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173部分

大唐魔术师-第173部分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岑文本对萧禹问道:“蜀王殿下情况如何?我让你们为他找的师傅张玄素,你们可曾找到?蜀王殿下的学业如何?他的身份尴尬,只是陛下的庶子,先天比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差很多,他要成为我大唐储君,所能凭借的就是他的能力和治国的才华,他的学业,我们可是一定要十分重视的啊。”。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第三百五十二章 谁为晋王师() 
萧禹叹了口气,对岑文本说道:“岑大人,蜀王殿下内心可还是恨着我们的啊。【 】这么多年了,他还一直恨着我们背叛了他,虽然有杨妃娘娘一再告诫他,让他原谅我们,相信我们,可是蜀王殿下却根本就听不进去,心中对咱们背叛他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这次蜀王殿下能够返京,岑大人和我们南方士族都是费尽气力的,可是蜀王殿下至今都还在怨恨着大人和我们南方士族。如今岑大人的谋划,已经初见效果,岑大人您看,咱们要不要把咱们的谋划告诉给蜀王殿下?蜀王殿下一直仇恨咱们,这也不是个办法啊。”

    岑文本满怀感慨的摆了摆手说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还不是将咱们的谋划,告诉给蜀王殿下的最好时机啊。等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废了之后,蜀王殿下成功继任储君之后,咱们再把咱们这么多年的谋划告诉他吧。当年,咱们离他而去,转而支持魏王李泰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啊,这恐怕是他一生之中,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挫折,最大的一次背叛了,他对我们心中有怨恨,心里苦,我们也应该理解啊。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的,等他继承了储位,承继了大统,我相信他会理解我们的背叛,理解我们的苦心的。”

    萧禹陷入了沉默,良久后,方才继续开口说道:“岑大人,蜀王殿下的学业,十分的优秀,岑大人为蜀王殿下暗中精心挑选的几位师傅,都是以经世学问闻名天下的,虽然各自所学繁杂,但是却对治国,十分有益。这张玄素,由于杨妃娘娘的亲自去请和我南方士族的暗中扶持,张玄素也决定出任蜀王殿下的师傅了。只是,对于张玄素这个人。我这心中却尚有疑问啊。张玄素是前隋废太子杨勇的师傅,也是我大唐息王建成的师傅,他已经教坏了两个太子了,岑大人。我们再让他做蜀王殿下的师傅,会不会他再把蜀王殿下教坏了啊?”

    岑文本缓缓的开口说道:“萧大人过虑了。这张玄素学问还是不差的,不然也不会被前隋文帝、我大唐太上皇都看中,出任前隋废太子杨勇、息王建成的师傅。张玄素所学、所教都是‘内王外霸’的治国学问,在内施行仁政。满足国内百姓的需求,对外施行霸术,打压分化拉拢诸国,可谓是最好的帝王之学,也最适合聪颖果敢的蜀王殿下学习,至于前隋太子杨勇被废,那是因为杨勇的对手是有才无德,心思狡诈的前隋炀帝杨广,前隋文帝又偏信自己的皇后——孤独皇后;息王建成被杀,更是因为息王建成碰到了英明神武的我大唐皇帝陛下。这都是他们的命数,与张玄素无关;再说了一个良医,哪一个手底下没有治死过几个人呢?依我看呐,这张玄素已经教过两个废太子了,他教授储君的经验,应该是如今整个天下最独一无二、最丰富的了,他作为蜀王殿下的师傅,我觉得是最合适不过的啊。我相信,他一定会用心教出一个最出色的、最成功的大唐储君,大唐皇帝的。蜀王殿下也必将成为让他张玄素一生引以为傲的的最优秀的学子。成为我大唐最优秀的帝王的。”

    萧禹沉思后,连连点头,表示认可。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对太监总管王富贵说道:“去替朕查一下。晋王李治除了他自己的宫殿,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接触的最多的人是谁?”

    “是,陛下”。王富贵躬身领命,离去。

    晋王李治在弘文殿的举动,太出彩,太另类了。当弘文殿的所有学子都深受孔颖达、于世宁这些当世大儒尊崇儒学理念,深深影响的时候,只有晋王李治一个人怀有治国安民之理念、见识,这太令人怀疑了。如果晋王李治不是天纵奇才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解释,有人在暗中教授李治治国安民的知识,在暗中培养李治,在教导李治,李世民想知道这个教导李治的人,是谁?

    弘文殿内,李治先是隐忍不发,之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处事方式,让李世民感到异常的熟悉,他内心里猜到了一个人,但是他却不敢确定,他让太监总管王富贵去查晋王李治接触最多的那个人,查暗中教授晋王李治知识的那位师傅,也是想印证自己的想法,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半个时辰后,太监总管王富贵返回了太极宫,向大唐皇帝李世民禀报道:“回禀陛下,据老奴查证,晋王殿下除了回自己的宫殿之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大安宫,每天下学后,都去大安宫,而接触最多的人是。。。。。。。”

    李世民开口道:“是太上皇对吗?是太上皇一直在暗中传授李治治国安民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吗?”

    王富贵吃惊的看着大唐皇帝李世民,点头说道:“回禀陛下,正是太上皇每日在询问晋王殿下的学业,传授晋王殿下知识。”

    李世民缓了口气,激动的说道:“是太上皇,确实是太上皇啊。朕的判断,没有错。隐忍不发,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心有大局,心有战略,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不在乎一两场战争的失败,只关心战略的布局,关键点的落子成败,这是天下最高明的战略大家、权谋大家,太上皇的惯有的为人之道,处事方式啊。如此熟悉,如此明显,朕怎么会看不出来?会认错呢?”

    之后,李世民就陷入了沉默。良久的沉默之后,李世民满怀感慨的说道:“太上皇为何会暗中传授雉奴知识呢?是太上皇也看出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挑不起我大唐江山社稷这千斤重担吗?太上皇认为,雉奴可以挑起大唐江山社稷这副重担吗?是啊,虽然雉奴尚且年幼,比蜀王李恪年龄上,要小很多,但是雉奴毕竟是朕的嫡子啊,德行才学也是十分出众啊。”(。)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三百五十三章 太上皇李渊() 
想到这里,李世民对太监总管王富贵下令道:“晋王到大安宫向太上皇学习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要阻止,任何人也都不要打扰他们,要让太上皇暗中的传授,晋王暗中的学习。︽这件事,你要暗中去办,如果有人胆敢阻挠,或者是走漏了消息,朕要他的脑袋,还有他的九族。”

    王富贵躬身行礼道:“请陛下放心,老奴保证此事,绝对不会有人走漏出去,也绝对不会有人阻挠的。”

    李世民点头道:“恩,去办吧。你做事,朕还是信得过的。这件事,事关我大唐储君,事关我大唐社稷,你要把它当做宫中最重要的事去办,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朕,朕会为你撑腰的,朕会持续关注雉奴的学业的。能为我大唐选择一位德才兼备的储君,为天下苍生选择一位好的继任者,好的好皇帝,朕的心,才能彻底放下来,彻底放心啊。”

    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的事情,让李世民明白:一旦自己有属意晋王李治为储君的想法,朝中的各大势力必然会像猫闻到腥一样,闻风而动的,到时候,不但朝堂上的局势会混乱,自己有意让晋王李治做储君的谋划,也有可能会被打乱,更主要的是一旦自己属意李治为储君,那么晋王李治就可能会面临各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在李世民的心中都已经被否决掉了,如今自己的嫡子就剩晋王李治一个人了。能立嫡子,谁愿意立庶子啊?虽然都是亲生的,但是嫡庶有别的观念可是深入每一个大唐人的内心里的,庶子就是庶子,和嫡子就是不一样的,无论地位,还是继承权。那都是不一样的。

    魏王李泰的骤然变坏,一味尊崇儒家理念,不知变通的孔颖达、于世宁等大儒,为弘文馆学士,教育大唐皇子和李氏皇族宗亲子弟,这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心中不得不有所怀疑,怀疑有人在其中做了手脚,以断绝魏王李泰和大唐皇子们成为大唐储君的希望。

    可以说,李世民手中只剩下晋王李治这一张底牌了,这张底牌。还是太上皇苦心培养,方才从孔颖达、于世宁的死板的儒家教育中,救出来的一个另类。正是由于太上皇的突然出手,晋王李治才没有被孔颖达、于世宁教坏,也摆脱了那个人精准的算计,可以说,完全是个不幸中的万幸了。

    因此,大唐皇帝李世民决定将晋王李治暗中保护起来,直到最后一刻才将晋王李治一举推上储君之位。承继大统。

    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暗中保护下,在太上皇李渊的悉心教导下,晋王李治每日都会在弘文馆下学之后,到大安宫。去向太上皇李渊请教学问,太上皇李渊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治国理念尽数传授给晋王李治,自己这位仁孝的亲孙子。

    直到贞观九年五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晋王李治的学习不得不停下来。

    那件事情就是太上皇李渊驾崩了。

    太上皇李渊是因病驾崩于大安宫垂拱前殿的,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却是最受贬低的一位皇帝。他之所以备受贬低,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他的统治时间短,只有短短九年时间,而且他还夹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皇帝中间。他的前面是坏事做尽的暴君隋炀帝,他的后面则是被史学家奉为政治完人的李世民;第二、他的功绩被他的儿子李世民精心的掩盖、篡改了。唐高祖李渊是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处事老练的帝王,他以他的隐忍、谋略,避过隋炀帝杨广的猜疑、迫害,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指挥唐军,攻破了隋朝帝都长安,并掌控了整个并州、关中地区,后来又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大唐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还建立了唐朝初年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为李世民的辉煌统治,为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可以说,大唐能够逐步走向强盛,李渊做为开国之君是绝对功不可没的。

    对于太上皇李渊的驾崩,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内心里,是十分伤心的。

    李渊对于李世民一直都是十分信任和疼爱的,可是就是在李世民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李渊原本也是意图搞和平,平衡、劝和建成、元吉和李世民的关系,可惜都失败了。

    李渊出于儒家理念立长不立幼的考虑和对李世民在军中实力的忌惮,最终偏向了息王建成,和建成、元吉一起,联手打压李世民,结果导致李世民内心里觉得李渊对他不好,心中有了怨恨,两人的关系逐渐冷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奋起反击,击杀了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逼迫李渊禅位给自己,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算是彻底降至了冰点。随着李渊被尊为太上皇,被囚禁于大安宫,李渊和李世民心有隔阂(he),彼此谁也不愿意见谁,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大安宫中,太上皇李渊看着大唐在李世民的统领下,逐渐收服各国,逐渐走向强盛,内心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是错的,李世民方才是大唐最优秀的继承者,最好的帝王,内心里逐渐的原谅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随着自己做了皇帝,做了父亲,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在各个势力的支持下,彼此争斗不休,自己则焦头烂额,烦躁不已,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打压谁,这心里都不好受。他才逐渐深深的明白了当时李渊做为一个皇帝,一个父亲,内心里的万般苦楚和为难。想到李渊当时,费心竭力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平衡、去劝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和自己的关系时,李世民也是感慨良多,不禁潸(shan)然泪下。直到此时,他才深深的体会到李渊当时的心情和万般的不易。他的内心也已经原谅了自己的父亲李渊,并心怀愧疚,为自己的年少无知、冲动妄为而感到愧疚,更为李渊宽阔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舐犊(shidu)之情而感到内心里深深的羞愧。(。)

第三百五十四章 仁孝之人() 
太上皇李渊的骤然驾崩,太子承乾倒是明白李世民和李渊心有隔阂(he),紧跟李世民的步伐,礼节做的挺足,就是不甚悲痛;魏王李泰则更为可恨,仿佛他祖父李渊的驾崩和他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