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51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51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北伐还是没影的事,朝野上下已为主将人选吵成一团。

    这仗还怎么打?刘裕心头不禁蒙上一层阴影。

    “主公也不必过于担心,朝廷不是还请来河西帮忙?”

    “卫朔这个人虽然心狠手辣,但还算有担当,真到了关键时候,绝对靠得住。”

    提到大都护卫朔,刘裕心底对北伐多了一丝信心。

    他想了一会儿,忽然道:“尔等且说,我要不要去河西一趟?拜访一下大都护?”

    “去河西?”索承明、刘钟、刘道邻、刘钟、臧喜、到彦之等人面面相觑。

    “主公怎么忽然想到要去河西?”

    刘裕起身来到窗前,望着院子中盛开的桃花怔怔出神。

    俗话说:二月梅花三月桃!

    料峭春寒中,院子中桃花已悄然绽放,暗香袭人。

    从古至今,踏春赏花都是一大雅事。

    看着红花,喝点小茶,与友人唱和几句诗文,想想都有意境。

    望着满院粉红色,刘裕思绪不由又回到了大前年冬天。

    无论什么时候刘裕都承认,他能有今天成就,除开天子提拔外,也多亏卫朔提点。

    甚至刘裕私下里也认为,连为人处世、行事风格也颇受大都护影响。

    对河西、对卫朔,刘裕心底总有一种既敬且畏之感。

    如今他努力往上走,不正是为了有一天能理直气壮地面对卫朔?

    他提出去河西一趟,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眼下外部形势大好,暂时不虑有外敌入侵。

    内部虽有些不稳,可只要天子还在,其他人谁也不敢轻易朝他下手。

    趁此机会好好去河西走一趟,不仅做到心中有数,也可借机向大都护问问北伐事宜。

    “眼下北伐在即,朝廷这边我们不能指望什么,唯一能依靠者还是大都护。”

    “大都护讲诚信、有实力,只有取得河西支持,裕才放心带领大家北伐。”

    “我离开期间,一切事务暂由索先生、刘钟、刘道邻三人负责。”

    “若尔等意见相左,则最终由索先生定夺。”

    刘钟乃彭城旧属,官居彭城主簿,当初曾率领众人守御彭城,在当地威望较高。

    刘裕留下此人,主要是为了稳定人心。

    其余两人,一个是他亲弟弟,一个是他心腹幕僚,足以保证离开后,大权不至旁落。

    其他人见刘裕安排妥当,便不复多言,纷纷按计划行事。

    数日后,待将彭城一切安排后,刘裕带上向靖、刘怀肃、刘道规,与心腹侍卫丁旿一同踏上西去之路。

第404章 海外计划() 
p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天最适合赏花垂钓,赏绿树红花,看小桥流水。

    春天来了,花园内姹紫嫣红,池塘边杨柳依依,杏花乱舞。

    在花丛中悠然垂钓,春风拂面,美景当前,偶尔有花瓣飘落在鱼竿上。

    平日里,多是郭媛、尹娥、唐瑶她们带孩子们游玩,

    今日难得有暇,卫朔这个一家之主也嗅着淡淡香味,徜徉在无边春色里。

    偶尔有花瓣飘落在池塘里,或者轻轻地拂过面颊,旁边还有歌姬表演舞曲。

    卫朔懒洋洋地躺在床榻上,惬意地品尝着茶水。

    突然耳边响起叮叮咚咚声,刚开始声音低沉,掠过花园上空,伴着花草香气渲染过来。

    古筝声,初听在耳中有几分低婉凄切,仔细品尝后却又透着微微欢喜。

    即使卫朔这个五音不全之人,也能清晰的分辨出来抚琴之人技艺高超。

    听在耳中,让人不由地心情平复下来,仿佛春风拂过一般,沁人心脾。

    卫朔抬眼望去,但见前面有一座幽静的亭子,那亭子座落在荷花池边,亭子中央摆放了一架古筝,周围还点着松香。

    亭中,王神爱背身而坐,展手抚筝,秀发瀑布般从脑后垂下,配上周边山水园林,别有一番恬淡诗意。

    闭上眼睛,卫朔静静地倾听着美妙乐曲,古筝声先时紧凑,后又松懈缠绵。

    最开始时,声音激昂如临战场,而后又舒缓轻松。

    也不知是不是太过劳累,卫朔竟渐渐昏睡过去。

    妻子郭媛见状,连忙让尹娥、唐瑶带孩子离开,而她留下照顾丈夫。

    不知过了多久,当卫朔睁开眼时,却见身上盖着薄纱,而妻子郭媛正陪在旁边。

    他满脸歉意道:“前些日子太劳累,不知不觉竟睡着了,是不是扰了大家雅兴?”

    “夫君何出此言?最近夫君忙于政事,常常半夜才睡。”

    “今日好不容易休假一日,正该好好休息才对。”

    “嗯,夫人说的极是,刚刚一觉睡得真爽,一下将连日来疲劳全睡了过去。”

    刚在家休息一日,卫朔又不得不再次忙碌起来,因为刘穆之书信到了。

    对于其在信中提出,要在海外建基地之设想,引起了河西上下一片哗然。

    连卫朔本人也没想到,刘穆之脑洞竟会开那么大,不都说古代人不重视海洋么?

    其实他哪里晓得,大体上说来,古代中国的海洋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汉代开始到元朝灭亡为止,此阶段的中国历代王朝基本上采取开放的海洋政策,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一方面,官府鼓励民间商人进行海外贸易,甚至限制官府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以免他们利用政治权力“与民争利”。

    另一方面,官府努力设法招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对那些在中外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商人甚至授以官职。

    正是在如此政策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并日益繁荣。

    第二个阶段是明清时期,此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官府的海洋政策日趋封闭保守。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严格的朝贡体系,一方面彻底禁止民众出海贸易,一再重申“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重法”。

    另一方面竭力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而只允许外国政府与中国发生官方联系,并且对中外交往设置了种种障碍。

    比如,规定日本官方使者只能在宁波上岸,而且只能十年来一次,每次来华船只不能超过三艘等等。

    清朝建立后,既没有改变对于海洋的错误观念,也没有改变保守的海洋政策。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效仿天师道建基地于海外,固然好处多多,然其中亦有不少难处与疑问。”

    宋繇捏着下巴道:“其一,河西与大海之间相去甚远,管理十分不便,一不留神恐让海外势力坐大。”

    “到时海陆殊途,河西即使想平叛都不好出兵。”

    “其二,河西也缺乏相关人才,敢问在座诸位,你们有谁了解海洋?”

    “而没有人才,海洋计划自然无从展开。”

    “其三,道和提出建基地与海外,无非担心日后江东大乱,三吴基业来不及撤离,遂决定先期留一条后路。”

    “那么除此之外,开拓海外还有什么利益值得河西去冒险?”

    宋繇话音刚落,现场众人全都沉默下来。

    要说起来崔宏、崔浩、张湛、王镇恶等人无不是这个时代顶尖人才,却偏偏对海上事宜一窍不通。

    “咳,咳。”卫朔轻咳一声道:“远涉千里开拓新领地,尤其是在诡异莫测的海上,的确是困难重重。”

    “然而朔只说两件事,大家便可知晓海上开拓一事孰轻孰重。”

    “臣等愿闻主公高见。”

    “以前受限于条件,河西想发展水师之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今一看道和来信,说才恍然发现原来水师出路在海外。”

    “至于为什么发展水师?大家皆是才智高绝之辈,想必都知其中深意。”

    众人微微颔首,大都护有志一统天下不是一天两天了,在座诸人心知肚明。

    目前,乍看起来水师用途不大,可当日后河西统一了北地,将要南下江东时,水师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但水师不像步兵,训练个三五月就能上战场。

    即便号称有技术含量的骑兵,也顶多训练半年到一年,也足以成型。

    唯水师没个五年、十年,别想出什么成果。

    现在不早作准备,将来很有可能重蹈魏武赤壁之覆辙。

    如此从未雨绸缪角度考虑,建基地于海外似乎很有必要了。

    “其二,如今陆上丝绸之路已渐趋于饱和,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河西若想开拓新财路,须从海上想办法,即探索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卫朔起身来到海疆图前,他指着大晋东南海疆道:“诸位且看,在东南海疆之上,于江州晋安郡东南有一大岛,即道和所言之夷洲。”

    “朔有意将海洋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从今天开始,先全力经营夷洲,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夷洲纳入河西。”

    “第二步,有了夷洲为基地,再向南洋扩张,打通海上丝绸之路。”

    “除上述两大原因外,夷洲岛上还有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甘蔗。”

    “夷洲气候十分适合种植甘蔗,若是开发得当,河西又将多一特色商品。”

    “另外,由于夷洲光照充足,当地水稻一年有三熟,足以成为河西又一产粮重地。”

    “当然了,开发夷洲尚需面临许多困难,但我等不能因为有困难而止步不前。”

    “不是本都护说大话,以目前河西扩张速度,顶多再有一两年,必将扩张至海边。”

    “如此海陆连为一体,又何须担心海外基地闹事?”

    “主公这么一说,建海外基地倒也可行,只是河西没船、没人手,咋办?”

    “人手可以委托道和从江东招募,至于船只暂时只能从天师道购买。”

    “不过,为了避免受制于人,河西还要积极发展自己的造船事业。”

    说到这儿,卫朔忽然想起一件事,看向宋繇问:“体业,前年我从江东招募来的船师都安排到哪儿了?”

    “回主公,臣将他们全集中在灵洲造船作坊内,眼下已成为作坊内骨干。”

    “看来朔得找个机会去灵洲看一看。”

    “臣愿陪主公去灵洲一趟,话说臣离开朔州后还没回去过,正好顺便回去看看。”

    推荐阅读玄疑大神作家暗修兰新书

第405章 再收人才() 
p

    搞定天师道后,刘穆之全身心投入到购粮与建作坊上。

    在吴郡太守袁山松支持下,加工作坊很快被建成。

    竣工当日,刘穆之陪着袁山松前来视察。

    罐头加工作坊建在一座三进大院子内,周围环境不错,面积也够大。

    司马休之在周边安排了一些人手,以保护作坊安全。

    当刘穆之、袁山松下了马车,正好看到司马休之站在作坊门口。

    “休之辛苦了!走,带府君进去瞧瞧。”刘穆之拍拍对方肩膀道。

    在司马休之带领下,袁山松、司马休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一下作坊。

    其实,作坊内也没什么可看的,不过是一座手工作坊罢了。

    没有现代机械,只有几个操作间,分别用以屠宰、分装、密封等工序。

    其中密封最重要,因为密封不好,会直接影响罐头保存时间长短。

    很可惜,因缺乏必要技术与原料,古代密封效果不太好。

    为了延长罐头保质时间,不得不将罐头鱼制成咸味儿,如此一来又需要大量食盐。

    幸好吴郡靠海,煮盐十分方便(东晋并未实行食盐专卖,而是征税制)。

    太守袁山松兴致勃勃地参观完整个作坊,给出了很高评价。

    他认为有了作坊,附近百姓便多了一个谋生机会。

    “道和此举功莫大焉,本官替本郡百姓谢谢你。”

    “府君客气了,以后还需仰仗大人多多照顾。”

    “好说,好说,你放心,有老夫在,谁也别想妨碍作坊生产。”

    “多谢大人厚爱!”

    一炷香后,太守袁山松告辞离去,而刘穆之则留下听取司马休之汇报。

    “右司马,眼下人手不足,卑职担心有人探得作坊机密。”

    “休之不用担心,罐头生产本也不算什么机密,被人窥去也无所谓。”

    “啊?这是为何?”

    刘穆之面色凝重道:“休之,你我来江东,目的在于筹粮,并保证罐头作坊顺利投产。”

    “刚开始,本地世家肯定会十分好奇,想方设法也得弄清作坊中秘密。”

    “若你我表现过于强势,必将引起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