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925部分

宗明天下-第925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摇摇头,并未答话。这个理由说简单也简单,除了朱有炖自己对朱有爋说的那些大道理,还有一点:那就是朱有炖自己没有后代。

    朱有炖比允熥小一岁(其实只小两个月),今年三十四岁,还没有孩子,不论男孩女孩。他也找整个大明的名医瞧过,促进生育的名贵药材更是不知道吃过多少,但一直没有哪位妃嫔怀孕。最近朱有炖已经不得不接受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孩子的事实了。

    按照继承规则,世子无子,亲王、郡王之位将由嫡亲的儿子或其子继承;如果没有嫡亲的弟弟,那就由庶兄弟继承。当然,若是无后的王爷是这一支的开创者,首位王爷,那他死后的王位不能由弟弟或侄儿继承。比如加封为永安王、现在横滨当总兵的朱孟炯,如果他没有儿子,则王位除封。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朱孟炯的正妻,源义满的女儿很能生,已经为他生了五个孩子了。

    放在周藩这一脉,也就是朱有炖死后王位会由朱有爋或朱有爋的儿子继承。这也是朱有爋为什么这么着急的原因之一。可对于朱有炖来说,既然自己没有儿子,那继承人继承的爵位高低自己又何必计较?更不必提他其实和这个嫡亲的弟弟关系不算太好。

    而且,朱有炖是很在乎自己做的事业能不能传承下去的。他喜欢编写戏曲,也希望侄子中能有一人继承自己的这一喜好和衣钵,在自己死后继续为大明编写戏曲。可朱有爋的儿子没有符合他想法的。朱有炖当然就更不在意将来的爵位高低了。

    不过这些,当然不便于与文垚说,尤其旁边还坐着文垣等人。允熥只能摇摇头,笑而不语。

    他还转移话题道:“今日父亲带你们出宫,所要做的事情时多么重要,父亲心里只记得这件事,不想旁的事情了。”

    “这件事终于成了!”文垣听到这话,本就十分高兴的他变得更加高兴,眼睛里都冒出了光。不仅是他,文圻等人虽然不像他这么激动,也沉浸于即将要见证的事情。

    此时允熥带着孩子正坐在一辆马车上,这辆马车要去的地方就是史馆,所要见证的事情,就是即将编纂完毕的《大明大典》。

    是的,《大明大典》。允熥继位后不久就宣布要编纂这部书集,本来经过九年的努力,五年前就要编纂完毕了,可忽然有人在西北发现了一座尘封至少百年的石窟,里面不仅有无数壁画和雕塑,还发现了一间藏经洞,发现数万册经书,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三国时期,最近的也是北宋。

    消息传出,大明和吐蕃的佛教界都震惊了,纷纷派人去观瞻。允熥给肃王朱柍传信,让他派兵将石窟保护起来,经书全部送到京城。解缙又组织全国的高僧将经书整理出来,内容编入《大明大典》,经过五年的努力才完成这一壮举。所以《大明大典》编成的日子才拖到了今日。

    可不管如何,今日,《大明大典》终于编纂完毕。

第1464章 光荣() 
“臣解缙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史馆门前,允熥乘坐的马车停下后,站在最前方的解缙跪下说道。

    “臣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其他官员、仆役也纷纷跪下说道。

    “诸位爱卿平身!”允熥从马车上下来,笑着说道。

    “谢陛下隆恩!”众人又行了一礼,先后站起来。

    “陛下,昨日,所有校对之人已经完成了第五遍校对,未发现任何错漏之处。《大明大典》,已经编纂完毕。”解缙上前一步走到允熥面前,高声说道。

    “好好好!”允熥笑道。

    “解卿。真是辛苦你了。朕也知晓,这么多部书籍,要全部编入大典内,还要去粗取精,校对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十分劳神费力。朕定会奖赏你的功劳。”允熥又对他说道。

    “臣一人万万做不下这许多事情,全赖同僚帮衬。”解缙忙道。

    “朕知晓。”允熥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转过头面对所有站在史馆门前的人,高声说道“朕知晓,编纂大典,诸位爱卿也都出了一份力。正是你们勤勤恳恳、日夜不休的忙碌,你们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笔耕不辍,才编纂完毕了这部书集。”

    “朕知晓,许多人为这部书集付出了许多。许多人都没空照看自己年迈的父母,没空教导自己年幼的孩子,只为了编纂这部书;朕还知晓,有些人因为日夜编书,身体衰弱,甚至呕血至死,叫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

    听到允熥这番话,在场的人群有人哭了起来。实际上为朝廷编纂这部书集,得到的俸禄并不算多,在职官员更是没有额外的补贴,但大多数人都竭尽全力编纂书集,只因为自己文人的身份,只因为这部书集会是前无古人的书集。不是有些人,而是大多数人都因为成年累月的校对、抄写,眼睛看不清了,腿脚不灵便了,甚至双手写废了。允熥的话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辛苦,不由得哭了出来。

    但随即,大多数人高兴起来。陛下说出这段话,代表着对他们的肯定,有陛下的肯定,他们的辛苦也值了。

    “陛下圣明!”众人又不由得的说道。

    “朕当然圣明,过一会儿,还要再做一件更圣明之事。”允熥小声嘀咕一句,对解缙说道“陪朕进去看看这部大典。”

    “是,陛下。”解缙答应一声,又对文垣等人行礼后,带领着允熥走进史馆,走进存放有大典书籍的房屋。

    “陛下,这部大典,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当今各种书籍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七册,超过四亿字。初稿由人抄写而成,经校对后送大内经厂与国子监印刷,再由人校对。其中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书籍,编纂于内,……”解缙一边陪着允熥行走,一边介绍道。

    允熥看着两旁存放的书籍,没有说话。这部大典,当然是他仿效历史上的《永乐大典》编纂的。大明内所有能够搜集到的书籍都编入其中,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集,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更为难得的是,即使没有他的吩咐,历史上也没有朱棣的吩咐,解缙等人也没有擅自将戏曲、话本等‘下流’的内容拒之门外,而是全部收录其中,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历史上,如果没有这部书集,很多古籍后世都将失传。包括《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后全部失传,直到满清为编纂《四库全书》,搜寻资料,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这是华夏历史上最全的一部书,也是世界古代史最伟大的一部书。这是伟大的光荣,不仅仅是属于皇帝的,也是属于文明,属于民族的光荣!

    他又看向身旁正在解说的解缙。解缙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一位杰出的才子,亲自核对并改正了一部分书籍,更以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保证了编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这部大典的编撰完毕功劳甚大。

    “解卿。”此时允熥已经走过了大半间屋子,忽然说道。

    “请陛下吩咐。”解缙又道。

    “你作为总裁,编纂完毕这部大典,功劳甚大,朕要奖赏你才好。这些书籍朕可以慢慢看。你吩咐所有参与编纂这部书集的人都过来,朕要当众奖赏。”

    “陛下,参与编纂这部书集之人甚多,史馆内站不下。”解缙心中一喜,说道。

    “去外金水河。”允熥说道。史馆距离皇城不远,让他们走过去也容易。

    “是,臣遵旨。”解缙答应一声,亲自去传允熥的口谕。允熥并未在这里等候,而是又回过头看了这些书籍一眼,带着自己的儿子走出房屋,坐上马车,来到外金水河附近。

    过了一会儿,人群逐渐走过来。外金水河也在皇城内,一般人没有腰牌不许入内,若不是允熥派出身边的小宦官与守门的侍卫说了一句,即使有解缙证明,侍卫也绝对不会放这么多人入皇城的。允熥也是因为附近实在找不到宽敞的地方只能让他们来这里。偶有办差的宦官经过此处,十分好奇的看过来这到底是要做什么?

    等所有参与编纂之人都入了皇城,允熥大声说道“汝等编纂大典有功,朕定要封赏。”

    “解卿,朕加封你为大典子爵,赐少师衔,升授光禄大夫,赏柱国勋。”

    “王景,……,汝等五位副总裁,加封五大夫爵,加授正奉大夫,赏正治卿勋。”

    “黄易等十八位编修,加封官大夫爵,升授奉政大夫,赏修正庶尹勋。”

    “……”

    “所有因编纂大典而亡者,追封大夫爵;子,加封簪褭爵。”

    “其余所有人等,为官者,考核定为上上或上中;百姓书吏,赏半年俸禄!”

    。

第1465章 为了流传() 
“臣/草民谢陛下隆恩!”在场众人纷纷跪下说道。

    在场所有人都满脸惊喜之色。这样大规模的赏赐对于文官来说还是头一次;不仅如此,甚至还对这么多没有官身的百姓赏赐俸禄,大明建立以后也是第一遭。

    少数官员脑海中闪过‘对官员、百姓赏赐这许多,还要准备征伐孟加拉国,朝廷有这么多钱么’这个念头,不过很快抛之脑后。陛下自己都不在意,我们在意什么。

    “陛下,臣何德何能,能受如此赏赐!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解缙则跪下说道。其他的也就罢了,可赐予爵位太重了。虽然新增加的子爵只相当于过去的指挥使,但也是个正式的爵位啊,他也将成为在洪武三年加封开国功臣后第一个封爵的文臣。

    “爱卿做下的这件事,足以当得一个子爵。”允熥笑道。编纂一部华夏前无古人的书集,这样的盛事的总负责人当不得一个子爵,那就没有文官当得爵位了。

    解缙听了这话心中一喜,但又推辞了几句,允熥坚决要封才装作不得不的样子答应。

    “臣谢陛下恩典。”解缙再次郑重的跪下行礼道,同时在心里感叹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允熥即位后不久,解缙就被任命为冬辅官,后来又下旨编纂大典,他又负责起大典的编纂事宜。但很快,他就觉得力不从心起来。主持编纂大典是极耗心血之事,更不必说他还要亲自阅读一些书籍的不同版本,以决定采纳哪个版本,每日都要很晚才睡下。

    可协助允熥处置政事也是要投入极大精力的差事,即使夏辅官承担得更多些,他也已经难以同时兼顾着两个差事了,只能二选一。解缙经过反复掂量,最后决定放弃冬辅官的位置,专心主持大典编纂之事。

    当时解缙的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选择。诚然,大多数文人都希望能够参加编纂大典这一盛事,解缙也不例外。但解缙十分在乎权力,而且他当时担任冬辅官,等到暴昭告老后就能成为夏辅官,文臣之首,解缙的朋友都不敢相信他竟然会放弃唾手可得的文官之首之位,而去全心全意主持编纂大典。董伦就不止一次的问过他怎么想的。

    ‘我若是当初选择做冬辅官,放弃主持编纂大典,就能等到做夏辅官么?陛下不会允许任何一人长久把持任何官位的,夏辅官与冬辅官的差事又差不多,等到暴昭告老还乡的时候我也该调任他职了,或许是六部尚书或都御史,或许是外省布政使,或许是藩国的右相,总之,不会让我继续做辅官。’

    ‘可主持编纂完毕大典之后,我十多年未涉足政事,朝中官职可以任意调任;陛下又认可我的才华,而且此时正好陈性善已经担任夏辅官之职五年,也该调任了,我正好可以返回朝堂担任夏辅官。’

    ‘而且编纂大典如此盛事,若是不能在其中留名也是人生一大憾事,况且编纂完毕后必定有陛下的赏赐,这是多年也不算白忙一场。只是没想到,陛下的封赏如此丰厚。’解缙想着。

    “陛下,如此盛事,如此完备之大典,臣以为,应当以陛下的年号命名,称之为《建业大典》。”脑海中想着过去自己的想法,嘴上却也不停,出言道。

    “这,不必了,还是叫做《大明大典》吧,让后世之人一听,就知晓这是大明时编纂的。”允熥犹豫了一下,说道。他承认,听到解缙的建议后他有那么一刻动心了,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

    “官家,自古以来,书集并未有用朝代之名命名的,臣以为,使用大明国号命名此书集十分不妥。”解缙又道。

    “那爱卿以为,如何命名为好?”允熥想了想觉得他说的也对,确实没有用国号命名书集的先例,就又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