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443部分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443部分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嘉无所谓的笑了笑,他这一连串的计最先是利用袁尚的自得之心放松警惕,而后再不停的吓。一直吓到袁尚失去冷静的判断,袁军也跟着士气尽失,只求早早入城的心态,暗中伏下开门的人混入其中。是问已经被吓到手足无措又早就疲惫不堪的人。会留心太多身旁的事物吗?

    又行了一阵,只见于禁押着被绑成个大肉粽的审配来到曹操马前。几个步卒正想按审配跪下,却不料审配直接就向曹操吼道:“不降。不降!可速杀我!!”

    曹操轻蔑的哼了一声,喝道:“左右,拖下去枭首!另传孤将令,将此人首级悬其首于北门示众,但有敢哭者斩!”

    审配都不用人拖,自己傲然的走在了赴死的路上。只是对于这样的场面,曹操与一众将官都是一脸的漠然。曹操当着众将的面重赏于禁后吩咐道:“今晚孤当在城中设宴,犒赏三军!”

    ————————————————————

    入夜,曹操召开的庆功宴尽欢而散。众将官一一散去,曹操却暗中命人把郭嘉给留了下来另开个小宴。

    偏厅之中曹操与郭嘉相对而坐,曹操也没有像大宴上那样摆起架子,而是很随便的半倚在墙柱上,手里端着从邺城袁府中收缴来的美酒。

    “奉孝啊,孤取邺城,你功不可没,孤先敬你一杯!”

    一杯酒下去,曹操冷笑道:“冀州一处,民不聊生,可是抄没邺城中诸官的产业无不家财数以万计。不重民生,不得民心,袁氏当有此败!”

    郭嘉笑道:“主公留嘉下来,应该不是为了谈这些吧?”

    曹操道:“有感而发罢了!奉孝,这里的美酒便是昼间弈棋孤输于你的彩头,你只管取用便是。”

    郭嘉嬉笑着拱手道:“嘉谢主公赏赐!”

    曹操笑道:“赏赐?此为输棋的彩头,并非是赏赐。”

    一阵大笑。笑过后曹操问道:“奉孝,你如今的身体如何?”

    郭嘉握杯的手微微颤了一下,继而抬头笑道:“主公为何会有此一问?”

    曹操把酒杯放回桌上,细看郭嘉许久后道:“奉孝,有些事孤还是看得出来的,你又何必要瞒着孤?孤与你来说是何交情,仅仅是君臣而已吗?”

    郭嘉道:“主公是否想将我留于邺城休养?”

    曹操点头道:“不错,孤正有此意。奉孝啊,你是孤的股肱之臣,又是孤之至交,万万不有失。只是……”

    郭嘉也有些无奈。他的身体本来就一直都不怎么好,最近一段时间又可能是因为受了点风寒的缘故,状态实在是很不怎么样。此刻邺城已破。曹操又当面提起了这件事,郭嘉只能低头笑了几声,掩饰过几分无奈。

    曹操捋了捋胡须,微微点头道:“邺城虽破,但袁尚走脱,仍不可不防。而且袁谭尚在青州,亦不可小视,孤仍须奉孝你为孤出谋画策。所以奉孝你且先在邺城休养上一段时间,等身体恢复了一些之后再随孤出征。”

    闲聊了几句,郭嘉长叹道:“犹记得袁本初当初是何等的强盛。但他可能怎么都不会想到仅仅是在数年之后,他根基所在的邺城已是主公的囊中之物。其实细想起来,袁绍于官渡战败病死之后,袁氏一族还是很有些根本的。若是袁绍的三个儿子能够听从幕下之人的劝谏,兄弟三人齐心合力同拒主公,主公又岂能只在这几年之间就进取河北?”

    曹操点头叹道:“河北义士如此之多,若袁氏能尽用,孤又安敢窥视此间?”

    郭嘉忽然笑道:“主公此言差矣!纵然袁氏能尽用诸人良谋,嘉虽不才。但自问与主公帐下的一众谋士猛将又岂会输给他们?”

    曹操亦大笑道:“好好好!与群雄争锋,正当有此等豪气!来,奉孝,孤敬你一杯!”

    酒过数巡。二人都有了些醉意,郭嘉端着酒杯,口中忽然吟道:“酒中自有乾坤在,但求一醉忘却烦。”

    曹操笑道:“怎么了奉孝。你一向不喜吟诗作对,今日却突然吟出这样的佳句出来。”

    郭嘉呵呵一笑:“这是以前和臭小子饮酒作乐的时候,臭小子吟出来的。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他可是躺在婉儿的腿上一边喝着酒,一边吟出这两句诗。”

    曹操摇了摇头,把酒杯放回了桌上。稍一沉吟,曹操却又笑了:“记得他当初曾言及天下三美,其中蔡琰已是他的夫人,貂婵他也好歹一亲过芳泽,只剩下个甄宓还未曾……只可惜甄宓不在邺城,不然孤也可以见识见识这个能入他眼中的美女。对了,早先曾听闻甄宓与本初次子袁熙订下亲事,后来甄宓在行商途中为贼人所杀而香消玉殒,中山甄氏却也因此得罪到了袁氏,不久前举族迁居避祸而不知逃去了何处。奉孝,你觉得中山甄氏会迁居去哪里?”

    郭嘉微微一愣,而且被曹操的这一问,勾起了郭嘉一连串的思考。低下头沉思了许久,郭嘉抬起头回应道:“主公不说,我还真没有留心过这件事。现在细想起来,中山甄氏一族当初因为贩铁之故,与义浩这小子算是颇有些交情。如今中山甄氏在河北难以安身而举族迁居,而周边各处又都是战乱之地,所以他们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荆州,因为义浩这小子人在荆州,甄氏一族好歹有个投奔之人。再以义浩这小子的为人心性,多半也会将甄氏宗族收留下来,然后随着他的船队带去夷州定居。”

    曹操闻言皱起了眉,但表示赞同的点了点头。话说曹操虽然有细作在荆州那边,但不可能什么事都打听得到,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去打听。而且甄氏宗族在抵达江夏的时候,江夏才刚刚打完仗没多久,细作们主要回报的是江夏战况,又哪会有心思去留意到突然回航江夏接走了甄氏族人的陆仁?不过在此之前,到确确实实是有一个消息传到了曹操这里:“对了,听说义浩差点把周公瑾的夫人小乔给……给糟蹋了?”

    郭嘉一乐,这个事早几个月的时候曾经与荀攸当成八卦新闻来谈论过。只是此刻再度提起,郭嘉在笑过之后心中突然一窒,再联系起甄氏宗族十有八/九投奔了陆仁的事,下意识的查觉到以陆仁的心性,夷州的真实情况很可能远远没有表面上所表现出来得那么简单。但是这个话,郭嘉却深埋在了心底,并没有向曹操说出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六回 混水摸鱼

    建安九年的五月底,夷州小城。

    陆风和陆雨已经将满百日,俩小家伙白白胖胖、健健康康;而右北平的田畴那头要搬到夷州来的人口还剩六千左右,用不着再把所有的船只都集中起来进行大搬运,陆仁和糜贞就把其中跑长江水道的船只抽调了出来组建商队……随着这些事情的完成,意味着陆仁就快要再一次的前往荆州。

    而上一次的右北平船队归还的时候,带回来了一些曹操兵临邺城城下的消息。陆仁根据这些消息和一些相关的史料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袁尚要完蛋了。虽然说这样的结论并不怎么令陆仁感到意外,但仍然是小小的吃惊了一下。因为对比一下原有的进程,曹操攻克邺城的时间提前了约有三个多月。再仔细一想,很有可能是当初自己呆在曹操那里的时候做过的一些事引发出了点蝴蝶效应才弄出这样的结果。

    不过对此陆仁也没有再去想得太多,因为陆仁清楚曹操虽然拿下了袁氏的大本营邺城,但仍然要花上一段时间去稳定整个北方。即便是曹操在这件事上会有所犹豫,只要郭嘉还在曹操的身边,就一定会向曹操分析清楚稳固北方地盘这件事的重要性与利害关系,然后曹操就会按照郭嘉的提议,把稳固北方地盘的事做到底。而反应到陆仁这里,则意味着陆仁还有一大段可以混水摸鱼的时间。

    话说到现在为止,陆仁的鱼摸回来的还真的不少。建安九年正月开春的时候,夷州小城作过一次人口统计,当时的数字是两万三千左右。可是在完成了四次对右北平那边的人口搬运之后,夷州小城的人口一子就暴涨到五万左右,而这还没算上田畴留在身边作为战斗力的三千精壮和六千多还没有运到夷州来的流民。

    本来田畴的徐无山坞堡是三万出点头的人口数量,就算是全部送到夷州来,夷州小城的人口也就是五万出点头。但有一条。由于北方的战乱时局而产生了大量的逃难流民,其中就有一部份逃到了右北平这一带,然后被田畴所收拢再转手送去了夷州,所以现在的人口数字比最初诂计的要多了一些。不过总的来说,这种情况却也在陆仁的预料之中。而依照现在的这种局势发展下去,不出意外的话到建年九年的上半年结束,夷州小城的人口数字应该能够超过六万。

    六万的人口要搁现代可能是很不够看,但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个大县的规模。这里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就是按五口之家的标准为一户来算,夷州小城现在都已经有了过万户的户籍。当然最重要的是随着相对来说还算是大量的人口的增加。陆仁的手头上就有不少的事情可以正式的启动了。

    人口和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良好,陆仁自然而然的就开始打起了人才方面的主意。好歹混了这么多年,陆仁很清楚虽然眼下自己手边的这几只小猫还算够用,但随着夷州小城的进一步发展,人才方面肯定会出现越来越大的缺口。现在要是不尽快的作好准备,将来只怕会麻烦不断,而这也是陆仁执意的要再去往荆州的主要目的。而在眼下,陆仁当然是要把他的爪子先伸向就呆在他身边的某个人……

    “元直,一个人傻坐在这里想什么呢?”

    正坐在高台上眺望着景色的徐庶见陆仁来到了身边。赶紧向陆仁施礼道:“没什么,就是在这里看一看景色而已。”

    陆仁把一葫芦果酒递给了徐庶,自己也在这高台上环视了一下周边,随即笑而问道:“一转眼你随我来到夷州就是半年多的时间。现在你觉得这夷州在我的治理之下发展得如何?”

    徐庶也跟着环视了一眼,轻叹道:“旧日里闻听得兄长诸多事迹之时,庶还颇有些不信,但在今时今日。庶方知兄长果然不负国士之名。”

    “国士?”

    陆仁心中暗笑,心说要不要后面再加个“无双”?不过细想起来,自己很多时候倒的确是挺像“国士无双”的……意思是像十三么的牌型那样九不搭八。再摇摇头自嘲的一笑。陆仁开始向徐庶试探了起来:“元直在我这里住得还习惯吗?”

    徐庶连连点头。其实说真的,在夷州的这半年,可能是徐庶这十几年来过得最舒服的一段时间了。要知道徐庶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因为杀人而亡命江湖,那种流亡的日子自然是很不好过;后来在流亡了几年之后成熟了不少,转而拜入水镜先生的门下学习,真要说白了也无非就是想寻求一个正儿八经的出头门路,但那一时期的徐庶可没少遭受过旁人的冷眼相待。

    在这种情况之下,徐庶其实比谁都渴望着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重视。偏巧在这个时候心怀鬼胎的陆仁找到了徐庶,不但给予了徐庶足够的尊重与重视,还解决了徐庶长久以来心里最为挂念的事情……徐庶这货可以说什么都不担心,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家老娘的生活如何。

    而这个问题陆仁当初还在许昌当官的时候就顺手帮徐庶解决了,只不过当时的陆仁可并没有打过徐庶的主意,只是纯粹的在出于对徐庶这样的人物其遭遇的同情之心之下顺手安排了一下而已,也可以说陆仁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当初顺手做的一件事,在日后会有着其相关的作用。

    总之,徐庶在安心的跟着陆仁来到夷州之后,陆仁这家伙对徐庶肯定是灰常不错的。其实这个时候的徐庶并没有正式的加入陆仁集团,眼下也仅仅是属于客卿的性质。而陆仁时不时的会找徐庶商量商量事情,征求一下徐庶的意见,这便让有心想做事出头的徐庶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同时在另一方面,徐庶也确实是对夷州的良好发展颇为动心,经常会设想着自己如果在这里能做些什么的事。用现代的话说,徐庶这时就是已经有了向陆仁集团求职的意愿,只是徐庶的心中总归是还有着一些顾虑,至少是他不知道这个口该如何去向陆仁开。

    而在陆仁这里,陆仁不是不想向徐庶开口,而是陆仁也同样的不敢轻易开口。毕竟别看现在的夷州小城是有些风生水起,可真要论起来,陆仁的身份和地位也是非常尴尬的。首先在实力方面就不说了,陆仁目前就这么一个县的水平,能入得了谁的法眼?

    别拿刘备说事,原本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的实力是很差,差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