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仙界帝师 >

第63部分

仙界帝师-第63部分

小说: 仙界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衍心性格开朗,所以下午的时候就已经跟秦书和林画两位熟络起来,秦书和林画两人也是很喜欢衍心那直爽的性格,因为荆天明一人,衍心便是没有多余考虑的就直接加入了阳院,这也让秦书和林画二人感到佩服,如果是平常人的话,在其他强大的利益面前,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的利益为重,往往忽略朋友之间所存在的情谊,但衍心却是这么做了,这足以看出衍心是一个十分重情的人。

    看到此时衍心的模样,这让众多阳院弟子都是纷纷大笑起来,显然衍心的性格也是众多阳院弟子们所喜欢的。

    泰鸿此时也对着众人道:“好了,好了,赶紧动筷子吧!这可是殿主亲自吩咐为新入门的师弟们准备的。”

    听到泰鸿的话,众多弟子们都是纷纷的拿起了筷子,对着桌子之上的食物动起手来。

    桌子上摆满了各色的菜肴,这些食物平时阳院弟子们都不会吃到,他们在往日的生活中都是吃新鲜的瓜果度日的,因为道园当中所种植的瓜果中含有着大量的灵气,对修真者十分有益,而凡界的菜肴却会闭塞住修真者的周身经脉,所以凡间界的食物在道园不会时常吃到,但美食的诱惑还是让太多的修真者难以忘却,因为大多数修真者都是从凡间界而来,长时间没有吃到荤腥的众人,难免会对美食产生一些向往,毕竟口腹之欲不是谁都可以免俗的。

    荆天明也吃着桌上的美食,这么多年以来他还是头一次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不禁他也对这些菜肴心中赞赏有加,一旁的衍心则是开心的夹着各式各样的菜肴到碗里,不管能不能吃的完,反正都是夹到了自己的碗中,他吃东西的样子,顿时又是惹来阵阵大笑。

    这个时候,秦书则是拿出了一瓶碧绿色的竹筒,而后又是拿出了几只竹子削成的木杯,分别分给了在坐的众人,见到秦书此举,林画和泰鸿等人眼睛当中都出现了火热之色,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秦书手中拿着的那竹筒。

    见林画和泰鸿等人眼神炽热,但是荆天明和衍心却不知道秦书手中拿的东西是什么,两人的心中也是十分的好奇起来。

    “我说老秦,你今天总算把这竹清醉给拿出来了,看来我们还是借助了小师弟们的面子啦!”林画看着秦书手中的竹杯,嘴角都不禁流出了一丝口水。

    秦书闻言也是笑着道:“呵呵,小师弟们的到来为阳院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么高兴的事是该庆祝一下。”说着他则是依次为在座的众人杯子当中斟满了从竹筒中倒出的液体。

    荆天明观察手中的竹杯当中是一股透明的液体,那液体像水,但却散发着阵阵的醇香,那是酒,荆天明最终得到了答案。

    当秦书最后一个为林画倒满竹杯之后,林画迫不及待的就把杯中的竹清嘴倒进了嘴里,就见到林画顿时舒服的呻吟起来。

    见林画的表情如此夸张,荆天明、衍心等一众人也对这竹清醉充满了好奇,所以众人也是尝了一口这竹清醉的味道。

    竹清醉入口清冽,那丝丝清凉从喉咙间缓缓而下,最后流入到胃里居然变得火热起来,那清凉逐渐变热的过程,让众多修真者最为流连忘返。

    衍心也感觉到了这竹清醉的奇特之处,也是大呼过瘾,就连荆天明也感觉到了这竹清醉不论是酒香,还是带来的妙感,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果秦书在尘世凡间开上这么一座酒馆,荆天明敢断定客源肯定会供不应求。

    众人喝完竹杯中的竹清醉后,眼睛顿时又看向了秦书,显然所有人的味蕾都被这竹清醉的清香所打动。

    见众人又是看向自己,这让秦书顿时一紧,他有些无奈的看了众人一眼,但是见到众人那希冀的目光,秦书还是叹了一口气道:“算了,今天就让大家喝个够吧!谁让今天高兴呢!”说完秦书又是为大家倒满了竹杯,而这次之后那秦书的竹筒也变得空空如也起来。

    当秦书再次为大家斟满此杯之后,众人没有像之前那般饮用了,而是小口小口的品尝起来,就连林画也不在大口吞下了,因为这是他今天的最后一杯,他需要慢慢享受着竹清醉带来的美妙感觉。

    这段时间内,气氛格外的融洽,而荆天明也从泰鸿的口中得知,原来今天来的阳院弟子只是身在院中的弟子,而大部分阳院的弟子都是外出历练了,所以如今的阳院会显得人数如此之少,而其他三院也是如此,但其他三院当中人在道园的弟子却比阳院多的多了。

    阳院之所以没落就是因为功法上的缺陷导致而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雷神经修炼极为的苛刻,交流当中,荆天明听泰鸿提起,曾经几名阳院的弟子试图修炼雷神经,最后活生生的被天雷劈成了焦炭,连元婴都直接被击中消散在了天地之间。

    虽然听到泰鸿的话后,荆天明也是心头一凛,但荆天明本是心智坚韧之人,他绝不会听到修炼条件如此苛刻之后就不去修炼这雷神经,反而他的心中却激发了一丝的斗志,别人不行,不代表他荆天明就不可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次的庆祝会让荆天明和衍心等五名新人,跟老弟子们打成了一片,关系也逐渐的加深起来。

    最后所有人都是依次离开,前往了阳院弟子的宿区,喝完酒的衍心显得话少了很多,那白皙的脸上显得格外通红,衍心酒量很差,如果不是荆天明扶着,恐怕自己能否回到宿区都是问题。

    将衍心送回了房间安顿好了之后,荆天明便也是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荆天明躺在床上看着那窗外的明月,他想到了飘渺那张绝美的容颜,不知道飘渺如今怎么样了,可是前不久从水无花的口中得知飘渺被留在了极北玄女宫,荆天明不知道因为什么飘渺不可以离开玄女宫,但他心中却暗暗决定,等在道园当中学到那雷神经后,一定要去极北看看飘渺。

    荆天明想着想着也是渐渐的进入了梦乡,这一夜他梦见了很多东西,自己的父亲荆政、飘渺、东方玉还有那百变魔君,但每个人都是幻像,最终消散在了荆天明的梦中。

    翌日,阳光从窗外照射进了竹屋当中,荆天明睁开了双眼,早晨醒来的荆天明精神格外的好,可能也是昨天当中休息十分充足的原因。

    荆天明来到院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那空气当中的丝丝灵气也让荆天明顿时一阵舒爽,从今天开始就要进行道园的修炼了,荆天明在心中暗暗的想到。

    没多久衍心也是醒来,二人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之后,便是出门向着阳殿的方向而去,今天也是阳院的院主传授他们道园修炼的功法日子。

    两人走了没多久之后便是到了阳殿,而此时阳殿之中的很多弟子都已经开始正式的修炼了,众人见到是荆天明和衍心之后都是热情的和他们打着招呼,荆天明和衍心也是依依热情的回应。

    泰鸿这个时候向着荆天明和衍心而来,对着他们道:“院主今天已经外出了,他吩咐我将道园的入门心法传授给你们,若是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

    听到泰鸿的话后,荆天明和衍心都是点点头,对于院主的安排他们没有任何疑义,虽然泰鸿年纪比他们稍大一些,但是能力却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们都没有其他意见。

    见荆天明和衍心也没有疑问,泰鸿则是从怀中掏出了两份玉简递给了两人,玉简呈乳白色,而且还散发着阵阵的灵气,那玉简之上还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出现,煞是惹人眼球。

    荆天明和衍心打量起玉简来,而泰鸿则是对着他们道:“你们只需要将体内的力量注入到玉简当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玉简当中的道园心法了,祝你们有一个好的开始。”

    荆天明和衍心接过了玉简,按照了泰鸿的交给他们的方法观察起了玉简来,当内力注入到玉简当中,一股信息立即传进了荆天明和衍心的大脑当中。

    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道家修炼学。自成体系,沿传不绝。为了帮助修真者们理解道家修炼真义,就其基本宗旨,归纳言之,为以下十条。

    修道养德,内功外行。

第94章 道园心法() 
修道为内在修炼,即内功;养德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炼的进步,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样也会带来修炼功夫的精进。反之,若德行不足,则与道无缘。昔秦皇、汉武贵为天子,毕生求仙,终不可得;而陈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过是一个箍桶匠。可知修炼之道,不在贫富贵贱,道家所谓“炼药无拘富与贫”,关键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德,故“道不妄传”,修炼家云:“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人。”对于修炼者来说,首先必须广立功行,方成大道。经云:“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欲成天仙者,须立一千三百善。”

    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

    道门以“道、经、师”为三宝,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参悟大道。

    经,即读经,阅读祖师著作,印证已修。

    师,即师传,须要真师传授,指明道要。真师指有真正实修功夫的明师,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以上二者,是对个人内修而言。平时做功德,仍不可少。

    道法自然,静者得之。

    修炼之道,师法自然。“自然”之义约有两层。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强加个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须顺天行事,天人合发,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合大道本体。

    其二,因人而异,效验不一。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各异,即使师传相同,其内修之效验也不会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于一个字……静。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静者得之。

    自行修炼,无量度人。

    丹道修炼,主张“自度度人”。首先要求个人潜心修炼,功成道备之后,就要显迹于世,广度有缘。一人行修,众生受益。否则徒求自了,带道飞升,于世无功,必遭天谴。道藏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所谓“无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无私地度化与道有缘的人。

    昔钟离老祖度化吕祖之时,曾问:“尔欲何日成道?”吕祖答云:“吾欲度尽众生,而后成道!”此等胸怀,方是修道家风。

    至道不繁,守中为要。

    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徽。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感。”黄庭经云:“至道不繁。”繁杂无绪,皆为道末,令人不得要领,故尔道家不取。修炼之学,是质而精的东西,以少胜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盖愈趋简单,愈近大道。司马谈论道家要旨说:“指约而易操,事少功多。”颇合修炼宗旨。

    修炼以“守中”为要。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过不及,阴阳偏盛,均易伤丹,故守中为要,这就是真火候。

    仙道贵实,理诀并重。

    道家修炼贵在真修实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验。而且时刻不离人体本身,离开人之本身则所谈一切皆假,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道园历代修真祖师,皆以自已的身心作为试验品,进行人天奥秘的可贵探索。他们留下的修炼著述,都是通过自身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知行合一”的东西。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认识这些东西,而不用自己的身心去实际体验,只知望文生义,就不会真正明白其中含义,容易堕入片面空谈;老子说“以身观身”,只有以自己的实际功修,与古代修炼家的著作互相对照验证,才能明白其真实含义。

    再则修炼之时,如果只求法诀传授,而不参悟道家学理,则容易盲修瞎炼,不知何所是从,就会脱离大道,误人岐途。所以中华道家强调“理决并重”必须认真研悟道家学理,又要实际验证修炼口诀,两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人于大道之门,与道为一,悟道成真。

    和光同尘,借假修真。

    道家义理,本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借假修真。磨炼个人的性情,精修个人的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