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锦医卫 >

第175部分

明朝锦医卫-第175部分

小说: 明朝锦医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的皇帝其实是在奉天门的门中,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而到了清朝,则改到了乾清门,大臣们则都站在奉天门前的巨大广场上,依次排开,就好像后世中学做课间操的场景差不许多。

    此时,张阳正站在这几千人的文武官员之中,站在奉天门前的大广场上,抬头看着远处台阶之上紧闭的奉天门,正中设御榻,榻后立屏扆和表案。

    虽然广场上集中着数千人,可是因为四周都有御史、太监、锦衣卫等人纠举礼仪,所以并无一人说话,整个奉天门广场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当中。

    啪啪啪

    突然,有人用鞭子使劲儿抽打,鞭梢因为超过了音速,击破音障发出巨大的声响,在这空旷的奉天门广场上不断回荡。

    九声响鞭声后,奉天门的大门缓缓打开,之间一个人影出现在奉天门下的御座之上。

    张阳使劲儿凝目望去,可是因为天色还很昏暗,再加上皇帝的御座离张阳的位置还很远,很难看清皇帝到底长了什么样子,只是张阳莫名地觉得那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似乎有点眼熟。

    张阳还准备再仔细看一看,就有太监在前面尖声大喊,让百官行礼。

    大臣们动作整齐划一的一叩三拜,张阳虽然有些不情愿,可也还是跟着众人一起做了个样子,便站直起身。

    接下来的奏事过程,也不像张阳以前在电视中看到的那种样子,皇帝升座之后,有重要奏事的官员按照部院顺序,陆续登东阶向皇帝汇报,而那些官员奏报的内容,站在广场上的张阳根本听不清楚什么,也不知道那些官员都说了些什么,而对于官员奏请的回复,坐在御座上的那位皇帝则一律两个字回复:“照准!”依稀听到那声音,张阳觉得皇帝的声音似乎也很熟悉,这更引发了张阳的好奇心,想要凑到前面去看一看皇帝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可是他张阳也没什么事情要奏报皇帝,实在没有机会靠近一些看一看皇帝究竟是什么样子,让张阳一阵抓耳挠腮、心痒难耐。

235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阳站在奉天门广场上有些无聊,他根本听不见那些奏事官员都说了些什么,当然如果他能听见也许会更无聊。

    其实对于这种大朝会,一般来说,政治行政信息大都通过邸报在朝廷上公开,官员个人意见可以通过奏章形式向皇上表达。

    不具备直接递折权的四品以下官员,可以通过本部门长官代转。

    邸报又称邸抄或宫门抄,类似政府政治行政新闻报纸,把每次大朝会中各种上奏的事项及皇帝的批复,公布在午门之外,让百官传阅。

    而向地方上传送的方式,一般由各省在北京专门设立的“提塘”官负责,或由总督巡抚的折差顺道带回。

    因此如今的大朝会其实更多的还是些形式上的东西。

    而且,从宣宗朝就开始任用亲近大臣“代言”拟旨,即“票拟”,这是朝会政治功能更趋弱化的关键性一步。

    “票拟”以奏事为中心,大致程序是:章疏由司礼监收进,发内阁拟票,经御笔或司礼太监“照票来字样”批答后发出施行。

    票拟制度形成后,皇帝通过授权,为自己的日常工作找到了代劳者,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

    “内阁拟票”相对于皇帝“公朝决政”,不能不说是一项颇有成效的替代机制,它很快在宣宗暴亡,幼君嗣位的大变下体现了价值。

    英宗以九岁的年龄即位,根本不具备当朝决政的能力,但早朝又是皇帝一个人的舞台,绝对不允许一个类似宰相的人物出现,于是阁臣想出“权制”:首先限制每朝奏事件数,不得超过八件;其次,对所奏之事,先一日进呈“面帖”,由阁臣预先提出处理意见,皇帝照答即可。

    一个上下以“章奏批答相关接”的政治运作形态在特殊时期维持了朝廷的稳定,自身也得到巩固,英宗成年后,已无法恢复旧制。

    从此早朝被抽去了“讲政”的血肉,只剩下礼仪的皮骨,皇帝在朝堂上坐着,只是照已经拟好的处理意见“答旨”,传命施行而已,别无一句多话。

    由于早朝所行皆徇成规,空文太多,礼体又极严,“大庭之上,体貌森严,势分悬隔,上有怀而不得下问,下有见而不敢上陈”,君臣双方的主动性都受到制约,到最后,“奉天门奏事,徒为观听之具”。

    也就是说,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君主立宪制,及内阁议会制的雏形,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后期的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整个国家仍然运转正常的原因。

    原本今日的大朝会也应该如以往的一样,众大臣们正在等着皇帝宣布退朝,大家好赶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坐在奉天门里面的朱厚照这时候也在朝着奉天门广场张望,想要找到张阳所在的位置。

    不过就像张阳看不清朱厚照一样,朱厚照同样很难从几千人之中找到张阳。

    朱厚照在百无聊赖的四处张望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在陛前的御道正中,赫然有一封端正放置的文书,十分刺眼。

    朱厚照感觉很诧异,垂问殿前当班的纠仪御史说:“是什么人竟然把奏疏给遗落了?!”

    纠仪御史不敢怠慢,急步上前,捡起这份文书,看到它的用纸、折叠形式和尺寸,都与通用的题奏本章相同,在封面正中也赫然写有一个“奏”字。

    “启奏圣上,确是一份奏书。”

    “奏本为什么不由内阁,由通政使司呈递前来?是谁如此荒唐,竟将奏本遗落在殿前御道之上?”朱厚照有些啼笑皆非,他整日里都被很多言官斥为荒唐,可是今天竟也有人比自己更加荒唐了,朱厚照倒是准备一会儿好好奚落奚落这个糊涂官儿。

    御史将文件捧递过来,由内侍接转,交呈御览。

    这样异常的事情,让奉天门广场的上满朝文武也都内心各自嘀咕,不知又有什么祸福?

    怪事年年有,这个年头特别多呵!

    正德似乎还不太在意,口气平和地说:“既然是奏本,通政使司念一下吧!”

    通政使司陈文纲走出班来,双手接过内侍交下来的文件。

    原来通政使司的职务是负责收受全国章疏的部门,对未经本司而直接封进的题奏本章有责任参驳。

    陈文纲对于今天发生的奇特事件,本来就十分担心会被指控为渎职失责,现在由皇上御命读念,更是提心吊胆地跪捧文件,翻开首页。

    岂知道,不读犹可,一看首页的题要,他便吓得魂飞魄散,惊慌失色,不敢念出来。原来该件的题要开宗明义写到:

    “微臣等披沥血诚,甘冒万死之诛,严劾不法阉宦刘瑾等人贪墨奸诡,趋媚奉上,屠戮贤良,揽权误国事。”

    陈文纲颤声读了题要,伏在地下不断叩首:

    “本件诬蔑内廷重臣,微臣以为不宜当众诵读,敬请皇上裁定。”

    自从司礼监大太监刘瑾创罚米法以及立枷之刑后,已经很少有人敢于在大朝会公开弹劾他了,今天又是有什么人上奏?胆子不小啊!

    朱厚照更加好奇了,询问道:“是什么人上的奏?”

    陈文纲慌忙翻看了奏件的起首和结尾,回奏说:“回皇上,没有署名,是一件匿名文书。”

    朱厚照摇了摇头,示意将文件送上来。

    朝臣们听到这样的题要,各有各的想法,有人心有余悸,又怕再闹出新的大案;有人在内心兴奋,高兴看到刘瑾当众出丑;也有人估计事不关己,干脆看看热闹。

    但众官都不敢流露表情,像雕塑一般僵立在奉天门的广场之上,只不过这时,众官大概都不会觉得今日的大朝会有些无聊了。

    朱厚照结果奏疏,粗略披览了一遍,内容并没有什么新意,还是如以往一样弹劾刘瑾贪赃枉法、卖官鬻爵、草菅人命,然后捎带这还骂自己沉迷于豹房享乐,荒废国事等等,至于什么国将不国、蒙羞与祖宗之类的大言也层出不穷,奏本结尾,还大书一笔:“查奸竖刘瑾罪大恶极,所犯迷惑圣聪,导引嬉游之罪八,欺罔之罪三,僭越之罪六,贪婪之罪十一,残忍滥杀之罪十五。合共四十三款,俱为常赦所不原。元恶巨憝,非诛戮无以正人心,严国法,应请照大明律,援处分大逆例,立予正法示众。”

    朱厚照看完,不禁瞄了一眼站在阶下的刘瑾一样。

    这刘伴伴倒是安之若素,表情庄重严肃,仿佛这本匿名的奏疏跟自己毫无关系一般。

    如此,朱厚照倒是有些兴趣索然,淡淡道:“不过是匿名文书罢了,众卿退朝吧!”

    随即,又有响鞭声响起,一时间,奉天天门下,上千个品级不同的大小官员跪伏在地,一排排的乌纱冠帽和花锦朝服,众官佩带的黄、绿、赤、紫各颜色的绶带散乱交错,构成一幅五色斑斓的百官图,煞为壮观。

    散朝之后,张阳随着众官一齐走出午门,不少官员挤在宫门抄的布告栏前,等待去看今日大朝会的各项政令,并且想要看今日匿名文书的处理结果。

    张阳也好奇地去看了看,因为张阳的身材高大,倒是不必跟那些官员挤在一起,站在人群后面,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宫门抄的内容。

    今日大朝会中的各种政令包括了山东匪乱的战局情况,包括减免山东及周边地区税负钱粮,调集边军入关平乱等等。

    接着便是刘瑾奏请遣御史等官清理屯田,并奏疏盐法四事:一、请免征天下户口食盐银钞;二、请令巡盐御史躬亲掣验;三、请禁私贩夹带;四、请禁空文虚引。户部覆议奏报得旨:刘瑾原奏盐法事宜,经划周详,防范严密,诚为国家重务,既多官会议,户部查算明白,可以经久通行。军民户口食盐仍旧,其余俱永遵行

    对于这些政令,众官议论纷纷,张阳也听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而对于匿名文书一事,宫门抄倒是没有提及,而张阳继续往下看,却意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宫门抄之中:

    “敕令平虏伯、轻车都尉、昭勇将军、锦衣卫指挥佥事张阳,掌直驾侍卫,兼领北镇抚司”

    显然,自这则敕令之后,张阳的这个锦衣卫指挥佥事便不再是一个干领工资的虚衔了,而是一跃变为锦衣卫之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这时,很多官员也看到了宫门抄下面这则不显眼,却分量极重的人事任免,纷纷开始互相询问这“张阳”是何方神圣,为何突然冒了出来,就掌握了锦衣卫大权?!

    要知道,锦衣卫之中分量最重的机构毫无疑问便是掌管着诏狱、侦缉缉拿以及对外刺探情报的北镇抚司了,以往这南北镇抚司都是掌握在锦衣卫指挥使的手中,而近年来,南北镇抚司更确切地说,是被立皇帝刘瑾牢牢掌握。

    然而为什么这北镇抚司却突然改换了门庭?!

    更何况这锦衣卫指挥佥事张阳还掌直驾侍卫,也就是说,这张阳完全可以绕过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以及大太监刘瑾,直接与皇帝打交道!

    难道大明朝要变天了?!这一项人事任免,显然比之前御道上的匿名文书更加一石激起千层浪

236章 穿别人的鞋() 
张阳这会儿正站在京城最长的胡同西江米巷上,这条胡同在后世其实就是西交民巷,东起大明门,也就是后世的**,往西一直可以到皇城根,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兵部洼胡同相交。

    而这条胡同除了西江米巷这个名称之外,京城里的老百姓更喜欢称呼这条街为锦衣卫后街。

    没错,大名鼎鼎的锦衣卫指挥使衙门就在这条街上,具体也就是在如今人民大会堂的西南角这个位置。

    刚才张阳在午门之外看完宫门抄,还在消化自己成了特务头子这一事实,正准备往紫禁城之外走的时候,两名锦衣卫的校尉便迎在了前面,恭请张阳去锦衣卫指挥使司点卯、报道,以及接受指挥使石文义的召见。

    没错,虽然还没有什么心理准备,可是张阳这就要正式踏入锦衣卫系统了。

    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并不起眼,似乎是秉承着大明一贯官不修衙的作风,经历了百多年风风雨雨的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也显得有些老旧破败,充满了一种陈腐的气息。

    若不是经过西江米巷的人都下意识地绕过这个衙门的门前,张阳几乎认不出这就是大明朝令人闻名丧胆的锦衣卫的“老巢”。

    “佥事大人,请您往里边走,咱们石大人已经在节堂等候。”看着新上任的佥事大人似乎在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前面发呆,虽然还有些摸不清这位新大人的脾性,可还是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哦,头前带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