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116部分

大唐魔术师-第116部分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控。玄武门之变后,通过拉拢中间派和山东豪族,整个大唐朝堂已经趋于稳定,各大豪族势力也愿意和他一起励精图治、凝聚国力,以应对未来和突厥的决战。可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必然对大唐朝堂如今已经趋于平衡的各方势力形成巨大的冲击。如何掌控,把握好分寸,这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最担心的事情。提起忌惮,大唐皇帝李世民内心最忌惮的人是大唐的永安王李玄和辅国大将军李靖,而最忌惮的势力则是各大豪族。数百年来,皇帝和各大豪族共同控制着权力,不论哪一位皇帝上位,最忌惮的势力就是和自己一起控制着权力的各大豪族,即使是最昏聩、最残暴的前隋炀帝,他也是借着三征高句丽的机会,大肆征召各大豪族的子弟前往,一批批的将各大豪族的子弟的尸体丢在了冰天雪地的辽东大地之上。数百年来,皇帝也都是在前朝把持朝政的各大豪族势力间产生的,不论是前隋还是如今的大唐,莫不如此。因此对于登基称帝的皇帝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来自各大豪族势力。各大豪族对帝位有着致命的威胁,因此对于各大豪族形成打压,是李世民最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是一旦推广活字印刷术,让所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的大唐百姓都能够学习。大唐皇帝李世民却有些拿不准以后的局势发展究竟会如何?毕竟如今虽然自己忌惮各大豪族,但是朝堂之上,已经形成了相对的平衡和稳定,各大豪族都有人员可以参加内廷会议,也都按照各自的实力占据着朝堂相对重要的职位。一旦推广活字印刷术。放开对知识、书籍的控制,则必然对刚刚形成稳定的大唐朝局形成冲击。冲击的大与小,这中间的尺度把握,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最担心的事情。

    李世民反复思量权衡利弊得失,他觉得虽然前途是未知的,但是如果知识的普及,十余年后,大唐的人才就会呈现出“井喷”的效应,这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有心让大唐成为整个天下最强大的国家的大唐皇帝来说。这是件做梦都想做到的事情,也是个特别令人振奋的消息。他没有表露出来自己的想法,而是下诏第二日清晨辰时初刻(即后世的七点钟)在含元殿召开大唐帝都长安四品以上官员的大朝议。

    第二日清晨,卯(mao)时七刻(即后世的六点四十五分)。

    含元殿殿门还未打开,殿外两侧的房廊下,负责守卫、衣甲鲜明的士卒肃立不语,目不斜视。早到的大唐官员们则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今日的议题:论活字印刷术可不可推广。在殿侧的玉石长阶上,不时有官员向含元殿赶来。

    含元殿,墙是白色的。柱子是红色的,而殿顶的瓦片则是青黑色的。含元殿是大唐太上皇李渊刚登基时整修的,也是大唐十年间,皇宫中唯一整修过的宫室。它大度而不奢华。雄浑而不重雕饰,它如同一位巨人,端庄沉稳,而不是前隋炀帝在位之时,极尽奢华,满身珠光宝气。浮华艳丽。如今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也是在这里正式登基称帝的,登基称帝当天,李世民在殿门外写下了“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的千古名句,以前离开时自己还只是领取兵符、单枪匹马的武将,而如今返回时,自己已经是统帅千军万马的万乘之君,大唐天子了,以此来表明自己实现了鱼龙之变,由臣子、武将向大唐掌控天下的天子,身份的转变,其中既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流失,自己的发展变化,又带着一丝自夸、炫耀的情绪。

    辰时初刻,太监首领王富贵站在殿门外,尖声嘶喊道:“辰时到,启。”

    房廊两侧的士卒们,齐声高喝道:“启!”

    有大力士卒在含元殿前的广场空地上,高高扬起九米长鞭,“啪,啪,啪”连续响鞭三次。

    所谓响鞭,则如同府衙、县衙里衙役以水火棍击地一样,都是蕴含震慑的意味。

    殿门外顿时肃穆一片,雅雀无声。所有官员都按照官职的高低,排列有序的,迈步走进了含元殿。

    含元殿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一百二十步,东西宽九十步,面积巨大,显得异常的敞亮。东西两侧各有九根高达九丈的朱红立柱,立柱间距十六步,立柱之上,则雕铸有蟠龙图案,称为蟠龙玉柱。殿内的地板,则由“金砖”铺就,这些金砖并不是真的黄金,而是扬州专门为皇宫定制的方形砖块,其表面与大理石相似,光滑平整,还具有吸附光线,扩音束声的功效。

    进入含元殿站定后,所有官员都躬身下腰,手持芴(wu)板挡在眼前。

    随着太监总管王富贵的一声高喊:“陛下驾到!”

    大唐皇帝李世民由屏风后走出,一身金黄色龙袍,龙行虎步的走向了御座,缓缓的坐下。

    太监总管王富贵在御座旁,一甩浮尘,尖声的吼道:“陛下上朝,臣下谨奏。”

    大朝会正式开始。(。)

    ps:一天两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朝议 二() 
readx;大唐皇帝李世民逐一扫视了御座之下的各位大臣,开口说道:“这终南山上永安王李玄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活字印刷术将使圣人的书籍,不再垄断于我大唐各大豪族,而使每一位有志求学的人,都能够圣人之言,都能够学习圣人之道。这将会对我大唐现在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谋划。今日,朕召开大朝议,就是想议一议这活字印刷术要不要推广,圣人的学问要不要普及?”

    大唐皇帝李世民话音刚落,山东豪族主事礼部尚书崔干、兵部尚书卢承庆就一起齐声反对道:“臣反对。孔圣崇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而礼则是无论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上下尊卑、身份贵贱,都要遵守自己应该恪守的礼仪,以符合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如今我大唐虽然刚刚历经劫难,但是我大唐人人都遵守上古流传下来的礼之传承,帝王统领天下,掌管四方;臣子辅佐帝王,忠心为国;士卒忠于天子,效命疆场;百姓辛勤劳作,安居乐业。如此井然有序的景象,我大唐已然有了盛世之根基。陛下何必要以机巧逢迎之术——活字印刷术,省了一时之力,而坏了刚刚稳定、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乱了我大唐百姓实干进取之心,坏了我大唐盛世之根基。臣以为活字印刷术乃是祸乱的根源,凿空我大唐根基的蛀虫,臣以为必须予以严禁。”

    之后关陇贵族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长孙无忌,南方士族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岑文本也纷纷附和道:“臣反对,活字印刷术确实是节省人力,有利于圣人之道的普及,但是对我大唐社稷、对我大唐百姓有百害而无一利,只会导致社会的混乱,礼仪的崩溃。臣等奏请陛下禁止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传播。”

    “臣等奏请陛下禁止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传播。”出身三大豪族的官员们也齐声附和道。

    大唐皇帝李世民看了看长孙无忌、岑文本,又看了看崔干和卢承庆。对于他们的心思,大唐皇帝李世民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的,表面上是忠心爱国。实际上心里盘算的都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妄图一直保持对知识,对舆论的垄断地位,维持自己现有的利益。而其中牵扯利益最多的就是山东豪族。整个天下七成的官员都出自他们,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对知识,对书籍的垄断。他们对圣人之道,有最完整的传承,最权威的解释。因此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山东豪族。

    李世民看向了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大朝议一开始就闭目养神,沉默不语的永安王李玄,开口问道:“永安王,活字印刷术是你发明的,你觉得活字印刷术是否值得推广传播啊?”

    李玄缓缓的睁开眼,看了看大唐朝堂之上,几乎所有官员都请求禁止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推广,于是开口说道:“如果众臣们都觉得活字印刷术不可推广传播,臣也同意不推广传播活字印刷术。”

    大唐皇帝李世民面露失望,其他请求禁止活字印刷术推广传播的大唐官员则是感到诧异。他们想不明白永安王李玄为什么也会同意禁止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传播?既然他也不想活字印刷术得到推广、传播,那他发明出来,干什么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而李玄内心里明白:只要活字印刷术发明出来,大唐的各大豪族势力肯定会一起抵制,禁止活字印刷术推广、传播的。可是李玄知道,即使在朝堂上所有人一起抵制活字印刷术的传播,但是活字印刷术肯定会飞快的传播的。人都是懒惰的,要想打破垄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明能够省时省力的技术或物件。就拿活字印刷术来说,看似技术很复杂。可是只要点透其中的关键,谁都能做的到。别看如今大唐朝堂之上,群臣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反对活字印刷术。可是他们回去后,他们还会采用以前那种完全靠毛笔抄写,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圣人学问吗?绝对不会的。活字印刷术,如此省时省力,一天就可以印制数千本。恐怕只有傻子,才会像以前一样去费力抄写吧。而那些拥有书籍的豪族、官员,肯定都会大肆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制圣人书籍,以保证家族内的所有子弟都能人手一本,并通过印制多出来的书籍,大肆招揽出身不是豪族的人才,扩充家族的实力。而得到书籍的不是豪门子弟的人才,必然也会通过活字印刷术,印制圣人书籍,给自己的子侄和亲属,以扩展自己家族的实力。如此的结果,必然导致圣人书籍得到推广、传播,只要数年,整个天下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圣人书籍,聆听圣人之道了。而这就是李玄的谋划。先进的技术和物件,是所有人都不可抗拒的诱惑。就好像后世的汽车,假如一个人每天都要步行四五个小时去上班,可是有一天,他拥有了一辆汽车,每天只需要二十分钟就可以驱车前往。你觉得他还会舍弃汽车,每天步行四五个小时去上班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先进的技术和物件就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此时的活字印刷术就是如此。谁都会使用推广的,因为它方便,省时省力。即使是整个大唐朝堂全都反对,也无济于事,所有人都没有办法抗拒活字印刷术的简单实用。

    在连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李玄,都选择禁止推广、传播活字印刷术了。所有官员们都认为此次大朝议到此应该算是结束了,大朝议的结果已经出现,那就是禁止推广传播活字印刷术。山东豪族主事崔干、卢承庆,关陇贵族主事长孙无忌,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都面露微笑,似乎胜局已定,他们对知识、对书籍的垄断,无人可以破坏。(。)

    ps:一天两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三十四章 儒家传承() 
就在这时,只见一位白发苍苍、面色红润的老者,缓缓的开口说道:“臣以为我大唐当推广传播活字印刷之术,以开民智。”

    老者的声音不大,却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骤然响起。所有人都诧异的目光投向了老者。

    老者面色平静的接受着所有人的注视。

    老者,赫然是大唐宿儒,已经一百零五岁的颜之推。颜之推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后人,也是如今整个天下儒家文化的泰山北斗,门生、子弟遍布整个大唐朝野,所有的大唐高官都向他请教过儒学。他是**于整个大唐朝堂的存在,但是只要他一开口,整个大唐朝堂都要异常的重视。

    颜之推对着大唐皇帝李世民说道:“启禀陛下,春秋之时,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统治者贪图享受,争霸天下,而丝毫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至圣先师孔子,有感于此,创制儒学,以求乾坤有序,国家安宁。当时是,法家、道家、儒家皆为天下之显学,而统治者只愿意用法家以争霸天下,以道家休养生息,都不愿采用儒家,而顾及天下万民。为求儒学之传播,至圣先师孔子和七十二位弟子,奔走游说于各国,以求儒家思想能够被采用,能够造福于百姓,其中苦难艰辛不能一一赘述,至圣先师孔子也多次感叹自己当时‘惶惶如丧家之犬’,其中狼狈可见一斑;至圣先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黑暗的时代,让天下人逐渐的接受儒家,认同儒家的理念;亚圣孟子之时,时值战国,天下征伐不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亚圣孟子依然奔走于各国,宣传儒家理念。然各国君主皆尊其位,而依然弃用儒家之术;及至后圣荀子,经过儒家学子近百年代代相传,奔走相告。虽各国君主依然不用儒家思想以治天下,但天下学子,天下百姓皆认可儒家之学问,理念;历经百年,汉朝武帝之时。朝堂官员、民间百姓均皆认可儒家理念,学习儒家学问,一代大儒董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