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229部分

寒门首辅-第229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守仁接到圣旨后心情是复杂的。

    他当然明白自己要时来运转了。可隐隐的他对华亭县还有些不舍。

    清丈土地,推行商税改革,鼓励缙绅商贾办厂。。。。。。

    这些点子虽然是谢慎出的,但具体推行都是王守仁来做。每件事背后都凝聚着王守仁的心血。

    便这么把华亭县这个养大的“孩子”送出去,多少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但王守仁却也不能抗旨。在和继任者做过交割手续后,他便带着亲随家眷乘船返京。

    经过长途跋涉,王守仁一行终于在十二月初五抵达京师。

    此时已是隆冬时节,鹅毛大雪飘落而下,将京师装点的银装素裹。

    王守仁方一进城,便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向他招手。

    “守仁兄,你可终于回来了!”

    “四明!”

    王守仁心中一暖,快步上前道。

    “守仁兄这回可是立了大功,这杯酒某敬守仁兄。”

    谢慎从鲁种田手中接过一杯温好的黄酒,递给了王守仁。

    “哈哈,这事我可不敢居功,都是四明你料事如神啊。”

    王守仁接过酒杯仰脖灌了下去,只觉得肚中暖流翻滚,再无一丝寒意。

    “哈哈,咱们便别在冰天雪地里待着了,快上马车吧。”

    王守仁点了点头示意车夫先把家眷送回府中,自己则上了谢慎的马车。

    “在这世上恐怕没有比四明还了解人心的了。”

    王守仁坐上马车一边搓着手掌取暖一边笑道:“松江府的事情一件都没被你算落下,愚兄只需要遵你之言即可。”

    “守仁兄谬赞了。这世上除了那些自称通天的道士有谁敢自称能够通晓人心。”

    谢慎又倒了一壶温酒,酌了一口道:“不过这些缙绅所图的也就是那些东西,这不难猜。”

    “四明啊,如今华亭县和宛平县一南一北算是开了个好头。接下来便要看你的了。”

    王守仁这话着实不假。他可以替谢慎做这个急先锋。但要论布局,只能靠谢慎自己了。

    “嗯,这段时间我也在考虑这事。陛下对新政很支持,还是应该趁着这股势头推开来。”

    谢慎微微颌首,淡声说道。

    。。。。。。

    。。。。。。

第四百六十章 汝道不孤

    二人分别多时,此番重聚自然得好好庆贺一番。

    马车到谢府大门前停下,谢慎和王守仁先后跳下马车。

    “得知守仁兄要回来,我备下一份酒席,咱们二人当是一醉至天明。”

    谢慎心情大好,拉着王守仁便进了府中。

    二人一路穿堂过院来到后宅园子里,谢慎笑道:“最近府里请了一个余姚厨子,炒的菜都是浙东口味,一定合守仁兄你的心意。”

    王守仁闻言大喜。

    他在松江府华亭县主政期间,最郁闷的便是菜肴不合口味了。

    虽然松江府距离绍兴府并不算太远,但两地菜肴口味相差之大实在叫人难以接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余姚人,王守仁甚至觉得松江府的菜品比京师的菜肴还差些。

    故而堂堂的百里侯只得经常从余姚人在华亭县开的酒楼叫菜,虽然味道淡了些,但总比松江府本地厨子做的好。

    此番回到京师能吃到地道的余姚菜,王守仁别提有多高兴了。

    谢慎与王守仁坐定,热菜冷拼陆陆续续的端上来,二人一边饮酒一边吃菜,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

    还记得谢慎初见王守仁时,二人都是青涩不已。想不到十几年过去了,二人的身份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守仁成了炙手可热的钦差,而谢慎更是年纪轻轻当上了内阁大学士。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便是谢慎自己都不敢相信。

    王守仁酌了一口黄酒,笑着打趣道:“四明啊,你现在连三十都不到就做到了群辅,照这个架势将来还要在内阁干上大几十年,也不知陛下会不会怕你把他吃穷了。”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没好气道:“守仁兄怎么去了一趟松江,人都跟着变得油滑了许多。”

    “哈哈,愚兄可不会像你那么恋权。愚兄还想着早些致仕到四明山里建个别院,潜心修学呢。”

    “你可不能撂挑子不干啊。”

    虽然知道王守仁这多半是玩笑话,但谢慎还是下意识的说道:“眼下我能够掏心窝子的就守仁兄一人。你要是走了,我该找谁商量大计?”

    “先生!先生回来了!”

    便在二人交谈甚欢时,谢旭小跑着来到园子中。

    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王守仁身边,躬身作揖礼道:“拜见先生。”

    王守仁欣慰的点了点头:“难为你还惦记着为师。”

    谢旭又朝谢慎望了一眼,得到鼓励后便咽了一口吐沫道:“先生这次回京不会再走了吧?学生还有很多东西想要请教先生呢。”

    王守仁略作迟疑,终究还是点了点头:“这回不走了。”

    这次在华亭县推行新政,王守仁可谓是功劳卓著。

    不论怎么看,他都能稳稳谋得一个京官,还很可能连升数级。

    “你的天资很好,只要勤奋好学些,即便没有为师在身边,也定能有所悟。”

    对于谢旭这个弟子,王守仁一直很看好。一来谢慎这个状元郎就是最好的老师,谢旭耳濡目染下学业想不精进都难。

    二来谢旭确实很有读书的天赋,这样学起来便会轻松不少。

    谢旭脸色一红,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去。

    谢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声道:“听见没有,你先生可很少这么夸人,便是你爹我当年也没有这个待遇。”

    这下谢旭被逗乐了,一边挠头一边道:“爹爹说的可是真的?”

    谢慎白了儿子一眼:“你爹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唔,儿子还是继续温书去了。”

    谢旭还是很有眼力见的。他见谢慎和王守仁聊得正兴起,不好多作打扰便退了下去。

    王守仁不由得感慨道:“令郎小小年纪便这么懂事,实属难得啊。”

    谢慎咳嗽一声道:“守仁兄可别夸他,这小子不禁夸。你这么说,他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

    王守仁却是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道:“做的好了就当夸。”

    “老爷,李阁老来了。”

    便在此时,管家快步走到亭前恭敬的冲谢慎禀报道。

    “李阁老怎么来了?”

    谢慎直是惊讶不已。

    “守仁兄,我们去迎一迎吧。”

    不论于公于私,二人都理当去迎接李东阳。

    。。。。。。

    。。。。。。

    新政能够推行除了谢慎的极力倡导外,和李东阳的力挺也是分不开的。

    假如李东阳没有明确表态,新政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推开来。

    在这件事上谢慎自然是十分感激李东阳的。

    如今李东阳又在王守仁返京时亲自登门,更让谢慎感动不已。

    “西涯公,您老人家怎么来了!”

    谢慎将李东阳让到上首位置,恭敬说道。

    “哈哈,四明你在这里吃酒,老夫也想来蹭上一蹭。”

    李东阳云淡风轻的说道。

    谢慎讪讪一笑道:“想不到您老人家也是个酒痴啊。”

    他为李东阳倒了满满一杯酒,又冲一旁的王守仁望了一眼。

    “有西涯公和守仁兄在,人生足矣!”

    “老夫这次来便是想告诉四明,汝道不孤。”

    李东阳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豪爽的一甩衣袖道:“京西诸寺的事情老夫都听说了,妙哉!”

    “不过是运气好些罢了。”

    谢慎作谦虚状:“朝中的事情还是得多倚仗西涯公。”

    “老夫这身老骨头还能撑个几年?”李东阳摇了摇头道:“若不是陛下劝留,老夫真想上书乞骸骨了。”

    “万万使不得。”

    一旁的王守仁连忙劝道:“阁老乃股肱之臣,朝廷若是离了阁老便要乱了。”

    “这朝廷离开了谁都不会乱。”李东阳微微笑道:“无非是干的好些差些罢了。况且有你和四明在,说不定干的比老夫更好呢。”

    这就有些尴尬了,谢慎实在不好接这个话啊。

    “不说这些了,守仁返京是个大喜事。老夫这次一定会保你个锦绣前程。”

    旁人说这话或许有吹牛的嫌疑,可李东阳说这话却绝不会有人怀疑。

    以他的实力要想保一个四品以下的官职给王守仁,根本不需耗费一丝气力。

    。。。。。。

    。。。。。。

第四百六十一章 帝欲北巡

    入冬以来,辽东、宣府、大同三镇总督杨廷和的日子并不好过。

    鞑靼人屡次三番在宣大之间游击,让杨总督的心悬在了嗓子眼。

    作为一个文官,杨廷和的长处在于后勤保障,粮草筹措以及治理军政上。至于这领兵打仗的之事他却并不在行。

    好在宣大防线固若金汤,尤其是宣府城墙之厚之高为九边重镇之最,被倚为京师屏障。

    杨廷和的总督府便设在宣府。

    有如此坚固的城池在,杨廷和只要坚守城池不出,鞑靼人是毫无办法的。

    便是当初土木堡之变,也先俘获了英宗皇帝以此为要挟,不也没有攻破宣府吗?

    但是天子在入秋后几次催促杨廷和,叫他择机而战。

    这让杨廷和愁苦不已。

    当今天子好大喜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在即位之初就要北巡,这在大明朝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虽然最后因为群臣的劝阻没有成行,但足以让群臣摸透天子的秉性。

    在天子看来,设立三镇总督的目的不是为了严防死守,而是将鞑靼人彻底赶到漠北去,让他们去吃沙子。

    但杨廷和却知道以明军现在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与鞑靼人野战。如果真的不顾一切的与其野战,多半又是一场惨败。

    眼下别说边军了,就是京军也退化了厉害。

    如果不拿出时间重新练兵,杨廷和真不敢想象几十年后大明朝的军队会变成什么模样。

    当然,他眼下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皇帝的命令。

    唉,一定是有奸佞在蛊惑天子啊!

    杨廷和背负双手在厅堂之中来回踱步,却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

    天子虽然没有下圣旨,但口谕一样是金科玉律。假如他继续奉行坚闭城门不出的策略,恐怕他这个总督就要当到头了。

    “部堂大人,末将有一策,或可解燃眉之急。”

    杨廷和抬头望去,见说话的是宣府总兵于韫便微微颌首道:“说说看吧。”

    在朝廷设立三镇总督前,宣府、大同、辽东三镇各自统领,最高长官就是总兵。

    于韫在宣府任总兵数年自然对鞑靼人的秉性摸得透彻。

    他冲杨廷和抱拳道:“启禀部堂大人,宣府大同一线长城破损严重,常有马贼在坍圮长城段穿行。”

    “那又如何?”

    杨廷和微微不快。

    如今他要担心的是如何对付鞑靼人,于韫扯这些没用的作甚。

    于韫嘿嘿一笑道:“这些马贼有数股,少至一二百人,多至五六百人。部堂大人只要派兵清剿,将这些贼人首级割下送到京师,一定会得到陛下嘉奖。”

    “胡闹!”

    听于韫说出了这么一番混账话,杨廷和直气的面色铁青。

    他把以为于总兵会提出一个什么绝妙办法,谁曾想却是斩杀马贼冒功这样的馊主意。

    “部堂大人息怒!”

    于韫心中暗暗叫苦。这杨总督到底是怎么想的,如今都火烧屁股了还在这装什么忠臣良将。

    “吾辈即为人臣,就当忠君之事。怎能动这些歪心思。于总兵,你以往不会也是用马贼首级冒功的吧?”

    “不不不,部堂大人误会了。这办法是末将刚刚想出的,以前绝没有用过。”

    于韫连连摆手,冷汗却是顺着后背淌了下去。当真是祸从口出啊,他真是脑袋被驴踢了才会对杨廷和说那一番话。

    杨廷和盯着于韫看了良久,这才吐出一口气来:“罢了,这样的话以后休要再提。不然莫怪本总督铁面无情,军法伺候。”

    吓得于韫连忙跪倒在地叩头道:“末将遵命。”

    在文官面前,武官本就没有什么地位和尊严。更不必说是总兵对总督这样的顶头上司了。

    如果杨廷和乐意,可以立刻命亲兵把于韫拖下去剥了裤子打军棍。

    “退下吧!”

    杨廷和一脸厌恶的瞥了于韫一眼,厉声道。

    吓得于总兵两腿一软,跌跌撞撞的退了出去。

    杨廷和面沉如水,心中思忖的是武将为何会堕落成这个样子。

    遥想当初大明建国之初,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