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残唐仙侠 >

第26部分

残唐仙侠-第26部分

小说: 残唐仙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沙陀人的骁勇,投靠吐蕃之后,沙陀人的军队就被用作吐蕃大军的前锋。

    从沙陀人的祖先任沙陀府都督算起,到沙陀人依附吐蕃,朱耶家族已经传承了五世,这时的沙陀酋长名叫朱耶尽忠。

    朱耶尽忠这个名字叫得好,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依附吐蕃,却无时无刻不想着大唐王朝。

    河西走廊的入口处有个军事重镇:凉州,也就是今天武威。

    从武威往西四百里左右,便是甘州,也就是今天的张掖。

    按军事价值来说,甘州重要性仅次于凉州。

    吐蕃和沙陀族的关系,谈不上什么伟大的友谊,两者互相利用而已。

    吐蕃人既想利用沙陀人的勇猛,又觉得沙陀人靠不住,所以就让沙陀人的部族居住在甘州。

    这个意图也是很明显,既能利用沙陀军队拱卫凉州,又便于挟制,防他们玩什么花活儿。

    凉州既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回鹘人肯定也是必取之而后快。沙陀人入住甘州后没几年,凉州被回鹘人攻破,吐蕃人大败。

    创业难,守成更难,攻城不易,能守住更不容易,原因无他,攻守易势。

    回鹘人攻占了凉州后,甘州就成了前沿,吐蕃人裹挟沙陀人的意图就破灭了,沙陀人成了吐蕃的一块心病。

    处此瓜田李下的境地,沙陀人竟浑然不自知。还忘我地替吐蕃捍御边境。

    直到凉州失守四年以后,就有人给吐蕃的赞普进谗言道:“沙陀人跟回鹘人本来就是盟友关系,现在回鹘人强盛,当心沙陀人做内应。”

    处此嫌疑之地,当媒蘖之言,自古忠臣都是这么死的。何况刚依附不久的沙陀人,发小也不行。

    果不其然,吐蕃的赞普开始筹划将沙陀部族迁到河外,换成本族人来驻守甘州。

    河外就是黄河以西,估计就是现在腾格里沙漠的位置。那里无室可居,无城可守,也没有充足的水草,就算别人不侵略你,自己都要自生自灭了。

    这消息引起了沙陀全族人的惊恐,朱耶尽忠的儿子叫朱耶执宜,刚二十来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妙龄,如何能受得了这个委屈。

    朱耶执宜当下就跟他父亲商议道:“我们本来就是大唐的臣子,无奈之下依附了吐蕃,替他们冲锋陷阵,效命沙场,没想到换来这个结果。倒不如乘机归唐。”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能杀出一条生路。

    公元808年七月,沙陀部落三万人沿着乌德犍山东归。目的是西南方位千里之外的萧关,进入萧关就是大唐了。

    为什么要循山而行,估计沙陀人没有足够的马匹,再加上整个部族迁移,队伍中难免有妇女儿童。

    如果走平原,一旦被吐蕃人发现,利用骑兵迂回包抄,沙陀人不免要灭族了。沿着山走,吐蕃骑兵迂回起来难度比较大,实在不行了就上山,吐蕃的骑兵上不去。

    沙陀人迁移的路径很曲折,开始一段路走的是乌德犍山,这道山是河西走廊的北栏杆。河西走廊的北栏杆之外是回鹘人的地盘。

    虽然沙陀人和回鹘、吐蕃都不对付,但这两家肯定不会联合起来,夹击沙陀。

    乌德犍山走到龙首山就完了,沙陀人又折向河西走廊的南栏杆,冷龙岭。

    冷龙岭虽然更靠近吐蕃的势力范围,但离凉州也很近。

    总之,沙陀人迁移的路线就是吐蕃和回鹘人的中间地带,也就是争议区。

    在走到洮河时,吐蕃追兵大至。

    沙陀人转战而前,从洮河到萧关,不足四百里的距离内,大小战斗数百次。

    到达萧关时,沙陀部族只剩下一万人。老酋长朱耶尽忠战死。

    好容易到了萧关,唐军守将却闭关不纳。

    朱耶执宜走投无路,没办法,只好带领部族再次启程,向北而去。

    沙陀人在萧关虽然吃了闭门羹,但也没白吃,吐蕃人不敢再追了。

    如果吐蕃敢深入,估计将受到萧关的唐军和凉州回鹘人的合击。所以从萧关到灵州这四百多里的行程中,沙陀人再没有受到攻击。

    当时唐朝名将范希朝任灵盐节度使,听说沙陀人前来款塞,就率军出塞接应,沙陀人的长征终于结束了。行程三千里。

    沙陀人东归事件可以看出,吐蕃人确实冤枉了沙陀人,沙陀人要是投靠回鹘,走四百里就到凉州了。

    回鹘人始终弄不明白沙陀人的意图,既没有攻击沙陀,也没有攻击吐蕃,扎了一个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还有一个问题,沙陀人东归之前,为什么没有和唐朝取得联系,竟然在萧关吃了闭门羹?

    估计应该联系了,但是唐朝弄不清沙陀人是真心归附,还是诈降。

    萧关离吐蕃人很近,如果沙陀人诈降,萧关就不战而下了。

    为了验证沙陀人是否诚心的,唐朝就让沙陀人去了灵州,那里离吐蕃比较远,沙陀人一支孤军,就算是诈降,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沙陀人的东归虽然损失了一大半部众,但意义还是很大的,象这种小民族,如果没有唐朝的庇护,很可能就象沙漠里的河流,流着流着就消失了。

    正是这一次非凡的壮举,沙陀人才得以休养生息七十年,为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四十八章 打怪升级() 
范希朝将沙陀人安置在盐州,之所以称盐州,因为此地有盐池。可想而知,此地比较荒芜,虽然长不成庄家,但可以放牧。

    长达三千里的突围,沙陀人的家当损失殆尽。范希朝就给沙陀人买了很多牛羊,让沙陀人从事生产,自给自足。

    不费多少本钱,便让一支劲旅捍卫边陲,什么叫雄才大略,此之谓也。

    范希朝上报朝廷,朝廷召见了朱耶执宜,封朱耶执宜为金吾卫将军,并设置阴山都督府,以朱耶执宜为沙陀兵马使。

    金吾卫将军,从三品。这个勋位应该是继承朱耶尽忠的,朱耶尽忠投靠吐蕃前为沙陀府都督,都督也是从三品。

    沙陀人在盐州也没有呆多久,举族还要再次迁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后,他儿子王承宗被拥立为留后,并上书朝廷,要求册封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

    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官位,武人能做到节度使就相当于裂土封王了。所以这一职位很让人眼红,有些人为了这一职位不惜与朝廷对抗。

    王承宗既然是上任节度使的儿子,肯定有一批朋党故旧追随,自然而然地便被拥立为留后,所谓“留后”,也就是“代理节度使”。按正规的程序,节度使需要朝廷任命,这才算名正言?。

    当然,开口要官做,面子上也挂不住,在王承宗的授意下,下属们联名上书朝廷,要求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

    这种先成事实再上书朝廷的做法,就是一种面带微笑的要挟。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尾大不掉,皇权不振也久矣。

    当时的皇帝是宪宗皇帝,是唐朝后期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宪宗皇帝想收回任命节度使的大权,决定先拿王承宗开刀。

    淮西吴少阳,魏博田季安,淄青李师道,都是骄横跋扈的雄藩,不奉王命已经数十年之久。王承宗相对来说,较容易对付一些,毕竟大丧不久,人心未附。

    柿子先拣软得捏,这是朝廷的算盘,为了防止王承宗抗拒王命,所以事先布局。调任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为河东节度使,就是这局中的一步。

    成德节度使的辖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河东节度使的辖区就是现在的山西北部,因在黄河东边,所以就称为河东。二者之间隔了一道太行山。调范希朝去河东,等于在成德军镇旁边安插了一支伏兵。

    范希朝要到河东赴任,朝廷恐怕范希朝走后,沙陀族无人节制,并且盐州又靠近边塞,与吐蕃很近,所以就诏命沙陀族跟范希朝一起赴河东。

    沙陀人到了河东之后,范希朝就将沙陀部族安置在定襄神武川的黄花堆。此地在雁门以北,长城以南,东面有五台山,恒山,西边是黄河。虽然面积不很大,却是一块风水宝地。

    沙陀族要发迹了。

    范希朝选了一千二百名沙陀健儿组成沙陀军,讨伐王承宗去了。

    讨王之战乏善可陈,首先是朝廷用人不当,用了一名太监都督各路军马,当时的白居易就上书朝廷,认为让刑余之人统帅大军,那些赳赳武夫们肯定感觉很没面子。

    宪宗皇帝乾纲独断。却载了一个跟头。

    战争打了大半年毫无进展,二十万大军,一天光粮草都要消耗多少,最后连朝廷都感到有些吃力。

    事情的结果就是,通过一些纵横家的斡旋,王承宗写了一份检讨,朝廷正式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双方都给对方找了个台阶。

    虽然这场战争不具有观赏性,但这期间的木刀沟战役却是一个亮点。

    木刀沟是一条河,这条河正是成德军镇的界河。

    木刀沟是条季节性河流,也就是夏季,秋季有水,其余季节没水。

    公元810年四月,河东节度使范希朝和义武节度使张茂昭联军向成德进发,行至木刀沟时,河堤后突然迸出王承宗的两万铁骑。

    唐军有点措手不及,因为队伍正在行进之中,还没有摆好战斗序列。

    对付骑兵,步兵如果不结成战阵,一旦被骑兵冲进来,转眼间就是溃败,溃败后就是屠杀。

    就在此时,朱耶执宜率领七百沙陀兵,从侧翼撞入敌群,反复冲杀。

    当时飞矢如雨,每个沙陀兵都被射得跟刺猬似的,但是沙陀人抵死不退。

    唐军趁此机会站稳脚跟,组织反攻,结果王承宗大败,被斩首一万多。

    这一仗本来就是中了埋伏,之所以反败为胜,多亏了沙陀骑兵。

    此战之后,朱耶执宜就被封为蔚州刺史,正四品。成了唐王朝正儿八经的公务员了。

    估计各位看到这里会有些疑问,朱耶执宜的金吾卫将军本来是从三品,立功受赏之后怎么成正四品了。

    情况是这样的,唐朝的官职的品级共有九品,每品都有正从,从上到下依次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一直到从九品。

    当时唐朝政府官员的定额,有一万八千八百零五个职位,而从一品到九品的人数有十二万之多,大概比例就是八、九个人争一个职位。

    朱耶执宜的金吾卫将军,仅代表他的勋位是从三品。但没有任职的从三品也多了去了。

    蔚州刺史虽然是正四品,却是一个实职。有了实职之后,朱耶执宜的俸禄就能落实了。

    唐朝的三品官俸禄每年有三百石粮食,大概也就是三万多斤,也不多,但是有十顷地。

    这土地只有任职之后,在辖区内划拨。可见实职很重要。

    朱耶执宜的沙陀兵马使其实也就是个虚衔,当了蔚州刺史之后,朱耶执宜算是食禄王家了。

    蔚州刺史虽然官不大,但朱耶执宜年龄也不大,机会还有的是。

    公元814年,宪宗皇帝吸取教训,不再“柿子捡软的捏”,而是枪打出头鸟。大举讨伐淮西的吴元济。

    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最后以李愬雪夜入蔡州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割据淮西六十多年的雄藩,终于被扫平了。

    这场战争在唐史上非常重要,淮西平后,天下藩镇莫不震惊。没过多久,朝廷又挟战胜余威,讨平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一度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没人敢不奉王命了。这一段史上称为“元和中兴”。“元和”是宪宗皇帝的年号。

    朱耶执宜参与讨平吴元济淮西之役,因功受赏为检校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在唐朝属于正三品,但前面加了检校两个字,就是虚衔了。

    也就是说,朱耶执宜的勋位升了一级,从三品到正三品,实际官职还是没有变化。

    淮西之役朱耶执宜收获不大,只怪当时名将太多,李愬,李佑,李忠义,李进诚,李光颜等等,在这些名将堆里,朱耶执宜并不起眼。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四十九章 李克用的由来() 
朱耶执宜的最后一次升级是在公元821年,朱耶执宜随李光颜讨伐王庭凑。

    出事的地点还是成德军镇。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死后,朝廷任命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当时宪宗皇帝刚刚龙驭上宾,余威尚在,众藩镇还不敢发难。所以交接还算?利。

    田弘正就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