐还沉吟道:“可是,为了报恩,就助纣为虐,帮着叛贼攻击官军,反叛朝廷,乃是不忠不孝之举。

    壮士为了报恩,为了信义而置家国忠孝于不顾,这样合适吗?”

    “这”

    杨再兴不由为之语塞,他虽出身草莽,但确实是个忠义之辈,曹成对他有救命之恩,为之拼命报恩乃下意识之举。

    至于曹成反叛之事,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多想。甚至还以宋庭昏暗为由来自我安慰,暗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

    但时间长了,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曹成为何要进军荆湖?杨幺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久而久之,有些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在眼前,只是不愿意去揭穿罢了。

    此番所谓的联合,只不过是两个心怀鬼胎之人坑瀣一气,然后互相提防算计罢了。

    至于能不能成功

    想起今日出战之前,曹成那般狂妄的态度与言辞,杨再兴就觉得既可悲,又可笑。

    曹成此时可能还在源源不断调派兵马北上,但是粮草补给根本跟不上。

    可怜他还不知道自己战败了,更不知道徐还亲至。

    杨再兴很确信,徐还既然到了这里,亲自督战,必然是有万全准备,宋军这次是认真对待。

    甚至他还有感觉,也许之前攻占莫邪关完全是一种错觉,是宋军故意下套示弱的计策。

    而曹成,甚至是自己毫无察觉,一头扎了进来。

    结果呢?

    恐怕官军现在已经张好了口袋,自己一个倒霉,陷入绝境。

    曹成带着大军进来,要么是惨败而归,要么恐怕是——全军覆没。

    换作自己是徐还,既然煞费苦心布置,就一定不会给曹成机会

    可笑曹成还在白日做梦,指望着攻取荆湖,效仿成为侬智高第二,殊不知人家有一位堪比狄青的将军早已等候在此。

    昔年侬智高败于昆仑关,而今的莫邪关恐怕就是他曹成的葬身之地。

    反观官军,至少是眼下这支兵马

    杨再兴一早就有种感觉,与以往的朝廷官军不同,无论是作战还是军纪,都透露出一种说不出的与众不同。

    见到徐还的时候,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瞧见杨再兴迟疑,徐还眉头一动,这是个好现象,说明他已经有所动摇。

    那就,趁热打铁。

    “杨再兴,尊驾取得好名字啊!”

    果然!

    徐还的一声赞叹,成功吸引了杨再兴的注意。

    “名字,父母所赐,平平常常,当不得驸马称赞。”

    “再兴!”

    徐还点点头,悠悠道:“金贼入侵,山河国破,无数大宋男儿奋勇而起,杀敌抗贼,为的不就是重铸河山,再兴大宋吗?

    尊驾这般好名字,英武好身手,以及一腔热血,该在北方抗击金贼的前线才是屈居一个叛贼麾下,行不忠不孝之事,本末倒置了。”

    杨再兴闻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由有些汗颜。一身本事,一腔抱负,为了这等龌龊之事,窝囊死去,着实不值。

    倒是徐驸马这番话

    杨再兴也是个机灵人,略微思咐,便品味到徐还言下深意,心中不由为之一动。

    “驸马所言不错,身为热血男儿,自当上阵杀敌,抵御外辱,可惜再兴已经没有机会,唯有来世”

    “来世?来世是什么时候?”

    徐还当即反问道:“即便尊驾跳下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这十八年里,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金贼南侵?

    看着我中原同胞被金贼蹂躏欺压而无动于衷,无可奈何吗?”

    “驸马,我”

    “抗金,只要你愿意机会,你有!”

    徐还缓缓吐出几个字,杨再兴不由心头猛震。

    只听徐还续道:“你杀了韩顺夫,已经累得大宋失去一员抗金猛将,如果心怀愧疚的话,就还我一员猛将来。”

第三五三章瓮中之鳖() 
劝降是个技术活,依据降将的心态,点到为止即可。

    过度用力,或者过分随意,都不行。

    曹操劝降关羽,可谓是用心良苦,诚意十足,送马送美人,待之以厚,待之以诚,试图感动关二爷。

    结果呢?

    关羽一听说刘备的下落,立即前去投奔,让曹操扼腕叹息,无可奈何。

    皇太极劝降洪承畴,油盐不进,一幅摆明了要为明朝殉节的态度。

    就在准备放弃之时,通过洪承畴掸去衣间灰尘的细小动作,判断洪经略并无死志,从而成功将其招降。

    经验自然要借鉴,徐还对杨再兴也是点到为止。

    不管是这几日的了解,今天的观察,还是历史记载,都看得出来杨再兴是个血性汉子,讲究忠义之辈,而且他心底里应该也有建功立业的渴望。

    没有立即从山涧跳下去,给了自己说话的机会,可见他并无死志,至少不甘心这样死去。

    那么,只要给他机会,他岂有不要之理?

    说到底,杨再兴的顾虑不过是两点,一个是曹成对他的救命之恩,难免不忍背叛;另一个则是斩杀韩顺夫之事,担心官军记仇,苛待于他。

    徐还几句话,成功打消了他的疑虑。

    前者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曹成是个志大才疏的匹夫,难成大事,跟着他是不忠不义。

    至于那份救命之恩,为曹成南征北战多时,远的不说,打下莫邪关便是大功一件,已然算是报恩,没必要在纠结。

    此刻,反倒是欠下了徐还一个,或者说两个莫大的恩情。

    不杀之恩、知遇之恩。

    杨再兴心里明白,先前交战之时,牛皋完全可以趁自己精疲力竭而下狠手,一击毙命。到了绝境之地,官军也没有逼着自己跳崖,或者最后一击。

    显而易见,徐还是有意放了他一条生路,同时为了打开了一扇大门,一个新的希望与可能。

    投降官军,参与抗金!

    徐还言下之意很明确,韩顺夫之死可以不计较,而且位置由自己补上。

    如此恩厚,如此诚意,如此前途光明,杨再兴并非愚不可及之辈,又岂会拒绝?

    于是乎,皆大欢喜。

    徐还松了口气,终于将这位猛将收归麾下,实力更进一步。而杨再兴也有种得遇明主,焕发新生的感觉。

    至于牛皋,很快与这位英武勇猛的同僚有说有笑,有道是不打不相识,何况他们本就有许多相同话题。

    切磋交流武技战术,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

    不过返回之时,张宪和岳翻的表情就不那么友善了,首先是一脸惊讶。

    他们只当徐还是去追杀杨再兴,没想到转瞬间来了个招降,这算什么?韩顺夫就白死了吗?

    岳翻似乎有点赌气,一时转不过弯来。

    徐还也是无奈,好心救了他一命,可他全然不知,更不会领情啊!

    “两位也看到了,杨再兴是一员猛将,本质上也是忠义之辈,可惜被奸人迷惑,而今已然悔悟,投效朝廷,抗金杀敌,为国建功。”

    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