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69部分

大哉大明-第69部分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曹文诏自认没有这个福分。因此他自降一等,能够间接被皇帝陛下圈养、或通过“中介”为皇帝陛下而“咬人”,他认为自然也是上上之选。

    正当曹文诏备好了厚礼,要辗转请托,思量着如何踏进洪承畴洪大人家的门槛时,那位可爱的亲亲洪承畴洪大人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

    一听洪大人是要自己去剿灭杜阳山和雍山上的那几百名流贼,曹文诏感到很是轻松……不就是些连兵刃都装备不全的泥腿子吗,自己的关宁铁骑一出,还不是犹如砍瓜切菜般的就得了账。

    可是,当听说了洪大人的具体实施步骤之后,曹文诏的脑子就有些转不过弯来了。

    说实话,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此时的洪承畴铁定有些剽窃的嫌疑,不,哪是什么嫌疑,根本就是地地道道的剽窃行为。因为他没有讲明“要先去宣示朝廷的招抚之意”是皇帝陛下的诏命,而只是对曹文诏说,此次剿灭流贼,须如此如此,然后就要曹文诏遵照执行。

    武人的性子直,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洪承畴洪大人对自己提出的策略没有详加解释,曹文诏自然不会明白其中潜藏着的更深的道理。反过来说,即便洪大人耐心地解释了一番,估计曹文诏真正明白其中真味的可能性也是相当的低。

    但是,尽管曹文诏没有明白那些弯弯绕,可对于另外一些问题,他却保持着非常清晰头脑。

    他知道这是皇帝陛下亲自布置给洪承畴洪大人的差事,皇帝陛下也肯定时刻关注着承接了这项差事的、这些人的一举一动。曹文诏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皇帝陛下或许早已知道了自己的大名,可因为不能亲自出面,只能寻求洪承畴做为中介。

    尽管有这么良好的自我感觉,可曹文诏也没有打算试图越过洪承畴而与皇帝陛下直接接触。一是因为他没有进身的门路,二是因为他根本不敢得罪那些当朝的文人。

    虽然外表看起来,文人既耍不了大枪,也提不动砍刀,唯一可以动用的,似乎只有上下两张嘴皮子。可就是这上下两张嘴皮,完全可以令你前功尽弃。而且如果有必要,他们甚至可以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他们对此是不会心慈手软的。最要命的是,这一切很可能发生在你还不知不觉之间,说不定刚刚还是笑脸相迎,刚转过身去就可能摸出了刀子。对此,你根本连防范的机会都没有。

    文人就是有着如此的毁灭一切的力量,你说可怕不可怕!曹文诏吃过这方面的亏,况且他觉得“瞒着锅台上炕”的事儿,不仅的确有些不地道,而且除非那“锅台”已经显示出足够的“塌台”迹象,否则还是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

    因此,曹文诏按捺住自己那颗要蠢蠢欲动的心,决定按照洪承畴洪大人的先招抚后剿灭的策略施行。

    开始行动之前,曹文诏召集弟弟曹文耀、侄子曹变蛟以及其他几名把总到他的军帐议事。

    要说起来,两座山上的流贼,没有经过任何的训练,所谓的组织恐怕也是纯粹的一窝蜂似的方式。况且他们又没有装备足够的兵刃,因此来说,打是不经打的。关键是要全部包圆儿,那才算是漂亮活儿。而现在又加上了一个前提条件,得先向他们充分宣示朝廷的招抚之意。

    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有些凶险的。

    要宣示朝廷的招抚之意,肯定不能带领多少人前往,要不然他们早已望影而逃,根本不给你打照面,如何谈得上宣示二字。

    凶险也就在这个地方——若是流贼有就抚之意,那就万事皆休,好说好合,差不多就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若是他们无意就抚,或者其中有那么一部分死硬分子,届时就很可能起了纷争,交手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巨大。一旦场面混乱起来,要想控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出现伤亡也是在所难免。

    好在流贼手中还没有弩箭之类的远程攻击武器,即便其中有那么几个擅使此类武器的好手,恐怕也形不成气候。若是挑选几名武艺高强的勇士随行,即便万一出现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情形,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外围包围的官兵就可及时赶到。

    当然了,这种情形是要尽量避免的,因此尽可能地了解流贼对于朝廷招抚政策的动向,也是要提前摸清的。

    由此又可以想起一件必须提前予以安排的事情——要想将两座上头的流贼全部包圆儿,在行动之前就必须封锁他们所有的进出道路。这是必须要做的第一步。

    曹文诏等人商议着行动的步骤,逐渐捋清了行动方案。

第1卷 第一三六章 凤翔招抚3() 
别看曹文诏他们都是武人粗人,或许牵扯面比较广的、复杂一些的事情,他们无法掰扯清楚,可若是把范围缩小到像杜阳山和雍山这样的一两个山头,他们还是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晰的。

    事前最好想想清楚,免得一着不慎,就落入了坑里。说实话,挖“坑”的,可不仅是对方,本方阵营中的那些更是……反正严加防范是没有错的,也就只能自己照拂自己了。

    对此曹文诏可是有过血的教训,也曾看到过身边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幸好曹文诏有着足够好的“记性”,才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让那些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这也是他虽然向来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可依然维持着手下这些兵马的最根本原因。

    一俟杜阳山和雍山的情况基本都已经清楚地摆在面前之后,曹文诏觉得更有把握时,他就开始向曹变蛟使起了眼色。

    “大帅,这进山宣示朝廷旨意之人,可曾定下?”曹变蛟接到了曹文诏递过来的颜色,心领神会,于是他就开口问道。

    “进山宣示的人员,由洪大人选派,我等只负责提供几名随行保护的人员即可,”曹文诏看到侄子反应灵敏,感到很是满意。

    曹文诏的这支人马,除了数百名亲兵,还有两千多名军兵。将官里面,除了弟弟曹文耀和侄子曹变蛟,也还有其他几名外姓人。当然了,这几名所谓的外姓人,也只是针对曹家人来说的,他们本身也算得上曹文诏的得力干将。

    可若是有好事儿的话,肯定是先紧着曹家人的。这都是大明王朝军队中一贯的做法,原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但是,绝对公平不敢奢望,那相对的公平也还是要有些的,要不然这支人马也早就分崩离析了。因此,为了昭示自己处事公平,在适当、或合适的时候,曹文诏也会假门假事一下。

    具体来说,就是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在大家还没有回过神儿时,曹变蛟主动请缨,曹文诏顺势而为,等大功告成之际,头等功劳自然归了曹变蛟,也就是归了曹家,而别人也根本没有什么话说。

    当然了,前提是成功的可能性要绝对大,不然倒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那可就贻笑大方了。而曹文诏却笃定,此次进山剿灭流贼,看起来先期进山的宣示人员似乎是深入虎穴,危机四伏,可实际的情况,却并非想象的那般险象环生。

    这是曹文诏的感觉,而他的感觉已经得到了多次应验。

    “请大帅允准,末将愿与洪大人选派的宣示人员进山一行,”曹变蛟抱拳拱手,一本正经地向曹文诏请命。

    “好,有你等不畏艰险,勇于任事之辈,本帅甚感欣慰啊!”曹文诏老怀大慰,不禁眉花眼笑起来。

    ————

    与曹文诏同样感觉的,还有洪承畴洪大人。

    洪承畴觉得这件功劳太过轻易就可以获得,因此就没有对曹文诏进行多一些的指授方略。

    因为曹文诏在自己面前表现的很是温驯,可洪大人到底还是不晓得这位曹参将究竟可以信任到何处程度。因此轻易建功的机会已经属于分量十足,更多的指点……还是暂且休提了吧。

    若不是觉得相比起凤翔守御千户所来,曹文诏的这支人马更有把握一些,本来这支外军也不太可能得到建功的机会。

    也是因此,这进山宣示朝廷招抚旨意的人选,自然就得是自家人了。

    洪承畴选定的这位自家人,按说也是职责有关。清除凤翔县境内的流贼,使他们归乡务农,本来就属于这个人的分内之事。

    这个人选,就是凤翔县知县卢承业。

    知县做为一县的父母官,其最主要的职能是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和科举等。这个时代也还都是以农立国,教化百姓和劝民农桑自然是父母官的重要职责。

    卢承业承担此次重任,可谓正当其职。

    ————

    经过事先打探得知,盘踞在杜阳山的流贼,属于本地人居多,而雍山那边却是外来的人员占了相当一部分。

    卢承业请示了洪承畴洪大人之后,也没有与曹文诏商议,而是直接给他下了通知,要他开始准备。

    杜阳山真正的当家人,就是李老柴,点灯子是他的副手,也就是二当家的。

    这李老柴真是人如其名,精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相对于其他类似的情形,“麻杆儿”一词已经基本可以算作极致了,可对李老柴来说,却是仅仅蜻蜓点水般的点到为止。

    李老柴究竟瘦到什么程度,实在是难以一言以蔽之……这么说吧,当他一龇牙的时候,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原来瘦竟然可以达到恐怖的程度。这并非有意贬损。因为他的牙齿,似乎都没有牙龈包裹,仿佛就是那么直翘翘地杵在牙槽骨上,那形象……基本与骷髅无二。

    可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活骷髅一般的人物。尽管目前的杜阳山上还没有其他叫得出名的英雄好汉,可即便是眼前这两百多人,要想都弄的服服帖帖的,也不是那么容易。

    总而言之,凡是头领,都不是随便就可以当得了的。

    李老柴之所以能够接受朝廷的条件,让朝廷官员到山上宣示招抚,对他也好,对杜阳山上的众人来说也好,都是出于无奈。

    因为,在三天之前,外出的兄弟就在偶然间发现,有少量官兵在杜阳山附近活动。

    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老柴和点灯子及众位兄弟都是好一阵紧张。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派人前去打探一下,官兵来了多少,以及所处的方位,以此来断定他们有没有外逃的机会,以及从何处外逃成功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眼前杜阳山的现状,守是守不住的,他们对此心知肚明。而且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没有什么包袱,一俟得到官兵在附近出现的消息,他们几乎拔脚就可以转移,根本连行李都不用携带。

    说实话,不是他们就那么舍得了坛坛罐罐,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坛坛罐罐可舍。除了身上穿的衣物,手里拿着的刀枪棍棒之类的家伙,根本就没有其他多余的物事。

    不要以为这是有意贬低,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后世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其实拿过来套用一下,也是非常符合杜阳山现状的,那就是:你以为土匪窝里就有多余的现银啊!

    实在地说,这个时候的流贼,还远没有以后李自成和张献忠们成长起来之后的那么风光,造反的形势,也远没有达到在大明王朝“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那么“喜人”的程度。

    此时他们的“造反事业”,完全是处于草创阶段。

    而就是这个草创阶段,虽然刚刚开始,却似乎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

    ps:求推荐,求收藏。谢谢!!!

第1卷 第一三七章 请君入瓮1() 
李老柴派了三十名手下出去,四处探听官军的动向。

    他是想摸清了官军的兵力和动向情况之后,好带领众人寻机外逃。只要跳出官军的包围圈,没入茫茫的群山里面,就是再多几倍的官军,也休想将他们困住。

    在山下官军的布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们是不能像没头的苍蝇那样胡乱闯的,弄不好刚巧闯到人家布好的陷阱里面。先去探明对方的虚实,总不失为稳妥的应对之策。

    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出去了三十名喽啰,回来的只有十来人,连一半都不到。

    因为那三十名手下是分头行动的,下山之后他们彼此间并没有联系,因此回来的人也并不知道没有回来的人为什么没有回来。

    其实那些没有回来的人,是在山下遇到了官军。

    在远处就发现了对方人多,因此他们明知跑不掉的,就赶紧将手里携带的家伙偷偷扔掉了。

    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匪”的时间尚短,还没有脱去泥腿子的本色,也或许是官军事先得到了明确的指令,反正官军见到他们之后,并没有如以前那样敲诈勒索与危言恫吓双管齐下。

    “赶快回家种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