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晚唐 >

第510部分

晚唐-第510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人并不知道,居于东海之滨的登州能有如此的繁华景象,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就已经超越扬州,完全就是因为登州城已经成为了镇**的中心。

    在东面,围绕着登州,镇**已经悄无声息的打下了一大块地盘。

    淄青镇、镇国镇、安东大都护府、还有营州、平、蓟、檀诸州。

    环绕着渤海湾,镇**将诸州相连,已经拥有了十六州之地,据地千里,拥民五百万口。

    十六州分开来算不得什么,可组合在一起,在李璟的规化建设下,依靠着商贸之利,以及镇**的战争红利,这一大块地盘确实可谓日新月异。而做为整个镇**势力的中心,登州也因此以飞速的速度发展。

    登州不但成为镇**的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

    大量镇**的家眷都在登州,另外镇**开设的大量工坊,也多集中于此,再加上其它商人们在此开设的工坊,整个登州光是在工坊中做工的工人就多达近百万。依靠着登州港,镇**下十六州中产出的各种原料材料运到登州港,然后送入各个工坊之中,将之加工生产成各式各样的商品,然后又从港口运往各地。

    整个登州,仅各个军校、技校、以及普通学校的在校学生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这其中除了众多的童军外,还有大量学子从大唐各地慕名前来登州的书院和技校等学习。这些外来的学子数量逐年增加,眼下超过一万余人。而这一万余人带来的书僮,加一起又是大量人口。

    再加上各个学校请的老师、校工,以及他们的家眷,人口不断增多。

    登州的驻防镇**还有团结军、乡兵,就一直保持有两万士兵左右。

    还有登州港的大量仓库、货栈等,也有众多的商人。

    大量工人和商人以及学生、老师、士兵,使得登州的服务业也越发的兴隆起来。

    旅馆、饭馆、酒馆、妓馆、茶馆,等等,兴旺无比。

    而一座百万人的城市。每日所需要的各种粮食和生活物资等等也是需量极大。带动着登州周边的田地已经开始不种粮。而全都种上蔬菜,甚至养殖业也极为繁荣。

    一百万人的城市,新登州城每天都以看的见的速度在向外扩张。

    原来的老登州城,早已经被包围成了一座城中之城。就连新的登州城,也在扩建了三道城墙之后,终于修建新墙的速度赶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现在,新旧登州城合在一起,有了四道城墙。可在城墙之外,却还有无数的街道店铺。

    登州城的建设赶不上扩张的速度,镇**全力忙着在辽东辽西修路筑城,人力紧缺,李璟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对登州的新城墙建设。

    现在的登州,虽然有四道城墙,可依然有半数的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区在城墙的保护之外。

    登州城,也许是大唐唯一一座如此繁华,却又没有城墙保护的半开放城池了。

    在登州城的西面外围,虽然没有城墙。不过这里却修建了一座气势不凡的高大城门楼,登州百姓称之为凯旋门。凯旋门为登州西面进城必经之路。在城门左右修了一千步的城墙,镇**在此设关立卡,收税检查。

    从凯旋门开始,原本的黄泥沙土马路,就改成了宽达十丈的水泥马路干道,一直连接到东面的扬威门。

    这条让无数第一次见到后惊叹不止的平坦大道,使用的是磐石水泥厂生产的水泥修筑而成。用这种水泥修路,更快捷,同时也更平坦。登州的四轮马车在这样的路上行走,甚至感觉不到半点的颠簸。

    宽阔的东西干道两侧,栽种着一排排还显得稍瘦小的槐木行道树。在树木的后面,是两条两丈宽的行人道,行人道后,各种店铺如同雨后春笋般竖立两旁。

    这些房子与其它地方所见不同的是,清一色都是红砖水泥结构,高大,整齐。

    镇**上半年攻下辽西,并占有蓟、檀二州后,更多的商人前来。

    李让给李璟做的登州扩张计划中,就包括在登州的东南西北四面,新修建总计三千间商铺,以及四个大型居民住宅区,整个登州城将再次扩张一圈。

    一片商铺的叫卖声中,行人匆匆,但却十分有序。

    甚至街道中,还有不少人在指挥车马行人。只看了一会,崔芸卿便看出来,这里街道上行路都走左面,如此来往车辆便不会堵路。更加惊讶的还在于,车马都在中间的大路,而空手的行人则走两边树后的行人道。特别是,如此多的人流车马,大道上却十分干净,根本没有畜力的马粪。仔细看,才发现,那些街上的马驴尾巴下都挂着一个布兜,略一思索就明白过来,这应当就是专用兜粪的粪兜了。

    居然连这个都管理的如此好,崔芸卿一路不停的点头。

    虽然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但是以崔芸卿的聪明,很快就明白了这一切,都应当与门生李璟密切有关。

    他冲着宋温笑道:“老夫和文和也算是先后做过登州刺史,可今日再见登州之景象,我等真是自叹不如啊。季玉当初在沙门镇上时,就能把一个流放囚犯的小岛变成一座金山,早就知道,登州由他来治理,当不会错。却是没有想到,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啊。”

    宋温点了点头,“安东郡王战阵之上出类拔萃,这治理民政,更加让某佩服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就是不敢相信,这就是三年前某等离开的登州。天啊,简直就是完全变了一个样。”

    “文和,你看现在天色还早,我们不如在前面的酒楼里歇会。”

    宋温迟疑了一下,提醒道:“崔公,你这次回登州,安东郡王肯定会来迎接的。”

    崔芸卿挥了挥手,笑道:“季玉还在营州呢,况且我也没有把行程详情告诉他们。登州这边务实不务虚,我们也不必搞这些繁文缛节,等进了城安顿好,明日直接去帅府自报家门就行了。”

    宋温估计崔芸卿是想私下里对登州有个更仔细的了解,便也就笑笑不再说话。(未完待续……)

第640章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感谢支持月头,谢谢!)

    说话之间,已经到了一家叫醉仙居的酒楼前,立即有几个店小二迎了出来,满脸笑意殷勤的招呼着。

    崔芸卿一行都是高头大马加上豪华马车,加上诸多护卫家丁,队伍超过百人。见惯了世面的店小二也知道这是大主顾上门,当下便有年青的女侍者出来把马车里的家眷们请到楼上的雅间,又把一众家丁仆人请入楼下用餐。

    崔芸卿和宋温等诸将一起直上三楼,直接选了告窗的位置凭窗而坐。

    凭窗而坐,一面品偿着登州美酒,一面观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几人正说着到达登州安顿好家眷后,便要直接往营州而去。崔芸卿现在是朝廷任命的安东大都护府副大都护,从三品职。

    李璟攻下辽东半岛以及辽西后,安东大都护府转眼之间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势藩镇。李璟接任东大都护时,还只是个从二品的空头闲职。可现在,安东大都护府下拥有了十一州的地盘。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朝廷已经开始想要插手其中,不过李璟眼下威名正盛,一时间也不敢冒然插手。最后,朝廷把镇南军节度使崔芸卿从江西调到安东,虽然崔芸卿是李璟的老师,可朝廷也一下子把镇南军节帅的位置空出来一个。同时,还开始向安东插派官员。有了第一个,也就快会有第二个。

    安东大都护之下,有一副大都护,两副都护。崔芸卿从镇南军节帅调任安东副大都护。表面上看算是平调甚至是升任。但从一镇节帅到副大都护。却是暗降了。不过崔芸卿倒是愿意接受这个职位,回来给李璟做副手。

    而宋温等这些将领,这次前来,也是有见李璟势力渐强,准备找个牢固靠山,在东北建功立业的打算。

    正把酒交谈间,却听到有人抑扬顿挫的读着什么东西。二人倾耳相听,却不是说书人。而有人在读着什么文章,吕惠卿好奇心起,便吩咐家人撤去屏风,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的儒袍老者,手里拿着一张印满了字的纸,坐在一个小桌子旁,摇头晃脑的读着:“辽西新复,安东大都护府决定向辽西招募移民,凡愿往辽西移民之百姓,按每丁一百亩地分田。女减一半。未成丁之男女每口可得田二十亩”

    一干客人自顾自的吃着饭,轻声谈笑。早已经习以为常,视若无睹。也有人倾耳相听,细细思考,还有人则交头接耳,轻声评论着什么。

    有几个明显也是外来客商便高声问:“喂,你刚才说的那话是什么意思,去辽西就能一人分一百亩地,真有这样的好事,给俺们细细解说”

    那读书的老者应了一声,便开始细细解说,“不光是辽西,现在去辽东也是一样。凡是去的,大都护府按人分地,同时官府还帮忙建房,以及提供种子,租借牛马等。头一年,还免所有的税粮,租钱可欠三年而且免息”

    崔芸卿和宋温他们面面相觑,没想到李璟在辽西辽东已经搞的这么的大了,分田分地,还免费提供种子,又能租借耕牛挽马,还免一年的税等。有这样的好事,肯定会有很多中原百姓愿意前往辽东辽西了。

    不过,他对于那个读书的人却有些奇怪。

    宋温叫过一个小二,问道:“这位老者是酒楼门聘请的吗?”

    小二满脸堆笑回道:“这人便是读报人了,不但各个酒楼有,就是茶楼、青楼、饭馆里也有。”

    “读报人?”崔芸卿捋着胡须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虽然离开登州数年,但对于登州近来出了一种叫做报纸的东西也有所耳闻,据说登州的这报纸载各种时闻要事,甚至还能发表诗词文章,经文注释等等,很是红火。

    宋温见那个小二的样子,便知是想要好处,便直接取了一枚银币扔了过去。这一枚银币就相当于一百文钱,还是他在齐州时兑换来的。一百文钱在长安、洛阳等地,也就是一斤大米的钱。不过入了镇**的控制区后,这钱却是要值钱许多,一百文钱足能买二十斤米。

    小二看到如此豪爽的打赏,果然眼睛一亮,笑不迭的将银币放进口袋。见客人豪爽大方,又气势不凡,当下不敢轻慢,连忙细说道:“大官人一看就是外地刚来的,这读报人就是专门给客人读报纸的人。各家酒楼、饭馆、茶楼、青楼都有,一般都是酒楼出钱请的。现在客人们都喜欢这个,哪家要是没有这个,生意肯定就要差上许多。这些多是些老夫子,专门在酒楼、茶楼给人读报纸。客人们有不明白,他们就详加解说。客人们听着高兴了,也会赏几个钱,要说,这些人收入可高呢,比那俗讲说书唱词的还赚的多。”说到这里,小二满脸的羡慕,明显读报人的收入比他的薪水要高的多。

    崔德成在一旁听的有些不太明白,“报纸?是什么东西?”

    崔芸卿摇头叹了口气,“你平时也多关注下周边的事情,别整天只顾着酒气财色。”教训了下崔德成,他问小二道:“有这此专们的读报人,那报纸岂不是少了很多人买?”

    小二笑道:“哪里会,登州的读书人、官老爷们最多。有几个钱的,哪个不订个报纸,在登州,订有报纸那可是体面人家的表现。还有登州的各个衙门、学校、工坊、医院等等,都是直接订报的。听说咱们的这个日报每天能卖上好几万份,上次郡王率军大破契丹,收复辽西,当天印了十万份报纸,结果还一再加印,报业局的印刷厂都忙不过来。还请了好几家其它的印刷厂帮忙呢。最后据说卖出了二十万份报纸。我的个天老爷。咱们登州才百万人。居然卖了二十万份,可以想象这得有多红火。那天我老爹和街坊邻居,几乎就是一人买了一份。你说他们也不识字,花上五文钱买份报纸,自己也不认识,跟藏宝似的藏家里,不时拿来显摆显摆。”

    “我们酒楼这里,听报纸的其实很多人自己也订报。只不过没空读,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字自己看不了,只得来这里听着玩。你不知道,看报听报,这都是很有体面的事情。听说,登州城外乡下的那些地主们,家家都订报纸,还一订订好几份呢。”

    崔芸卿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光只平时每天能卖出好几万份报纸这个细节来看。如今的登州确实已经完全与自己当初主政的那个登州不同了。在如今天下各地武夫当国,文人被轻的风气之下。登州居然有如此文风,确实是一件让他十分欣慰的事情。

    崔德成见众人把这报纸说的这么神奇,当下打开钱袋,直接取了一枚金币塞给那个小二。笑呵呵的道:“麻烦你去帮我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