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926部分

宗明天下-第926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爱卿以为,如何命名为好?”允熥想了想觉得他说的也对,确实没有用国号命名书集的先例,就又问道。

    “臣以为,《鉴文大典》此名更好些。鉴有借鉴之意,此书又是古今所有书籍汇总而成,正和此意。”解缙说道。

    允熥又问了一遍才明白他说的是哪四个字。想了想觉得这个名字不错,点头答应“那就称之为《鉴文大典》。”不过话音落下后他又觉得不太对,感觉这个名字好像是《建文大典》似的。不过他又想了想,觉得还是不改了。即使称之为《建文大典》也没什么,反正今世也没有建文朝。

    “臣马上传令重新印制书籍封面,覆盖于原书页上。”解缙又马上说道。

    允熥点点头,低头沉思起来。解缙不知这有什么好沉思的,但也不敢打扰,站在他身旁静静等候。

    “解卿,这部书集此时应当有两部,一部是手抄本,一部是印刷本。”过了一会儿,允熥才抬起头问道。

    “是,陛下。”解缙回答。

    “你传朕旨意,将这部书再印刷六部。”允熥说道。

    “陛下,这,为何要印刷这许多?”解缙惊讶的问道。这可是超过万册的书,保存十分不易,而且即使用活字印刷的成本也不低,印这么多做什么?若是需要某部分,印哪一部分就成了。

    “朕自有道理。”允熥没有解释。

    “臣遵旨。”解缙很没骨气地答应道。反正不是自己花钱、自己保存,陛下有旨,自己接着就是了。他甚至开始琢磨要接着这个机会将自己喜欢的几册偷偷印一份带回家。

    “此事万不可马虎,一定不能印错。印刷完毕后,让校对之人再校对一番。朝廷给他们开两倍的俸禄,六部书都校对完毕后还另有赏赐。”允熥嘱咐道。

    “臣必不敢马虎。”解缙又答应道。

    见解缙表情十分认真的答应了,允熥点点头,小声自言自语道“算上已有的两部,八部书,应当已经足够了吧,不会再失传了吧。朕不仅印刷得多,而且不会存放在同一地方,而是分散放置于各地,甚至非中原之地,应该能够像《四库全书》一般完整的流传下去。”

    。

第1466章 新任命() 
    “爱卿平身。”允自言自语过后又对他说道。

    “多谢陛下。”解缙站直身子。

    “既然大典编纂之事已经告一段落,剩下的无非是校对印刷本的错别字,爱卿也无太多差事了,也该回到朝堂中,为朕效力了。”允笑着说道。

    虽然早有预料,但解缙心里还是一阵激动。他勉强抑制住自己的激动之情,笑道:“陛下这样说,莫非是说臣这些年编纂《鉴文大典》不算为陛下,为朝廷效力?”

    “哈哈,编纂《鉴文大典》自然算是为朝廷,为朕效力,是朕说错了。”允又笑着回应:“朕的意思是,既然编纂书集已经没有多少差事,朕想着将卿调至其他衙门,为朕效力。”

    “卿立下如此功劳,朕当然也不会不体恤卿。卿可有愿意去的衙门?若是有,只管和朕说,朕一定答应。”

    “臣听从陛下吩咐。”解缙马上说道。开玩笑,哪有二三品高官让大臣自己挑选的道理?允可以开玩笑似的说出口,反正此时只有他们君臣二人,连几位皇子站得都远听不到;但他不可以开玩笑似的答应。不管皇帝多么开明,这种玩笑做臣子的是万万开不得的。

    “既然如此,朕就凭着自己的心意任命爱卿了。”允笑容更盛,说道:“夏辅官陈性善,朕另有差事任命,你可愿意接任夏辅官之位?”

    “臣敢不听命!”解缙听到这话更加激动,但仍然沉声答应道。他本来还想推辞一番,但又想:这又不是在朝堂上,只有君臣二人,允也不太喜欢这一套,还是直接答应更好。就出言答应了。

    “好!”允继续说道:“史馆这边还有些收尾差事要做,你先办这些差事;同时朕再加你中书舍人之官职,每日下午你可入宫来到乾清宫,与朕、与其他卿家一起议论政事。待收尾后,朕再正式下旨调任你为夏辅官。”

    “是,陛下。”解缙答应道。

    允又与他议论几句,让他退下了。

    “你们对《鉴文大典》这部书集编纂完毕,有何感想?”允慢慢走到自己的几个儿子身旁,笑着问道。

    “此乃大明之盛事!”文垣最先回答道:“儿子听说,这部书集将自古以来所有文献都收纳其中,历朝历代所编纂之书集,均不能与此大典相提并论。这部书集,必定会流传千古;主持编纂这部书之人,也会随着书集而流芳百世!”

    对于喜好读书的文垣来说,这部书集的意义是怎么多说都不为过的,他从听到解缙说的第一句话开始就激动不已,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平静下来。他甚至有些嫉妒主持编纂的解缙。

    文等人也没有和文垣的意见相左。他们本来就同样觉得这部书集的意义很大,再加上文垣这么说了,当然更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那文垣,这部书集,你打算如何使用?”允点点头,又问道。

    “自然是在宫中专门开辟一宫,存放一部。想要来看书,或要查询哪本书时,就来查阅。大典当然要认真保存,着小宦官每日打扫,选择背阴背光处存放。若是有人没有认真打扫,定要责罚。……”文垣说了许多保存的规矩。

    允又看向其他人。文、文圻和文坤的意见都和文垣差不多,轮到文垠的时候,他犹豫了一下,说道:“这部大典耗费这样多的物,消耗无数人的时间,又是文化之盛事,天下最为齐备的一部书,是否应该允许民间的读书人借阅,以使天下的读书人共同享受到编成大典的好处。”

    “你说的不错。”允露出笑颜:“这部大典岂能仅仅存于皇宫之内?待印刷完毕后,朕就会下令在国子监内保存一部,允许所有监生、官员、生员与举人阅读。”

    “五弟说的不错,是儿子疏忽了。”文垣又赶忙说道:“儿子只想着自己能够看到这部大典,忘了与天下的读书人共享大典。”

    “这也没什么。你十分喜欢读书,父亲也能理解你的心思。”允仍然笑着说话,可却不引人注意地皱了一下眉头。

    “好了,现在时候也不早了,该回去了。”允看了一下天色,觉得不早了,说道。

    “是。”几个儿子答应一声。

    允随即带着他们向宫里走去。刚走到奉天门处,预见离开宫中的辅官与舍人,他们忙行礼道:“见过陛下,见过皇太子殿下,见过皇子殿下。”

    “不必多礼。”允答应一句,正要继续向宫里走去,忽然想到什么,说道:“陈卿,你且住,朕有话要与你说。”

    虽然这些人里姓陈的不少,但能被陛下称呼为‘陈卿’的只有一个。陈性善答应一声,让过同僚,站在原地。

    允也让除文之外的儿子先回去,等他们都走了,允对陈性善说道:“陈卿,朕左思右想,觉得有一个差事只有卿最适合,决定将卿改任其他官职,以他人接替你的夏辅官之位。”

    “臣遵旨。”陈性善平静的答应道。若是别人听到这样的旨意,纵使不敢不答应,纵使不敢表现出来,心里总是不痛快的;可陈性善绝对不会。他基本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利弊,只是坚持心中的道义,任何事情只要没有违背心中道义就不会反对。也正是他这样的性子,允才会重用他,才会在这种场合和他这样随意的将这件事说出来。

    “不知接任夏辅官之人是谁?臣这几日就与他交接。”陈性善又道。

    “接任夏辅官之人是解缙,交接之事先不忙。爱卿难道不想知晓,朕要给爱卿的新差事是什么?”允笑道。

    “臣当然想知晓,以便于早做预备。不过既然陛下不说,臣就不会问。”陈性善说道。

    “罢了,朕直接告诉你吧,是藩国左相。”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67章 迟迟未到() 
“罢了,朕直接告诉你吧,是藩国左相。”允熥笑道。

    陈性善看了一眼文垚,说道“陛下,可是要臣辅佐皇长子?”

    “确实如此。”允熥说道“文垚初就藩,此地又距离中原较远,朕要派十分信任之人辅佐他,思来想去,只有爱卿符合朕的要求,朕也只能将皇长子委托给爱卿。”孟加拉这个地方将士大明进入印度的桥头堡,非要有一个能准确把握自己心思和经验老到的人治理不可,而初出茅庐的文垚是肯定不够格的。

    陈性善是他最信任的几个大臣之一,而且虽是文官也懂得武事;对陛下的心思也非常了解,刚刚为官时还有的迂腐在经过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也早已被消去了,很适合去治理孟加拉。当然,陈性善正好做了夏辅官五年,替换为其他人就是意外之喜了。

    “臣遵旨。“陈性善仍然是没多大反应地躬身答应。

    文垚不由得认真打量起他来。陈性善的大名他当然听说过,也知道他是允熥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但正因为此,他从未想过陈性善会成为他的王相,也从未认真了解过,这时当然要认真瞧一瞧。他见到陈性善这么淡定的答应,眉头一皱。臣子接受皇上的任命,应当十分郑重才对,哪怕是开玩笑似的答应也比这幅表情好。所以文垚在允熥又吩咐了陈性善几句,让他退下后出言问道“父亲,陈性善此人接父亲的旨意竟然这样淡然,是否有些,嗯,不太在意,或不太满意这个任命?”

    “并非如此。”允熥马上教育道“你切不可拿衡量其他大臣的想法来衡量陈卿。陈卿如此表现,绝非不满意做你的王相,而是对他来说,不论做何差事都是为朝廷效力,无须在意。陈卿自然也有在朕面前十分激动的时候,但那都是因为想法与朕相左,对朕的某些施政不大赞同,从来不是因为自己的得失。”

    “你要记住,”允熥盯着他的眼睛说道“有陈卿这样的臣子,是国家之福。等你就封孟加拉,一定要尊敬陈卿,万万不可对他懈怠。而且陈卿为官十多年,做事老到,他所做的事情,你若是有不明白的,可以去问,但一定不要不问即改。”

    “是,父亲。”文垚当然马上答应,可心里仍然不太服气‘印度是新地方,陈性善即使为官多年,其经验也未必适用于印度。’

    “走吧,天色也不早了,回去休息吧。”允熥没有注意到他的不服气,带着他向宫内走去。

    ……

    ……

    第二日,《鉴文大典》编纂完成的消息在京中传开,所有的文人不论是官员还是读书人都高兴地不知怎么好。能完成这样的文化盛事,编纂好一部远超历代的书集,所有文人都有荣与焉。不仅是文官,许多读过书的武将和宗室也是如此。

    之后传出的要将一部书保存在国子监、允许任何官员和许多读书人去借阅之事更是让他们高兴不已。天底下所有的藏书都收入其中了,以后想要查阅文献更容易了。大家纷纷颂扬陛下的‘仁政。’许多官员更是每日派人去国子监打听,等着大典被移交国子监后先睹为快。

    在这种情形下,另外几个消息虽然也很重要,但悄无声息地被淹没了。什么皇长子要大婚、王妃是常家的人啦,什么陛下有意任命解缙为夏辅官、派陈性善去辅佐皇长子啦,什么安王殿下出发巡抚南洋啦,什么栖霞寺开设的钱庄忽然进驻几个色目人、每日在值的伙计比平日里少了一半啦,某些泰西国家的使者多次出入皇宫啦等等事情,都没多少人在意了,大多数人的眼睛都盯着国子监。在这种情形下,时间很快到了二月份。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也是一年之中比较重要的节日,朝廷上下的官员都休息一日,就连道路两旁的商铺的伙计虽然节日正日子不休息,过节前后也要轮流休息一日。在二月二前后的日子中,二月初三这两日伙计们最愿请假。至于原因么,一是因为二月二忙了一日,第二日想休息;其二,则是因为这一日有许多热闹可看。

    从二月初三开始,京城的学校纷纷开学。原本只有属于朝廷或宗室的国子监、讲武堂、皇家学堂、五城学堂等这一日开学,后来受此影响,京城附近乃至于江南地区的大小私塾也于这日开学;再往后,很多过年时候全员歇业的商铺也选在这一日重新开张。既然是新年头一日开张,为了讨个好彩头,各个商铺、衙门和私塾大多会有些活动,多是请几个杂耍或唱戏班子来表演,这一日当然就热闹起来。

    这其中,五城学堂本来是最不引人注意的。为了表示对学堂的重视,几乎每年开学允熥都要来,侍卫当然也是里三层外三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