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92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92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来,为了寻找日后出路,慕容德愁得头发都白了。

    哪怕他效仿兄长慕容垂旧例,自称燕王,也没让他高兴多久。

    正当慕容德仿徨无计时,北燕使者离开信都后,来到了邺城,并带来了辽东消息。

    从使者口中,慕容德得知东燕、北燕欲联合起来共抗魏国,并邀请他也参加联盟。

    慕容德先将使者打发下去休息,他则立即将属下召来商议对策。

    “刚刚辽东派来使者,想跟邺城结盟,以共抗魏国,大家都说说各自看法。”

    “辽东使者?真的假的?幽州不是已被魏国占据,他是如何来到邺城的?”

    “这个据他自己说,是做船过来的。”慕容德三言两语解释了一下使者来历。

    参军刘藻说:“大王,眼下魏军已经攻克了中山,不久必将乘胜进攻邺城。”

    “而邺城城内虽有大量粮草,然而城池庞大,难以固守。”

    “况且人心浮动,河西又无暇他顾,若仅靠我们自己,肯定难以守下去。”

    “不如与辽东、信都结盟,以互为援应。”

    对于结盟之议,慕容德不置可否,面无表情道:“那两家靠得住么?”

    “慕容会、慕容盛全是毛头小子,懂什么行军打仗?!”

    “万一再像先帝那样遭逢大败,届时岂不是要死无葬身之地?”

    坐在角落里的慕容麟一听此言,立即猜到慕容德没有与信都、辽东联手之意。

    他眼珠子一转道:“王叔,小侄儿以为当下我们应趁着魏军尚未到来,弃守邺城,并寻机南下齐地。”

    “南下青齐?”慕容德眼前一亮,忙道:“如何南下?请赵王细细道来。”

    慕容麟精神一震道:“王叔,如今随着南朝皇帝病逝,江东即将陷入动乱。”

    “而一旦江东大乱,北方晋军势必将南下平叛,届时王叔可趁机率军渡河南下。”

    “若侥幸割据齐地,王叔就可据黄河之险抵御魏国,如此不比滞留邺城安全?”

    “那辽东、信都那边该如何回复?要不要拒绝他们?”

    “不!王叔还要答应与他们结盟,只有这样才能蛊惑信都、辽东出兵。”

    “这样一来,魏军势必暂时无暇南顾,将为邺城南下争取更多时间。”

第468章 江东再乱() 


    望着侃侃而谈的慕容麟,别看慕容德面上带着笑意,可心中却忌惮异常。

    或许连慕容麟自己也不清楚,一时表现竟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随后慕容德采纳了慕容麟建议,他一边与辽东使者虚与委蛇,一边开始暗中做弃守邺城之准备。

    慕容德选择弃守邺城,从保存个人实力上讲,无可厚非。

    但是,在他做出南迁计划后,不仅没有及时告知辽东、信都,还不断蛊惑对方出兵。

    从这一点可看出,慕容德早已不再视自身为后燕范阳王,开始为南燕小集团谋利。

    正是由于慕容德有意隐瞒,把慕容盛、慕容会蒙在鼓里,日后给信都带来灭顶之灾。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在河北局势一日三变时,江东也没好在哪儿去。

    哪怕已过去了数月之久,可回过头再去看当日发生的一切,依然让各方心惊肉跳。

    王恭第一次向建康发难,成功逼得会稽王司马道子不仅诛杀了王国宝,而且还亲自给他写信道歉。

    事件平息后,为了向地方实力派谢罪,司马道子还上书朝廷,请求解除他中外都督、录尚书等职务。

    虽然最终天子下诏不同意,可这番姿态表达了会稽王意欲和解之诚意。

    或许还嫌自己诚意不够,司马道子又将王廞背叛一事通报给了王恭。

    投桃报李,王恭在派遣刘牢之击灭了王廞之后,也上疏自贬,朝廷同样没有同意。

    虽然双方在王国宝被杀后,都‘高风亮节’表示了和解之意,让原本紧张的局势又恢复平静。

    可明眼人都清楚,中枢与各个方镇之间,不过维系着短暂和平罢了。

    王国宝死后,司马道子与王恭之间关系不仅没有缓和,反倒愈发紧张起来。

    双方皆知彼此不可能和平相处,都开始暗中筹谋解决对方,以让自己攫取更大利益。

    王国宝被杀,是司马道子在王恭、王珣等内外压力下,所作的无奈之举。

    而后来上书谢罪,更是极大地削弱了会稽王威信。

    虽然局势暂时得到了控制,但是,司马道子内心深处显然是不痛快的。

    其实不光司马道子不满方镇跋扈,其子司马元显同样感到如芒在背。

    看着王恭肆意践踏朝廷权威,让司马元显十分恼火,私下里劝说其父尽快除掉王恭。

    由于王国宝死了,让司马道子少了一个可用之人。

    没得办法,他开始不断地加强儿子司马元显手中权柄。

    他假借朝廷之意,先任命司马元显为征虏将军,后又将会稽王府幕僚系数配给对方。

    除此之外,司马道子痛感手中军事力量薄弱,遂开始重用谯王司马尚之兄弟。

    司马尚之共兄弟四人,除了正在河西效力的司马休之外,其余三人皆被授予官爵高位。

    司马道子以司马尚之兄弟有才能,将他们作为心腹,以巩固自身势力。

    谯王司马尚之也不负众望,刚一入京就对司马道子建议说:“如今方镇强盛,而中枢权力自然变小。”

    “故应安排心腹出任地方大员,以屏护朝廷。”

    司马道子对此深以为然。

    在他看来,目前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并不是北方诸势力,而是江东内部拥兵自立的方镇势力。

    但是各方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动了谁都会引发动荡。

    豫州刺史庾楷一向以司马道子唯马首是瞻,在司马道子看来,先拿自己人动手,应该不至于引发动乱。

    殊料,让司马道子始料不及的是,他试图分裂豫州之举,引起豫州刺史庾楷强烈不满。

    同时,诛杀王国宝后遗症也开始显现出来。

    在庾楷看来,司马道子提出分督豫州,正是要再次卸磨杀驴,让他成为第二个王国宝。

    对此,他是勃然大怒,不仅公然上书反对朝中决议,连立场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庾楷当即转投王恭怀抱,还派遣儿子庾鸿,前往游说王恭,再度出兵清君侧。

    “谯王兄弟取代王国宝掌握大权,不仅没有吸取往日教训,反而想逐步削弱诸镇。”

    “假若王公不早些下手,一旦朝廷完成布局,恐怕不会轻易放过您啊。”

    王恭本来就忌惮司马尚之兄弟,一听庾楷蛊惑,顿时头脑一热,决定二度起兵。

    这一次可比他首次起事时热闹多了,除了殷仲堪、桓玄、刘牢之原有盟友外,还加了一个豫州刺史庾楷。

    众人共推王恭为盟主,以诛除奸佞司马尚之为借口,相约共同起兵。

    得知王恭再度起兵,司马道子在儿子司马元显协助下,决定不再姑息,开始采取更积极措施。

    朝廷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谯王司马尚之率军讨伐豫州庾楷,抵御西边敌人。

    另一路由司马元显担任征讨都督、假节,率领大军前往讨伐王恭,抵御东边敌人。

    除此之外,司马道子又向四方派出使者,试图劝说庾楷、桓玄、刘牢之三人退兵。

    而庾楷却被司马道子诛杀王国宝之举伤透了心,当即拒绝朝廷招抚之意。

    得知司马尚之领军前来,庾楷即派遣汝南太守段方前往迎战。

    双方在慈湖(即采石矶)水战,豫州军大败,汝南太守段方被杀,庾楷逃奔桓玄。

    首战告捷,让会稽王大喜过望,当即升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司马恢之为骠骑司马、丹杨尹;司马允之为吴国内史。

    随后司马尚之等人率军乘胜西进,却不幸在白石败于桓玄之手。

    眼看敌人不可力敌,司马道子加大了招抚力度。

    而桓玄则不失时机地表示,只要司马道子任命他为广州刺史,就答应退兵。

    其实,按桓玄本意当然不想离开荆州,去偏远广州上任。

    而之所以提出这样请求,正是桓玄高明之处。

    桓玄心里很清楚,司马道子绝不会让他留任荆州、江州、雍州等要害州郡。

    但是,作为眼下依旧是白身的桓玄而言,急需一个进身之阶,也就是刺史名位。

    广州远在岭南,远离桓氏旧地——荆州。

    于是,司马道子欣然答应了桓玄请求。

    很快朝廷下旨任命桓玄为都督交广二州、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

    但是后来,桓玄虽然接受了朝廷任命,却迟迟不去广州上任,

    摆平了桓玄,就等于摆平了西线叛乱势力,接下来司马道子重心放在了东线上。

    刘牢之本性反复、贪婪,又没什么政治远谋,且跟王恭还有矛盾。

    司马元显派遣庐江太守高素前去招抚刘牢之,并应允刘牢之,事成后将王恭位子交给刘牢之做。

    收到司马道子亲笔书信后,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刘牢之答应背叛王恭。

    趁着与王恭汇合之际,刘牢之诛杀了王恭亲信颜延,率众投降了朝廷。

    随后,他派遣女婿高雅之、儿子刘敬宣率领轻装骑对王恭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王恭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蒙了,麾下军队很快就溃败了。

    原本王恭准备逃回京口据守,可没想到北府兵已抢先进入城中。

    眼看事不可为,王恭只好与弟弟王履单身匹马逃奔曲阿(今丹阳),后来不幸被抓。

    王恭被抓后,很快被司马道子下令处决。

    与之一同遇害者,尚有五个儿子、弟弟王爽及其党羽孟璞、张恪等人。

    随着王恭死去,这场由王恭掀起的叛乱终告结束,然叛乱带来的影响却远未结束。

    很快又一场更大动乱席卷了整个江东,也宣告了东晋王朝之覆灭。

第469章 渭水争渡() 
一  p

    由于渭水天险阻遏,十数万河西军不得不停下南进脚步。

    又因一时疏忽,让秦兵毁掉了所有舟船、便桥,给河西军渡河带来不小麻烦。

    等卫朔意识到此疏忽时,却一切已经迟了。

    尽管河西军已收复了渭北广大区域,可当前处境并不太乐观。

    渭南地域狭小,大军无法机动回旋,似乎只有强渡一途。

    然姚硕德对此已有对策,其借渭水之险,派三万骑兵沿南岸来回巡视。

    只要河西军敢强渡渭水,数万羌骑似乎就会立即扑上来,将渡河士卒撕成碎片。

    在与众人商议后,卫朔依旧决定强渡渭水。

    不过,他没有采取分批船渡、依次送死的笨招,而是组织强弩掩护,集中所有舟船链搭成浮桥过河。

    只要先头部队突过渭水,立即就地构筑防御阵地,先在对岸站住脚再说。

    不提河西军如何安排渡河事宜,单说对岸姚硕德。

    他一接到斥候急报,立马明白了河西军意图。

    其实,别看后秦接连败于河西军,但姚硕德心中对此并不服气。

    在他看来,后秦之所以屡战屡败,那是因为主将无能。

    就拿上郡、平阳两场大败来说,若是换成是他指挥,河西未必获胜。

    况且他手下还有三万精骑,俱是彪悍亡命之徒。

    尤其他本人精于战场厮杀,对于如何利用天时地利更是娴熟于心。

    对于陆续从浮桥上冲过渭水的河西兵,他更是深知其软肋之所在。

    看着一点点向南岸延伸过来的浮桥,姚硕德不屑地撇撇嘴。

    浮桥狭窄,即便他不假以拦阻,一次又能冲过来多少人马?

    没必要阻河西人运兵兴致,他绝不会让麾下宝贵的骑兵,靠近河边弩阵射程之内。

    他只需把握一条,即过河士兵达到一定规模后,立即派骑兵招呼即可。

    只要不让河西军在渭水南岸立足,渭水天险就不会失去作用。

    所以姚硕德一整天除了悠闲地瞭望对岸河西军忙碌外,就只吩咐羌骑养足精神,再把战马喂饱歇透,最后准备好角弓木箭,静待出击时刻。

    ……

    春日阳光洒在渭水上,粼粼如亿万只清亮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渭水河畔的大军。

    偌大的日月战旗迎着春风,荡漾起无边波浪,每一波浪头都整齐划一,急速地汇入那条温情脉脉的渭水。

    水面波光反射,仿佛无数面镜子,照见上万张年轻士卒面孔。

    大都护卫朔打马奔到渭水畔,大声下令道:“立即搭建浮桥。”

    军令传达下去,辎重营士卒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