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南皇 >

第465部分

大唐南皇-第465部分

小说: 大唐南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隶圉司虽然也的确有自己的捕奴队,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摆设,人数并不是很多,而且随着大唐建设的越来越快,奴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大量的民间捕奴队以及军队俘虏的战俘奴隶涌入市场,于是隶圉司的捕奴队就从专业的捕奴队,变成了收购奴隶的一个组织——再加上朝廷也不愿意让王亭初一个太监掌控太大的军权,因此很快捕奴队这个编制从隶圉司彻底消失,成了奴隶看护队,从自由自在的奴隶捕捉者,变成了奴隶押送者(或者说是保护者),身份地位来了一个彻底的大变样。

    本章完

    

第894章 敛财有方的侯君集(2)() 
第两百五十四章敛财有方的侯君集(2)

    如今的奴隶市场中的奴隶来源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军队的战俘,军队贩卖的都是从敌国俘虏的战俘,这些战俘都是一个国家的勇士,因此质量很高,价格也是最顶级的,仅次于异族美女,但是军队也不是每天都打仗的,因此战俘的质量虽然很高,但是数量一般不多,算是可遇不可求。

    而另一个就是民间的捕奴队了,民间捕奴队良莠不齐,捕捉的奴隶质量也是有好有坏,但是也正是他们,将大量的奴隶带到了大唐,填充了国内的奴隶市场,缓解了朝廷的用人压力。

    尤其是在南洋被征服之后,当朝廷宣布,所有的南洋土著都处于可被捕捉范围之后……

    天知道那群为了钱可以泯灭人性的疯子们,当时是有多么的感动?

    据说在听到这则消息之后,有人居然供上了太子殿下的画像和牌位,日日香火供奉,叩拜不停。

    而侯君集的第二个发财门路就是在这奴隶贸易上,他不但自己派遣军队贩卖奴隶,更重要的是还会剥削普通的捕奴队——也不能算是剥削了,应该说是捕奴队要给他孝敬的。

    首先,他自己派遣军队捕捉奴隶也就算了,毕竟南洋这十万大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镇守南洋,稳定南洋局势,而减少南洋土著人口,本身就是在稳定南洋的局势。而且军队捕捉奴隶本来就是朝廷的允许范围之内的,否则岭南这里什么都没有,再不给将士们一点赚外快的机会,将士们都会有怨言的,只不过这些钱大部分都被侯君集捞到了自己的怀中,分给将士们的很少就是了。

    至于剥削民间捕奴队,这个就更简单了。

    虽然说民间捕奴队自由性高,利润大,不受朝廷管辖,但在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就可以肆意的在南洋胡作非为,更何况既然能做捕奴队,自然就是八面玲珑之辈,不用侯君集自己要求,就有的人是来巴结他。

    作为南洋的镇守大将,侯君集毫无疑问是南洋势力仅次于李贞的人,这些捕奴队在侯君集的地头上活动,要是不交好他,或者不给侯君集分润利润,他有的是办法让捕奴队寸步难行。

    比如说,如果一个捕奴队得罪了侯君集,别的不说,侯君集直接给他们安一个奸细的名头,全南洋通缉,就足够他们死无葬身之地了。

    就算不能通缉,捕奴队在南洋活动,总要进城的吧?尤其是大部分捕奴队都长时间在城外活动,等捕捉到足够的奴隶之后,总是要进城快活一番的。

    军队只需要在他们进城之后,用城中出现奸细的名义封锁城门,那么那些急于将奴隶们脱手的捕奴队就不得不服软——想想看,别人都通过各种手段出城贩卖奴隶了,就你们一群人带着大量的奴隶无法出手,就问你急不急?要知道为了卖一个好价钱,在临被贩卖之前,这些奴隶们可是要被精心照顾的,这可是需要花不少的钱的,奴隶多在自己手中一天,就多一天的钱,时间长了,谁能受得了?

    还有,奴隶贩卖是要经过朝廷专门设立的检疫司的鉴定的,检疫司除了要给奴隶检查身体,看看他们身上有没有携带传染病之外,另一个功能就是给奴隶分级,不同等级的奴隶价格是不同的。

    侯君集在南洋的势力不用说,只要他稍微给检疫司一点压力或者好处,检疫司就可以将你的奴隶定为最低级,甚至直接说你的奴隶有传染病,将其全部扣押起来,那你这一趟可就白跑了……、

    类似的手段有很多,所以在南洋,奴隶贩子和捕奴队最不愿意得罪的人就是侯君集。事实上为了不让侯君集为难自己,大部分的捕奴队和奴隶贩子都会和侯君集打好关系,不但在事先要赠与大量的银钱,当奴隶交易完成之后,更是要去将军府报备,在交税的同时,也会送上大量珍宝,用于交好侯君集,算是交易的抽成,省的他某一天找自己的麻烦。

    除了奴隶,还能给侯君集带来利润的就是矿产了。

    南洋物产丰富,各种资源都不短缺,各种金银铜铁矿产,另外南洋还是宝石的出产地之一,其中骠国的翡翠矿被李贞占据,侯君集不敢插手之外,其余南洋各地已经被发现的矿产中,都有侯君集的份额——不给份额不行啊,南洋的矿山只要不是特别重要的,都是外包给民间了的,在侯君集的地头上开矿,人家想要找你麻烦还不是简单的一匹吗?甚至都不用为难你,他直接派遣军队扮演强盗抢夺矿山,不但矿山没了,命也要没了。

    金银铜铁矿也就罢了,这是半战略物资,开采中一般都是朝廷信得过的商人,人家在上面也有人,最多也就是给侯君集一股算是有一个交代,再多就真的过分了,他侯君集还没有胆子招惹这些人。

    问题是宝石类的矿产啊,宝石属于奢侈品,并不是战略物资,朝廷是没有资格管辖的,而朝廷没有管辖,也就意味着这些矿产不受朝廷的保护,尤其是女王国,这里是除了骠国之外,南洋的另一处宝石出产地之一,侯君集在这里不但有自己的矿山,更在各地矿山上都拥有股份,最多的甚至超过了五成,每年的抽成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总而言之,侯君集作为南洋势力最大的土皇帝,他敛财的手段多的是,据李贞所知,就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侯君集就敛聚了超过一百万两白银,五万两左右的黄金,铜钱更是无算,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国家一年的税收总量了,更是如今大唐一年税收的十分之一……

    如此强大的敛财手段,就连李贞都震惊了。

    这毕竟不是正经的生意,如果是做生意,李贞有把握超过侯君集,问题是这是在用合法的手段敛财啊,这是在钻法律的空子啊,在这一方面李贞就真的是自愧弗如了。

    本章完

    

第895章 彼此的判断(二合一)() 
第两百五十五章彼此的判断(二合一)

    将这段时间侯君集的作为和李世民说了一遍,李贞苦笑着摇头道:“所以说,儿臣实在是说不准侯君集究竟有没有走私军械……不过如果非要让儿臣来判断的话,他应该是没有这个胆子的。”

    “为什么?”李世民非常好奇:“你刚才不是还说不好说吗?为什么现在又这么确定了?”

    “不是确定,而是猜测。”李贞解释道:“儿臣之所以说不准,是因为儿臣也不知道侯君集的胆子有多大,他的贪婪之心究竟强盛到了什么程度。

    而之所以儿臣又说他没有这个胆子则是基于他以前的表现……父皇您请想想,侯君集之前的所作所为,包括在高昌的贪财行为,一直都是在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钻法律的漏洞,但是真正违法的事情他是从来不干的。

    走私军火是重罪,如果侯君集真的有这么大的胆子,他也不至于在以前就那么小心翼翼。

    而且侯君集不是傻子,长安兵工厂制造的左轮手枪一共也只有五十把,是当做纪念品赠送给大唐的功臣们的,每一个持有人都拥有相对应的编号,他就算是不知道暗号的事情,应该也能够想到,如果我们真的有心查这件事的话,将所有持枪人聚集在一起慢慢查的话,也都是能找出来他的——这么明显能证明身份的东西,他怎么可能会卖出去?应该是无意中遗失的才比较合理。”

    “有道理。”李世民缓缓点头:“不过朕和你的猜测完全相反,朕认为,侯君集是有这个胆子的。”

    “儿臣不明白。”这回轮到李贞好奇了,自己的判断也算是合理,为什么李世民却如此笃定?难道他掌握了什么关键性的证据?

    李世民轻叹了一口气:“你的推测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你不了解君集。在你眼中所谓的行事小心,不是因为他胆小,而是他看不上。”

    “看不上?”这是什么意思?

    “你们都小看了侯君集的贪婪之心,他之所以不贪墨士兵们的军饷,也不吃空饷,不是因为他胆子不够,而是在他看来,这么做不合算。”李世民看出了李贞的疑惑,解释道:“就拿那一次他出征高昌吧,他那一次一共也就带了三万人,大唐军队每人每月的饷银平均在一贯左右(没有找到唐代军饷多少,不过宋代厢军一年在三十贯左右,禁军是四十五贯,为历代之最,唐代使用的是府兵制,府兵是兵农合一,是没有饷银的,禁军不用从事生产,但是饷银应该也高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唐初物价极低,一月一贯应该差不多了),三万大军三个月也不过十万贯,而你知道那一次高昌被灭后,他自己拿了多少钱吗?”

    “儿臣不知,不过应该不会太少。”这个李贞还真的不知道,那一次的事情在高层中间传遍了,但是大家也都只是知道侯君集贪了很多钱,超过吐谷浑国库的一半,不过具体究竟有多少数字,这个还真不清楚。李贞有能力知道,但是他可没有那个闲工夫,因此也就没有细究。

    高昌丝路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靠着丝路,他们每年至少都有三百万贯的收入,而高昌立国两百年,这么多年积累的财产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八百万贯。”

    “什么?八百万?”李贞大惊:“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高昌,国库储藏的财宝居然超过了一千六百万贯?”

    “是啊,朕也没有想到,只是一个小小的西域国家,居然会又这么多的钱。”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也正是因为那一次,朕才被深深的刺激到了,朕怎么也没有想到,靠着商业居然可以赚到这么多钱。”

    “难怪……”李贞终于明白了,难怪从高昌被灭掉之后,李世民就对自己的商业改革计划从不管不问,而变成了如今的全力支持。要知道在之前,李贞虽然也同样赚了很多钱,但是他本人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那些被自己挤走的商人们,或者说是他们背后的势力,对于自己可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啊。

    那几年对于李贞来说可谓是相当的难熬,不但在商业上遭受了不少的排挤,甚至在朝堂上也被不少人参奏,李世民虽然没有因此训斥自己,但是也没有给自己多大的帮助。

    最后还是李贞发了狠,对外打起了价格战,从根本上挤压那些商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彻底的将他们挤出了商界,逼得不少人甚至跳了楼。对内则贿赂宫中的各位贵人,尤其是那些有封号的妃子们,每年都奉上大量的财物,让她们帮自己吹枕头风,最终才说动了李世民,在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之后,李贞得到了他的支持,这才大大的缓解了自己的压力。

    然而这一切一直到高昌被灭,李世民却忽然态度大变,转而大力支持自己,原本李贞还以为是自己的代价喂饱了李世民,但是现在看来,纯粹就是商业税收彻底的刺激到了他——一个小小的高昌,靠着一条丝路,居然就能赚到那么多钱,大唐的地盘更大,商人更多,商业环境也很不错,如果再得到朝廷的支持,那每年的小钱钱岂不是要堆成山了?

    自那以后,李世民对于李贞的商业行为便一改以前的不闻不问,变成了如今的大力支持,也正是因为李世民在背后帮助李贞顶住了来自朝堂的压力,李贞才有更多的空闲在商场上和那些对手们玩,慢慢的将那些老一辈的商人逼出商圈或者逼得他们改变生意模式,进而改变大唐的商业状态,从而带动整个大唐商业完成了一次升级,朝廷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小钱钱。

    “所以说,侯君集不是胆子小,而是他看不上士兵手中的那点军饷。”李世民又将话题转回侯君集身上:“换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给他足够多的利益,别说是贩卖军械了,就算是让他造反,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干的——前提是他能从中获得足够的利益。”

    “儿臣有点明白了。”李贞低声道,难怪他在历史上敢于造反,除了因为他和李承乾走的太近,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如果造反成功的话,说不定他还能更进一步,成为三省主宰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他终究是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