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134部分

天下珍玩-第134部分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人疑惑地看了唐易一眼,将笔盒拿在了手中。

    唐易继续说道:“这支笔或许历史文化价值很高,但是市场价值······我虽然不好估价,但觉得应该不是很高。你可以拿着这支笔到各个古玩店去转转问问,就算咬定是唐宋年间的诸葛笔,我想也未必有人出高价。”

    “怪不得!”老人忍不住嘟囔了一句。其实,到唐易的店铺之前,他已经跑了很多店铺,结果,不是人家不收,就是价格低得离谱。

    “小老板,那你最高肯出多少钱收?”老人想了一会儿,终于开口问道。

    唐易又是笑了笑,“老人家,我说了,我不好估价,我看,你如果真的想出手,还是自己报一个能接受的价格吧。”

第269章 文房四宝

    “这······”老人似乎有些拿捏不定了。

    确实,这支笔他已经去了几家店,拍卖行和典当行他都没敢去,但是出价最高的店主,也不过五千块。

    这倒不是这些店主心黑,这么一支普通的竹制毛笔,即便包浆厚重亮泽,年代到了唐宋,但是笔身既没有雕刻纹饰文字,笔毫又不是特殊材料,还秃了半截,整体来看,市场价值确实是不高的。

    要不是唐易有宝光相助,看出了这是一支宣笔中诸葛笔,恐怕也未必会感兴趣。而唐易之所以实情相告,点出这是一支诸葛笔,其实也是为了压价在明处。本来嘛,一件市场价顶多就是一万块的东西,若是再被人找后账,太不值得了。

    这支诸葛笔,虽说做工优良,但毕竟不是精雕细琢的工艺精品,也考究不出名人传承,想必当年也是大批量制造的。说是诸葛高制造,说不定只参与了一两道工序,甚至只是监工。

    这样的诸葛笔,收藏吧,倒也行,一支南唐宋初的毛笔,又是文房里的东西,算是雅物;但既然不是精品,那收藏价值就打了折扣;出手吧,有几个人会相信这是诸葛笔?而且即便相信,出高价的人恐怕也不好找。

    “老人家,你是不是急需用钱?”唐易见老人有些难以启齿,不由问道。

    他看老人穿着朴素,但是收拾的干净利落,想来应该也是读书人,而这样一支有千年历史的笔,还是祖传的,不遇到难事儿,一般是不会出手的。

    老人听了唐易的话,掏出手帕擦了擦汗,叹了一口气。

    “别着急,慢慢说。现如今,知道宣笔的人远不如知道湖笔的人多。其实,宣笔、宣纸产自宣城,歙砚、徽墨出自歙县,都是徽省大大有名的特产。这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齐了。”唐易给老人续上茶水,缓缓说道。

    老人一愣,抬头说道:“小老板,你年纪轻轻,见识不浅啊。其实我祖上传下来的,确实是一套,笔有两支,墨是一方墨,砚确实是古歙砚,而纸,则是一本古代宣纸的空白册页。我的祖上,也确实是徽省人,清末做生意到了山州,从此定居下来。”

    唐易笑道:“想必这一支笔是两支笔中品相差的那一支喽!”

    老人似乎有些尴尬,“没错。祖上传下来的东西,我本是不想出手的,但是现在儿子结婚买房,还差两万块钱。我四十岁了才有这个独子,想想祖宗的福荫,卖出这一支品相差的,总体也没有拆散,况且给儿子用,也算是接续香火,勉强没有对不起祖宗。”

    老人说了这么多,看似是说给唐易听,又何尝不是在说服自己?对于这个年纪的读书人来说,恐怕是有心结的,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少一点儿,也毕竟是少了。

    唐易见老人虽不富裕,但身上荡漾着浓浓的书卷气,心里有所感染,生出了帮他一把的念头。

    “老人家,说句不中听的话,我告诉你这是诸葛笔,本来是想明着压价的。但是你卖的,毕竟是祖上的东西,又是文房里的东西,合我的胃口。罢了,我就不压价了。”唐易接口说道:

    “这样吧,我出两万块,一万块买你这支毛笔,算是正常的市场价。另外一万块,你让我去欣赏一下祖传的一套笔墨纸砚,你看如何?”

    一万块,已经超出了老人的心理预期。本来,他见唐易如此识货,打算只要超过五千块就卖的。

    “那怎么行?你只是看看,哪能再收你一万块?”老人连连摆手,“你如果真打算一万块买这支笔,你来我家,我免费让你欣赏那几样东西就是了!”

    唐易也摆了摆手。

    “老人家,你这就错了。你说的这几样东西,虽然我没见过,但是从在这支笔上就能看出,绝对不是普通的东西。欣赏这几样东西,付出的代价未必比买这一支笔要低。”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凑齐这么一套,这种几率太低了,如果四样东西分散在全国四个地方,我光是去这四个地方的来回飞机票,一万块钱恐怕就打不住啊!”

    老人耐心听完,也摆了摆手,“小老板,你也不用安慰我了。这样吧,你先跟我去看看家里的那几样东西,然后你再决定买不买这支笔,如果真的是古玩珍品,能让你欣赏得满足高兴,我再收你两万块不迟。”

    老人都这么说了,唐易只得笑着点了点头,“老人家,这时候我走不开。这样,你给我留个电话,我再跟你约时间,你要是着急卖,我估计下午我就差不多有空了。”

    “不着急,不着急,这两天都行!”老人说完,让唐易拿起了一支笔,给唐易留个联系电话和地址。

    字体古拙隽秀,唐易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老人留下电话地址之后,直接把这支诸葛笔放到了桌上,“这笔先放在你这里,你再仔细看看,一万块不是小数,别出什么差池,去我家的时候带上就行!”

    “这怎么能行,还没给钱呢!”唐易推辞道:“不行我先给您一部分钱。”

    “你这么大个店,还能跑了不成?你也不用先给我钱,毕竟那几样东西还没看呢!我一把年纪了,看人不会错,你这小老板,一看就是信得过的人!”老人起身要走。

    “等等。我给您写个收条!”唐易拦住老人,执意写了收条,并在收条上写明了协议价格是一万块。

    “那我就不多打扰了。”老人拿起了收条。

    唐易将老人送出店门,心里盘算着,下午毛逐差不多就该过来了,这一套文房四宝如果真的都是唐宋年间的物件,即便只是欣赏一下,那也是值得的,而且还帮了老人一把。

    一想到毛逐,唐易接着忍不住苦笑一声,这要是让毛逐知道了,肯定又会说:“有钱烧的!装逼货!”

    唐易微微摇头,走到了桌子边上,啜了一口茶,又拿起这支毛笔看了起来。

    “虽然笔毫秃了不少,但毕竟是用秃的,整体能成型。”唐易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道。

    看着笔毫,唐易突然又好似觉察到了什么。

    “不对啊!”

第270章 笔中乾坤

    唐易一边喊着不对,一边连连摇头。

    看这支笔,出现的是青色和黑色夹杂的宝光。唐易当时觉得,笔杆是紫竹,木性的,自然是青色宝光;笔毫是动物的须毛,水性的,自然是黑色宝光。

    但是,现在他又看了看笔毫,是很普通的狼毫。既然如此,怎么会有如此厚重的黑色宝光?即便是唐宋年间的狼毫,出现宝光说得过去,但这黑色宝光居然比青色宝光要厚!

    这也就说明,笔毫比笔杆的价值要高,这怎么可能?这狼毫,是用黄鼠狼的尾毛做成的笔毫,是很普通常见的。比之失传的鼠须笔,以及真正的紫毫笔,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所谓鼠须笔,是用松鼠胡须制作的笔。鼠须笔始于汉代,比如当时的书法名家钟繇,就用的是鼠须笔。更为著名的是,书圣王羲之用鼠须笔写成了绝世旷古的《兰亭序》。如今,鼠须笔的制法已经失传,算是名存实亡。

    而紫毫笔,是用兔毛做成的笔,这个东西很常见,但是真正的紫毫笔,对选材和制作工艺是极为讲究的,所选野兔脊毛,也十分严格。白居易专门写过一首《紫毫笔》其中开始就是这么几句: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白居易写诗和儿歌差不多,很容易明白,千万毛中拣一毫,容易么?

    所以,要说这支笔的笔毫若采用鼠须或者紫毫,其中的黑色宝光比笔杆浮现的青色宝光厚重,那唐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半截普通的狼毫,居然产生了如此厚重的宝光,就匪夷所思了。

    刚才,唐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和老人交流上,对此并没有多想,现在重新审视,这才发现了问题。而且,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整支笔,就是由紫竹笔杆和狼毫笔毫构成,再无其他。

    唐易掂量了一下这支笔。

    分量似乎有些不对······紫竹和狼毫组成的这支笔,似乎不应该有这个重量······这支笔偏重了一些······竹子都是空心的,莫非······唐易晃动笔身,并未听到什么响动。其实,这只是唐易下意识的动作,如果笔杆里真的藏着什么宝贝,本来就不应该出现什么响动,否则,早被人发现了。

    唐易拉动笔毫,却发现丝毫不能动,不由眼睛一亮,这笔果然被人动过手脚!

    对于一般的毛笔来说,笔毫不能动那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诸葛笔来说,笔毫能够拉出一截,却是一个特色。有人推测,这样可能是为了笔毫用秃之后,拉出来可以继续使用,也有人说,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蓄墨。

    对唐易来说,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支诸葛笔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动过手脚!结合笔上出现的黑色宝光,那就很可能是拔下过笔毫,往竹制笔杆里塞过东西!

    唐易看看店里无人,当即便拿着笔到了柜台后面研究起来,这样,即便有人来,他也能立即把笔放起来。

    没想到,准备费时费力的唐易,很快就把笔毫拿下来了!

    本来,唐易随手想转着试试,但是用力之后,微微感觉有些松动,随后唐易戴上手套用力转了几下,居然转动了!

    原来,笔毫底部和竹制笔管之间,被做成了螺丝一样的机关。

    拧下笔毫,唐易发现,笔管里卷着一张纸。

    怪不得摇晃没有动静,塞进一卷纸,怎么会有动静?

    不过,一张纸,怎么会浮现黑色宝光?唐易迫不及待地将这张纸拉了出来。

    竟然是一封血书!怪不得是黑色宝光!

    血迹干涸,已经变得殷红。唐易将纸拉开,纸幅有二十厘米宽,拉开后竟然有一米长,可见当时卷得极为细致。现在让唐易重新卷得那么细,估计是做不到了,血书很难再塞回去。

    “崇祯十五年三月,困于松山半年矣。承德泣曰,其子舒可为质······”

    崇祯十五年?唐易大吃一惊,这支笔是南唐末年到北宋初年所制,照这血书上的时间,却是明末,也就是说,这封血书最早也是明末塞进去的!

    那老先生说是祖传的,但是并没有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祖传,只说清末举家从徽省迁至山海省。而且他说家里有两支诸葛笔,这一支和另一支,为何品相有明显差距?难道不是同时收纳的?

    “这些都得问问。”唐易喃喃一声,便低头继续看这封血书。

    “绝食数日,忽见范逆,忍吾咆哮,周言善语,及至貂裘加身,终不能自已······”

    看到这里,唐易猛然叫了一声,“原来是他!那这血书定不是崇祯十五年写的,这是在回忆!““及后,恩礼有加,却施监窥,吾不出家门,但答问策······”

    这段历史唐易很熟悉,心想,血书所写,看来和正史大同小异。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一,至辽河,惊问闯贼破京,心悲戚而谋,近京疾行,成矣。及稳,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授秘书院大学士,每念先帝,心痛之。又敕赐便宜行事,江南见落发,心赧抚顶······”

    这是要把经历全翻一遍啊!唐易加快了阅读速度。

    “顺治四年,老父病卒,回乡守制。经年长思,泣血而书······”

    原来是顺治四年写的,那么老人的祖上拿到这支笔,那就应该是清代了。

    唐易心想,他琢磨了一年,写了这么封血书,估计就是个忏悔书了。

    不过,这么一个历史名人用血写成的忏悔书,出现宝光那也是正常了,至于价值,在市场上,肯定要比这支诸葛笔价格高。而从历史文物价值来看,那更是了不得了。这可是文物实证!

    不过,当唐易继续往下看时,却大吃一惊,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