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24部分

大唐魔术师-第24部分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玄对李世民诚恳的说道:“此去江淮,臣要为殿下做好一件大事。待事情完成,臣必定尽快赶回长安相助殿下。”

    李世民惊讶的问道:“一件大事?”

    李玄回答道:“此事对殿下如今作用不大,可是四年之后,却能解殿下、解大唐的燃眉之急,此事对于殿下、对于大唐以后发展也有莫大的好处。”

    李世民站起身,吃惊的问道:“四年之后?你知道四年之后的事情?”

    李玄自信的回答道:“臣精通一名奇术,不但知晓四年之后的事,而且知道三年之后,殿下必然是这大唐之主,坐拥整个天下。如今殿下虽然形势危急,但是臣希望殿下能够小心应对,莫要辜负这冥冥天意?”

    李世民疑惑道:“天意属意于我?那为什么还要我受这么多的磨难呢?父皇的刁难,太子的污蔑?小人的攻击?”

    李玄诵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听着这熟悉无比、自幼背诵的儒家经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世民突然感到自己好像一下子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众多的磨难,会让一个人愈发的成熟,眼光愈发的长远,胸怀愈发的宽广。他满怀感慨的拉着李玄的手道:“你我相知相交,望你做完那件大事后,尽快返回。我等你为我出谋画策,指点迷津。”

    李玄回答道:“请秦王殿下放心,做好那件事后,我会尽快返回的。”

    不久,李玄就离开了,离开了秦王府,也离开了帝都长安。

    十数日后,李玄跟着李孝恭的副将李飞虎一起来到了荆州都督府的驻地——岳阳。

    岳阳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北依长江,西、南为洞庭湖环绕。洞庭湖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长江之水,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其壮阔。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大唐最精锐的十万水军正在热火滔天的操练着,而岳阳城中大唐精锐的十万步、骑联军也在反复演练破敌阵型。

    李玄见到李孝恭后,躬身一礼道:“小侄拜见大都督。”

    李孝恭似乎心情不好,对李玄质问道:“为什么要参与太子和秦王的争斗?你为人聪明机灵,足智多谋,又得陛下宠信,只要你不参与太子和秦王的争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还是享用不尽的。可是你,你这个混小子,偏偏就参与了太子和秦王的争斗,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去做?”

    李玄回答道:“大唐需要秦王,秦王会建造一个盛世的大唐,而太子不能。我知道大都督不惹政治,也希望我远离政治。可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苦衷,既然选择了命中注定的路,我就会坚持走下去,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这一路上的欣喜、收获,我坦然受之,这一路上的挫折、打击,我扛得住,也撑得起。”

    李孝恭叹口气道:“唉,你成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了,既然你选择了那条路,那就随你了,我也不管了。此次你被朝廷任命为东南道行军大总管,你放手去做吧。我大唐驻扎在岳阳的这二十万精锐,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如今吴王杜伏威在帝都长安,江淮那边,我也不太熟悉,可是有两个人却可以予以重用。一位是杜伏威的刎颈之交,结义兄弟,江淮军的军师,“智狐”——辅公佑;一位是杜伏威的义子,江淮军右将军——王雄诞。两人都是忠义之士,他们顾及杜伏威的安危,也会全力配合你的。辅公佑管行政,王雄诞掌军事,再加上我统领的二十万大唐精锐离江淮不远,你这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务应该可以做得安稳了。”

第四十六章 好大的坑呀() 
李玄疑问道:“辅公佑?王雄诞?”

    李孝恭解释道:“王雄诞是吴王杜伏威的义子,有万夫不当之勇,对杜伏威忠心耿耿,多次单枪匹马从万军之中救回了陷入绝境的杜伏威。忠义闻名天下。杜伏威进京,他则被任命为江淮军右将军,统领整个江淮大军。而辅公佑和杜伏威的关系更是亲近,他和杜伏威不但是同乡发小,而且两人还是结拜兄弟,刎颈的生死之交。辅公佑为人足智多谋,忠义双全。隋大业九年,杜伏威十六岁、辅公佑十七岁,两人迫于暴隋压迫,参加义军,杜伏威作战勇猛,攻则居前,退则居后,辅公佑智谋无双,全力辅佐,不久杜伏威就被义军推为首领,而辅公佑则被杜伏威任命为军师,辅公佑年长,杜伏威以兄称之,并下令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三十年来,两人情同手足、生死相依,毫无嫌隙,终于打下了整个江淮三十六郡之地,拥兵数十万之众。整个天下都佩服他两人的成就,也佩服两人的情义。辅公佑的忠义之名更是闻名于天下,天下人闻之,莫不竖拇指以赞叹。吴王杜伏威进京,辅公佑则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左仆射,协理江淮政务。”

    李玄说道:“原来如此,只要杜伏威在长安,这两位就必定会有所忌惮,只要我极力拉拢,他们就能为我所用。控制了他们,也就掌管了江淮的政务和军务。”

    李孝恭赞赏道:“就是如此,至于能不能控制住他们两人,就看你的手段了。”

    李玄对着李孝恭躬身一礼道:“多谢大都督指点。”

    李孝恭笑道:“准备准备吧,数日后,你就进入江淮吧。”他相信李玄肯定能够控制住辅公佑、王雄诞两个人的。

    数日后,李玄乘船进入了江淮军的驻地丹阳。

    丹阳,原楚王杜伏威建立的楚国的国都,如今是大唐的一个郡。

    当船进入丹阳境内后,李玄看到了东南方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样蜿蜒蟠伏;看到了西部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诸山,像猛虎似的雄踞于大江之滨。李玄突然想起了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句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丹阳,竟然是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业,也是后世的南京。

    丹阳城驻扎着江淮军将近十万的精锐,旌旗蔽日,雄伟壮观。李玄知道,这些精锐都是杜伏威的嫡系,由杜伏威的义子、右将军王雄诞直接掌管。

    船刚刚停下,李玄就看到一位头发花白、身穿大唐正二品大红色官服的官员带领着江淮大、小官员在码头等候。

    李玄从船上缓缓的走了下来,心中猜测道:“那位头发花白的大唐正二品官员应给就是以忠义闻名天下的辅公佑吧。”

    李玄刚刚走下船,就见辅公佑看到李玄后竟然愣了一下,旋即一丝微笑显现在他的脸上。辅公佑低下了头,带领着江淮大、小官员对着李玄躬身一礼道:“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佑率领江淮官员恭迎东南道行军大总管。”

    李玄走近扶起辅公佑的同时,打量着他。

    辅公佑,五十岁左右年纪,身材高大,外貌忠厚,眼睛毒辣,当李玄和他对视的时候,能隐隐感觉到辅公佑眼中那慑人的目光。这是位经历过众多磨难,却智珠在握,一切都在掌控中的人物,绝对不能小觑。

    辅公佑看着李玄笑容满面的问道:“大人,姓李,可是李氏皇族?”

    李玄猜出了他的心思,他或许没有想到新上任的东南道行军大总管竟然只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孩子。李玄回答道:“家父永安王李孝基。”

    “哦,真是李氏皇族,‘鬼才’李孝基的独子?没想到啊,鬼才之名,如雷贯耳,只是可惜无缘相见,今日能得见鬼才独子,也算是三生有幸啊。”辅公佑感叹道。

    李玄故作平庸道:“我学业尚未结束,陛下就任命我了这一职务。我也万分不解,陛下却说江淮有辅公佑、王雄诞两人,你暂去无忧。辅伯,你也知道,我大唐历来有皇室子弟为主,配之以能臣干吏辅佐的传统,李玄初来乍到,以后还需要多多仰仗辅伯。”

    辅公佑哈哈大笑道:“这个自然,如果大人,有何需要,尽管告知于我,我必定会让大人满意的。”

    李玄也笑道:“那就有劳辅伯了。”

    说着,两人携手走进了丹阳城。

    夜晚,跟随李玄一起来到丹阳的赵猛对李玄说道:“玄子,情况好像有些不对。我怎么感觉保护咱们的这些江淮兵马好像不是要保护咱们,而是要包围咱们似的?防御外敌,应该摆出二龙戏珠阵,彼此联系,彼此呼应,一致对外;可是咱们大帐外的摆的确实八门金锁阵,这可是一种困敌的阵法啊。”

    李玄微微一笑道:“在码头,我就发现有异常。你没发现码头迎接的时候,咱们只见到了掌管行政的辅公佑,却没有见到掌管军队的王雄诞吗?这江淮之地有意思,只是不知是谁在阴谋作乱?辅公佑还是王雄诞?两人都是闻名天下的忠义之士,我看不尽然吧。”

    深夜,突然一位江淮军士卒打扮的人静悄悄的进入了李玄的营帐,对正在灯下观书的李玄行礼后,说道:“右将军麾下从四品明威将军王雄霸拜见东南道行军大总管。”

    李玄问道:“王雄霸将军,你深夜前来,所为何事?”

    王雄霸对李玄说道:“我是向大人喊冤告状来的。”

    李玄问道:“你要状告何人?又要为何人喊冤?”

    王雄霸回答道:“我要状告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佑,我要为右将军王雄诞喊冤。”

    李玄又问道:“辅公佑有何恶行?王雄诞又有何冤屈?”

    王雄霸哭着说道:“辅公佑那恶贼,他杀了王雄诞王将军。”

    “什么?”李玄蹭的一下站了起来,问道:“什么?你说什么?”

    王雄霸说道:“辅公佑那恶贼冤杀了王雄诞将军。”

    李玄问道:“为什么?辅公佑为什么这么做?”

    王雄霸回答道:“辅公佑意图谋反,就冤杀了王雄诞将军,夺取了淮南军的兵权。”

    “啊!”李玄愣在了原地,久久不言。他心中暗道:“好大一个坑呀。辅公佑要反,我这不是羊入虎口吗?自己送上门的吗?可是辅公佑为什么要反呢?难道他就不顾及远在京城的杜伏威吗?那可是他的刎颈之交啊。这位江淮军将军虽然说得是声泪俱下,可是谁敢保证他说的是真的?难道真正要谋反的是他背后的王雄诞?”

    李玄陷入了沉思。

第四十七章 如此兄弟() 
李玄看着王雄霸问道:“你所说的恶贼辅公佑是怎么冤杀了你们的右将军——王雄诞的?”

    王雄霸回答道:“辅公佑一直主战,主张和大唐对抗到底,并不支持吴王不经一战而投降大唐,吴王深知这一点。

    吴王离开江淮,为了提防辅公佑阴谋叛乱,和大唐对抗,便任命最信任的大将、义子王雄诞为江淮军右将军,统领整个江淮大军。临行时吴王反复嘱咐王雄诞将军,不管什么情况,万万不可将军权交出,更不可将军权交予辅公佑,辅公佑有野心,有能力,如若掌握兵权,肯定会伺机谋反,和大唐对抗的。这样肯定会连累自己,连累江淮大军,连累江淮百姓的。王雄诞将军发誓保证绝不会将军权交给辅公佑的。

    吴王离开后,王雄诞将军按照吴王的嘱咐,丝毫不给辅公佑插手军权的机会,这让辅公佑非常的不满。

    可是未过多久,江淮军底层竟然开始流传王雄诞将军拥兵自重,意图谋反叛乱的流言,王雄诞将军屡次弹压,却收效甚微,流言犹如燎原之火,越烧越旺,越传越离谱,似乎王雄诞将军和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举事都传的一清二楚。王雄诞将军深为其扰。

    一日,辅公佑来找王雄诞将军。他面无表情的说道:“江淮军一直流传着右将军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的流言,我已将此事上报给了远在长安的吴王。刚刚我收到了吴王的来信,你看一下吧。”

    说着,他将一封书信递给了王雄诞将军。

    王雄诞将军打开一看,确实是吴王的笔迹。在信中,吴王指责王雄诞将军有二心,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这些事对于自己在长安城很不利,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他希望王雄诞将军能够约束好部下,控制好江淮军,并斥责王雄诞将军如此做,是小人行径,要陷害他于不忠。

    看到信后,王雄诞将军感受到吴王对于自己的不信任,他异常的伤心,便托病不再沾手军务,想通过这些来表明自己对吴王是忠心耿耿,绝无谋逆之心的。

    而伪造信件的辅公佑则顺势接管了整个江淮军。之后,辅公佑又伪造吴王的密令,说吴王在长安遭受大唐朝廷百般凌辱,要辅公佑带领江淮军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