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乾隆帝 >

第36部分

乾隆帝-第36部分

小说: 乾隆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京外官兵闲散,俱限一年内具呈。《清高宗实录》,卷164,32~33页。    
    乾隆关于汉军出旗的这一长篇大论,要点主要有四:1.旗人生计困难原因是困守京城,人口日众,又不能“别出营生”。2.汉军本系汉人,谋生较易。3.在清政权入关前就参加八旗的汉军,不必出旗。4.对汉军出旗一事,实行鼓励但不强迫的办法,以自愿为主。    
    一年之后,乾隆规定的期限已到,北京八旗汉军共有一千三百九十六人呈报愿改民籍,在这一千多人中,有二十几人系现职官员。乾隆令汉军出旗,本意是为解决汉军生计问题,尤其是闲散不当兵的汉军旗人,现任官员生活是不会有困难的,乾隆因此又将汉军旗人为民的规定作了限制。他说,汉军出旗为民,“原指未经出仕及微末之员而言,至于服官既久,世受国恩之人,在伊等本身及伊等子弟自不应呈请改籍,而朕亦不忍令其出旗”《清高宗实录》,卷189,16~17页。。乾隆作出具体规定,文官自同知(正五品)以上,武职守备以上,一律不必出旗为民。    
    十九年,乾隆下令各省驻防汉军办理出旗为民。驻防汉军出旗为民,与京旗自愿报名不同,多少带有强制性。他的目的是让他们出旗后,“将京城满洲派往,而京城满洲亦得稍为疏通矣”《清高宗实录》,卷459,17页。。以后,福州、广州、京口(今镇江市)、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等地的汉军陆续出旗为民,或转为绿旗士兵,京旗满洲生计得到一些缓和。


源源的战报荡平准噶尔:兴师致讨(1)

    乾隆帝晚年写了一篇《御制十全记》,把他经手的重大战争及其取得的胜利称为“十全武功”,他自己得意地标榜为“十全老人”。这些战争包括: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两次平定金川,一次平定台湾,攻打缅甸、安南各一次,两次攻打廓尔喀。《清高宗实录》,卷1414,9页。平定准噶尔被列为“十全武动”之首,这意味着对准部的战争发生较早,动用的力量较大,武功之盛突出。    
    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从康熙中叶始,噶尔丹崛起建立割据政权,强极一时,既兼有各部,又统一天山南北,远及青海、外蒙,经其继承者策妄阿喇布坦、噶尔丹策零,一再挑起战争。康熙、雍正两朝发兵,多次征讨,虽然打败了准噶尔军事的扩张,却不能消灭准噶尔政权。乾隆初政,与准噶尔部议和,从西北地区撤回清军,划阿尔泰山作为喀尔喀与准噶尔游牧分界线,赢得暂时和平。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贵族因争夺汗位,先后出现五次内讧,使乾隆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出现了转机。    
    噶尔丹策零去世后,争夺汗位的内讧首先在他的子女身上展开,并逐步扩大。噶尔丹策零生有一女三子。长女鄂兰巴雅尔。长子喇嘛达尔扎,十九岁。次子纳木扎尔,十三岁。幼子策妄达什,七岁。蒙古风俗重视嫡庶,喇嘛达尔扎虽年长,因系庶子,“次子那木扎尔以母贵嗣汗位”魏源:《圣武记》,卷4,《乾隆荡平准部记》。那木扎尔即“纳木札尔”。。    
    纳木扎尔囚禁鄂兰巴雅尔。纳木扎尔年轻,其姐鄂兰巴雅尔帮助处理政务,并对纳木扎尔多方约束。结果引起纳木扎尔的不满,说鄂兰巴雅尔“欲效俄罗斯自立为扣肯汗(即女皇)”,把她拘禁起来,还杀死了一些反对他的宰桑。    
    纳木扎尔囚禁其姐引起了部分贵族的不满,早就觊觎汗位的长子喇嘛达尔扎趁机与鄂兰巴雅尔的丈夫联合起来,杀死了纳木扎尔,推举喇嘛达尔扎继承汗位。喇嘛达尔扎为汗之后,受到贵族策零敦多卜家族的反对,他们企图拥立幼子策妄达什。但这个阴谋被发现,喇嘛达尔扎杀死策妄达什和达什达瓦,参与这一阴谋的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逃到了哈萨克。喇嘛达尔扎发兵三万进入哈萨克,务必捕获达瓦齐等以除后患。在这种危急形势下,阿睦尔撒纳被迫铤而走险,亲率精兵一千五百人,裹粮昼伏夜行,由闼勒奇山路突入伊犁,杀死喇嘛达尔扎,因自己系辉特部人,乃拥立达瓦齐为汗。这个达瓦齐本人昏庸无能,不久被贵族济噶尔打败,只是依靠阿睦尔撒纳的帮助才消灭了济噶尔。阿睦尔撒纳恃功自傲,不把达瓦齐放在眼里,达瓦齐也不甘心受人摆布,双方又在额尔齐斯河拉开战场,结果达瓦齐获得了胜利。    
    准噶尔部长期内讧致使其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艰难,迫使许多牧民逃离准噶尔部投降清朝,给乾隆用兵以推动。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达什达瓦被杀后,宰桑萨喇勒率上千户降清,清政府将降众安置在察哈尔地区游牧,编入蒙古正黄旗管辖。乾隆亲自召见萨喇勒了解准部内情,萨喇勒说:“今达尔扎妄自尊大,仿效汉习。每召对时,长跪请命,謦欬之下,死生以之。故故旧切齿,其危亡可立待也。”昭梿:《啸亭杂录》,卷4,《萨赖尔之叛》。此萨赖尔即“萨喇勒”。    
    十八年(1753年),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及车凌孟克率三千户降清。在此之时,不少大臣怕轻启边衅,主张拒降不纳。乾隆则认为降者有因:“达瓦齐与讷默库、济尔噶尔构兵不已,俱令车凌等相助。两家胜败既难预定,即幸而所从者胜,亦仍受其约束,不若归降大国,冀得安生。”乾隆主张受降,他下令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动用大批牲畜粮食送给三车凌降众,其中一次就赏给羊一万三千只,把他们安置在推河、拜达里克附近耕牧。次年五月,乾隆于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接见三车凌,封车凌为亲王,车凌乌巴什为郡王,车凌孟克、色布腾为贝勒,其他大小首领分别被封为贝子、公、台吉等,车凌带来的一百余名随员都被赏赐大批银两。乾隆同时还接见了达瓦齐派来索还三车凌降众的使者敦多克,从谈话中了解到准噶尔部“人心不一,甚属乖离”。乾隆因此下决心“明年由阿尔台、巴里坤两处进兵”《清高宗实录》,卷465,3页。。军机处拟定阿尔泰北路出兵三万,巴里坤西路出兵两万,其中动用八旗兵二万五千,蒙古兵一万五千,绿营兵一万,合计五万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月,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台吉班珠尔、杜尔伯特部台吉讷默库,共率兵五千、妇女人众两万人内附降清,清政府照例赏赐大批粮食牲畜接济。这年十一月,乾隆还打破清朝皇帝冬天留居北京的惯例,乘马三日,冒着严寒赶往避暑山庄,接见阿睦尔撒纳一行,封其为亲王,讷默库、班珠尔为郡王,其他首领分别为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官。乾隆接见阿睦尔撒纳时,以蒙古语问其内部变乱始末,并听取了阿睦尔撒纳、玛木特等人对进兵准噶尔的意见。清朝对准部用兵,历来都在秋高马肥之时,阿睦尔撒纳等人则认为春天更为合适,“欲乘彼马未肥,则不能遁”《清高宗实录》,卷449,10页。,认为这是有利时机,可一举成功。乾隆随即改变计划,定于明年二月两路进军。    
    阿睦尔撒纳带领两万人众降清,使准噶尔汗达瓦齐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由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乾隆因此改变以八旗兵为主力部队的打算。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因清政府在西北两路进兵,向乾隆报告说“闽省藤牌兵精悍灵活”,可派往前线使用。乾隆的回答是:“朕此次即满兵亦不多用,仍以新归顺之厄鲁特攻厄鲁特耳。”《清高宗实录》,卷477,26页。清军的部署正是在这一作战方针指导下进行的。    
    二十年(1755年)正月,乾隆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勒为定边右副将军。新归降的讷默库、班珠尔、车凌、车凌乌巴什等人为各路参赞大臣。二月,乾隆命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率参赞大臣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郡王品级青滚杂卜、内大臣玛木特、奉天将军阿兰泰由北路进征,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勒率参赞大臣郡王班珠尔、贝勒品级札拉丰阿、内大臣鄂容安由西路进征。两路军队同时进兵,因为领兵主将均为投降之人,乾隆因此没有按惯例举行祭告礼。《清高宗实录》,卷480,3页。


源源的战报荡平准噶尔:兴师致讨(2)

    西路进展顺利。萨喇勒率西路三千兵由巴里坤出兵后,三月向乾隆报告,沿途准噶尔人纷纷来降。阿巴噶斯旧宰桑德济特之弟及儿子对萨喇勒说:“我等为达瓦齐残害,愿率属效力。”布噜古特部首领巴拉也表示:“达瓦齐暴虐,日望天兵。今诺海奇等三十余台吉俱我属下,愿投诚。”特别是侍卫瑚宝招降了拥有重兵的噶勒藏多尔济大台吉,对消灭达瓦齐势力起了极大的作用。噶勒藏多尔济派人报告:“达瓦齐残虐,众心解体,我与彼势埒,不相侵犯。自篡夺台吉以来,我屡劝不从……去岁向我调兵我不发,今岁令我备兵一万,我不备。大兵过时,我属照常耕种。”《清高宗实录》,卷485,19页。乾隆得知噶勒藏多尔济投诚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振奋,当即命令把他御用的数珠、荷包等物赐给噶勒藏多尔济,宣布封其为绰啰斯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并期待清军尽早俘虏达瓦齐。    
    乾隆选择春天用兵,的确打了达瓦齐一个措手不及。二月,清军两路发兵时,达瓦齐一无所知,把主要精力用在征讨哈萨克上面。两个月后,阿睦尔撒纳报告乾隆说:“大军进剿,达瓦齐尚未闻知,现欲往哈萨克集兵数千于额贝诺尔地方。”《清高宗实录》,卷487,21页。直到五月初,清西、北两路大军会师于距伊犁仅三百里的博罗塔拉河,达瓦齐才从醉梦中醒来,慌忙率兵万余人退至伊犁西北格登山,阻山设营。五月十九日,清军在没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伊犁,“沿途厄鲁特、回子等牵羊携酒迎叩马前”。清军宣布此次进兵目的是惩办首恶达瓦齐,其余概不追问,当地准噶尔人“无不额手称庆,所在人众,耕牧如常,毫无惊惧”《清高宗实录》,卷489,9页。。    
    两路清军从伊犁固勒扎渡口越推墨尔里克岭直抵格登山,班第令侍卫阿玉锡率二十余骑兵侦察道路。阿玉锡发现准兵解体,即乘夜袭其营,达瓦齐不知虚实,率两千人逃走,余七千人皆投降清军。达瓦齐逃到南疆乌什城时,身边仅剩百余人。六月十三日,乌什城伯克霍吉斯慑于清朝的兵威,设计擒获达瓦齐及其子罗布扎等七十人,送给定北将军班第。至此,盘踞伊犁七八十年的准噶尔割据政权被彻底消灭了。在此次战役中,清军还擒获了雍正初逃到伊犁的青海和硕特头目罗卜藏丹津。


源源的战报荡平准噶尔:再次发兵平叛(1)

    正当乾隆帝为平定准噶尔庆祝、告祭太庙和行献俘礼时,西北边疆却又传来了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消息。定北将军班第奏报乾隆说:阿睦尔撒纳自入伊犁塔本集赛游牧以来,“惟知寻获被抢人口,攫取牲只。又妄自夸张,谓来归之众,俱系向伊投诚。及入伊犁,益无忌惮,纵属下人肆行抢夺,不行禁止。及得达瓦齐游牧所收牲只财物多方隐匿,驼马各千余,羊至二万余。又素性贪忍,凡有仇隙者任意杀害,众心怨恨,遂思拥众自卫,不愿撤兵”。清军占领伊犁后,考虑到当地蒙古牧民生计困难,为减少军粮供应,班第身边仅留察哈尔兵三百、喀尔喀兵二百驻伊犁河北尼楚衮处理善后。这就给阿睦尔撒纳造成可乘之机。他日夜与各宰桑头目私行往来,行踪诡秘,“凡有传行事件,并不用印信,仍仿达瓦齐私用小红钤记”,企图取代达瓦齐,充当厄鲁特四部总汗。令人遗憾的是,班第的上述报告没有受到重视,乾隆认为阿睦尔撒纳“不过希图肥己,亦不过过于苛求,倘若稍有知觉,转于事无益”。他告诫班第不用过甚其词,说他本人“再四详阅,仍系阿睦尔撒纳希图侥幸,贪得牲只什物耳”《清高宗实录》,卷491,14~16页。。一个月后,班第又奏报说,阿睦尔撒纳将御赐黄带、孔雀翎置而不用,而且还不把其投降清朝受封为亲王等事告诉厄鲁特人众,“但谓率满洲、蒙古兵来定准噶尔。又使其党流言不立阿逆为汗,终不得宁”昭梿:《啸亭杂录》,卷3,《西域用兵始末》。。阿睦尔撒纳与其同党纳噶察、阿巴噶斯、察哈什等人,日夜密谋叛乱,并煽动准噶尔各处游牧,不遵从班第等人的约束,还请求科尔沁亲王、额驸色布腾巴勒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