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乾隆帝 >

第29部分

乾隆帝-第29部分

小说: 乾隆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三千人外,每到一站,地方官要带领兵丁前来接驾,当地百姓要跪在道旁欢迎,还有外府外县各乡各镇前来观光的百姓,“不下数十万人”。尤其是沿途经由的大城市,因南巡突然增加许多倍临时户口,都必须保证供应。清政府在南巡之前,先截留江浙两省漕粮几十万石保证地方粮食充足,又命各省铸币局增铸铜钱数万串,备买卖货物兑换使用。为避免物价上涨,沿途地方官预备大量米面蔬菜柴炭等物,于巡幸队伍驻营地一里之外,设立买卖街。水路则于清江浦、扬州、镇江、苏州、嘉兴、杭州等城预先装船运去大量物资,“可为数日之需”。各地方除此之外,还要备办大量黑豆草料,供马骡吃得骠肥体壮,以供乘用。    
    每次南巡还要调发大量民夫役力。跸路经行之处,要修整道路,御道标准是帮宽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尺,均要求坚实、平整。不仅如此,凡是石桥石板,都要用黄土铺垫,所经道路,一律泼清水去尘土。水路河道狭窄之处要加宽,障碍要拆除,必要时甚至拆桥让路。乾隆乘坐的御舟共用纤夫三千六百名,分为三班,一律穿戴整齐的农帽。途中供休息的尖营、茶棚、凉棚、替换下来的马匹等项,都要大量民夫备办看管。这一切工程本来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骚扰,然而,各地方官仍不得不说“沿途修做道路营盘有必须藉用民力之处,乡民皆荷锄举锸踊跃赴工”《南巡盛典》,卷90,14页。。    
    南巡所耗费的财力物力,其数目是难以统计的。十五年(1750年)五月,初次南巡尚在准备之中,河南道御史钱琦上奏揭发江南总督黄廷桂预先授意知县,“令铺设备极华靡,器用备极精致,多者用至千余金,少亦五六百金,且有随从员役任意勒索,该督复差员往查,惟恐稍有简略”《清高宗实录》,卷365,9页。。乾隆接到钱琦的奏折,心中偏袒黄廷桂,认为钱琦所奏之事,“言之不免过当”,极有可能是以办差为苦之人,“或散布流言,张大其事”,表明乾隆暗中希望把南巡搞得场面热烈。而据当时人记载,黄廷桂严催督急,州县奉行不善,科派地方绅富各人承办,弄得人心惶惶。刑部员外郎蒋楫,家住苏州,“乃独力捐办(苏州地方)御跸临幸大路,计费白金三十余万两,亲自督工,昼夜不倦”钱泳:《履园丛话》,卷1,《独力指办御道》。。仅苏州府修御路即用银三十万两,来回五千八百里路程需用多少银两,其修筑行宫、征用马匹车辆船只、各省预备饭食菜蔬又要花去多少白银,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惊人数字。    
    每次南巡,表面上都是江浙百姓一再吁请之后成行的。二十八年十二月,两江总督尹继善就曾代表民意邀请乾隆南巡。尹继善是个官场老手,自然把理由说得冠冕堂皇,“以河防重大,屡邀銮辂,亲临阅视,指授机宜。凡在前人筹议之所未固,臣等经营之所未及,悉荷宸衷裁制,睿训精详。故连年以来淮、黄安澜,泽国均安袵席,滨水沮洳之地皆成沃壤膏腴,岁庆丰登,群资利赖。无论黄童白叟,佥谓圣主勤民无逸,到处蒙庥,倘逢御辇频来,更多锡福。臣等备员江省,博采舆情,当此年丰人乐之时,益深就日瞻云之愿”《南巡盛典》,卷95,1~2页。。在他看来,江南地区河防很重要,皇上亲临指示,把我们没发现的问题全想到了,所以黄河淮河水患去掉,沿河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于是男女老少全说皇上来的次数越多,带给我们的幸福就越多,我们像盼太阳那样盼着皇上的到来。乾隆一听,他有这么大的威力,当然非前去指示一番不可了。    
    南巡的数次路线大同小异,试以第四次南巡为例,略窥全貌。三十年正月十六日,乾隆第四次南巡江浙开始。他奉皇太后从北京起程。出发之前宣布将江苏、安徽两省二十五至二十八年因受灾未完地丁河驿、漕粮、借筑堤堰等银两共一百四十三万余两,籽种口粮十一万三千余石全部豁免。浙江一省相对赋轻税少,也豁免积欠地丁银两十三万余两,借谷一万三千七百余石。起程之后乾隆又宣布经过直隶山东地方,“本年应征地丁钱粮,俱著加恩蠲免十分之三”,两省办差文武官员受罚俸降级处分者准其开复,无处分者各加一级。同时还宣布赏给直隶、山东各银两万两,作为新建行宫费用。行至山东德州府时,乾隆赏给前来接驾献诗者焦汝翰等八人各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二个。


秋狝和巡谒效法康熙南巡:准备及巡行路线(2)

    二月初八,乾隆由山东入江苏境,在顺河集减去部分扈驾兵丁和随行大部分车辆,然后由徐家渡过黄河。乾隆在黄淮交汇的清口巡查河务,从此开始乘船沿运河行驶,这次乾隆和后妃使用的御舟为安福舻一艘、翔风艇一、沙飞船二、湖船二、扑拉船一、乌图里船二,共计九艘。船队由京口渡过长江,二月二十五日,乾隆驻跸苏州府,赏给六班拉纤河兵(每班600人)各一月钱粮。乾隆在苏州游览各处园林,又陆行至灵岩山游玩,前后八天。    
    闰二月初三,乾隆由苏州出发,继续沿运河前行。至嘉兴石门镇后,乾隆舍舟乘马前往海宁阅视海塘,而后重新乘船,初七日到达终点杭州。乾隆在杭州登观潮楼检阅福建水师,游览西湖美景,题诗作赋,好不快活,竟一住十二天。    
    闰二月十九,乾隆奉皇太后回銮。二月二十三日至苏州府,乾隆十分喜爱苏州的风光,又游玩六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乾隆至镇江后,两次奉太后渡江,游览长江中的名胜金山和焦山。三月初三,乾隆从长江登陆至江宁府(今南京市)驻跸,并亲诣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奠酒致祭,参观织造机房。三月初十,乾隆离开江宁,由七里港奉太后渡过长江,然后照旧由江淮运河回返。三月十九日至黄、淮、运三河交界的清口,乾隆查看洪泽湖高堰大坝后渡过黄河。平时至顺河集后,乾隆就舍舟登陆了,但此次仍然同皇太后一道乘船,由济宁、临清至德州。四月十三日,乾隆由德州上陆,皇太后则由水路回京。四月二十一日,乾隆先到北京,皇太后则于四月二十五日回至北京。    
    此次南巡从正月十六日出发,至四月二十五日太后返京,共计四月有余(其中二月为闰月),总数一百二十八天,为六次南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乾隆南巡日期及经过地方、活动,均据《清高宗实录》,卷727~735。


秋狝和巡谒效法康熙南巡:巡视河工海塘(1)

    当年康熙帝南巡,主要是治河,所以人们常称“康熙南巡治河”。乾隆帝南巡时,河患仍然存在,虽然他把自己的南巡说成是效法康熙,但在以治河为主的目的上,显然不能和康熙帝同日而语。不过也不可把乾隆帝的南巡均视为纵情山水,全在娱乐,其巡察河工、兴修海塘等事迹亦不可泯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她哺育了中华儿女,使之以勤劳智慧挺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滔滔黄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奔驰在中原大地,在生产力低下和统治者无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时代,她给沿河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夏、商、周、秦、两汉均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长安、洛阳、汴梁(开封)是历史悠久的文明都城。但由于过量的砍伐森林,使黄河上、中游植被恶化,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流入黄河,而自潼关至郑州河床坡度下降达八百米之多,泥沙淤积,黄河逐渐变成了“悬河”,下游经常决口。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由阳武经延津、封丘入山东,然后由泗水取道淮河入海,黄河夺淮后泥沙淤积,造成黄、淮、运三河交界的淮安地区连年水灾不断,既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难以数计的损失,也威胁着东南粮食的北运。清初,黄河几乎年年决口,康熙继位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清圣祖实录》,卷154,10页。。康熙六次南巡,与治理黄河、畅通漕运有密切关系,后人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为生产水平所限,黄河水灾仍未能根除。至乾隆元年,黄水大涨,在河南砀山决口,堤多冲塌,潘家道口平地水深三五尺;三年秋天,黄水大涨倒灌运河,造成运河严重淤塞;七年,黄河在丰县决口;十年,黄河在阜宁县决口,并且淮黄并涨,沿河州县全被淹没;十六年,黄河又在阳武决口。这一切,使乾隆感到只有亲自前往巡视,才能拿出彻底解决办法。    
    定洪泽湖五坝水志。“清口为黄淮交汇,河防第一要区。”淮河上流各支河俱汇入洪泽湖,然后出清口与黄河交汇于今江苏淮阴市西部地区。清政府费数十年经营,沿洪泽湖筑成高堰大坝,又有天然坝之修,“天然坝乃其尾闾,伏秋盛涨,辄开此坝泄水,而下游诸州县胥被其患”。天然坝就是泄洪坝,清河道总督为保证高堰大坝的安全,避免洪泽湖水冲垮黄运两河大堤,每当洪泽湖水盛涨时,就开坝放水,保护运道。十六年,乾隆首次南巡时,因上午开坝放水,下游百姓被淹,“经过淮安,见城北一带,内外皆水”《清高宗实录》,卷382,16页。。乾隆亲自到高堰大堤及天然坝查看后,质问河臣:“夫设堤以卫民也!堤设而民仍被其灾,设之何用?若第为掣流缓涨,自保上游抢险各工,而邻国为壑,田庐淹没,勿复顾惜,此岂国家建立石堤,保护生灵本意耶?”清政府原建泄水天然坝三座,乾隆命令增加二座,即后来有名的仁、义、礼、智、信五坝,以前滚坝曾过水三尺五寸而未开坝放水,乾隆令以此为准,“天然坝断不可开”,命勒石为志,如果原来三座坝已过水三尺五寸时,才可以开后筑两坝,以减少湖水。《清高宗实录》,卷386,11~15页。    
    山东、河南、安徽三省河道的综合治理。乾隆二十年前后,黄河屡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决口,虽然堵塞决口,但仍留下大面积积水。乾隆于二十二年再次南巡时,“宿迁一带贫民甚多”,见到水灾如此严重,他表示:“朕巡省所至,首在勤民,而河湖要工,所关尤钜,一切应濬应筑,奏牍批答,自不如亲临相度,得以随处指示也”《清高宗实录》,卷532,10页。,决定回程改变路线,前赴徐州实地考察。四月初,乾隆赴徐州,“所过桃源、宿迁、邳州、睢宁诸州县,鹑衣鹄面,相望于道,而徐属尤甚,朕心为之惄然增戚”《清高宗实录》,卷536,5页。。亲眼目睹水灾给百姓造成的悲惨情形,当即决定,对灾区的赈济粮加发到五月份,将徐、淮、海三府所属州县积年借欠口粮籽种,不分新旧一律豁免。乾隆说,水灾如此惨重,地方官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叫督抚甄别州县任职情况,该留任的留任,该调走的调走,“一二年后,朕将亲临考察,若仍入其疆而田野不治,则非守令之罪,将督抚是问矣”。乾隆经过与有关人员详细研究,感到光靠河道总督所辖官员,难于迅速完工,“所有应疏应筑事宜同时并举”。于是决定,尚书刘统勋率道员王鸿勋、钱度专管徐州一带黄河大坝加高培厚一事;侍郎梦麟率道员吴嗣爵、同知李宏专管六塘河以及沂、沐诸水下游形成的大面积积水;由江南副总河嵇璜率何煟专管疏浚各水入江入海河道;吏部侍郎裘曰修专管山东、河南、安徽积水宣泄。分工完毕之后,乾隆又告诫各官务必配合紧密,和衷共济,“盖治水非他政务可比,必卓识远虑,明于全局又不执己见,广咨博采,而能应机决策”《清高宗实录》,卷536,8页。。二十三年,各工皆如期完成。    
    确立清口水志。清口位于黄、淮交汇之处,黄河泥沙混浊,清历届河道总督为解决黄河下游水道淤塞问题,在清口两侧筑束水坝冲击黄河泥沙,这就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创造的“束水攻沙”、“以清敌黄”之法,即利用洪泽湖所出清水冲刷黄河河淤,保证下游河道通畅。乾隆二十七年三巡江浙时,发现河臣嫌筑坝费工费力,每当洪泽湖盛涨时,即全靠天然五坝往下河地区减水,乾隆乃亲自确立清口束水坝拆宽办法,以高堰五坝高于水面七尺以上,清口口门宽三十丈为基准,如果洪泽湖水再涨一尺,则清口束水坝拆宽十丈,“水递长,口递宽,以此为率”,秋汛结束后重新镶筑清口束水坝如前。自乾隆确定清口水志后,“河臣恪守此法,数十年来下河免受水患,田庐并资保护”。《清高宗御制文二集》,卷14,《南巡记》注。    
    改土堤为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