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177部分

寒门首辅-第177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所不能。以阳明兄的学识经,岂有不中道理。”

    “那便借谨修吉言了。”

    对科举之事,王守仁看的很开。但看的再开,还是希望能够中进士的。

    因为只有中了进士,才是对自己寒窗多年的认可。至于施政理想,还是要看机缘的。

    毕竟三年进士三百人,有几人能熬到部院大员,内阁大学士呢?

    王华沉声道:“谨修,老夫听说你想要奏请朝廷开海禁?”

    谢慎心道真是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他不过是和王守文闲聊时提了几句,就传到了王华这里。另外,王守文还真是一个大嘴巴。。。。。。

    “老大人所言不虚,晚生确有此意。”

    谢慎拱了拱手道。

    王华蹙眉问道:“可是如果开海禁,岂不是对百姓无法控制了。”

    谢慎暗翻白眼,心道王老大人怎么也是这一套。

    “据晚生了解,靠海谋生的百姓并不多。真正指望其赚钱的是浙商。”

    谢慎顿了顿道:“浙商不能下海,海贸不能成行他们就会另想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走私。他们组建大的船队将瓷器丝绸茶叶等物走私贩卖,偶尔还沿岸劫掠,实是扰民不已。”

    谢慎分析的头头是道,王华却是愣住。

    这种观点他从未听旁人提起过,不过现在从谢慎口中说出却是十分有道理。

    “谨修你继续说。”

    “如果开海禁,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经商自然不会再走私,对我大明是一件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大好事。不过。。。。。。”

    “不过什么?”

    王华蹙眉道。

    “不过如果朝廷开的港口不多,还不如不开。因为这样不但会限制海商的利益,还会产生垄断。”

    “垄断?何为垄断?”

    “垄断,简而言之就是一方占据行业绝大多数资源,所有事宜必经其手。”

    谢慎解释道。

    在原本史中,隆庆开海无疑是一个大事件。但这个大事件却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只开了月港一处港口。

    月港的位置并不算好,朝廷之所以选在这里不是为了有利于贸易而是为了抑制浙商为首的海商。

    要走正规渠道海贸就要向朝廷缴纳一大笔税银,加之只能从月港出海,浙商的运输成本也将大大增加。

    其实说白了就是朝廷不想让海商做大,依然用监视的眼光看待这个群体。

    这样的开海实则是隔靴搔痒,没有什么本质改变。

    故而谢慎才会说如果只开一处或者少处港口不如不开。

    当然港口也不能多开。

    大明朝是典型的小农自耕农经济,封闭性很强。

    如果突然打开一道大门,让外部东西涌入很可能造成经济崩溃。

    这应该才是朝廷迟迟不敢开海禁的原因。

    “一旦朝廷开设港口,所有事宜必须经过朝廷首肯,那些海商必定会处处掣肘。如果朝廷想要扶持一家,那家就必定会坐大,垄断也就不可避免了。”

    “那么依照谨修之见,应该开设几处港口呢?”

    王华显然也是来了性质,幽幽说道。

    “五处。五处是最合适的。福建开一处,浙省两处,南直一处,山东一处。”

    谢慎早就有腹稿,缓缓说道。

    “为何选在这五处?”

    谢慎顿了顿道:“福建,山东,浙省,南直基本涵盖了大明的海岸线。在这些地方各自设港方便海商贸易。晚生以为朝廷既然要开设港口,便应该以便于贸易为目的。而不是设置阻碍。”

    谢慎是一个穿越客,他自然明白贸易尤其是海贸能够给大明带来些什么。

    土豆,玉米就不必说了,可以解决小冰河以及灾年粮食不够吃的问题。还可以从佛郎机人那里引进燧发枪,火炮装备军队。

    明朝军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如果能够用这些装备京师三大营,进而推广全军,绝对是一件改变国运的大事。

    当然,各种糟粕也可能就此传入,这便需要官府出面加以梳理。

    “谨修这句话,愚兄赞同。”

    王守仁点了点头道:“贸易本身不可怕,只要有官府监管即可。”

    盐铁这种重要资源一直都牢牢把控在朝廷手中,开海禁后无非是增添一些物品监管而已,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

    “那如何控制监管呢?”

    王华又问道。

    “这个简单,朝廷可单独设一海经局,专门督察海商贸易。所有贸易货品必须在海经局报备,一旦查出虚报假报不但要严惩重罚,还要取消这一海商的贸易权。”

    “这海经局。。。。。。”

    “可隶属于巡抚衙门管辖。”

    王华还没说完,谢慎便抢先说道。

    在他看来,海经局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连贯完整性。

    其直接对巡抚负责,这样不会被县府衙门影响。

    大明的商税实在太低,但涨又不好涨。想要增收,海商这一块便可以动一动心思。

    海商不同于陆商,以前从没有过开海经验,故而商税也可以提一提。

    十税二,十税三都可以考虑。

    别看海商体量不如陆商,但经营的都是暴利商品,收上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据谢慎估计,开海后,海经局能够带给朝廷的两成税收增加。

    这对于国库常常告急的朝廷来说绝对意义重大。把此中关系讲明,弘治皇帝应该会点头。

    利益才是统治者最看重的东西。与之相比,什么祖宗之法都是狗屁。

    不然为什么隆庆皇帝能够开海?还不是为了限制浙商为代表的海商。

    “晚生希望与老大人一起上书,请陛下开海!”

    。。。。。。

    。。。。。。

    ps:推荐龙王大神的新书懒唐,熟悉的味道~(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七章 打开市场

    王华的胡须微微一颤,只道了一声好字。在他看来,海禁不是不能开,关键是开海之后如何运作。朝中早已就开海与否打的不可开交。但主张开海禁的一派多是嘴炮党,提不出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是空谈开海禁能够大幅增加朝廷税赋。

    但谢慎却是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

    “这件事老夫应下了。”

    谢慎闻言大喜。

    王华虽然官位不高,但却是天子的日讲师,对天子意志的影响不可小觑。

    有了王华这个助力,他再上书请求天子开海禁胜算便大了不少。

    “晚生多谢老大人。”

    王华推了推手道:“你不必谢我,老夫也是为天下苍生计。”

    又与王老大人闲聊了几句,谢慎便拱手告辞。

    。。。。。。

    。。。。。。

    谢慎回到府中时,小厮陈虎儿已经回来了。

    他顾不上喝茶便向谢慎禀报道:“启禀老爷,小的方才去打听了一番,现在京师主要的经营布行的有三家。一是陈家,一是李家,一是刘家。”

    他见谢慎不作声,便继续道:“这陈家经营的最久,大约占了京师布行四成的利,李家和刘家都是后来才经营布行生意的,约莫是各占三成。”

    听到这里,谢慎皱眉道:“照你这么说,这京师布匹生意都被这三大家族瓜分了?那这行岂不是水泼不进,铁板一块?”

    陈虎儿无奈道:“确实如此。除了这三家,也有零星的经营布匹的小铺子,但完全不够看。京师的王孙公子,达官显贵只要买布肯定是只买这三家的,断然不会去别家。”

    这就难办了。。。。。。

    就后世的商业法则而言,介入一个行业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兼并而不是什么创业。

    因为原有市场被细分,新人很难分到一杯羹。兼并既可以保留原有品牌的资源,又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几乎是唯一选择。

    这一点放在大明也同样适用。

    唯一不同的是,在后世你只要有足够的资本,多少能够兼并一些品牌,可在大明光有钱是不行的。

    不用猜都知道,这陈家、李家、刘家的背后有朝中要员持股,或者其本身就是这些要员的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兼并就会得罪人。

    谢慎现在不过是四品御史,在京师水这么深的地方品级实在不算高。若是得罪了哪位大佬,被人给穿小鞋怎么看都是得不偿失。

    可如果不兼并,要想进入这块市场很难啊。

    等等。。。。。。

    谢慎忽然眼前一亮。

    他通过推广棉花的海涂种植,控制了大部分棉布的原材料生产。

    如今不管是南直隶还是浙省,亦或是福建采用海涂种棉的超过九成。

    谢慎作为这一技术的发起者,自然拥有说一不二的特权。只要谢慎一句话,就可以终止给陈家、李家、刘家的棉花供应。

    也就是说,在这件事上谢慎实际是占据了主动权的。只要谢慎找来几家家主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相信是没有谈不下来的道理。

    想到这里,谢慎心情大好。

    “你且去打听一番这三家家主的身份,老爷我倒要去会一会。”

    “哎,好。”

    陈虎儿拍着胸脯应下。

    在他眼中,自家老爷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没有他算不到,做不好的事。

    谢慎点了点头便朝芊芊的屋子走去。

    徐芊芊这几日孕吐反应十分强烈,不管吃下什么都保管立时吐出来,人也跟着憔悴了不少。

    谢慎见了十分心疼,拍了拍爱妻的后背道:“怎么孕吐这么厉害,叫郎中看过了吗?”

    徐芊芊无奈笑道:“真是呆子,这种事情找郎中有什么用。”

    谢慎有些手足无措道:“那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你这样受苦吧。”

    徐芊芊叹道:“只要是女人,都要走这一遭,有什么法子呢。生儿育女,人伦大事,逃不开的。”

    谢慎顿了顿道:“这样,我马上叫人去买些梅子,你含着便不觉得恶心了。”

    徐芊芊惊讶道:“真的吗?”

    谢慎笑道:“自然是真的,这种事,为夫骗你作甚。”

    “嗯,多谢夫君。”

    芊芊垂下头去,轻声道。

    见妻子似有心事,谢慎皱眉道:“怎么,你我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徐芊芊摇了摇头道:“这件事夫君不知道最好。”

    谢慎又气又笑道:“快快说来,再不说我就要使出撒手锏了。”说完便要去挠徐芊芊痒痒。这可把芊芊吓坏了,连声道:“夫君饶命。妾身说还不行吗。”

    徐芊芊叹息一声道:“是这样的,我的弟弟徐伦担心后年的外察,他给我写信希望夫君可以在考绩上助力一二。”

    谢慎闻言面色大变:“为夫是风宪官,又不是吏部的主官,他找为夫有什么用。”

    却说徐贯育有二子一女。长子便是这徐伦,此子是弘治三年的进士,三甲进士的名次也只够外放个县令的。

    徐伦在福建、湖广放了两任,现在正在松江府华亭县任上。

    此时的华亭县不似嘉靖时,没有徐阶这尊大佛,但仍是十分繁华的所在。徐伦虽然没有太多的理政天赋,但也知道兴教化,督税赋。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松江虽盛产布帛,但多豪族大户,收税极为困难。

    加之前一段时间治理苏松水患,耗费了大量府县银两,徐伦面对一个极为尴尬的场面--县库亏空。

    虽然这个亏空不是他一人之责,换句话说是史遗留问题。

    可吏部考绩时才不会管这些,他们只会认为是徐伦能力不足。

    徐伦直是忧心不已,这才会想着写信向这个妹夫求助。

    “他该是不敢向父亲写信吧。”徐芊芊幽幽说道。徐贯治家严谨,绝不会替徐伦出头,反倒可能大骂徐伦一通。

    “可为夫是风宪官,要是替他奔走不等着被人戳嵴梁骨吗。”御史本就干的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事情,若是再让人弹劾以公谋私,绝对会沦为笑柄。

    。。。。。。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八章 朝野风波

    “嗯,夫君就当不知道好了。”

    徐芊芊十分懂事的说道。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谢慎顿了顿道:“改日我找以中说一说,看看他那里有没有办法。”

    谢丕好歹也是一司主事,还是有些话语权的。

    虽然这种事情最终还是侍郎、尚书拍板,但给出建议的却是这些五六品的职事官。

    妻兄有求,他这个妹夫若是完全置之不理也太没有人情味了。但绝不能由他亲自出面,这个度要掌握好,绝不能逾越。

    芊芊显然有些惊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