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71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71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为蒙古一营,蒙古二营,蒙古三营,一直到蒙古五营。

    以区别林毅麾下的标营、火枪营、无敌营、新训营、女营、卫队营等各战斗序列。

    不算补给粮草给养的河南兵,算上蒙古五营在内,林毅共纠集了13万兵马,一共大小20个营的兵力,如果算上河南兵,将近15万大军,对外号称20万,兵出锦州,直捣黄龙,目标当然是征服大清,或者叫做灭亡大清。

    这些是在林毅拿下锦州后一个月之内完成的,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这简直是闪电行动了。

    尤其是当时人们眼中日暮西山的大明三线作战,西南部对张献忠的流贼作战,南部对郑芝龙的海盗作战,这两场都不是小规模的战争,需要消耗大明相当的国力。

    现在关外再继续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战争,需要消耗多大的国力支撑?古往今来,战争打的终究都是钱。

    消息传出,大清的朝野再次震动。

第358章 孝庄听政() 
人间四月芳菲尽。

    公元1645年的四月份,天气已经相当暖和了,中原大地春暖花开,百花齐放,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即便是关外的盛京,也是冰雪消融,百草吐绿,万木争芳,春意盎然。

    然而此时的盛京,也就是顺治二年的盛京,更准确的说,是林毅穿越过来的那个顺治二年的盛京,而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那个顺治二年。

    大清京师上下,人心惶惶,好像要迎来了世界末日一般。这里跟1644年初的北京城差不多,最难过的要数爱新觉罗家族的高层。

    七岁的小顺治,一点儿也不顺。自从去岁他的奶娘给他穿好新衣服,梳好长辫子,领着他登上了皇位以来,他就开始不顺了。

    表现在大清国的伐明战争屡屡败仗,亲王、贝勒、大臣死得死伤得伤,可谓是派出一支军队,折一支军队,能败回来是好的,最惨的是血本无归。包括最负盛名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内,也狼狈的滚回来了。

    现在宁锦防线失守,他们满怀希望的兵部尚书洪承畴,艰难地支撑了几个月,最终也没能守住这道防线,几路援兵包括尼堪和博洛在内,死的死,降的降权都以失败而告终。

    现在洪承畴的大军全军覆没,锦州沦陷,20万明军在大明监国林毅的亲自统率之下,出了锦州,剑指他们的京师。

    锦州离盛京也不过五六百里地,想想都不寒而栗。

    想入主中原,统治害人的美梦,看来是破灭了,这一切当然是由于林毅的穿越造成的。

    现在小顺治也牢牢的记住了这个与他有血海深仇的名字——林毅。尽管他没有见过林毅,但是耳朵里早就关门了,身边的太监、宫女、辅臣给他讲,皇太后孝庄给他讲。

    小顺治印象之中,这个林毅肯定是三头六臂,凶神恶煞……

    大清的京师盛京城坤宁宫,孝庄皇太后高高端坐,七岁的小顺治眼睛眨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时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大学士宁完我、大学士范文程,辅政大臣索尼,苏克哈萨,遏必隆,议政大臣锡翰,图赖,京营提督祖大寿,蒙古王公铁树无花,蒙古大将速不台等等相继都进来了。

    众皆跪倒给皇上和皇太后施礼问安。摄政王多尔衮没有跪,只是冲她们母子作了作揖,躬了躬身子。

    “众位爱卿,免礼平身。”小顺治道。其声音稚嫩如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读书一般。

    “谢主隆恩。”这些前情初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从地上站起来,抖了抖袖子,垂首侍立,听候圣训。

    再往下面顺治就不说了,因为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摄政王多尔衮现在也不说了,因为自从去年他从山海关和皇姑屯败回来之后,在床上爬了几个月,才敢下床走路。

    到现在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期间朝中之事,他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他这个摄政王当然也摄不了什么政了。

    今天的会议只是以摄政王的身份列席。

    今天主持会议,擅权谋断的当然是大清历史上的传奇女人孝庄皇太后。

    这个今年三十刚刚出头的女人,天生丽质,天姿国色,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貌美如花都不为过。

    但此时她的脸上也写满了愁容,阴晴不定。

    带姑受孕,13岁她嫁给了皇太极,跟她的姑姑合守一夫,成为科尔沁部的骄傲和寄托。

    二十年来,她铸造了一个女人不朽的传奇,成为大清开国第一后。

    但是一年前丈夫皇太极突然撒手尘寰,驾鹤西去,令她措手不及,因为大清皇室面临着一场自相残杀的灾难。最后以她的机警睿智和过分的温柔,化干戈为玉帛,终于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

    也是为了转嫁危机,渡过了这场危机之后,他们举大清全国之力,进行了伐明战争,准备征服南边的大明,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意志,达到统治汉人的目的。

    然而事情不随人愿,现在孤儿寡母的她遇到了又一个天大难题。

    伐明战争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比一次败得惨,一次比一次后果严重。

    眼前宁锦防线失守,尼堪和博洛的援军无功而返,尼堪命丧沙场,博洛半死不活,现在还在床上趴着呢,洪承畴全军覆没。锦州城不但丢了,义州城也丢了,更可恨的是,已经被皇太极加封为亲王的额哲,竟然投降了,大明背叛了大清,献城投降。

    这些恶果直接导致了,范文程为他们献上的以汉制汉妙计的流产,即便是他们的宁锦防线能守到现在,好像这个妙计也没有什么起色。

    因为到目前为止,大西国张献忠、海上霸王郑芝龙终究也没有翻起多大的风浪,丝毫没有影响到林毅的大后方,更别说迫使他退兵了。

    只是范文程这一圈,白白的损失了两大批金银珠宝和美女,以汉制汉之计,只开花不结果。这弄的范文程也是一脸的沮丧,因此孝庄皇太后也不再给他脸了。

    不过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管义州也好,宁远和锦州也罢,这些都不是他们大清的固有的领土,都是他们几年前从大明和蒙古那里掠夺过来的,丢了就丢了,大不了还可以失而复得。

    眼前棘手的是,这个大明监国林毅拿下了宁锦防线之后,并没有班师还朝,而且是变本加厉纠结了20万兵马兵出锦州,剑指他们的大清京师,兵马所到之处无坚不摧,看这阵势,兵临城下时日无多了。

    现在的大清国大空虚,无兵可派,连朝鲜兵带蒙古兵,带汉人带鞑子,七凑八凑,杂七杂八的,拍拍脑袋都算一个,整个大清上下加到一块,也没有几万人了。整个京师所有能打仗的全都派出来守城上战场,也没有十万兵马。

    而且大清朝这几年连年的征战,国力损耗严重,本来大清国与大明国的版图和实力就没法相比,如何能够承载起连年的征战呢?现在不只是兵员告急,粮饷告急,军械物资告急,与大明的商贸往来早就断了。

    国内沉重的徭役赋税和兵役已经令国民苦不堪言。就是在大清京师的眼皮底下,也出现了辽人暴乱。这是非常可怕的信号,如果长此下去,再像大明一样出现什么张献忠李自成的流贼,他们真的可就捂扯不住了。

    更要命的是能征惯战的大将已经屈指可数了。爱新觉罗家族的济尔哈郎成了残废,像什么代善等人已经老了,骑不得马,舞不动刀,更拉不开弓,没法上战场。那些中流砥柱和年轻的后起之秀,像什么多尔衮、多铎、鳌拜、豪格、阿济格、岳托、岳乐、满达海、尼堪、博洛等,死得死伤得伤,也全都不顶用了。

    剩余的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也都不堪大用,有些他们是不敢大用。

    因为现在孝庄皇太后已经从侧面了解到,由于大清国接连失利,大明朝节节获胜,步步进逼。很多蒙古部落立场已经动摇了,说好的要依附大清的漠北蒙古现在只字不提了,很明显是持观望态度了。

    实力强大的漠西蒙古,以前还遣使跟他们通好,现在也中断了和他们的往来。

    据说朝鲜国王对他们也开始阳奉阴违了。

    大清的江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如风口之灯,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对付得了大明的20万铁军呢?

    作为一国听政之太后,她不得不大聚文武,共商国是。

    因为她心里非常明白,眼前这场危机,比当年她的丈夫皇太极驾崩时期大清面临的政权危机更为可怕,也考验着她的智慧和能力。

第359章 天大的喜事() 
孝庄皇太后,看看下面的这些文武群臣,轻轻叹了一口气。

    “各位卿家,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大清内忧外患正经历着一场灾难,明军20万已经开出了锦州,不日将兵临城下,如何拒敌请各位爱卿献计献策。”

    在场的文武也全都称得上大清的精英之辈,但此时也全都面面相觑,鸦雀无声了。

    孝庄皇太后连问了几声,还是没人说话,如玉脂般的脸上就有些不悦。

    “你们都这是怎么啦?汉人有句话叫食君禄,报君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尔等拿着我大清的俸禄,平日里一个个能耐可大了,都抱怨自己官小职微,都恨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争这个争那个的,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现在机会来了,只要尔等能够退兵,要什么哀家都给你们,怎么,都哑巴了不成!”

    孝庄皇太后这番话,连讽刺带挖苦,简直比骂人和打脸还难受,令下面的这些奴才们,一个个一脸苦相,沮丧的如丧考妣一般。

    此时在场的这些文武大臣,不管是汉人蒙古人还是满清鞑子,可不都是无能之辈,站到这里的都是位高权重之人,或文或武,全都是阶层和部落的精英。

    他们的脑子里都是有脑浆的,这可不是到了晚清末期,朝堂上下都是一群废物,现在这里的都是大清的开国功臣。

    他们之所以不敢贸然言语,是因为个个谦虚,不便先开口。论出谋划策,范文程和宁完我在这里,他们俩不说话,谁敢胡说八道?

    而这两个人当中,曾经在官场上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还蹲过的监狱宁完我已经看破了红尘,不愿再做狂吠之犬,闹了半天,这位宁完年轻时好赌,而且说话口无遮拦,心直性耿,女人好争论个真假,得罪了不少人,终于狼当丢官入狱,宦海几次沉浮之后,已经是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他感触颇深,因此不愿再给他的主子当狂吠之犬了。

    而范文程现在因以汉制汉之计,弄得鸡飞蛋打,也失宠了,因此他也不便多说。

    这两个文官不说话,文官之中便没人敢说了。

    而论运筹帷幄,疆场拼杀,多尔衮在这里,摄政王不说话,谁敢乱弹琴?

    而且现在是非常时期,眼前的形势非常严峻,他们都清楚。肃亲王豪格和贝子尼堪相继阵亡,洪承畴全军覆没了,兵部尚书洪承畴和英亲王阿济格,满洲第一勇士护军统领鳌拜生死不明,在场的这些人再牛逼,还能比这些人更牛逼吗?

    因此这些武将也不敢造次。

    因此无论孝庄皇太后如何发脾气,哪怕就是骂他们的祖宗八代,这些人也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三缄其口,绝不带头妄言。

    这下把孝庄皇太后气的,如花的容颜也狰狞起来。

    正在这时,多尔衮终于沉不住气说话了。

    这个叱咤风云,目空一切、与大清龙椅仅有一步之遥的牛逼人物为什么能够隐忍到现在呢?要搁往常,他早就爆发了。

    原因当然是有的。一是因为多尔衮大病初愈,还不能上战场骑马冲锋的他,血性显得有些不足。

    更重要的是因为年前的山海关大战和皇姑屯之战,他在林毅面前接连折戟,现在一想起林毅,他现在还心里还有阴影。

    现在大清洪承畴又兵败了,尼堪和博洛也兵败了,他现在也属于败军之将,要知道,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否则就等于当众自己扯自己的耳光差不多。

    因此多尔衮一直没好意思说话,他就等下面的群臣,但是等了半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在耍肉头阵。

    这位摄政王终于憋不住了。

    “太后,本王有一言。”

    总算是有人说话了,孝庄皇太后一看是多尔衮,声音便缓和下来,毕竟他是一国的摄政王。按大清祖宗的规定,主持朝政的应该是他多尔衮,而不是她作为后宫乱政的太后,更何况两个人还有些不可告人的暧昧情愫。

    因此孝庄皇太后,脸色好看了很多,声音也变得柔和起来。

    “摄政王爷,有话请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