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第116部分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16部分

小说: 大宋之重铸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兀术当即命令军队进入临安城修整,继续搜山检海。当然了,哪怕临安周围百里没有宋军踪迹,兀术也不敢掉与轻心,汪伯龙不得不苦逼地肩负起防御任务。多路斥候仍旧不断游荡在临安周围,随时探查奏报情况。

    进城,入宫。

    宋国临安行宫里空空荡荡,除了亭台楼阁和些许洒扫太监之外,根本见不到旁人。

    坐在宋国皇帝的御座上,兀术沉默了。

    没有陷阱,空城无计?

    时至此刻,他仍旧有些不敢相信,也想不通。

    宋军怎么可能,怎么敢弃守临安?在湖州和吴江桥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代价,难道只是为拖延时间,转移城中百姓?

    虽说宋人婆婆妈妈,讲究什么民为贵,体恤百姓,但大局之前,应该不至于迂腐至此。尤其是临安城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就这么放弃,宋帝赵构和满朝臣子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大敌当前,君臣逃遁,不守都城,凭什么要求将士、百姓继续支持他们,流血拼命来保家卫国?

    这一点,怎么都绕不开。

    不管怎么着,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守一下,也必须得有个过场。而今宋军连这个过场都不想走,莫不是

    不,赵构虽然胆小懦弱,宋庭或有纷乱,但绝对不至于糊涂至此。他们能这样做,除非

    兀术沉吟许久,除非宋国君臣有更为充分的理由,或者足够掩盖弃守临安之过的功劳,向天下交代。

    如果是这样,那么临安空城,仍旧是计。

    可是宋军的算计在哪里呢?兀术苦思冥想,一时间却毫无头绪。

    他想起徐还临走时的那句话,“江南肥鱼虽然鲜美,需小心刺喉”临安不就是一条鲜美的肥鱼吗?那么这根刺直觉告诉兀术,徐还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的放矢。

    一定有一根刺存在,正在不,或许已经刺入自己的喉咙,只是不知何时发作,着实让人心中惴惴。

    西湖赏景,饮马钱江,而今都做到了,但兀术心中却没有丝毫成就感,反而越发不安了。

    直觉告诉他,宋人肯定酝酿着什么阴谋诡计,可是计将安出呢?

    四太子惶惶不安,但金军却乐开了怀。

    连日征战,他们着实辛苦,领他们坚持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军令难违,另一个便是所谓的搜山检海。

    一路抢掠的财物,大部分自然是要上交的,但中饱私囊却也是寻常事。尤其是江南富庶之地,金银玉帛甚多,顺势抢点便是一大笔财货。

    为了保证士兵的积极性,将领们自然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将士们藏私。甚至先前为了鼓舞士气,他们还宣传临安乃是江南最为富庶之地,攻陷之后,金银玉帛,娇滴滴的江南美女取之不尽。

    而今终于进城了,期许已久的士兵们再也忍不住,当他们四太子忧心忡忡之时,他们也顾不上连日的疲惫,抢掠已然开始。

    临安城空空荡荡,任他们肆意而为毫无抵抗,这很好,却又不好。

    不过多一会,士兵们便是失望了,城中空空如也,压根没几个女人,更别提什么娇嫩的江南美女了,憋了一肚子的火压根无处宣泄。

    罢了!

    无可奈何,只好先忍着,返程的时候还会路过很多城镇村落,总能寻到几个小娘子俏妇人。

    眼下还是先抢财物的好,然而他们又失望了。

    满城尽数逃亡,按照常理,逃亡之时肯定会带走细软,很多带不走的则沉入水中,或者是埋在地下,金军一时间也找不到。

    至于宋国皇室和临安府库,经过这连年战乱,也早就亏空,毫无所获。唯独能从城中找到一些粮食、丝绸、布帛、金石、瓷器、金玉之物却不多。

    听说跟随拔离速在太湖抢掠的兵卒,都赚得盆满钵溢,他们十分眼红,岂肯空手而归?有总比没有好。

    金军兵卒开始在城中大肆搜罗,但凡能值些钱的东西都装上。比如瓷瓶之类的,据说都是出自于江南名窑,还有什么太湖石,名贵木材,药材之类的,运回北方都能买个好价钱。

    至于运送,完全不是问题。反正北归的时候是乘船,临安武林门码头上已经征调了不少船只,足够他们使用。

    当一艘艘船都装满,吃水下沉,在从码头到运河排起常常的队时,金兵总算“心满意足”。这时候,他们发觉奔波多日,疲惫不堪,这才开始所谓的休整。

    然而皇宫里,四太子兀术却始终没有合眼,甚至是坐立不安,熬过了一个晚上之后,有几分奏报送到他的案头。

    兀术匆匆浏览,骤然神色大变,但片刻之后,却又突然哈哈大笑。

    他终于知道了,宋军——计将安出!

第二三五章龙困浅滩() 
军报接二连三送到案头,兀术的脸色逐渐铁青。

    “建康急报,宋军吕颐浩所部突袭建康”

    “九江急报,宋军刘光世所部扼守九江,宋军勤王之师从湘赣而来”

    “拔离速禀四太子,宋军徐还所部袭苏州,抢夺财货,臣轻率出击为其拖延,镇江空虚,为韩世忠攻取。”

    看过军报,兀术的目光落在案头的地图上,金军没有沙盘,但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江南地形早已烂熟于心。只盯着地图确认了一下几座城池的位置,兀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九江、建康、镇江,沿江的三座城池。

    刘光世扼守九江,等于阻断了自长江上游进攻而来的金国水军,使之难以与江南金军呼应,亦扼守了江南西边门户。

    建康则是另一座重镇,与镇江都是江南门户,更是交通要冲,渡江北上必经之地。

    建康对岸采石矶,镇江附近瓜州渡,此二者几乎是自古以来用兵江南的必经之地。同一个道理,也是撤离时的必经之地。

    而今,这几处地方全部落入了宋军之手,这意味着什么呢?

    兀术用墨笔将三座城池连成一线,一个清晰明了的局势出现在面前,三城呼应,一条沿着长江的防线出现了。

    特别的是,这条防线防的不是北岸,而是江南。换一种通俗的说法,自己率领的金国大军被包围在了江南

    突然之间,兀术放声大笑,他终于明白,宋人煞费苦心,精心布局的计谋是什么。

    以皇帝赵构为诱饵,歼灭了两路先锋;以临安为诱饵,坚守湖州、吴江桥以迷惑,诱敌深入,让金军主力突向钱塘江畔。

    然后不惜天下人的质疑与唾骂,将一座空空如也的临安拱手让出,趁自己没缓过神的功夫,突袭沿江三城。

    造成的结果,便是自己所率的金军主力被困在江南一隅之地。

    江南苏湖之地着实富庶,但地方不大,北有长江,南有钱塘,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彭蠡泽与赣江,等若是一个密封的地域。守住了北边的几个水陆要冲,金军想要北归无疑难上加难。

    不走自然不行,没追到赵构,江南自然不是久留之地。孤军深入,深陷敌军后方乃是兵家大忌。

    此番南下,很多程度上是抓住了宋国苗刘之变,防守空虚混乱的空档。而今九江来报,宋国勤王之师正在从各地赶来,若真将自己围困在江南一隅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江南本就狭小,中间还有个太湖,以及无数的河流水域将其分割的支离破碎。金军引以为傲的骑兵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和宋军交战少不得要吃亏。

    而且如今是五月炎炎夏日,江南之地酷热潮湿。这几日运气好,并未降落,若是在遇到连绵雨季,北方来的士兵多半不习惯,搞不好还会引发瘟疫。

    长江被封锁,金国纵然想要驰援,也很难渡江。更何况,完颜挞懒所部至今还被阻击在楚州城下,连淮河都没能过,自己中路军主力尽数南下,压根就是孤立无援的局面。

    天时、地利、人和,金军全无优势。

    败了,注定败了!

    兀术终于知道徐还所说的鱼刺,确实已经扎入,还真是扎入了咽喉命门。

    当此之时,没有别的办法,撤离,必须尽快撤离。

    一旦晚了,宋国勤王之师赶到,被围困在江南,龙困浅滩兀术真怕自己会步了阿里的后尘。

    而今离开,凭借着手中强大的兵力,着重进攻某一处要冲,从宋军手中抢出一条路来并非难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兀术是个很果断的人,意识到糟糕的局面之后,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不就是此战折损了些许兵力嘛,虽说有点惨烈,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丢点面子而已。

    更何况搜山检海,盆满钵溢,追得宋帝赵构抱头鼠窜,拿下了宋国行在临安,对金国上下也算有交代了。

    此事撤军,有功无过,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主力。汉人有句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确定撤离,可如何撤,走哪里呢?

    从湖州原路返回建康似乎最佳,这条路他们最为熟悉,颇为安全。而且根据目前的消息,建康虽然遭到宋军突袭,但城池尚未陷落。宋军吕颐浩只是围城,岳飞则扼守牛头山。

    自己大军回师,或许能据守建康,然后顺利北渡若是有可能,守住建康,让金军在江南有一颗钉子,那是最好不过。

    然而麾下诸多将领并不赞成这个建议,就连兀术自己也否决了。

    原因无他,此为陆路,多有不便。

    南下之时,他们是轻装简行,水陆无所谓。但南下之后,烧杀抢掠,大军劫掠了无数财物。

    而今已经装了几十艘大船,就停泊在武林门外的码头上,等着起锚北运,因而唯一的路线便是经运河、太湖,过镇江,北渡长江到扬州。

    如此能将财物北运,途中亦可以逸待劳,到了太湖还能与拔离速汇合,他在苏湖抢掠的财物更多

    但这条路并不安全,徐还从吴江桥离开之后,突袭了苏州,说明他正活跃在太湖附近。指不定又在酝酿什么阴谋诡计,待自己北归之时,很可能遭遇伏击而且镇江的韩世忠听说也是一员猛将,也不好对付。

    兀术心里清楚,自己手中虽说还有数万兵力,但连日作战已经是疲惫之师,锐气尽失。而且都在江南敛得大量财物,难免为财所累,勇猛定不如往昔,行军速度也会大打折扣。

    丢下财物?却也是万万不能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兵卒拼死作战为了什么?若轻易动了兵卒手中财宝,搞不好会闹出哗变来。

    更何况,被宋军截断后路,甚至可能被围困在江南,这等动摇军心的消息绝对不能对外公布。兀术对外的说辞是搜山检海已毕,而今胜利班师北归,那就更没有放弃战利品的道理了。

    唉!

    一时间,兀术好生无奈。

第二三六章天助我也() 
翌日,兀术称搜山检海已毕,三军班师北归。

    班师命令公布,金军兵卒欣喜非常。

    江南之战,疲惫惨烈,他们已经无心恋战;好在收获不错,而今只等着将满船的财物运回江北,换作真金白银。

    武林门码头,运送财物与金兵乘坐的座船数百艘,一眼看去,绵延不绝。

    兀术瞧了一眼,心中便有些发颤,但表面上却不露声色,甚至必须面带笑容。当然了,还必须叮嘱亲信小心防备。

    前方水路、运河两岸数十里,兀术撒出去了大量的斥候,提防有宋军潜伏,避免被突然伏击。

    没办法,徐还就在附近,兀术不免有点惊弓之鸟的感觉。

    另外,此番南下等若是被宋人好一番戏耍,窝了一肚子的火自然要宣泄。出临安之时,兀术下令放火。

    烧伤抢掠,一件事都不能少,一把火烧了宋国行在,也算是报复,也是可以对上下有个交代的功劳。

    然而谁也没想到,等到船出武林门,上百金兵在城内各处点火之时,本来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

    晴朗了多日的江南突然降下瓢泼大雨,金军刚刚点燃的火苗顿时被雨水熄灭。整座城池在第一时间变得潮湿,再想放火已经全无可能。

    兀术站在船舱窗边,看着突然而至的大雨,拳头紧紧握起,心中格外不是滋味。

    难道,老天爷都偏向宋人吗?

    罢了!

    良久,兀术也不甘心地叹了口气,也许是宋国气数未尽,此番灭宋时机未到,待北归之后从长计议,来日再卷土重来便是。

    从这一天起,江南似乎进入雨季,一脸数日的大雨,将战火尘埃冲刷的干干净净。

    河湖水位上涨,行船反而便利了很多,金军的百多艘船只在风雨中北行。一路上兀术小心翼翼,唯恐着了徐还的道。

    这可苦了金军的众多斥候,大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