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382部分

天下珍玩-第382部分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出真品的几率太低了。”张路介绍道。

    “要说这杭城的古玩市场,比较出名的,除了二百大,还有这么四个。”

    “一个是岳王路市场,规模也不小,也是双休有地摊,旧货和工艺品混杂。你也知道,浙省出青田石、昌化鸡血石,感觉那里卖石雕的挺多的。”

    “还有白马市场,我就去过一两次,没什么太深的印象。”

    “再就是吴山通宝城,我的木器店面就在这里面,那个要出让的古玩店也在里面。这个通宝城是商场型的,分布店铺。平时人不多,但是来的多是有明确需求的。”

    唐易听了之后点点头,“看来,想抓货,还得是周末到二百大,这是个老牌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早就听说很火爆。”

    “嗯,刚才说了三个,还有一个吴宅古玩市场,地处闹市,东西也比较多,我个人感觉,这个市场有上升势头。不过我听说有一部分卖家还是从二百大抓货。”张路接着介绍道。

    唐易点了一支烟,“这个吴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很有江南特色的府邸。太平天国时期,还被占用过。后来云贵总督告老还乡,买下了这个宅子,又进行了扩建。这个宅子非常完备考究,可算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经典参照。”

    “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张路也点了一支烟,“我在杭城混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你知道得多。”

    “都是书上写的。说了或许你也不信,其实我大学毕业之前,对古玩还不是很感兴趣,我是学历史的,光知道闷头看书了。”唐易笑笑,“吴宅这个市场,环境好,起点高,上升是必然的。”

    张路惊得烟灰乱飞,“你刚毕业不到一年,就到这个地步了?”

    “我不是说了嘛,虽然不感兴趣,但我是学历史的,基本历史知识比一般人强一点儿,再就是我老爸是开古玩店的,就像你老爸是做木器的一样,多少也学了点儿东西。入了门,进步就快了!”唐易解释道。

    张路打死也不相信,入行不到一年进步能如此神速!但唐易不说,他也不好再问,转而说道,“除了杭城,我知道的浙省的古玩市场,还有俩,一个是绍越的古玩城,一个是湖城有个叫马腰村的地方,听说有个古玩一条街,不少圈里人都喜欢去。”

    “这两个地方文化底蕴都很深厚,绍越的金庭,是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的地方;湖城的湖笔声名赫赫。古玩市场繁荣也很正常。不过这次恐怕是去不了了!”唐易应道。

    “以后有机会吧。我琢磨着,阁宝多就是在浙省,以后也肯定不止在杭城一个地方发展,心里得先有个谱儿!”

    “你倒挺有前瞻性!”

    两人聊着回了酒店。第二天,便从琼岛飞往杭城。

    到了杭城,唐易首先提出来住酒店,他是怕张路热情过头,想让他住家里。

    其实,张路也没想让唐易住家里,主要是他家里住的人太多。别看张路只有三十多岁,孩子却有三个了,第一个是前妻带着,他每月供给抚养费。现在这俩是龙凤胎,刚上幼儿园。而且,张路的岳父岳母也住在他家里。

    中午吃了饭休息了一下,张路便带着唐易先参观了吴山通宝城的店面。面积确实不小,有家具区,也有佛珠区,要是再辟出一个古玩区,应该也可以。

    “咱先去看看那个要出让的古玩店是个什么情况,然后再去我的木器厂,厂子在郊区,挺远!”张路带着唐易走出店门的时候,指着右侧前方说道。

第780章 文人开店

    唐易点点头,跟着张路走到了这处店铺门前。相距的确不远,不到两分钟就走到了。

    这家店铺拉着防盗卷帘门,门上贴着一张大告示,也是写着“吉房出让”。

    不过大告示下面,还有一张打印的a4纸。唐易和张路盯着看了一下。

    这家店铺名叫通宝斋。所谓出让,的确是连铺子带货底子一起出,不过不是卖。本来呢,店主是一下子预交了三年的租金,可是刚刚经营了一年,就撑不下去了。

    这算是转租。上面写着剩余两年的房租,店主可以让一个月的出来。至于货底子的估价,需要面谈。

    从他简单介绍的货底子的种类来看,的确和这个店名比较贴合。通宝通宝,还真全乎。当然了,另一种说法就是比较杂。

    “怪不得经营不下去了。”唐易笑了笑,一时兴起,来了一首打油诗,“通宝城里通宝斋,面面俱到百花开。不知来客多专一,样样稀松没人来。”

    张路也笑了,“有点儿意思。不过这通宝城里的店铺,名字带通宝的估计不止一家。”

    “联系一下看看吧,既然东西这么全乎,倒是值得一看。”

    “行。”张路掏出电话,打了过去,店主倒是有空,说半小时后就能到。

    “那明天再去厂子看吧,咱们等着。”张路挂了电话对唐易说道。

    两人在市场里随便转了转,回到通宝斋门口的时候,店主已经到了。

    这店主看起来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站在那儿就显得很有风度,举止也有那么一股子潇洒劲儿,“让两位久等了!”

    进了店,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还是原样摆放着,一角的八仙桌上,摆着一套青花瓷茶壶。当然,是现代的制品,不过做得也有几分神韵。

    店主打开饮水机的热水开关,开始忙乎着倒茶,“我几乎每两天都来一次,所以还算干净。你们随便看,东西都在,下面的柜子打开看就行。原来有个保险柜,我已经带走了。”

    “每天都来?”唐易心想,看来对这个店还是有感情的。

    “你们怎么称呼?我姓潘,潘云竹。”

    唐易和张路各自自我介绍了一下。“我的千路木器也在通宝城,碰巧看到了。”

    “潘老板,这个店里的东西虽然名贵的不多,但入眼几样都是真品,为何想转让?难道是打算做别的生意?”唐易大体扫了几眼,开口道。

    潘云竹眼睛一亮,“唐先生好眼力,我不卖假货,拿不准的也会说明。也不是想做别的生意,只是这铺子入不敷出的确是支撑不下去了!”

    “我看,您只是缺个机会,真品虽多,但是能赚大钱的几乎没有。”唐易开始仔细看了起来。

    潘云竹居然长叹一声,在唐易旁边自顾自念叨起来。诉苦的同时,连带说了一些过往经历。唐易听着听着,也明白了为什么通宝斋经营不善了。根本不是因为品种太杂的关系。

    这潘云竹,原本是一名大学教师,教的正是华夏古代史。潘云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讲起课来神采飞扬,早些年可是学生们崇拜的偶像。

    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个恃才傲物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个毛病。两年前,历史系新调来一个系主任,此人学术水平不咋地,但是钻营投机可是一把好手。

    来了不久,潘云竹发现此人的业务水平实在是太差,有一次讲课的时候,还把系主任的业务水平半开玩笑地调侃了一顿。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系主任知道了之后,便搜肠刮肚开始整潘云竹。

    不过潘云竹身正不怕影子斜,业务水平又高,还真是不太好整。那怎么办?造谣呗,潘云竹不是受学生喜欢么?不是有女学生暗自钦慕么?这个系主任也够龌龊的,编造了潘云竹和女学生的绯闻段子开始传播。

    本来,潘云竹没干过的事儿,怎么造谣也不是真的。可偏偏潘云竹的老婆是个醋坛子,加上潘云竹的确很受女人喜欢,谣言多了,醋劲儿大了,理智就没了,竟然开始到系里闹。这正是系主任愿意看到的,借机搅屎棍子乱舞,最后越闹动静越大。

    历史系所在的文史学院的院长还是很爱才的,而且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本着息事宁人的原则,悄悄建议潘云竹向系主任道个歉、服个软。

    结果呢,潘云竹这傲气的脾性一上来,居然一拍桌子,辞职了。

    傲气不能当饭吃,辞职了怎么糊口?思来想去,潘云竹懂历史,平时也爱好古玩,便拿出了积蓄,开了这么一家铺子。

    文人终究不是商人,这铺子开是开起来了,每日里也有些人过来喝茶谈天,但是买卖却一直不赚钱。潘云竹进货只认真品,来的就不低,出货时又不够黑,有时候人家一通装可怜,加俩小钱儿就出了,甚至碰上朋友,有时候还是平出。

    一年下来,还真是入不敷出。一个月之前,另一所大学找到潘云竹,想聘请他。他经过一年的实践,也知道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干脆应了那所大学,决定把铺子转了。

    看了店里的一半东西,唐易就给了张路一个肯定的眼神儿。那意思自然是,这间铺子值得盘!张路心领神会,转而看了看潘云竹,问起有没有货底子清单。

    “有,我誊写地清清楚楚,进价都在上面,和价之后,总体再加钱就可以了。”潘云竹说着,拉开抽屉,拿出了用曲别针夹着的几张白纸。

    一手行云流水般的钢笔字,看得张路好生羡慕。张路写字难看,却又喜欢古玩喜欢艺术,特别尊重写字儿好的人,“潘教授,您放心,我们要是盘店,决不能让您亏了!”

    潘云竹笑了笑,文人意气不代表傻缺冒烟,他并不相信张路这样一个生意人的话,“都是明码标价,进价我都列上了,最后加多少倒是好商量。”

    张路和潘云竹边看清单边聊,唐易则继续查看店里的东西。想盘店,东西必须得全看一遍。

    看着看着,唐易在一处格子的青瓷笔洗后面,发现了一枚造型古朴的玉石印章,进店都看了大半了,他第一次上手了。

第781章 王羲之印

    乍一看像玉,确切地说是石。

    这是一枚青田石印章。

    青田石中的封门青。

    青田石就产自浙省青田,在杭城发现这么一枚印章本来并不稀奇。让唐易感到稀奇的是,这枚青田石印章,根据他的判断,居然是东晋时期的!

    这得说说青田石雕的历史。一般认为,青田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但是据唐易所知,六朝时期只是发现了青田石雕,却没有发现过青田石印章。

    这个六朝,严格来说不算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只是归拢了六个朝代: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因为这六个朝代一直在富庶的江南,也算有一定的延续,所以才有了个这么个称呼。

    东晋在六朝里算是第二早的朝代,东晋时期的青田石印章,是考古上从来没发现过的。

    尤其是,这枚印章,还是青田石中的极品——封门青!

    青田石中的封门青,寿山石中的田黄,是很多文人制印所追求的顶级石材。这两种石材,除了质地细腻,颜色也都非常好看。

    田黄金灿灿的黄,就连乾隆皇帝也赞赏不已,现在故宫里的田黄三链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而封门青的青,其实是一种绿。华夏古代说青,一般都是指蓝,比如天青色,其实是天蓝色。封门青的青,却是一种嫩绿,有点儿偏黄。这是因为,封门青,也叫封门清,所谓的“清”,就是指的纯粹无杂质。

    封门青产量少,颜色地道的更少,物以稀为贵,这种石材一直都不便宜。

    之所以唐易一眼看上去像玉石,就是因为封门青温润如玉,不燥。这个作为印章石材,燥,是大忌,刻刀下去,燥就容易崩口,只有温润的石材,才适合刻印。

    考古上只是发现过东晋时期的青田石雕,没有发现过印章,而封门青,东晋时期连石雕也没发现过。在唐易印象里,封门青应该是明朝才开始多起来,至于具体在什么时候出现,他也没涉猎过。

    文人喜欢封门青作印,也和封门青含蓄内秀的品质相契合,石中君子,温文尔雅。唐易记得,金石溪就有一款封门青印章。

    这款印章体型不大,高应该不到四厘米,边长也在四厘米左右。形制很简单,方印,上面有覆瓦钮。

    覆瓦钮比覆斗钮出现的晚一些,是西汉中后期印钮的主流样式。就像一个拱形的瓦片扣在方形底座上一样,中间的“桥洞”,刚好用来穿系。

    魏晋时期的印章,很多都是借鉴了汉代的形制。不过,用玉石制作覆瓦钮,难度不小。这枚印章的瓦的弧度很美观,打磨得也很精细,而方形印座的切边也很方正规整,绝对不是一般工匠能做的。

    这些东西,都是唐易在没看印文时下的结论。

    发现东晋时期的封门青覆瓦钮印章,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唐易略略有些奇怪,按说,以潘云竹的历史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