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285部分

水浒大宋-第285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袍子,看上去的确方便许多,咦,这布料好厚呢。”

    “这金属头的皮带搭配的好,陈大人本身体格大,穿着确实好看,威武了许多。”

    “要我说,还是这筒靴和皮带最是搭配,陈大人,您穿着这裤子,里面热不热?”

    这群参谋们真是无法无天了,各个伸手揩油,搞得陈良脸都黑了,看来以后不能跟这帮小伙子太随意。

    不过说实话,光从外观上看,他就很满意这套穿着,似乎比陛下穿的顺眼些,尤其是发型搭配。

    张林道:“这种布,民间也不是没有,不过都叫作厚棉布,穿的人不错。朕把它取名为皇武布,改明儿先从国旗队换装,也让百姓们都看看。军人嘛,就得英武神气点,穿个袍子跟娘们裙子似的。”

    朝英殿里的武官门俱都附和着笑起来,不管好不好笑,陪陛下笑笑总是没错的。

    前线数十万士兵在跟金国打仗拼命,元武陛下却在后头不务正业,好吧,其实也算不上不务正业,至少朝英殿的武官门都很喜欢那几款新设计的服饰,还堂而皇之地穿着显摆上了。

    中华国的朝廷官员服侍比较统一,采用的同服不同帽的措施。

    文官固定是黑绸瘦身袍和棉白衬衫,按品级佩戴不同颜色的官鱼袋和手提皮质公文包,帽子正中位置的的珠玉不同……其实是琉璃。

    武官只是在两肩膀上多了两道代表等级的军衔肩章。

    这么一换装,相当于整套服饰都要换,这种当兵的还真敢提,真当咱们文臣给你们当儿子是吧。

    好在元武陛下没犯糊涂,只答应先让国旗队换上,看看民间百姓的反应再说。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陛下的心思已是决定要换了,或许等过几年财政宽容些,他就要动手了。

    能提高哪怕是一点点战斗力的东西和新制度,元武陛下从来不含糊,也舍得掏钱。内阁不肯,他就从皇室金库里掏,往往让大臣们觉得抠门丢面子,最后内阁只能是勉强配合了。

    对于这种专爱用“软刀子”治人的陛下,内阁大臣们真是早都看透了。

第540章 跟随贸易发展经济() 
为什么未来必须要换装?

    其一是改变军人的军容面貌,提高行动敏捷,以外力介入强行改变百姓审美观。其二就是以朝廷政策带头,加大棉花的布行的生产,从而间接促进棉花种植业。

    国内哪里适合种棉花?自然是高昌、甘肃、荆湖南北、夔州、中京(原京畿路)、京西和淮南一带、永兴军、利州、河东等偏于西部和北部的内陆地区。

    不论是将来以纺织品冲击亚欧市场,还是化学火药硝化棉的使用,都需要大量的棉花。现下国内的布行的价格还是偏高,许多百姓仍然以麻布衣物为主,主要是织布技术和棉花供应量的限制。

    织布技术只能慢慢来,但加大棉花产量开发西北两地经济却是必须之事,要稳定高昌(回纥)和甘肃(西夏)、河东(山西)一带的百姓和商人,棉花种植是再好不过的民生项目了。

    别小看这种农业经济,另一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荷兰、葡萄牙、英国等等,之所以能笑傲全球各领风骚,利用殖民地展开棉布倾销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比军火贸易份额还要大,并且相当稳定。

    精美的金银货币、纺织品、茶、军火、瓷器(其余还有茶、粮食、酒水)是将来中华国在海路开通后对亚欧大陆展开经济掠夺的最重要五把利剑,把亚欧大陆上的女人、金银和优质动力煤、石油(加热分馏,已经在研究中,并且小有成果)换回来。

    所以啊,有些东西真不是张某人随随便便搞出来的,当然,其中的目的性暂时没必要跟内阁大臣们解释,将来干起来时候再说不迟。

    而且,现在搞出来的粗线皇武布也不是后世那种细密紧绷的牛仔布,比较厚实耐磨,颜色上统一染成偏蓝色。

    从年后起,朝廷放开了粮价管制,准许粮价在30%以内浮动。于是乎,在短短的两个月里,粮价就攀升到了0。018元每斤。

    普通人人均每月消耗45斤粮食,也就是八角一分钱,沿海18元每月的工资水平比起内地8元月,依然要富裕的多。

    现下,猪肉涨至八分钱每斤,羊肉跌倒四角五分钱,牛肉依然在一元三角每斤徘徊。百姓们的温饱问题是解决了,偶尔弄点肉类打打牙祭也不是吃不起。

    去岁税赋一项收入将近八千万,其实也就是每个百姓头上收了七角钱,还不到0。5%。这是相当,相当低的赋税了。按正常的税赋来说,近个人所得税一项就得5%以上才正常。

    个人所得税是采用累进制度,从100元年往上开始分等级,按照3%,8%,15%,20%,25%,30%,35%,40%,45%来对不同收入的人群进行征收。最高也就45%,低于遗产税。

    当然,这个新税制是从三月份开始实施的,借着开通西域商道的风,商人们虽然闹了一阵,但很快就被平息了下去。

    其实现在中华国内的商人们真是痛苦又幸福,比起前朝,他们被征收的税赋可算是低了许多,而且财产比较安全,不用担心被朝廷无故抢夺。但是前朝可以偷税漏税啊,新朝廷下你敢偷一个试试?

    老实说,商人们赚的的确比前朝多,但实打实交的赋税也多啊。人是贪婪无休止的,谁也不想口袋里白花花金灿灿的银币金币被别人拿去。

    不过,百姓和商人们都知道新朝廷穷,国内又大修国道和水利工程、工业城市,对外还在打仗。不支持新朝廷,难道让朝廷打败仗后被女真人抢夺?

    朝廷对偷税漏税现象查的极其严格,抓到一个就罚到你大出血,罚款也就罢了,还会判刑,花钱都买不通关系。因为凡偷税者都要被当地官署的报纸进行实名通报,利用各种理由和危害批判的体无完肤,名声臭了,整个家族都在当地站不住脚。

    名声对这时代的古人来说极其珍贵,谁愿意出门被百姓戳脊梁骨?偷税漏税就是置民族与水火之中,与百姓为敌,与国家为敌,大有和敌对国家为虎作伥之嫌疑。这么大顶罪恶的帽子扣下来,商人们也很无语。

    不过新朝廷在开国三年后,虽然渐渐恢复了税赋,但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很快的,到处都是投资的机遇。在朝廷准许粮价浮动30%后,带动市面物价上涨,去西部、北部当农场主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朝廷对南方的肥沃土地管制极其严格,准许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很少,只能种粮食。但对西北则没那么大管制,除了一些朝廷要求的经济作物,商人们根据土质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相当一部分农场主选择种植冬小麦,毕竟市面上面比米贵,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间隙种种苜蓿、芝麻、胡椒、胡萝卜等其他作物。

    南方一亩地苜蓿每一茬能收1500斤左右,每年最多可以收割4茬,市价0。35元百斤,而且对土质要求不是太高。北方是两茬,一亩地一年也能赚个七八元。

    农场主一般都是一次性从当地官署租种五十亩以上,刨去人工什么的,五十亩地一年能赚三百来元,比在工厂里干手工有的赚头。要是当地官署有什么种植任务下达,那赚的更多。

    租借贫田、次田和良田、水田各有不同的种法,朝廷对西北的良田水田管制比南方更严格,强制性种植麦子……毕竟粮仓储量关乎当地主政官员的政绩和乌纱帽。

    就目前来看,中华国施行的是朝廷牵头、国营为主、鼓励私商、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下放权力给各地官署进行微观调控,有步骤地一点点放开市场管制。盖因商人逐利,很多时候不顾国家发展而盲目跟风地投资,所以,眼下施行计划经济要比市场经济更具优势。

    就好比商人们手中财富增多后,在粮食溢出的情况下,朝廷放开了酒水管制,结果大批商人进入酒水行业,粮价也就是这么被抬起来的。要不是朝廷规定了粮价30%的强制浮动率,百姓非得抱怨不可。

    商人们在酒水行当中大赚一笔,财富又是积累起来,一批商人选择去西北投资,一批商人比较思想守旧,宁愿把钱存在银务署里吃“低息”也不愿意去西北。

    活期储蓄利率降到0。08%,一年定期储蓄降到0。55%年利率,相当一批商人还是不愿意把钱花出去往西北投资。年后发行了近两亿元的五年期国债,把利率降到0。7%,投入市场打个水花就不见,真个叫朝廷无奈。

    好在是计划经济占主导,朝廷只好从银务署里借商人们的储蓄大力开办国营工厂,吸引私商入股,也算是缓解了这个头疼现象。

    归根结底,中原百姓“守财奴”的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依旧需要朝廷坚持不懈地宣传商业之美。

第541章 晋升之路() 
上头有方针,下头就政策,内阁里吹出什么风,下辖各个官署立即大张旗鼓地搞起来。

    目前各大主流官报宣传的方向乃是商业经济、军事、道教、新汉学四个大方向,最近一段时间开始集火搞商业宣传。

    商业宣传内容无非就是国家大力开发西北,鼓励商业投资,鼓励百姓去西北当农场主、开小工厂、承包建筑队等,总之福利多多,政策优惠多多。

    秦桧在商务总署鲜于光的身边继续发挥光和热,展示出不一般的才能,尤其善于利用舆论,在他主持的商报宣传下,许多商人就跟打鸡血似的被刺激嗷嗷叫地响应朝廷政策去开发西北。

    此人文章犀利,理论功底十分扎实……毕竟是状元出身……很巧妙地把鼓励商业和文化、道德、宗教、历史教训结合在一起,引经据典、花样创新,工作干的风生水起。

    鲜于光对秦桧很是看好,多次递奏章要给他“转正入品”,但俱被元武陛下给推掉,,搞得商务大臣很是为秦会之抱不平。

    这样的能吏不重用,陛下想什么心思呢?在一连数道奏章催迫下,元武陛下最终批复了个“另作他用”。

    在张林的计划中,今岁六月的科考后,等八月份的科考成绩下达,九月、十月份秦桧将带着一批新科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正要晋升的公职人员下放到某地去主政。

    这批在科考中出类拔萃的学生和晋升的公职人员,很有讲究的,若是有心人调查下他们的资料,就会发现清一色的大户商人子弟。

    张某人“爱才心切”,自然要找个地方好好磨练一下秦桧和这群商人家族的子弟,高昌行省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这个行省比之甘肃(西夏)还不算太稳定,当地官署的财政入不敷出,急需一批能吏去治理。

    按照朝廷的品级划分,掌握行省民政的最高知郡(与知省是同级)为从三品,四品、从四品。甘肃为西京所在地,其地知省为从四品。高昌从行政级别上低一级,所以知省为五品和从五品。

    以秦桧以往说干的政绩,评一个从五品知省是搓搓有余的,要是他能在三年到五年内把高昌行省搞出点成绩,那么其地知省品级提到五品、从四品是不难的。

    行省知郡在中华国只设了五个,分别是“西京”甘肃行省银川郡,“东京”江浙行省的杭州郡,“北京”天津行省(燕云)的津律郡(原析律府),“南京”贵云行省的遵阳郡(遵义、黔州一带),“中京”河南行省的开封郡。

    现下中华国区分各地行省的官员品级严格按照经济来划分,你经济不行,哪怕地区面积再大,也只能按照最低级别任职。地区面积小,但经济发达,官员便可以按照最高级别任职。

    就比如东京江浙行省,知郡(又称知省)最高能评到从三品,最差也是四品。非郡级行省的知省官员如果当地经济发达,财政出色,最高能评为四品,差一点就从四品。

    所以,高昌行省按经济水平,知省勉强评为从五品已是不错了。想升职,可以,努力发展当地经济创收,满足一定的财政和经济发展水平后,最高能晋级到四品。

    四品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一级内阁里只有首相和国防大臣、财政大臣为一品,其余皆是二品。二级内阁十六位大臣俱都是三品和从三品。

    内阁大臣从哪里选?一律从各地四品和从四品的知省知郡级官员里评选,跟前朝又朝廷中枢选择的方法大为不同。

    也就是说,第一批的内阁大臣就算了,但以后内阁人选必须得是各地主政官员,选出其中政绩出色的人进入内阁,一改前朝朝廷大臣不知地方民生疾苦的弊端。

    所以,秦桧出任高昌行省从五品知省官员后,他离着朝廷中枢内阁的台阶看似不远,其实相当难。毕竟,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