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锦衣夜行 >

第503部分

锦衣夜行-第503部分

小说: 锦衣夜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装神弄鬼的,好象天王老子第一他第二似的,在夏浔面前时神态也还显得从容,不料一旦见了真龙天子,一个个唬得脸也白了,chún也青了,两条tuǐ直打摆子。夏浔一瞧他们这副德xìng,如何与人理论?后来还是朱棣善解人意,移驾东暖阁,自己坐到内阁,撤了十扇屏的仕女扑蝶的屏风,在内外之间放下一道珠帘,这四位民间考据专家看不见皇上的样儿,这才渐渐从容下来。听到那刘宋耕刘判书到了,一瞧这四人模样,便起了轻蔑之意。尽管夏浔已经给他们换了袍服,可那底气是装不出来的,刘宋耕一瞧,就有些瞧他们不起。刘宋耕轻蔑地横了他们一眼,向帘内的朱棣大礼参拜道:,“1卜臣刘宋耕,见过圣天子!”朱棣咳嗽一声,对刘宋耕道:“前番,卿所言辽东之事,府藏辽金典籍之中,确无记载,陈参政记起他有一位好友,家中藏有一本金朝《地理志》,上面记载还有些详细,可惜,因为那户人家辗转搬迁,所藏孤本业已佚失……”刘宋耕听到这里,微微一笑,他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朱棣托辞而已,辽金两朝地理志,他已一字不漏地查阅过了,若不是心中有数,岂敢到大明来献丑,如今他倒看皇帝怎么说。朱棣又咳一声,说道:,“既无凭据,朕自该依照前喏,将那些属地与其子民,封与朝鲜。然则,有北京*士数人,听闻此事,自有一番见解,朕体察下情,不可不问,便把他们唤了来,叫他们与你理论一番,若有道理,这地是不能分赐的:若无道理,朕再不拖延,必依前诺,下旨封赐。”刘宋耕立即再叩头道:“1卜臣谢过皇上,1卜臣愿与北京诸位文坛名士,理论一番!”刘宋耕爬起身来,睨了四人一眼,振声道:,“刘某奏请圣天子,所提诸地、诸部,在辽金史籍中”并无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证明刘某所言,四位对此有何异议?”四人对视一眼,李夜天便站出一步,故作不屏地道:,“辽金蛮夷之国,习我中原文化不久,所谓辽金《地理志》,不过是东施效辇,邯郸学步,照葫芦画飘做个样子的东西,漫说所载不详,纵然详细,也多有道听途说之内容,能当什么凭据?”刘宋耕微微一惊,他本来给明臣画好了圈圈,这考据就限定在辽金两朝,那些书呆子便中了计,只想在这两朝记载中找出证据,怎么眼前这四个人却有点不循常理呢?到宋耕急急转着心思,说道:,“若辽金两朝夹籍尚不足为凭,难道还要考据契丹、匈奴、突厥之……”他还没有说完”吴擎宇便大笑一声,打断他的话道:“一派胡言!”随着进入辩论”四个人渐渐定下了心神,紧张的心情被他们想在皇帝面前有所表现的愿望所取代,四个究酸的表现yù上来,就开始渐渐进入状态了。吴擎宇嗤笑道:,“匈奴、突厥、契丹时候”他们还只是一些游牧部落,其首领曰可汗”以毡帐为宫室,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徙,四处游牧,那时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国家,更无文教之事,哪来得什么典籍文章?”刘宋耕并不恼,微微一笑道:,“哦?那么请问这位先生,你以为,可以从何处找到凭据?”吴擎宇昂然道:,“在我朝的《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记载,周武王灭殷纣,纣王的叔父箕子渡海至朝,建立箕子侯国。贵国僧人一然大师所撰的《三国遗事》中也有记载,还提到当时箕子定都城于平壤。今日朝鲜崇尚白sè,就是商代尚白之遗风。汉朝时候,燕人卫满率千余人反叛大汉,兵败入朝,夺王位而自立,再立卫氏王朝,汉武帝时候,因卫满王朝对抗大汉,汉武帝派兵剿灭之,把卫满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统由大汉直接管辖。”说到这里,吴擎宇冷笑一声道:,“汊之幽州,下辖涿郡、广阳、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十郡一属国七十八县,除了三韩之地,尽为我〖中〗国直辖,试问阁下,就连朝鲜都是〖中〗国之人所立,又哪来的辽东之地隶属朝鲜的荒唐之言呢?”三韩之地指的是现在南韩一带,那是住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三大部落的聚居地,三韩之地才是朝鲜半岛居民固有生息之地,就连朝鲜北部地区,当时也是汉朝直辖,更不说什么鸭绿江、图们江以西了。朱棣和众文武听了登时精神一振。刘宋耕不慌不忙,微笑道:,“足下所言,确实不假!然则,箕子至朝时,朝鲜没有其固有子民么?箕子入朝,带来了中原文化,还有农耕、养蚕、织作、青铜冶炼等技艺,深为朝鲜本地百姓所仰慕,故而拥立其为君王,是箕子入朝为朝鲜百姓之君王,而不是箕子所至乃不毛之地,箕子及其随行人员繁衍生息,致有今日之朝鲜。这一点不可不明。唐朝时候,虬髯客海外称王,难道那地方便自然而然成为唐朝领土?如此理论,实在荒唐!至于卫满取而代之,形式不同,意义一般无二。及至汉武帝因卫满王朝对抗〖中〗国,起兵灭之,缘由且不论,难道与méng元倚仗武力巧取豪夺有甚不同么?及至汉亡,鲜人复立本族之国,难道不是天经地义么?”夏浔本来就没指望一番辩论,反让李芳远乖乖把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划出一半来归还〖中〗国的奢望,他先要李夜天、吴擎宇这么说,本就是别有目的,刘宋耕善于给人挖坑,他夏浔何尝不是善于给人挖坑?他是挖一个坑,填一个坑,直到把刘宋耕噎死了事,现在这第一个坑就该填了。夏浔击掌笑道:“刘判书说得好,如此说来,朝鲜先王李成桂,原本元朝翰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huā赤吾鲁思不huā之嫡长子,归附高丽,而后称王,他是被鲜人迎立为王,与我〖中〗国并无关系,那么他的祖坟在不在辽东,与辽东归属有何相干啊?”@。

   

第621章 自己挖坑自己埋(五更求月票)

  刘宋耕听了顿时一窒,一时有些说不出话来夏浔笑道:“李成桂乃当今朝鲜国王李芳远之父,李成桂之父乃元朝翰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吾鲁思不花之嫡长子,元败亡漠北,李成桂之父归附高丽,李成挂于洪武二十五年称王。朝鲜国王的祖父乃元朝旧臣,你说他祖坟在辽东,有什么奇怪吗?”夏浔往四下听辩的众文武看了一眼,说道:“若是这样,辽东就该归朝鲜所有的话,那么,我大明太祖高皇帝登基诏书曾言,明代于元,继承元之江山,我是不是可以说,你朝鲜国王之父祖,乃元朝遗臣,那么你朝鲜国王所辖国土,就该尽划入我大明直接辖治呢?”左右文武都发出轻松的笑声,帘后的朱棣也露出了微笑,轻轻抚着胡须,向外睨了一眼。刘宋耕脑筋急转,急忙诡辩道:“国公,您误会了,刘某提起大王祖先坟茔在辽东,并不是据此说辽东应为我朝鲜所有……”正如夏浔清楚,就算辩驳的如何清楚,也不可能逼着李芳远割让朝鲜半岛北部给大明一样,刘宋耕同样清楚,就算他说的天花乱坠,大明也不可能放弃整个辽东给朝鲜。故意提出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只是一种谈判技巧,在这件事上做出了让步,其真正谈判意图,就容易让对方接受。锦吧小龘品整理一见夏浔挖坑让他跳,刘宋耕趁机退了一步,继续说道:“我王之先祖,虽是元朝旧臣,但是确实是高丽族人。刘某提起此事只是想说明,我高丽族人祖先之地,并不仅限于朝鲜一岛,在鸭绿江、图们江以东地区很久以前,就是我高丽族人聚居之地。我想,国公应该听说过高句丽吧?”刘宋耕这句话一说,许多文武心中登时一沉:“坏了!高句丽曾经活跃于辽东一带,这可是史有所载的,人家因此申请辽东部分领土的主龘权,有错吗?这下该如何应对才是?”其实他们都想错了,因为高句丽一直是生活在中龘国北方的一个民族,而且其名字与高丽相近,他们就直觉地以为高句丽就是高丽的前身了实则不然。到了明朝中叶,漠北出了个鞑靼小王子,双方都打了几十年的仗了,他们还是常常闹出张冠李戴,把别的部落首领当成鞑靼小王子的事来,可见他们对关外事务了解的多么有限,产生这种错觉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前番刘宋耕向大明皇帝申明主龘权时,曾经提过类似观点,夏浔已经上了心在这方面则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果然,刘宋耕话音一落,王译便越众而出,咳嗽一声,凛然道:“阁下此言差矣高句丽与你朝鲜高丽一族,有何相干?”这句话一说,不但刘宋耕一常就连许多文武也是一怔:“难道不是?”王译道:“高句丽,乃我塞北一个游牧部族,趁着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之时,曾经占据过汉四郡,后来被唐朝给彻底灭亡了,其部众都被迁走,同化入其他各族当然他们之中的一部分留在了朝鲜,变成了今日的朝鲜人。但是正如刘判书所言,箕子入朝,是被鲜人迎立为君并不代表朝鲜应当因此而归中龘国。同样的道理,一部分高句丽人在亡再之后留居于朝鲜被鲜人接纳为国人,并不意味着鲜人就可以继承高句丽人的一切!”王译这番话早被得滚瓜烂熟了,他早知道是要在皇帝面前讲这番话的,真比他当初科举考试还要用,且不说他现在状态已经恢复,就算现在仍是被皇帝之威唬得两股战战,这番话也不会背错一个字的。王译道:六你们自称是高句丽后人,须知你们的《三国遗事》所载,扶余王子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建立高句丽,时间上远在箕子入朝之后,而你们又说,箕子入朝前,当地已有居民,因慕其文明,恭迎为王。那么朝鲜本岛固有之居民,到底是此前就有呢还是此后才有呢?如果是扶余王子建高句丽才有了今日之朝鲜,那么此前箕子入朝,岂不是朝鲜原无居民,是被我中龘国之人最早发现?你们说高句丽是今日朝鲜之祖先,那置更早之朝鲜居民于何处呢?难道说,哪一种说对你们有利,你就认哪一个祖宗?”旁边众人哄堂大笑,刘宋耕脸上一黑,愤然拂袖道:“岂有此理,你我辩的是道理,请不要出言无礼!”阎超道:“好啊,那咱们就谈道理。高句丽族,有乙支、渊盖等大姓,数遍整个朝鲜,可有这个性氏?”刘宋耕眼珠一转,辩道:“中龘国之人,在上古时候,可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姓氏变化,便可以抹杀高句丽与高丽的关系么?”夏浔啪地一拍手,把刘宋耕吓了一跳,他现在就怕夏浔拍手,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国公爷,一拍手准没好事。果然,夏浔很严肃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姓氏有了变化,不能证明高丽不是高句丽之延续。正如春秋战国之宋国,和元朝之前的宋国完全是槽串一样。不过,话叉说回来t……此宋与彼宋……字不差,尚且不能证明彼此的继承关系那么如何证明高句丽与高丽这有一字之差的两族本是一族默龘……”李夜天和吴擎宇转身捧过来一大堆古籍,一本本纸色泛黄,纸角翻卷,甚至还有碑文拓片以及几捆竹简,他们考据了很多资料,不过并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述的文章,因此只能这里一句、那里一句,从其他事迹记载中涉及到的只言片语组合起来,拼凑成比较完成的资料。不过他们正是干这一行的,剧不嫌其苦,孜孜不倦的还颇为得趣。王译抽出一份写好的材料念起来,旁边阎超、李夜天、吴擎宇在他每念到一句史料的出处时,就把相应的典籍史料找出来,依照顺序往那儿一摆,以作印证,四个人配合得十分默契。王译道:“高句丽,是汉朝建昭一年由扶余人所建,都城在汉朝所属的玄菟郡高句丽县玄纥升骨城(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此后,发兵,陆续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部落、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他放下资料,又道:“请注意,高句丽立国之地,在辽东,而不在朝鲜。只因为高句丽的势力范围曾经到达朝鲜,而且彼此两族的名字有相似之处,所以才被一些人搞混了。我这里还有贵国李朝太祖三年庆州府首次刊本的《三国史记》一卷,上边所载,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立国时间相差无几,从地域上看,新罗和百济就在三韩之地,而高句丽所占据的是辽东大部和朝鲜北部一小部分,恰也可以证明我方才所言。高句丽亡于大唐和新罗之后,高句丽亡国之后,其部众被分别迁移,归属其他国家,哦,这卷书里曾有提及,当时约三十万人归化大唐,大唐名将高仙芝就是高句丽人。此外约有十万人归入新罗。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引裔建立泰封国,辽神册三年,引裔被部将王建杀掉自立为王,改国号高丽。”蝴!”夏浔又拍手了,刘宋耕的脸颊抽搐了一下,就听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