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330部分

寒门首辅-第330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慎心头一暖。

    官做到这个位置,其实是很寂寞的。

    所谓高处不胜寒,讲的就是身居高位,很难有交心的朋友。

    谢慎庆幸自己还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

    而王守仁显然算一个。

    “仓储计划如果推行的好,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打个比方,我只有一石米,却可以发挥出两石米的效果。而如果不推行仓储计划,任由各地的米粮散放,可能一石米都没有半石的效果。”

    王守仁眼前一亮。

    “四明的意思我有些明白了。莫不是化零为整,化繁为简?”

    谢慎赞许的点了点头:“虽然不完全是守仁兄说的那样,不过思路是差不多的。”

    “但推行这仓储计划怕也是要花不少钱吧?”

    王守仁蹙了蹙眉。

    “肯定是比重新挖掘一条大运河花的少了。”

    谢慎打趣道。

    “呃。。。。。。”

    听到这里王守仁不禁羞愧的垂下头。

    他确实有些太过于理想主义了。

    他这样的人其实更适合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不适合从政。

    即使从政也不太适合在内阁。

    不过谢慎极力举荐,天子又下了圣旨,王守仁也实在不好拒绝。

    正好王守仁和谢慎性格相辅相成,完美互补。有谢慎这个首辅在,王守仁倒也是不必太过担心。

    “四明这番话真是叫愚兄羞愧难当啊。”

    王守仁讪讪一笑道:“只要是对大明,对百姓有益的就是好事情。”

    谢慎点了点头道:“以前在内阁时有西涯公、木斋公他们顶着还不觉得什么,现在轮到自己了却觉得千钧重担压在肩头,一时半刻都不敢松懈啊。”

    稍顿了顿,谢慎接道:“白莲教的事情守仁兄听说了吧?”

    谢慎的神转折让王守仁愣了一愣,不过很快接道:“当然听说了。白莲教在河南、河北、山东都闹得很厉害,地方上也无计可施。”

    谢慎喟然叹曰:“其实就是一些前朝余孽借着鬼神蛊惑人心罢了。有时我也在想为何百姓会轻易的被蛊惑呢?是不是大明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才会让这些牛鬼蛇神有可乘之机?”

    谢慎说出这番话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不过索性内阁中没有外人,说了也就说了。

    顾鼎臣沉吟了片刻道:“四明说的不错,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大明还是有很多缺点的。但这并不可怕,只要君臣上下一心,大明的国运定然会蒸蒸日上。”

    谢慎欣慰的点了点头。

    白莲教的问题处理起来不会太顺利,即便朝廷尽全力绞杀,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将其彻底剿灭。

    这种半教半社的组织危害极大,如果任由其发展会对帝国统治造成严重影响。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宣传让百姓认清白莲教众的嘴脸,能够本能的排斥。

    不管怎么说这是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问题,谢慎还是需要向皇帝陛下请示一下的。

    “守仁、九和你们先看着奏疏,我且去面见陛下一趟。”

    话说朱厚照这次返京后只在豹房住了几日便来到紫禁城居住。有人说这是因为杜妃的缘故,毕竟杜妃出身寒微,朱厚照为了让她感受到重视特地搬倒了紫禁城居住。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件好事。

    至少谢慎再从内阁前往皇帝寝宫求见时不会横穿整个皇宫,从西华门出去了。

    来到华盖殿前张永立刻殷勤的凑过来道:“谢阁老来了。”

    二人在泰安时相处的十分愉快,虽然并没有上升到盟友的高度,但至少可以算是朋友了。

    “嗯,张公公,陛下可在殿中?”

    张永点了点头道:“陛下正在和杜娘娘对弈,咱家这便去通禀一声。”

    呃。。。。。。

    来的时机看来不是太巧啊。

    罢了罢了,既然来了就等着好了,毕竟是正事还是不宜拖的。

    让谢慎欣慰的是,张永通禀了没多久,朱厚照便宣他觐见了。

    谢慎整了整衣衫,阔步朝殿内走去。

    华盖殿中熏着奇异的药香,就和他在泰山雅舍中闻到的一模一样。

    看来皇帝陛下还真是对这杜妃宠爱有加,竟然为了讨好她完全复刻了她深山居舍的味道。

    “臣谢慎拜见陛下,拜见娘娘。”

    谢慎刚行过礼,朱厚照便摆手道:“给先生赐座。”

    张永连忙命小太监端来了锦墩,摆到了谢慎身后。

    “臣谢陛下隆恩。”

    赐座是君臣二人见面后的习惯,谢慎自然不会推脱。

    他撩起袍衫下摆坐定后冲朱厚照拱手道:“臣此来是有两件要事请陛下圣断。”

    。。。。。。

    。。。。。。

第五百八十四章 仓储与国运(下)

    “哦?先生说说看。”

    朱厚照淡淡说道。

    “第一件是一个设想。臣想在大明各府建立仓库,推行仓储计划。”

    谢慎刚说完,朱厚照便插话道:“等等,仓库朕知道,但先生说的这仓储是什么意思?”

    谢慎就知道朱厚照要问,不厌其烦的解释道:“这仓储其实就是利用仓库进行合理的运输、配给物资的方式。比如京师缺米,可以从保定调米。比如说大同缺粮,可以从山西其他府县调粮。原则就是就近运输,最大程度减少损耗。当然臣只是举了一个例子。仓储计划如果真的推行,可不止运输配给米粮那么简单,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运输比如丝绸、瓷器、茶叶。”

    见谢慎把这个仓储计划说的这么好朱厚照不禁心动了。

    他点了点头道:“先生说的朕似乎明白一些了。只是真的有必要在各府都修建仓库吗?一般的府库难道不行?”

    谢慎摇了摇头道:“陛下,臣力主修建的这仓库不是一般的仓库而是综合性的仓库。里面会按照商品货物的分类进行划区分区,比如米粮就在米粮区,瓷器在瓷器区。绸布在绸布区。具体来说还要进行细分,精确到货架。每一样商品货物有一个专属的号牌,库工可以根据号牌精确的定位货物。”

    谢慎侃侃而谈,朱厚照却是听的目瞪口呆:“这样怕是要花费不菲吧?”

    “陛下且放心。建造仓库可以让地方负责筹钱,朝廷并不需要拨款太多。之后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货物商品来向百姓售卖,基本是可以良性运营的。当然盐铁这样的东西是要严格控制的,能够向民间出售的东西必须在名单之内,类似于瓷器绸布。”

    朱厚照不禁思忖了起来。

    谢慎的这个提议很有想象力,且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

    要是真的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仓储计划,似乎货物的流通将会顺利很多。

    “陛下,还可以用朝廷的名义与大明接壤的番邦进行贸易。这种贸易不是勘合贸易那样的花架子,而是大宗贸易。”

    大宗贸易最难进行的地方就是运输困难。

    尤其是在边疆接壤的地方,从京师运抵货物到那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太划算。

    而如果在当地建立仓库,并从附近调配货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海贸现在开展的如火如荼,陆地贸易也不能落下。

    大明要想富足,必须有大宗的官方贸易,陆地贸易与海贸必须齐头并进。

    “先生说的朕都知道了。朕会下旨命九卿廷推的。”

    朱厚照面颊肌肉微微收紧道:“至于那第二件事呢?”

    谢慎抱拳道:“回禀陛下,第二件事就是最近闹得很厉害的白莲教了。臣想请陛下降旨允许百姓检举白莲教教徒。提供重要线索者赏银一两,协助抓获白莲教徒者赏银五两。”

    “嗯,且容朕想想。”

    朱厚照轻叩着手指陷入沉思。

    谢慎的这个提议可谓攻其要害。

    白莲教这样的邪教为什么会发展迅速,在短短时间内聚集一大帮的教徒?

    这当然有百姓愚昧的因素,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白莲教能够把握百姓的心理。

    百姓最看重的是什么?自然是能够过上好日子。

    遇到灾年,百姓们苦不堪言,朝廷若是赈灾不及时肯定会落下埋怨。

    这个时候白莲教的人跳出来描绘一番白莲教的伟大以及入教好处,巧言令色蛊惑人心。

    百姓们哪里有什么分辨能力,兴许就会被利诱之。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很容易被裹挟,成为白莲教徒的护身符。

    朝廷要想彻底消灭白莲教,就必须把这些护身符拿开甚至让其为己所用。

    白莲教给这些百姓的是小利,那么朝廷便要给百姓大利。

    正德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很强的,远超万历年间。

    五两银子甚至可以买下一套四合院。

    而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伙计半年的工钱。

    只要检举并协助官府抓获一名白莲教徒就可以轻松的将五两银子收入口袋,谢慎觉得没有人会拒绝。

    白莲教即便背后有金主,也不可能无限制的烧钱,更不可能给入教者一人五两银子。

    谢慎正是看中了这点才打算用检举奖励制度来对付白莲教。

    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用好这股力量就能完克白莲教。

    相反如果让白莲教把这股力量拉拢过去,恐怕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会危及大明朝廷的统治。

    朱厚照却是有些犹豫。

    自从推行新政以来,国库岁入见涨。但这并不成为挥霍银钱的理由。

    大明朝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朱厚照恨不得一枚铜钱掰成两半花,谢慎要求专门拿出这么一大笔钱用来奖赏检举白莲教徒的百姓,朱厚照真的有些拿捏不定。

    在朱厚照的潜意识里还认为百姓检举白莲教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殊不知明朝的百姓个个都是家庭观念很重的,叫他们冒着风险义务检举是不现实的。

    但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只要朝廷提供有偿奖励,一定会有无数百姓争抢者检举白莲教徒。

    这听起来有些可悲却是事实。

    “要不先在京师、河北试行,如果效果好再于全国推行?”

    “陛下英明,臣遵旨。”

    谢慎连忙高声唱颂,生怕朱厚照反悔。

    “先生说完了两件事,该轮到朕说了。”

    朱厚照面色有些紧张,右手握拳攥紧道:“朕准备册立载塘为太子。”

    我靠,这个消息还真的是够劲爆。

    谢慎心道皇帝陛下怎么突然要册立太子了?难道不等杜昀生下孩子再做决定?

    朱厚照仿佛看出谢慎心中所想,尴尬的咳嗽一声道:“朕这么做也是杜妃劝的。她说朕这样做可以安天下人心。太子乃是国本,当遵循祖制立长不立幼。”

    这下谢慎真的有些钦佩杜昀了。人都是自私的,有哪个妃嫔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将来御极天下?

    杜昀劝说朱厚照立刘妃之子为太子真的是十分难能可贵。

    。。。。。。

    。。。。。。

第五百八十五章 册立太子

    太子是国本,是国家的根基。

    朱厚照决定册立太子,绝对是一件好事。

    明朝的藩王成年后得就藩,别管多么得帝宠,这一条是免不了的。

    而明朝自靖难削藩后藩王就基本没有什么权力,根本不可能对朝廷构成什么威胁。

    看看宁王之乱就知道了,蓄谋已久招兵买马,号称二十余万人,其实不过是一帮土鸡瓦狗,乌合之众。

    朝廷平叛大军一至,立刻土崩瓦解,断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胜势。

    所以藩王们还是应该有觉悟,该生孩子的生孩子,该玩女人的玩女人。但一定不要觊觎紫禁城的那把椅子,那是要出人命的。。。。。。

    太子的册封大典定于九月初二举行,秋高气爽,黄道吉日。

    大典由礼部主持,天子朱厚照在奉天殿前抱着太子朱载塘接受文武群臣的叩拜,端是把天家威严表现到了极致。

    当然,典礼是冗长枯燥的。

    便是皇帝陛下都有些不堪忍受,更不必说他怀里的小皇子了。

    可是没有办法,既然生在皇家,就必须得学会忍受。

    得学会被当做一个牌位一样叩拜。

    这种孤独感往往是常人理解不了的。

    好在小皇子朱载塘还很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他的父皇也正春秋鼎盛,有足够的时间去教他。

    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盛世乾坤,泱泱大明。

    朱载塘被封为太子的当天,朱厚照还有另一项加封,就是授予谢慎上柱国的荣誉。

    有明一代上柱国这个称号极少授出,生前获得这个称号的只有夏言一人。可怜的夏老头还被咔嚓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