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57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57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毅一听喜出望外,这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鲜要跟满清鞑子决裂,跟大明结盟,大明岂不是又多了一个帮手?

第343章 国无利,不外交() 
朝鲜现在不打算侍奉大清了,要继续侍奉大明。

    林毅当然高兴,这样的好事真是可遇不可求,这无疑是自从李岩等人集体归顺大明以来的又一大快人心之事。也是大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必须得载入史册。

    时来天地皆同力。朝鲜国王在这道密诏写得非常客气,先是忏悔自己不得以不离开大明投靠大清的罪过,祈求林毅的原谅。接着表达了自己愿意继续大明永结盟好的诚信,年年进贡,岁岁称臣,为大明马首是瞻。

    紧接着下面开了一份礼单,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马匹不必说,更耀眼的还有100名朝鲜美女。

    这些代表了朝鲜国王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望笑纳。

    林毅乐不可支,当然照单全收。就是国王不送这些礼物,林毅也愿与朝鲜通好,哪怕是两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林毅也求之不得。

    更何况现在朝鲜甘当小弟,愿意继续奉大明为带头大哥。

    林毅高兴归高兴,但是不能得意忘形,林毅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凡事不能看表面,必须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半岛上的国家来龙去脉前生今世,作为一个穿越者,而且还是个受过特殊教育的特种兵,林毅当然比别人掌握得更透彻。

    朝鲜此时为什么从大清又倒向明,而为什么前几年从大明的怀抱又倒向大清,这都不是偶然的。

    1636年的时候,表面上朝鲜是被大清征服了。其实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大明朝国力的衰退,自顾不暇,怎么罩着手下的小弟?

    现在的大明朝对朝鲜并未出一兵一卒,而他们现在就主动倒过来了。这说明朝鲜人真的不傻,一直关注着大明和大清之事,这也等于关注他们自己的家事,消息也相当灵通。

    大明朝虽然崇祯皇上上吊了,但是大明旗帜不倒,而且实现了平稳过渡。国力比以前更强,山海关大战,皇姑屯之役,均以满清鞑子的败北而结束,与大明一衣带水的朝鲜,尽管没有通信卫星等后世的通讯工具,但也绝对掌握了。

    也就是说,此时朝鲜来使绝非空穴来风。

    对于国际之间的这种关系里并不陌生,在穿越之前,他通过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大国之间的博弈,小国之间的变脸,都熟悉为常了。

    政治风云变幻的背后是实力加智慧的较量,更是利益的驱动。

    人无利,不起早。国无利,不外交。林毅非常赞成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因此对于朝鲜华丽转身,林毅觉得很正常。

    林毅非常赞赏的看完了朝鲜国王这封信,当着朝鲜来使丰臣秀的面大加赞赏朝鲜君臣识时务,是英雄民族。

    但是空口无凭,崔成秀回去还得向国王交旨,当然得写点东西,正所谓私凭文书官凭印。

    林毅当然知道朝鲜国王现在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大明朝的庇佑!

    国与国之间,与人与人之间非常相似。大哥不能白当,小弟也不能白干。

    因此林毅提笔在手,刷刷点点,给朝鲜国王李倧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林毅对国王的审时度势大加赞赏,并表示不计前嫌,仍然一如既往的与朝鲜保持友好关系。朝鲜如果有难,大明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要人给人,要枪给枪,要银子给银子,不遗余力。

    写完之后,林毅亲笔签名,又用了御印,交给来使崔成臣秀过目。

    崔成秀非常激动,代表朝鲜国王,对林毅再行参拜大礼,接下来林毅与这位朝鲜来使又一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

    崔成秀表示回去后立即奏请国王,将派往大清的军队撤回,派兵入大明参战。

    林毅摇头道:“贵使不必如此,我大明虽然连年征战,但是瘦使的骆驼毕竟大于马,小冰河气候已经成为过去,中原一带农耕复苏,民得以安居乐业,江南本就是富庶之地,商贾方兴未艾,目前大明雄兵仍不下百万,对付国内的流贼和关外鞑子还不在话下,更何况满清仍边蛮小邦,也不是本监国说句大话,这十万大军足以打到盛京了。”

    虽然林毅说这话有点水分,但崔成秀一点也不觉得林毅是在吹牛皮,反而从他身上似乎看到了太祖和成祖的风骨,唯诺连声道:“监国雄韬伟略,小臣佩服之至,下一步弊邦当作何打算,还请监国示下。”

    林毅思忖道:“现在大清处心积虑经营的宁锦防线,即将土崩瓦解,本监国的十万雄师剑指大清的京师指日可待,贵使回去后,让你们国王尽量满足鞑子的一切条件,先不要和清鞑闹翻,他们不是要求贵国追加两万兵马吗,索性一并答应他,本监国兵监盛京城下之日,也就是贵军倒戈相向之时,到那时里应外合,共破大清。”

    崔成秀闻言大悦:“监国明鉴,此计甚妙。小臣回去后一定奏请我主尊旨照办。”

    然后崔成秀又压低了声音,在林毅的耳边道:“监国胸怀天下,人心所向,小臣和我主都希望监国早日荣登大典、君临天下。”

    “哈哈,此事以后再议。”林毅笑道。

    君临天下那不过是个形式,这还不是全凭老子一句话?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大明内部流贼未平,关外鞑子未灭,老子可不能学李自成,功败垂成,等水到渠成之时,老子想不坐那把椅子都难!

    然后林毅传令,设宴款待朝鲜来使。

    酒宴之丰盛自不必说,林毅居中坐了主座,小颖和哲哲左右相陪,崔成秀坐了客座。

    从女营选来的侍女打扮得花枝招展,他们此时当然不穿军装,而是换了演出妆,劲妆舞女,像燕子一样飞来飞去,忙着敬酒布菜。

    然后林毅的专业歌舞队就上场了,这些舞女都是来自女营兵将,有蒙古美女和汉人美女组成。

    他们如粉蝶飘飘,五彩缤纷,春光倒现。

    管弦乐起,如三月清风拂面,又似细水流过闸门。

    这时一个佳人怀抱着琵琶轻轻进入场地中央,一袭白衣就如出水的白莲,又好比月宫下凡的仙子。

    此女先向林毅和崔成秀她们飘飘万福,然后纤纤玉指轻动,拨弄着琴弦,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轻启朱唇,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崔成秀入迷着魔。

    直到杯中酒溢了出来,这才知道自己失态了,赶紧冲林毅歉意的一笑。

    林毅看着他一笑,“贵使,此女如何?”

    “人美歌更美,天人合一,堪称人间的极品,也只有天朝有此歌女。敢问此女贵姓芳名?”

    “呵呵,本监国给你介绍一下,此乃本监国歌舞头牌,姓邢,字畹芳。”

    “邢畹芳……好名字。”朝鲜使者崔成秀,看着这歌女不住的赞道。

    崔成秀不知道,这个邢畹芳还有个更好的名字,那就是陈圆圆。

    就是秦淮八艳之一,跟冒襄、吴三桂、刘宗敏、李自成、崇祯皇上等这些名人都有过缘分的那个陈圆圆。

    就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改变了大明朝命运的那个青楼歌妓。

    林毅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对流贼的家属和对汉奸的家属都格外开恩,这是与满清鞑子和流贼还有大明旧官僚不同的地方。

    林毅没有对他们抄家,也没有灭门,更没有搞什么株连九族,也就是说明军进了北京之后,对李自成、吴三桂等人的家小,派专人保护起来了,根本没有加害。

    此举非常得民心,无论是李自成旧部的家眷老小,还是吴三桂的一家老小,包括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在内,也对林毅感激涕零了。

    此时有一女子流落街头,吴襄认为她是罪魁祸首,把她赶了出来。李自成和刘宗敏的家眷老小当然也不敢收留她。

    这个当年曾经红遍大江南北青楼歌妓,由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现在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问津,无家可归,只有轮流街头,行乞卖艺。

    陈圆圆最后遇到了林毅,林毅看她着实可怜,其实陈圆圆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林毅把她收到了军中,林当然知道她的特长就是歌舞,沐浴更衣之后,就让她成了军中歌女,并且让他把陈圆圆这个名给改了,改回他的原名邢畹芳。因为这是她的姨夫给他起的名字,她的原名就叫邢畹芳。

    陈圆圆感念林毅的恩德,非常卖力,凭她出色的才艺,很快成为女营歌舞头牌,无人能出其右者。

    从那以后圆圆就跟随林毅的女营当歌女,行军打仗,需要的时候,陈圆圆就带领着一班歌舞,给林毅弹琴歌舞解闷儿。

    一直到现在见到了崔成秀,这位朝鲜的来使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靓丽的歌女,通过林毅这一介绍,他才记住了这个名字。

    一曲歌舞完了之后,崔成秀觉得意犹未尽,命人把他带来的那一百名朝鲜美女,带过来伺候林毅。

    很快100名朝鲜美女排列的整整齐齐出现在林毅酒宴前面,为林毅行施朝鲜礼节,紧接着跳起了朝鲜的民族风格舞蹈。

    林毅还是第一次见朝鲜美女,小颖和哲哲陪着她边饮酒,边欣赏。果然,朝鲜美女与众不同,看的林毅如痴如醉。

    “林大哥,这些以后都是你的了,客人还没走呢。”小颖怕他出丑,趁着为他夹菜的时候,在他耳畔小声道。

    林毅道:“全部编入女营,让畹芳带着他们调教调教会更出彩。”

    正说到这里,外面有人来报,宁远城大捷,1万名清军全部被歼灭,宋先生已经进驻宁远……

第344章 欲忽悠张献忠必先忽悠李定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大明的南方和西方诸省,几十万军队围剿四川的张献忠,这几十万军队当然是旧明军,战斗力当然不敢恭维。

    再加上这些旧军阀、旧官僚都有私心,都有保存自己实力的想法,人多四靠,免不了要吃大锅饭。

    因为老主崇祯已经吊到煤山那棵歪脖子树上了。虽然有太子,但是太子不过是个15岁的懵懂少年,大权旁落到了太子太师的林毅手中。

    废太子,立新朝,说不定就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一朝天子一朝臣,旧官僚和旧军阀每人心中都有一本账。

    这些旧军阀旧官僚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虽然不敢对抗朝廷,但是也都有保存自己实力的想法。

    眼下太子诏和监国大人命令剿匪,谁也不敢不来,都怕成为众矢之的。但是他们奉命剿匪,响应朝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家族的利益,精忠报国者寥寥,因此称不上不遗余力。

    这样下来说他们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就不为过了。

    虽然这其中不乏能征惯战的名将,善于运筹的统兵将帅,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因为这样的军队根本打不了硬仗。

    另外,他们的对手是异常强大的。别看大西国地盘不大,只有一个省,人口也不多,大西军只有二十几万,还没有一个军阀的兵力多,盘踞武昌的左良玉据说兵力最多是达到八十万。

    但是,晕人不在头大小,一国之强弱也不在国之大小、兵力多少。

    历史上张献忠是被大清和他们一手培养起来的汉奸队灭亡的。可以说灭亡大顺和灭亡大西,大明朝最多有这样的想法,根本没有这样的实力。

    这样一来胜负显而易见。

    几十万明军,兵分水陆路两路,攻打四川的大西王,最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坐拥天府之国的张献忠哈哈大笑,于1644年十一月份在四川成都称帝,定国号大西,改成都为西京。

    然后按照大明的建制,也设立六部,大封文武,任命汪兆林为左丞相,闫锡命为右丞相。

    加封四个养子为四大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但是张献忠这四个王可不是白封的。主要是让他们四个开疆拓土,从四王的封号就可以看出来的,四个干儿子也都给他长脸,屡败明军,杀出了四川,突破了明军的包围圈。

    现在大西国,形势一片大好,由于屡败官军,在西南一带,影响非常大,投奔者络绎不绝。

    张献忠一高兴当即宣布,免税三年。

    这下更得民心了,云贵当地的土司,还有一些大明的旧官僚和吃了败仗的旧军阀,害怕林毅找他们算账,竞相来张献忠的阵营前来报到,以求个一官半职,至少能保住项上的人头和家族的势力。

    张献忠当然来者不拒。

    正在这时候,张献忠又接见了大清来使范文程,双方一拍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