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

第10部分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第10部分

小说: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是因其本性而造成的,并不随着时代而进步。蜜蜂现在也和几万年前一样,筑巢住在一起;猴子在几万年前,就和现在一样成群地寻食了。由于本性使然,人类自始不断地在发展团体生活,并以追求更好的团体为目标。因此也有了集合众智、追求创意、维持良好团体生活秩序的政治及宗教,并由当初的小部落,发展至今日的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大团体生活。

  另一方面,人类被本身的利害得失及各种感情蒙蔽,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彼此相争,给团体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目前的人类生活,由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以及政治体制的建立,因而变得富裕舒适。可是这一切并不如预期的理想,在繁荣的表面之下,有着太多的隐忧。譬如说,人类的精神生活失去了调和,变得非常不平衡;学问、知识是进步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感也增加了,争执事端层出不穷,团体和团体、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对立与竞争,更是永不休止。

  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富裕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公害问题。过去,人们可以在碧蓝的天空下、清澈的溪流旁,欣赏美丽的自然,感受海的雄壮、山的峻伟。而今,天空是灰烟弥漫,河川更是浑浊污黑,自然景观被破坏殆尽。人类一方面享受着表面的幸福,另一方面却被不幸的阴影所笼罩。结果科学文明虽然进步,却无法在协调融合的情况下,被有效运用。人类的团体生活在形式上虽是进步了,在本质方面,则一点儿也没有改变;甚至还在重复着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五千年前的争执和不幸。

  松下感到,人类虽然具有过团体生活及追求更好的团体生活的本性及使命,但是,对这些理想的本质,却没有充分地认识。同时也欠缺集合众智,以改善团体生活的自觉,因此本当互相协助的,反而变成彼此相争。换言之,不能充分自觉并认识人类的本质,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观,乃是人类团体生活的最大致命伤。

  如果只是依着现有的人生观行事,那么今后人类的生活,岂不是会一直重复着相同的错误吗?因此,新人生观的确立,顺应更好的人类本质,乃是当务之急。人类今天已经面临了这个新的转换期,如果能本着这新的人生观,去从事一切活动的话,就会逐渐产生协调融合的进步,过去的争执及不幸,也将逐渐减少。如此,人类才能回归到真正美好的团体生活。团体生活中各种活动的基本意义,在于提高团体生活,增进人类的幸福,而且这一切的活动,都必须顺应人类的本质来进行,必须以上述的新人生观为基础来进步。

  我们都知道,在人类的团体生活中,维持外在秩序的政治和维持精神秩序的宗教,是两大支柱。此外,对人类而言,支撑团体生活物质所需的经济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能磨练、丰富人类情操的教育、学问、道德、艺术、思想等,也相当重要。

  人类的团体生活,就是靠种种的活动来维持。这些活动,原本就能提高生活的品质,为人类带来心物合一的协调与繁荣。宗教、政治能使团体生活更好,经济、教育、科技、艺术、道德思想也是如此。并不是为了政治、经济才有人类的,而是有了人类才产生政治、宗教、科技、教育和道德思想的。不论站在何种角度,提高团体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松下提请我们注意,要巧妙地调和各种差异,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过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人们都是在进步方面付出较大的努力,而往往忽略了调和的重要性。即使各方面都达到了进步发展的地步,但在进步方面付出太多努力,往往也为现实生活带来许多的问题,这样一来,反而为社会带来困扰。

  因此,今后除了追求个别的进步外,必须更致力于彼此间的协调。有了这种努力,才可以活用人类本质,并带来更高更好的团体生活。当然,要维持这种调和实在不易,必须大家同心协力。

  松下的结论是:团体生活中一切的活动,完全是为了产生更好的团体生活。如果能站在这种基本的意义上,带动各方面的进步,则一定会产生真正美好的活动力,借此带来团体生活的发展,以达心物合一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当大家极力谋求团体生活的提高与发展时,有一件事绝对不能忘记,那就是各个团体的传统性与个性,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性、民族性,松下针对日本的传统作了一番讨论。人类的团体生活,在非常漫长的时间中逐渐发展,一百多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不用说,是各式各样的,分别以不同的过程,达到今天的状况,而在这种历史过程中,每个国家、民族均培养出特有的传统、个性,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性和民族性。而且,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人类团体生活相当漫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培育出来的传统智慧的累积,因而也是不容易改变的,是相当强大的力量。

  因此,每个国家、民族,必须充分地认识并且尊重自己的国民性和民族性。并以此为基础,采撷他国的优点,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如果忘掉或轻视自己的国民性和民族性,只是一味地模仿他国,就会发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自然情形,也一定会引起混乱。采取他国优越的方法,并用新理论及新思想加以改革后,再实行于本国,是相当重要的。无论如何,都必须配合自己国家、民族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来进行。

  同时,这种国家民族的传统、个性,也必须分别经过其他国家民族的国民认可。而且,不只是彼此认可这种传统和个性,而且要互相尊重。更进一步地,要彼此互相运用,集合各国、各民族的智慧,以提高众智。如果彼此轻视否定他国的国民性和民族性,要求别国采取和自己相同的生活形式和政治实体,就会给其他国家、民族带来不幸,从而产生各种纷争及战争。

  当今世界,正呈现这种不好的情形,以致虽然文化进步、文明发达,但争执和混乱却不止息。

  今天,“干涉内政”及“民族自决”等名词常被提出,大家不喜欢内政被干涉,重视民族自决。但是,这种情况似乎是一厢情愿的,并非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做到。

  松下认为,所谓国家民族的传统、个性,就是为了产生更好的团体生活所不应忘记的本质,也就是出发点。为了国家能健全地发展,就要在其传统个性上站稳脚跟,同时要经常吸收顺应时代新潮流的种种观念来治理国家。而且,各国家、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他国的国民性和民族性,进而集合国家、民族间的众智,加以提高。至此,各个国家、民族,乃至于世界上所有人们协调的繁荣、和平与幸福,都会一一逐步实现的。

  日本这个国家的传统及民族性,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其中最特别的一项特质,是日本人很注重团队精神,因而很自然地具有集合众智的习惯。这种习惯,培养出大和民族特有的民族性。

  日本自古就有“八百万神”的传说。据说日本有很多的神,而这些神一旦碰到什么事情,就会聚集在一起讨论作决定。现存最古老的日本史书“古事记”上,就描写八百万神聚集在天安河的河原,以天照大神为中心,交换众议的情形。这虽然只是一则神话,但已充分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能集合众智,解决问题。

  日本著名的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当中的最后一条,也明载了“不可独断大事,必由众人讨论之”。另外象明治天皇的“五条誓文”的第一条也说“要大兴会议,以公论决定万机”。这都是集合众智以作决定的传统思想使然。

  日本自很久以前,在各地设有很多镇守地方的神社。当人们有事时,就到这里来谒见神,或者定期去祭拜。这些神社当中,大都以天照大神为首,并供奉各种神明和历代天皇。此外,也有供奉菅原道真的天满宫,及供奉上山千信的上山神社,还有供奉丰臣秀吉的丰国神社、二宫尊德的二宫神社、佐仓宗五郎的佐仓神社以及吉田松荫的松荫神社等。把对当代有特殊贡献的人以及爱国志士,当作神来祭拜的例子很多。不只是神社,祭祀各种佛或各行各业的祖师爷的佛寺,也不在少数。日本人民常藉着祭拜神佛,来提高自己的心性、端正自己的品性、丰富自己的情操,或者缅怀、感谢杰出先人的功德和遗迹,以作为自己的规范。这种习惯,在不知不觉当中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一个风俗,代代相传,成了日本的优良传统。

  日本人一向喜欢本着自己的传统和民族性,来集合外来的智慧。过去日本的历史上,有极多的事物是由海外引进来的。例如佛教、儒家思想和道德观,以及汉字、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美术工艺、科技文明等,都是在二千五百年的历史过程中,陆续引进日本,藉以提高日本人民生活,并发展日本的文化。

  日本人一直很善于站在日本的传统,来活用外来的事物,而不只是一味地模仿。就拿佛教来说吧,历代的日本天皇当中,自圣武天皇而下,笃信佛教的为数不少。可是,这毕竟是天皇个人的事,天皇并不在公开场合宣扬佛教,他还是秉持传统,祭祀开国的皇祖皇宗的神灵,只是另外附带地拜佛而已。人民当中也有很多佛教徒,不过他们还是把祖先的牌位,摆在佛坛的正中央,并且也照常去神社。日本就在传统思想中,融入了佛教,使之成为适合日本人的佛教教义,并加以发展,使得佛教在日本开花结果。

  儒教也是如此。日本也从汉字当中,发明出独一无二的美丽假名。到了近代,更从西欧传入科技及生产的方法。

  日本的民族性,就是在这二千五百年当中,渐渐演变为一种既定的形式。即使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也一直建立在自己的传统之上。因此今天的日本人,对于他们祖先所传下来的事物仍然很重视。

  如此,日本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了集合众智的好习惯。无论在内政或外交上,都是极自然地进行着集合众智,提高团体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日本的好传统与好的民族性。

  今天的日本人,必须确实自觉并认识这些优点,并站在这些好的传统上,集合众智,实现促进全世界调和与繁荣、和平、幸福的理想。

  松下认为,只有自由、秩序与进步三足鼎立,群体生活才能平衡发展。

  所谓人生之道,乃是促进团体生活进步发展之道。我们如果真的想追求更好的团体生活,并想实现这个理想的话,就必须正确认识人生之道,并在团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实践。但是,团体所涵盖的层面很多。例如家庭就是一个团体,公司也是一个团体,整个社会、国家或全世界,也都是不同层面的团体。如果更广泛地界定,很多国家聚成的世界、国际社会、人类社会等都是团体,宇宙也是一切万物所组成的大团体。

  如果要在团体生活上,求得更进步的发展,也就是希望每个大小不同的团体,都能分别进行其美好的团体生活,就得正确地实践这个人生之道。

  要进行这种以人生之道为根基的团体生活,要以什么姿态具体地去实现呢?以国家为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分别拥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些大都由先民们集合众智演变而来的。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具有可以集合各人智慧和体验,以提升文明、文化,并将此应用于团体中,以求更好的生活的特性。因此今日世界各国,莫不以提高文明文化,促进国民共同幸福为首要目标。

  当然,所谓的幸福,不单单是指物产丰盛、科技进步、人民生活舒适而已,同时也必须考虑精神方面的因素。提高人类本身的涵养,以滋润团体生活,这种心物合一的真正文化国家,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因此,如果只是在经济水平上下功夫,而不注重国民精神生活品质的提高,那么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能平衡发展,就根本无法创造幸福的人生。因此,要想实践文化国家的理想,就必须确立下列三个基准,或者说是三根支柱,而且还必须力求此三个基准相互平衡。

  第一是自由。亦即国家允许自由的存在,人们拥有自由的思想及活动。这是文明国家所不能欠缺的。

  不论是人类、动物和一切万物,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以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天分。人类的伟大本质,惟在自由的生活中,才能大大地发挥出来。当彼此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自由而无妨碍地融合调和,才会产生更正确、更强力的众智和众力。因此,从人生之道的立场看来,自由是文化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