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528部分

天下珍玩-第528部分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漆层很厚,雕工其实相当细腻,不过被污垢掩盖了罢了。

    冯青山一看,唐易居然按照行价买了件清末仿明万历的五彩小盘,一时有些奇怪。但是又看到唐易拿着漆盒摸来摸去,比看盘子还认真,顿时也似乎明白了几分。

    但是摊主他不知道唐易的情况啊,还以为唐易怕吃亏,还想再讲讲价儿,觉得漆盒不值钱,所以才这么仔细地看。

    最后,唐易还是花三万买下了这件老仿的万历五彩小盘。当然,重点其实是这一件漆盒。

    离开了摊子不近了,冯青山才小声道,“这好像是件‘剔红’,工艺看不真切,不过内胆还行,而且看老。看来这摊主是真不懂漆器,他在瓷器上水平不低,这儿却蒙眼了。还真应了那句话,术业有专攻啊!”

    “老爷子有眼力,这不光是看老的问题,这是件永乐剔红漆雕圆盒,图案是访友品茶赏花,雕工精湛,包浆熟润,精品啊!”唐易笑着应道。

    “永乐剔红?你有把握?”冯青山露出惊讶的表情。

    “从漆层的厚度、雕工技法,还有包浆来看,基本没问题。就是太脏了,回去清理一下就行了。”

    剔红,又叫红雕漆,是一种漆器的加工工艺,在木胎或者金属胎上,一层层髹红漆,通常至少几十层,多的呢,能到一两百层,然后在红漆半干未干的时候,加以雕刻。

    这种技法,早就有了,不过是宋元时期才成熟起来,明清达到鼎盛。

    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明代的永乐剔红。为什么呢?主要是永乐皇帝朱棣他特别喜欢剔红漆器。

    永乐皇帝从南到北迁都,这是件大事儿。就是现在随便想想也能知道,迁都之后,那得有多少事儿要干啊!政事都未必忙得过来,可是这永乐皇帝迁都之后,立即着手从各地征调漆雕高手,汇集京城,大力发展剔红技法。

    成立官作,大加奖励,剔红漆器的高精尖技术,随着迁都,从南方到北方,蓬勃发展起来。

    所以说,永乐年间的剔红漆器,水平特别高,传世的精品相对也多。

    除了剔红,漆器还有剔黑、剔黄、剔彩、剔犀等等。多说一句剔犀,一般用红黑两种漆,交替涂层,然后雕刻,刀口断面就会出现漆层交叠,有点儿像犀牛角的断面,所以才有了这个称呼。

    这些技法,工艺差不多,就是漆的颜色不同。红色呢,最受欢迎,这容易理解,喜庆吉祥的颜色嘛。

    永乐剔红漆器,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有官造的,也有民坊的。完整的传世精品,经常在拍卖会上出个几百万的价儿。目前最高的拍卖纪录,就是两件永乐剔红的盒子,一件牡丹纹,一件云龙纹,都过了千万的高价。

    漆这种原料倒是不贵,而且漆器一般都不大,这精品漆器的之所以能出高价,和瓷器有点儿像,主要是在于工艺的繁复和艺术审美价值。

    漆雕的难度在于掌握漆的状态。干了,太脆,一雕出渣子,那肯定不行;湿了,太黏,挂刀,还雕不成形。所以火候是很难掌握的。即便掌握了火候,这种半干未干的状态持续时间不长,需要雕工娴熟,迅速成品。

    所以一件精美的剔红漆器,的确是很难得的。

    关于剔红漆器,还有件事儿。虽然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剔红漆雕在技术上就已经成形了,但是华夏目前发现最早的能确证的剔红漆器,应该是元代的。而倭国,却有宋代剔红漆器的藏品。

    当然,宋代剔红漆层少,雕工浅,真要上拍,未必有明代永乐或者清代乾隆的剔红漆器价高,但是在唐易看来,仍旧算是个遗憾。

    漆器一般被划进杂项这个类别,冯青山知道唐易眼力高,但是没想到说起漆器还这么熟透,不由多问了一句,“这漆器现在作假的多么?”

    “什么没有作假?唉,这个真是避无可避。”唐易叹了一口气。

    “主要还是看包浆?”

    “对,包浆是最关键的。剔红漆器的包浆,算是最难做的。判断漆器包浆,这个主要靠手,那种老漆皮入手的感觉不一样。现在做旧,主要用草酸,这种包浆比较轻滑,没有那种细腻入骨的感觉。”唐易解释道。

    “怪不得你摸得多,看得少!”冯青山笑道。

    “看,主要看看底胎就行了,因为剔红漆器绝大部分不带款儿。也就出现过永乐针划款和宣德填金款,不过这两种传下来的东西市面儿上很少见。底胎看仔细了,能看出材质,老木料和老金属的那种质感不一样。现在低端仿品有的用塑料做胎,一眼的事儿。”

    冯青山连连点头,“这瓷都鬼市,居然让你淘了件永乐剔红,真是有点儿逆天的感觉!”

    “我看,现在天也亮了,我们重点还是看看瓷片吧,瓷片里真东西多。”唐易接口道。

    “嗯,大体也看得差不多了,看看瓷片也好。”冯青山点点头。

    这个鬼市上,专门卖瓷片的摊子也有不少,便宜的几十块一片儿,贵的也不过千儿八百,几千的就算很贵了。明清官窑,要是烧得不合标准,是要敲碎了处理掉的,所以瓷都挖出的官窑瓷片,确实不少。除了明清官窑瓷片,还有宋元瓷片,以及明清民窑的瓷片。

    买瓷片的,主要是三种人,一种是买来学习的瓷器构造和工艺的;一种是特别痴迷瓷器,完整器也收藏,瓷片也收藏。还有一种,就是作假者,买来是为了研究如何以假乱真。

    当然了,瓷片里也不是没有好东西,有些特别珍罕的瓷器,带有典型特征的瓷片也不便宜。同时,瓷片里也不是没有假货,甚至,售价几百块几十块的瓷片,也有假的,因为成本可能只有几块钱。

第1081章 来玩拼瓷

    唐易和冯青山走了几个摊子,大部分都是些普通的瓷片。

    冯青山走着走着,突然想起前几年炒作的“天价瓷片”的事儿,笑道,“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花几十块钱,也淘到天价瓷片?”

    这件事儿,圈里人都知道。

    几年前,有人花了三十多块钱,买了一块瓷片,恰好是个瓷底儿,青花款,有“至治年造”的字样儿。

    前面的章节说过,现代人对于元青花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延祐型”与“至正型”两大类。这两个都是年号。而这个“至治”的元代年号,至少比“至正”早了二十年!而且,至治年号,只用了两年,非常短!这对于元青花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发现。

    同时,元青花上不落底款儿,这个常识玩瓷器的尽人皆知,出现底款儿也是个大发现。

    还有,这块瓷片除了有“至治”的青花款儿,这修胎、纹饰和足部,还具备典型的卵白釉枢府瓷的特征。枢府瓷,就是元代的官窑,枢府青花瓷,那自然都是精品。

    最终这块瓷片,在一个陶瓷讨论会上,被很多专家认定为真品。甚至有专家提出了,这块瓷片,价值很高,是一块“天价瓷片”!

    认定方面,除了特征上的,还有人提出,三十多块钱买来的,太低了!所以不可能是假货,因为要造出这么逼真的东西,三十多块钱肯定不够成本的。这东西,肯定不是几块钱就能造出来的那种假瓷片。

    这事儿传得很快,还出现了热炒,“天价瓷片”的新闻,让古玩圈之外的很多人也都耳熟能详。

    这新闻一出来,引发了更多专家的关注,最终,燕京的一位顶级专家认为,“天价瓷片”是伪造的假货。

    争议中,这块瓷片被更多的专家认定,有专家发现了瓷片断口上居然有少量“飞釉”,瓷片断口怎么会有釉料呢?

    而且,还做了光谱分析仪的检测,结果检测出了现代造假常用的化学元素“氧化锌”。

    最终,盖棺定论,这块瓷片,不过是现代人伪造的东西!

    之前不少“打眼”的专家,最后都改口了,认同是假货。这事儿,一度在圈里热议了好久。

    技术上的事儿暂且不说了,这个比较复杂,而且太枯燥。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很多人买古玩的时候也遇到过,也想过,就是通过价格来作为判断真假的佐证。

    比如,这东西如果造假,成本得一百,我五十就买了,那就不是假的,谁会傻到作假亏本卖?

    这个办法很简单,而且听起来似乎有效。其实呢,不靠谱。

    第一,造假往往不是造一件,而是一批,比如有可能百八十件一起来。一批货,可能纹饰或者其他细节不太一样,但是原材料和技术手段是相同的。所以,造一批的成本,和造一件不一样,你可能想不到有多低。

    第二,就算是一百一件的成本,造的也少,就算三件吧,成本就是三百元。你五十买一件,他岂不是亏了?可是这是古玩生意,要是那两件,他一件五百卖出去呢?这两件就赚够了,你买这件,他为了不压货,或者为了快出手免得和其他两件碰头,五十卖也很正常。是低于成本不假,可货主人家不亏。

    所以啊,从价格上从成本上判断真假,断然是靠不住的。真假这事儿,说到底还得靠眼力。

    两人说了一会儿这事儿,一笑而过。

    当走到一个大型的瓷片摊位前,唐易蹲下身来,因为他发现了一片成化斗彩的碎片。

    碎片不大,几厘米大小,上面是黄色的斗彩,单这一片看不出什么纹饰。唐易拿起来看了看,成化官窑无疑。不过,就算被认出来了,这种瓷片也贵不到哪里去,太小了,连原来是什么器型上的都看不出来。

    这个摊子上,真品老瓷片不少,冯青山也蹲下看了起来。

    冯青山看得有些漫不经心,但是唐易又发现了一块碎瓷片之后,却翻得越来越起劲儿了!

    唐易手里头攥着的瓷片越来越多。摊主一看,干脆给了他一个小塑料袋,“给您个家伙事儿,慢慢挑。”

    冯青山瞥了一眼,唐易挑出来的东西很杂,单色釉、青花、斗彩都有,甚至还有一两块一看就是现代仿造的。不过,似乎斗彩的最多,已经五六块了!

    他这是想干嘛?冯青山有些疑惑,不过当着摊主的面儿,肯定是不能问的。

    唐易接过塑料袋,继续挑,一边挑,一边对摊主说,“我多挑点儿,你也别单块算了,回头一并给个实在价儿吧!“

    “行啊!”摊主挺爽快。唐易挑的这一堆,虽然很多品种没细分,但都是比较碎的,所以摊主也没太当回事儿。

    最终,唐易挑出了20多块碎瓷片,摊主大体扒拉着看了看,他也发现了斗彩的碎片,虽然没细看,但还是打包收了三千块。

    拎着一塑料袋碎瓷片,唐易和冯青山继续逛。冯青山没啥收获,他对瓷片兴趣虽然有,但不是很大,毕竟他不是新手,也不会去造假。没有惊艳的东西,是不容易出手的。

    就这么溜溜逛到上午十点左右,两人决定打道回府了。

    “歇会儿吧!”离开鬼市,在广场外侧的一个木质长椅边,冯青山指了指长椅说道。

    唐易点点头坐下了。

    这时候,冯青山才问道,“怎么个意思?挑了这么多?”

    “来玩拼瓷吧!”唐易突然笑了笑,打开了塑料袋。

    “啊?”冯青山一愣。

    唐易先把其他乱七八糟的瓷片挑了出来。冯青山一看,“我就知道,你挑得这么杂,还有现代的瓷片,这些是用来打马虎眼的吧?”

    “是啊,没用。就怕摊主多想叫高价!”唐易把这些拨拉到一边,“重点是成化斗彩,还是一件器物上的!”

    “都是成化的?”冯青山道,“看起来倒是不错!不过,就算是成化本朝的,就算是一件器物上的,你这一共十几片斗彩碎瓷,首先就没底儿,而且太碎太少了,它也拼不成一件儿啊!”

    “我没想拼成一件。”唐易微微一笑。

第1082章 配个盖儿

    唐易一边侧身在长椅上拼瓷,一边说道:“要是赶巧儿,能拼出个部件来,就很好了!”

    “部件?”冯青山看着忙乎着的唐易,“没底儿,那就是盖儿?你拼个部件,还是碎的,有啥用啊?”

    “说对喽,就是想拼个盖儿!”唐易一边摆来摆去,一边应道,“拼出来再说!”

    冯青山便也不再说话,开始饶有兴趣地看着唐易拼瓷。

    拼来拼去,果真拼出一个盖儿来。不仅没缺,而且还多了一小条,不是这盖儿上的。

    “居然多了,真是好运气!”唐易看着拼出来的东西,“回头问问陆先生,怎么粘起来比较好。”

    冯青山定睛一看,这个盖儿形式上很普通,就是一个底儿多了一圈边,而且很小,直径目测也就是五六厘米。

    盖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