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锦医卫 >

第174部分

明朝锦医卫-第174部分

小说: 明朝锦医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不愁妹妹嫁不出去了。”乔龙说着话,虽然没有看向张阳,却是让张阳一阵心惊肉跳,有些做贼心虚的感觉。

    “乔大人过谦了,铃儿妹妹伶俐可爱,性子也好,又家学渊源,小女子如何能比得上。”白芷微微一笑说道。

    “好好好,不说那么多了,快快里面请,里面请。”乔龙将张阳几个一起引进了乔家的小院,虽然面上没有说什么,可是乔龙在心中不禁叹了一口气,跟白芷比起来,自家的小妹就像一个还没懂事的小姑娘,这以后可如何跟人家争去

    说是家宴,可是真正上桌的还是只有乔龙和张阳两人,乔氏、乔铃儿连同白芷、白苏儿则另开了一桌。

    “老弟,这次到京城可有什么打算吗?”跟张阳一起酒到半酣,乔龙一边把玩着手中的青瓷酒杯,一边问道。

    “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打算,皇帝把我召来京城,也不知道所为何事,对了,乔兄,你可知道皇帝陛下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召见我?还会给我安排什么差事吗?”张阳有些郁闷地说道。

    “呵呵,皇帝什么时候会召见你,我确实不知,不过我想,你还是先做好在京城长期居留的打算为好,大兴隆寺那边人多嘴杂,也不是什么久居之地,为兄在京城也有些人脉,要不要为兄去使人打听打听,看哪里有合适的院子,帮你盘下来一座?”乔龙有些玩味地看了看张阳,他并打算告诉张阳,其实张阳今天一天都跟皇帝陛下待在一起。

    “房子的事儿先不着急,对了乔大哥,今天在酒肆之中,碰见一起行刺的事情,乔兄知道那刺客的身份吗?”张阳突然想起来刚刚发生的事情,询问道。

    “这还用问?不过是那些女直人闹得幺蛾子罢了,他们最近在北边闹腾得不轻,这次竟然还敢在京城当街行凶,还以为把桂城君杀了,朝廷便不会去干涉北边的事情。哼哼,却不成想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次他们算是捅了大篓子了,就算他们对京城那些官儿们多有重贿,可是这一次却是谁敢包庇他们,谁就要做好回家啃老米饭的准备了。要不要打个赌?今天晚上,那刺客的尸体便会被扔在顺天府的门口。”乔龙轻蔑地一笑,这种事情明摆着根本都不用锦衣卫出马,也不需要搜捕抓人,或者找寻什么证据,刺杀不过是政治斗争里面的最低端形态罢了,也只有那些一根筋的女直人才会干得出来。

    原本他们若是真杀了桂城君,也许会在朝野成为一桩无头公案,可是好死不死,这件事恰恰发生在皇帝的眼前,如此一来,各方面的势力都无法敷衍了事,真正的幕后主使也一定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能平息此事了。

    可以说桂城君挨得这一刀也算是因祸得福,很大的可能性便要将陷入尴尬的朝鲜局势理出个头绪来。

    “这个赌明摆着要输,我可不跟乔兄你来打。对了,这次皇帝封了我一个锦衣卫指挥佥事,这是个什么官儿啊?还需要做什么事情吗?”张阳敬了乔龙一杯酒,顺势问道。

    “哈哈,要说老弟你的这个官职如今可是已经在我之上了,以后为兄可要在老弟你手下讨生活了,到时候,还要请老弟你多多照拂了,哈哈哈”乔龙大笑着说道。

    大明的锦衣卫是皇帝亲军,主要的职能是侍卫和侦缉。

    若是不论职能的重要性,大多数锦衣卫们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警卫和伴驾。

    锦衣卫下设17个千户所,分别管理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等仪仗,领导侍卫将军、力士、军匠,甚至为朝会驯象。

    因此锦衣卫同时会有很多指挥使、同知和佥事,其中大部分人只是伴驾或挂名领薪水,其中以皇亲国戚、功臣子弟居多,就例如夏皇后的两个哥哥,如今一个挂着锦衣卫指挥使的职衔,一个挂着锦衣卫指挥同知的职衔。

    这是因为锦衣卫能陪王伴驾,容易升迁,另外很多宫廷差事没有相应的官职,所以都以锦衣卫的名目来领薪水,比如宫廷画师、音乐家、棋手。

    而其中也只有少数人才会有具体的分工,比如掌印、军政、侦缉、管事等等。

    具体到指挥使、同知、佥事的分工,其实并不明确,因为锦衣卫工作的特殊性,各项工作除了卫内正常的人员升降之外,大多还是由皇帝任命为主。

    而锦衣卫真正重要的工作则主要在南北两个镇抚司,镇抚使是卫镇抚司长官,南镇抚司管本卫司法,北镇抚司管特务刑讯。

    因此,如今掌管着北镇抚司的乔龙,实际上才是锦衣卫真正几个核心的人物之一,虽然他的品级可能并不太高。

    不过乔龙却觉得,以张阳与皇帝的关系,张阳很可能不会仅仅成为一个干领工资的指挥佥事,再加上张阳与自己的关系,之后张阳与皇帝的关系挑明之后,张阳逐渐掌握锦衣卫的实权,甚至取代如今刘瑾的心腹石文义,成为锦衣卫另一个大权在握的指挥使,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张阳在这时候,只是将乔龙的话当做酒后戏言罢了。

234章 大朝会() 
乔家之行,并没有张阳想象中的尴尬与冲突,关于他与乔铃儿的婚约,除了乔小乐的那一声“小姑夫”之外,乔家上下似乎有意回避,并没有任何人提起,这让张阳松了一口气之余,心里却更加内疚不安。

    最难消受美人恩,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之后的几天,朱寿仍然不时出现在大兴隆寺,说是来找张阳,然而心思却更多地放在刘芸身上。

    唐伯虎和杨慎,似乎忙于与各种应酬,在大兴隆寺倒是很少露面。

    托了朱寿的福,这些日子,张阳连同几个女孩儿,也把京城里的各处名胜古迹、繁华所在给玩了个遍,以至于张阳都有些乐不思蜀,甚至把皇帝要召见的事情给忘到了脑后,把京城之行完全当做了一趟公款旅游。

    期间,太医院的御医薛己也多次登门拜访,与张阳一起讨论各种医学上的问题,张阳的各种医学理论为薛己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薛己甚至想辞去太医院御医的职位,拜张阳为师,在张阳的身边学习,不过却被张阳劝阻。

    除此之外,大兴隆寺还有一个不速之客,那就是小公爷徐鹏举,这小子在输给张阳之后消停了几天,之后又开始挑战张阳,不过屡战屡败,这小子却仍不气馁,倒是跟张阳有些不打不相识的味道。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很快就到了月中,突然一位礼部的官员来到了大兴隆寺。

    大明的朝会的规模是相当大的,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始,不单每年正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天的“大朝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两日的“朔、望朝”,皆大会朝班,就是每日的“常朝”(早朝),大多数在京职官也都要入朝,在奉天门前御门听政,“嵩呼舞蹈”,奏事发令。

    不过朱元璋手创的早朝太重、太繁,礼法太严,不间寒暑,日日趋朝,甚至有早晚两朝,即便在朱元璋生前,他一手设计的早朝也不能维持如初,如过去每日退朝后百官赐食,即以“职事众多,供亿为难”,不得不于洪武二十八年停止。

    朱元璋晚年上朝也颇为随便,随驾所在,甚至于右顺门举行早朝,过去的盛大场景不复再见。

    而朱元璋之后,大明的皇帝便很有再有日日早朝的自虐习惯。

    不单皇帝厌倦早朝,明朝的百官逃避朝参的懒朝事件也愈演愈烈。92ks。

    以朱厚照的老爹弘治皇帝为例:弘治六年六月己巳,“会昌侯孙铭等四百八十人朝参不至”。八年二月丙子,御史劾朝官数少,经点查,“丰城侯李玺而下六百二十余人”不到;同年六月乙丑,又有“文武官武安侯郑英等八百八人朝参不到”。大量的记载中,以弘治十五年八月辛亥日人数最多,不至者“泰宁侯陈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

    可以说弘治朝官员缺席早朝的情况,甚至比如今三流野鸡大学里大学生逃课的情况还要严重一些。

    到了正德朝这会儿,不要说每天的“常朝”自然早已取消,就连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会,都时有时无,因为皇帝的种种“状况”而被迫取消。

    不过这个月的十五,大朝会显然要如期举行了,作为新封的伯爵,锦衣卫指挥佥事,张阳自然也有份参与大朝会,而礼部派来的这位官员恰恰就是来教授张阳上朝时的基本礼仪的。

    不过与弘治朝,官员“逃课”严重的情况相比,虽然正德朝的大朝会时有时无,可是每朝官员缺席的情况倒是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甚至很少有人缺席。

    原因只是因为如今的司礼监大太监刘瑾对于朝仪监管甚严,由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对百官挨个点卯,教坊司陈列大乐,礼仪司陈列诸国文书、贺表、贡物,还设纠仪御史纠察百官,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但凡发现有缺席失仪的官员,一律从重处理,甚至有些得罪过刘瑾的官员,也会因为这种把柄,被带上重达上百斤大枷在午门之外“罚站”,很多体质弱的官员甚至会活活被累死!

    这自然让京城的官员们个个噤若寒蝉,不愿让刘瑾抓住把柄,而早朝的氛围,自然“焕然一新”。

    可以说,刘瑾对于早朝有些偏执的严管,让经历过弘治朝那种散漫生活的士大夫们非常不适应,很大程度上,这一点也是刘瑾特别遭人恨的一个原因。

    虽然京城百官都以早朝为苦,不过张阳因为是第一次参与早朝,倒是新鲜的很,而且张阳他天生便没有什么对于皇权的畏惧,即便是来到了这大明朝的心脏,紫禁城,也没什么紧张的感觉,倒是左顾右盼,好奇的很。

    张阳在后世曾经到过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给张阳留下的印象是仿佛一个挤满了人的沙丁鱼罐头,虽然紫禁城的规模巨大,可是在巨量的游人数量面前,紫禁城自然没了多少肃穆庄严的感觉。

    虽然紫禁城的整体格局跟后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可是穿越时空之后再来到这紫禁城,却带给了张阳一些不同的感觉。

    此时天尚未亮,张阳便乘着马车穿过了大明门,来到了午门之外,午门巨大的凹形结构,在凌晨的黑暗之中,仿佛一只张着大嘴的巨兽,让人觉得有一股莫名的威慑力。

    张阳来到午门之后,在京城的官员们也开始陆续到来,我们后世常说“文武百官”,可是明朝的大朝会用文武百官来形容显然是不那么妥当的。

    试想,弘治朝大朝会,连缺席的官员都可以达到上千人之多,那么实际应到的人数应该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至少张阳站在午门这里粗略看了一下,官员的数量估计可能都在三四千人上下,各色朝服的官员拥挤在一起,让人有些眼花缭乱。

    辰时一到,午门之上顿时响起了隆隆沉闷的鼓声。

    文武大臣列队开始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奉天门两侧,张阳虽然之前经过了礼部官员的“培训”,但是却也没料到大朝会会有如此多官员参与,一时之间也有些混乱。

    因为是大朝会,所以张阳穿的是新赐下的三品朝服,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张阳只是看着跟自己穿的朝服差不多的官员,便挤了过去,站在这些人的身旁,也不管自己站对没站对。

    后世清宫剧中,我们常看到皇帝坐在大殿之中的御座上临朝听政的场景,其实这都是比较扯的。

    试想一下,一个大朝会,动辄几千人上朝,就算太和殿再大,撑死容纳几百人,估计就挤的跟早高峰的地铁车厢一般了,怎么可能在此临朝听政?!

    而在洪武时,朝会的人数就更多了,动辄便是上万人,朱元璋为了彰显大国盛世的景象,大朝会时除了让朝参官员上朝,凡奉召来的耆老、人才、学官、儒者等,皆令“随朝观政”,将官子弟年纪稍长也令“随班朝参,以观礼仪”,若是在大殿内举行朝会,估计把整个紫禁城所有的宫殿全都用了都挤不下这些人。

    其实,明清两朝24个皇帝,太和殿的作用都是举行盛大典礼及宴会用的,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点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此外,太和殿还是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及传胪的场所。

    那么皇帝是在什么地方临朝听政呢?

    明朝的皇帝其实是在奉天门的门中,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而到了清朝,则改到了乾清门,大臣们则都站在奉天门前的巨大广场上,依次排开,就好像后世中学做课间操的场景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