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353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53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日清晨,氐族渠帅侯产德在世家豪强、僚人首领支持下,悍然宣布举义,并聚众万余攻打涪城。

    当天午时,消息传到了成都,引起一片哗然。

    一些被遣散归乡的原蜀军中氐人士卒,也因不甘寂寞纷纷再度聚众闹事。

    一时之间,蜀郡内外、成都周边人心惶惶,乱成一团。

    王买德遂下令戒严成都,并派军士四处巡逻,严密盘查一切可疑人物。

    这一举动,把城内气氛搞得非常紧张,以至于百姓白天都不敢上街。

    随后王买德坐镇成都,派出大将胡藩出城弹压叛乱。

    接下来整个成都彻夜不眠,无数人在关注涪城战事进展。

    可在最后结果出来前,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有人说涪城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动地,百姓士民死伤无数。

    也有人说侯产德斩杀了上万河西军,正准备南下攻打成都。

    还有人说蜀王谯纵在南中响应侯产德,已率大军打了回来,不日将兵临成都。

    总之,各种各样的消息搅得所有人头都大了。

    成都百姓则吓得瑟瑟发抖,纷纷求神发愿,祈求战乱不要波及自身。

    当初河西军打来时,成都没怎么乱,大家还以为逃过一劫呢,殊料今日竟有这一出。

    而与叛匪有勾结的世家豪强,听着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无不为之鼓舞。

    戒严一直持续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早上,王买德才下令解除戒严,放百姓自由出入。

    百姓躲在家中提心吊胆了几天,早上出来一瞧,才发现成都一切如常。

    正当所有人不明所以时,一匹快骑从北门驰入成都。

    快骑沿着城内中心大街一路飞驰,边跑还便喊道:“涪城大捷!涪城大捷!”

    “都尉胡藩领骑兵三千奔袭涪城,斩杀侯产德以下九千余人。”

    所有人被突如其来的大捷搞蒙了,全然不知其中发生了什么。

    但没过多久,消息便陆陆续续传入成都,百姓们这才晓得几天里发生了什么。

    原来叛乱刚起,胡藩便已领骑兵长途奔至涪城,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一举袭杀叛军首领侯产德,并俘虏叛军九千余人,将叛乱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到了此时,许多聪明人渐渐明白了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了。

    无非是王买德演了一出戏,把一些不满河西的异己分子全诱骗了出来。

    一些‘事后诸葛亮’也开始吐沫横飞,嘲笑侯产德自不量力。

    竟敢在河西名将王买德面前耍心眼子,不是自寻死路么?

    人家河西军纵横北地十数年,什么样的敌人没见过?

    当形势明朗后,众人心情却不一样,有人松了口气,有人则惶惶不可终日。

    又过了几天,都尉胡藩押着数百叛乱骨干分子抵达成都。

    这一次王买德没有再心慈手软,他一声令下,这数百人被一字排开。

    在数万百姓围观下,不顾众人求饶与哀求,全被砍下了脑袋。

    数百人被集体砍头,极大地震慑了一些不安分者,对稳定蜀地局势起到不可低估作用。

    王买德威风凛凛地站在高台上,面色冷酷地扫了现场众人一眼。

    “河西向来奉行法治,讲得是有罪必惩、有功必赏。”

    他指着那些尸体继续道:“这些人不思雍王体恤,却一心一意谋逆,作乱地方。”

    “像这样的逆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体现法度威严。”

    “本都督希望今后大家引以为戒,一定要遵守法纪。”

    两句‘不杀不足以’顿让现场众人感到阵阵寒意,这才打心眼里畏惧王买德。

    而一些世家子弟这才恍然想起,眼前这位征讨都督,当年在陇右也是杀得血流成河、人头滚滚。

    这一次平叛涪城,终于让王买德在蜀地树立了威名。

    不过,侯产德被杀并不意味着叛乱事件平息,此事对蜀地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久之后,王买德更是以此为借口,在蜀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豪强的整顿行动。

第565章 治蜀之议() 
p

    隆安元年,伐蜀之战进展非常顺利。

    捷报一封接一封传入长安,让河西上下为之欢欣鼓舞。

    十一月上旬,再有捷报传来,称桓振效仿名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小道。

    而后桓振吓退江油关守军、半路伏击谯明子、又诈取涪城,彻底敲响了西蜀丧钟。

    当谯纵南逃、成都不战而降消息传来,河西上下一片欢腾。

    拿下蜀中,河西终成强秦之势,在争霸天下之中,彻底占据上风。

    可以这么说,只要河西不犯严重的战略性失误,未来一统天下几乎是板上钉钉。

    这让河西对各地人才更有吸引力,也更有利于河西招抚一些摇摆、中立势力。

    长安,未央宫偏殿内,雍王正跟内阁成员商议治蜀事宜。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原本这是明末欧阳直公所作《蜀警录》中的一句话,如今被卫朔提前讲了出来。

    也不知为何,他一接到蜀地捷报,嘴中就莫名其妙地冒出来这么一句。

    崔浩、宋繇、刘穆之、王镇恶等均是眼前一亮,顿觉此言道尽治蜀之艰难。

    先不说以后蜀地历史如何演变,单就两汉以来历史讲,确有诸多实例可应证这句话。

    前汉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割据蜀地。

    后汉末年,刘焉为避世乱而自请为益州牧。

    后来他以米贼作乱阻断交通为由,主动中断了与中央联系,呈半独立状态。

    甚至刘焉还私做舆车千余欲称帝,成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割据势力。

    西晋末年,虽有“八王之乱”在先。

    但在晋朝疆域内率先割据称帝者,却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汉政权。

    卫朔坐在上首,目光从九位内阁成员身上一一掠过,向众人讨教治蜀良策。

    “眼下蜀乱已平,接下来当以治蜀为先,具体如何施政?还请诸位畅所欲言。”

    宋繇砸吧了一下嘴,感叹道:“唔~这个……历来治蜀乃当权者一大难题!”

    “个中原因实难讲清,但臣以为与蜀中汉夷混并、矛盾复杂不无关系。”

    “除此之外,交通不便更是蜀地不稳且不易治理的重要原因。”

    “或许正有鉴于此,使得历代王朝很难直接管理蜀地,只能委以要员。”

    “可一旦所托非人,不仅不能完成治蜀重任,还会激发矛盾,造成动荡。”

    “甚至严重时,还会让奸贼乘虚而入,以一隅对抗全国。”

    “从公孙述,再到刘焉,无不因朝廷所托非人,最终导致蜀地割裂。”

    “想当年,钟会统军灭蜀,同样是看到蜀地山川险要,竟野心勃勃想要割据一方。”

    “幸亏卫瓘处置得当,不然晋室怕是没那么容易统一天下。”

    “故臣以为治蜀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改善蜀地交通,以加强其与外界联系。”

    “其二慎选官吏、分权制衡,不给宵小可乘之机。”

    其实很早时候,古人便认识到了交通的重要性。

    古代官府也知道唯保持交通便利,才能保证官府政令通达,维持地方统治。

    这才会有秦始皇大力整修驰道,历代官府才会加大对官道、驿路的建设与管理。

    对一向闭塞的蜀地而言,交通好坏显得尤为重要。

    “体业言之有理,孤也以为改善交通条件乃治蜀中重要一环。”

    “我们不可能依靠几条破损栈道来沟通蜀地,必须加大蜀中道路桥梁建设。”

    “这样吧!下去后让转运部围绕蜀地制定一个交通发展长远计划。”

    “弄好后,再上报内阁讨论。”

    “诺!”

    “主公,除了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慎选官员外,臣觉得还应把汉中划归雍州管辖。”

    “嗯?且先说来听听。”

    “众所周知,汉中乃蜀地屏障,夹在关中与蜀地之间。”

    “若汉中归蜀地管辖,万一有人效仿公孙述与刘焉,他们只需关闭秦蜀古道,则朝廷势必反应不及。”

    “相反若把汉中划归雍州……嘿嘿!”

    “只要有人敢割据蜀地,大军可及时从汉中南下,平定叛乱。”

    “如此一来,便再也不虞担心有人割据蜀地作乱,还怕什么天下未乱蜀先乱。”

    “主公,左仆射此议甚好,臣附议。”

    宋繇此言一出,顿时震惊了卫朔,也引起其他人极大兴趣。

    若宋繇是现代人,他这样说,那卫朔绝不会感到吃惊。

    因为这正是现代行政划分方式,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但宋繇是货真价实的古人,他能想到这一点,不得不让卫朔感到钦佩。

    无论是从地理、气候,还是从人文风物,汉中都更接近蜀地,理应划归益州。

    然而,蜀道艰险!

    如果将汉中划入益州,一旦益州当权者未来与朝廷产生产生隔阂,意图割据或对抗。

    他只需堵塞蜀道,便可以阻击来自外界的朝廷大军。

    从秦国将巴蜀纳为郡县以来,蜀地曾多次建立割据政权,并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甚至动辄延续数十年。

    这一次若非河西反应迅速,一旦让西蜀成了气候,绝不可能像眼前这样顺利平定叛乱。

    其实,历代中原王朝早意识到了这一点,也都采取了类似举措,分益州设梁州。

    但分设梁州并不合时宜,因为有大巴山阻遏,使得汉中郡与其他郡县交流几近于无。

    这样一来,梁州等于只辖汉中一地,没有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

    反倒不如像宋繇说得那样,将汉中划归雍州,将蜀地设为益州一个大州。

    当新益州、雍州州郡划分商议妥当后,卫朔便提出迁蜀地豪强北上。

    迁地方豪强至京城,是古代官府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

    益州这个地方太封闭,与外界交流太少,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卫朔提出迁蜀中豪强北上,除了预防有人闹事外,也是方便治理蜀地。

    毕竟有地方豪强在,官府想要推行什么政策都不方便。

    “只是该以什么名义迁?总不能强迁吧?”

    “强迁?若是引发动乱呢?”

    “可若不用强,那些豪强又岂会乖乖听话?”

    正当众人议论不休时,却见韦道福从外面匆匆而入,口中喊道:“大王,蜀中急报!”

    这一声喊,顿吸引了所有人注意。

    众人眉头微皱,心中隐隐有一丝不详预感。

    果然,只见雍王打开急报扫了一眼后,顿时脸色变得铁青。

    “哼!看来我等担忧不无道理,蜀地才刚被平定,便还有人敢顶风作案。”

    “主公发生了何事?”

    “数日前,蜀中氐人渠帅侯产德据涪城造反,不过已被买德平定。”

    “为了彻底稳定蜀地,买德已开始着手清洗蜀中豪强与胡虏渠帅。”

    “主公,这不正好可借机迁蜀中豪强北上?”

    “没错!孤也是这么想的。”

    “体业,你马上以内阁名义行文蜀中,让买德将蜀中豪强迁来长安。”

    “诺!臣遵命。”

    “眼下新长安建成在即,加上咸阳、霸城、长安旧城等几座卫星城,急需人口填充。”

    “把蜀中豪强迁来,既可稳定蜀地局势,又能繁荣长安,可谓一举两得。”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各地河西军轮番出动,将蜀中上百豪强世家、胡虏渠帅强迁长安。

    等他们离开后,王买德立即派人收缴其部曲与田产。

    与此同时,益州刺史董方、郡守冯跋等各级官吏抵达蜀地,开始着手推行均田制。

    此后,川蜀渐渐稳定下来,并最终大治,成为河西稳定大后方之一。

第566章 又见高湖() 
p

    随着寒冬腊月来临,天气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冷。

    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令人难以忍受。

    大部分百姓纷纷躲进家中,使得大街小巷变得格外安静。、

    这天中午,十几名骑马之人从东门进入了长安城。

    为首之人是个中年男子,此人身材挺拔,气质飘逸,正是渤海人高湖。

    此次高湖南下长安,除了奉慕容会之令向河西求援外,也有为高家寻退路之意。

    当初,后燕参合陂大败时,渤海高氏就面临着一次选择。

    只不过当时河西还没拿下关中、也没在邺城打败魏国,高家对投靠河西不甚热情。

    除了高湖一力坚持外,大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