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三国之我是皇太子 >

第427部分

三国之我是皇太子-第427部分

小说: 三国之我是皇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这开篇读完,臣请陛下当众处斩安乐王,以正律法的时候。田丰忽然语气一转,朗读道:“安乐王为刘氏诸侯王,乃天子血亲。天子闻安乐王犯法,顾虑血亲之宜,迟疑不决。转而令孤决断。孤也曾迟疑,甚是惭愧。然迟疑间,有重臣上表晓以大义,议处斩安乐王。表文犹如当头喝棒,令孤清醒。有道是律法无情,岂可因为安乐王乃孤血亲,而徇私?清醒之下,下令处斩安乐王。此重臣正是南阳郡守,诸葛亮矣,为孤良臣,亦是孤良友。此臣不仅刚直果义,身处南阳,南阳大治,功效可书,特赐爵关内侯,令其入许都述职,另以重用。”

    最后一个字出口,田丰抬头看向了四周,却发现四周一片静悄悄的。

第八百零四章 大将军英明神武(1)

    第八百零四章大将军英明神武

    田丰叹了一口气,也难怪百姓们一时间愣住了。当今王上大将军刘冯才是决断之人,但却把功劳让给了诸葛亮,无限的拔高了诸葛亮在这件事中的作用。

    百姓们,不,怕是全天下的百姓都要重新认识诸葛亮了。此人乃是新孝廉制文武之中,文的第一,刚直行义。

    而作为武中的第一,徐庶也已经建立功业,拜将封侯,名震天下。而今这一位诸葛亮也将要随着王上大将军的推波助澜而名扬天下了。

    这对于进一步推行,肯定孝廉制的作用,有极大的好处,同样对于诸葛亮的各人威望来说,也是一大好处。

    不过,让田丰迟疑的却是,这一次即是壮大了诸葛亮登高上位的声势,同时也是把诸葛亮放在了炉火上烤。

    而今天下崩乱,刘氏诸侯王凋零,天子优厚诸侯王,以示刘氏一家和睦。而今安乐王事发,诸葛亮横空出世,硬生生的上表,请了刘冯斩杀了安乐王。

    虽然动手的乃是刘冯,但是天下人却会责怪诸葛亮。如那些被消了王号的的诸侯王,以及丢官罢爵的刘氏宗室,怕是要群起声讨。

    有道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诸葛亮的后续情况,让田丰想起了他自己在河北,一生刚强,忠心为上,然小人作祟,以至于下狱待死,若非王上大将军看重,怕早已经化作一撮黄土。

    小人作祟,群起攻之,暗箭难防。这等于是炉火,若是稍有不慎,诸葛亮必定化作焦炭。

    唯一让田丰稍安的乃是当今王上大将军英明神武,非是袁绍那等空有名声的草包,他会力挺诸葛亮,不至于陷诸葛亮不义。此乃大幸。

    就在田丰心中思索,这一次王上大将军把这份功劳,放在诸葛亮的头上,为诸葛亮造势的同时,百姓们忽然齐齐爆发出了一声怒吼。

    “王上大将军威武。”

    声震四野,热情无比,尽显百姓的爱戴之情。这一声怒吼,让田丰为之一愣,随即觉得费解,这王诏中不是写的很明白了吗?若非诸葛亮当头喝棒,而安乐王怕是要逃脱法律了。

    应当说,诸葛亮才是此事最大的功臣,这是王上大将军推波助澜的结果,为什么百姓们却呼起了王上大将军呢?

    这实在是没道理啊。田丰非常的费解。

    不仅是田丰,刘冯也觉得费解。闹市口虽然离皇宫较远,但因为百姓们群起激昂,声音毫无意外的传入了皇宫之中。

    在此前,刘冯在东宫的一处偏殿内看书,摒弃了众人,独子留在殿内。看似非常安静,不过内心并不平静。

    他一手为诸葛亮制造声势,使得徐庶,诸葛亮二人齐齐封侯,成为大汉名臣,为孝廉制的更加普及而开道。

    刘冯的心中自然是并不平静的,在等待着结果。忽然,宫外隐约的传来,“王上大将军威武。”的大吼声,这自然是让刘冯微微一愣。

    “来人。”刘冯想了想之后,喝令道。

第八百零四章 大将军英明神武(2)

    殿外,有董喜这一位内侍太监,在侍立。听到刘冯的喝令声,董喜立刻精神一振,走了进来,并行礼道:“大将军。”

    “孤听到了有人在喧哗,去看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刘冯下令道。

    “诺。”董喜应诺了一声,立刻转身去调查去了。

    “到底是何事?”刘冯仍然面有疑惑的,费解道。

    “哒哒哒。”

    不久后,一阵脚步声由远而近,只见董喜满头大汗的跑了进来。“启禀大将军,乃是田廷尉当众斩杀了安乐王刘匡后,宣读了王诏。百姓忽然口喊大将军威武。”

    “为何会如此?”刘冯闻言颇为诧异,他起身来到了殿外,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脸上的疑惑越发浓了。

    为什么,他应该是为诸葛亮造势的,为了让诸葛亮名动天下。但为什么反而是他被百姓呼声?真是让人费解。

    刘冯的做法没错,把诸葛亮推出去了,确实是让诸葛亮名震天下了。别看现在高呼的是王上大将军威武,但是诸葛亮这片绿叶必定是要跟着大红大紫的。

    而为什么百姓们会呼声王上大将军威武,而不是呼声诸葛亮呢?原因有很多,其一就是百姓们对诸葛亮不熟,虽然诸葛亮的这一次上表非常出彩,不过真的不熟。没有刘冯镇守许都,迎抗魏贼那般深入人心。

    其二,虽然刘冯推出了诸葛亮,把诸葛亮包装,为诸葛亮制造声势。但是最终下达处斩刘匡的人,却是刘冯。

    其三,推行了孝廉制的人也是刘冯,徐庶功业已立,封侯拜将。而今诸葛亮南阳大治,刚直行义,功效可书,赐关内侯。

    这一切一切,都有刘冯的影子。百姓自然高呼刘冯,而非是诸葛亮。

    刘冯正在疑惑,不过却阻挡不了百姓们的热情,无数百姓仍然是仰天大吼,甚至是一些士人都因此而热血沸腾。

    “做官当如诸葛孔明,名震天下,为大汉重臣。行将当如徐元直,以功业封侯,名垂千古。我辈当勉励之。”

    “正是,我决定立刻回乡去苦读,待小有所成,必定回到这许都,闯一闯这孝廉制。成为下一位诸葛孔明,徐元直。”

    “大丈夫立世正该如是,莫要学世家大族,靠恩萌做官,要凭自己本事。”

    “正该如此。”

    一堆堆的寒门士人,甚至是士族士人,都因为这一次的斩杀刘匡,所带动起来的气氛而热血沸腾,双目放光,心生向往。

    认为为臣为将,当如诸葛亮,徐庶,功业有成,名扬天下。

    徐庶,诸葛亮各自成了功业,功效可书,当真是士人的楷模。

    田丰仍然还是没想明白,为什么为诸葛亮造势,反而让王上大将军更加的深入人心了。不过他却也是没有忘记了正事。

    在愣了片刻后,田丰把宣读完毕的王诏,递给了一位衙役。这一卷王诏将会发往尚书台,再选出一位王使,发往南阳。

    诸葛亮入许都为官,列入重臣,已经一片坦途。

第八百零五章 雄主刘冯(1)

    第八百零五章雄主刘冯

    南阳郡,就是以前曹仁镇守过的地方,治所在宛城。这南阳郡以前还是荆州的治所,刘表做了荆州牧后,才把治所迁移去了襄阳。

    因此南阳本是大郡,宛城更是不可多得的繁华城池。只是后来袁术,张绣,曹仁先后占据南阳,兵战连连,以至于南阳郡整体残破,千里无人烟。

    诸葛亮到达了宛城之后,一边向荆州刺史孟建申请了一批百姓进驻南阳,而后清点人口,整治地方。

    今年南阳大治,是个大丰年。其中宛城作为南阳治所,更是有恢复了往昔那繁华城池的几分气势。

    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常。此刻,城中心的郡守府,前院内,气氛一派严肃。

    有一位官员身带节杖,宣读王上大将军刘冯的王诏,这正是这一次为了诸葛亮之事,南下的王使。诸葛亮已经一众的南阳官吏,行礼迎诏。

    “令其入许都述职,另以重用。”很快,王使宣读完了王诏。

    “臣拜谢。”诸葛亮无悲无喜,率领身后的一众官吏下拜道。

    “还请诸葛大人尽快安排好南阳政务,而后北上许都面见天子与王上大将军。”王使点了点头,把手中的王诏递给了诸葛亮,并叮嘱道。

    “多谢王使提点。”诸葛亮伸手接过了王诏,谢过道。

    “如此我就告辞了。”王使说道。

    “请。”诸葛亮伸手虚引,请了王使走出衙门。王使走后,一众官吏们顿时围拢了上来,纷纷恭贺道。

    “恭喜大人高升。”

    “大人这一次上表,名扬天下,今后仕途一片坦途,可喜可贺。”

    “尤其是深得大将军欣赏,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官吏们诚心道喜,这是因为诸葛亮能力出众,治理南阳,实在是让人心服啊。

    身处在一众官吏之中,享受着这一声声的恭贺,诸葛亮却是面色如常,很是礼貌的回应着官吏们的道贺。

    等官吏们散开之后,诸葛亮的脸上才露出了些许苦笑。

    “此大将军放我在炉上烤矣。”一般大臣的表文是不会公开的啊,更不会向天下人宣告。诸葛亮这么精明的人,又怎么会猜不出刘封的心思呢?虽然有些意外,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埋怨刘冯,盖因为诸葛亮也知道,这对汉室有利无害。

    只要孝廉制更加的普及,那么人才将会源源不断,大汉朝的天下,犹如万世不拔之基,当挺立无数年。

    如此一想,诸葛亮就心甘情愿的被刘冯当枪使了。

    这一日,诸葛亮交代下去了政务。次日一早,诸葛亮飘然向北,入许都述职。因为南阳郡因为诸葛亮而大治,百姓爱戴,依依不舍,不过却阻拦不了诸葛亮向北。

    南阳郡因此而少了一位名臣郡守,但是大汉朝却是多了一位名臣朝臣。

    诸葛亮北上了,同时孝廉制真正的行于天下。安乐王刘匡这个人,乃是蠢货,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蛀虫。在汉室刚刚中兴,并且要继续积攒威信的时候,他在封邑内横行不法,诛杀了一家满门六口人,损害了汉室的威信。

第八百零五章 雄主刘冯(2)

    他被杀实为报应,死有余辜。不过他的死却是为汉室带来了一抹春风。随着王诏的下达,随着诸葛亮的北上进入许都。

    新的孝廉制再一次出现在了天下士人的耳朵之中,并且这一次是真正的名震天下。

    为什么这么一说呢?因为上一次的孝廉制,在天下士人耳中,不过是刘冯的一次试验品,天下士人都知道刘冯是想要取代名门,豪门,大士族垄断官员的局面,以防备大权旁落,而制造出了新的孝廉制。

    但是为此得罪了天下大士族,遭受到了天下大士族的一致抵触。这从大汉朝而今的朝臣组成部分就可以看出来,几乎没有多少个大士族的官员。

    并且,不少人还在看刘冯的笑话。得士族而得天下,失士族而失天下。这是天下士族的自傲,也是实力的体现。而刘冯舍弃士族,而提拔寒门士人。

    这绝对是自毁长城的事情,所以引得天下不少人嘲笑。

    而上一次刘冯孝廉制所选出来的徐庶,刘巴,诸葛亮等人更是被天下人嘲笑,刘巴还算好的,徐庶为游侠,早年杀人犯法,乃是杀人犯。诸葛亮默默无名,在荆州耕种,被耻笑为山野村夫。

    这都是有心人理想的结果,而现实呢?是可怕的,一个响亮的巴掌。先是徐庶率众斩杀了朱灵,而后又是徐庶率众大败了张辽,张颌,以至于曹操二十万马步军痛失五万,因此而退兵东郡,成了受伤的野兽,需要慢慢的舔舐伤口才能恢复。

    徐庶因此而名震天下,拜将封侯。后有诸葛亮在南阳大治,并刚直行义,进谏刘冯斩杀安乐王刘匡以正律法。

    刘冯以赐爵关内侯,而肯定了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虽然名声还不如徐庶,但已经初现峥嵘,已经据有名臣气象了。

    徐庶绝不是肤浅的杀人犯,而诸葛亮更不是山野村夫。这两个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还是新的孝廉制选拔出来的。

    这就是肯定了天下人才并非完全出自士族,士族不是万能的,士族垄断官员是错误的。寒门士人照样能够顶起一片天空,照样能够执掌朝政,建立功业。

    这就是肯定了新孝廉制的威能,它存在的价值。而且,这一次的事情,威力不仅仅是如此。

    它所带来的最大威力,却是人才的心向汉室。寒门士人也出人才,但也因为出身寒门,难免会受到歧视,尤其是河北袁绍,更是以大士族为荣,寒门士人处境堪虞。

    而今刘冯证实了新的孝廉制的公信,并且让这些寒门士人亲眼看到了,徐庶,诸葛亮的崛起,通过考试,而不是因为有关系,后台,名声才能做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