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乾隆帝 >

第16部分

乾隆帝-第16部分

小说: 乾隆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浙江海塘,掌握第一手资料。第四,慎选治河人才。清代选官基本是通过科举,这不仅使工程技术人员奇缺,而且脱离实际,“通晓河务人员,甚为难得”。乾隆注意发现和培养治水人才,他听说河南布政使朱定元曾担任南河厅员和浙江海防兵备道,对河防有一定研究,就传谕给朱定元,要他仍然“将疏濬保护之法,加意讲求,以备将来之任使”。浙江按察使完颜伟担任海防道员,熟悉浙江海塘事务,建尖山海塘有功劳,乾隆就提升他做江南河道总督。《清高宗实录》,卷105,4~5页。他还要求道、府官员在引见时,如果担任过河员或者熟悉治水者,都可在履历中声明,以便优先使用。    
    乾隆帝关注水利事业之勤,兴修水利工程之多,动用人力物力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仅以乾隆二十年之内治理江河的事迹为例,可略窥其一斑。    
    1.黄、淮、运综合工程。清朝水灾发生最频繁、最集中的是洪泽湖附近地区。自宋朝决口改道后,黄河经常流徙不定,后逐渐经淮河下游入海。黄河自身携带的大量泥沙堵塞淮河下游,使淮水滞积成洪泽湖,并改道南去,辗转入长江。淮水出洪泽湖后与黄河、大运河交汇于今江苏省淮阴市杨村地区。淮河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洪泽湖以上支流有七十二条,每至夏季,入淮之水咸集洪泽湖中,下游不畅则上游壅塞,湖水泛滥四出,甚至冲毁黄河与运河大堤。“由是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施工之勤,糜帑之巨,人民田庐之频岁受灾,未有甚于此者。”《清史稿?河渠二》,卷127。康熙朝水利专家靳辅等沿用明潘季驯创立的“束水攻沙”之法,利用出洪泽湖之清水冲刷黄河河淤,取得一时效果。但问题是淮水强可冲河淤,过大又会冲垮运河大堤,淮水弱运河因之水少,黄河又有倒灌之害。至乾隆即位,仍有问题,所以再次从治淤、济运出发,对黄、淮、运河进行综合治理。    
    (1)毛城铺引河工程。乾隆元年,新任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为解决河南永城、江苏萧县一带水患,提出举行毛城铺引河工程。康熙年间,河督靳辅曾在黄河南岸砀山县毛城铺地方修建一座减水坝,又凿洪沟、巴河两河。每当黄河水盛,可开闸放水,但年代久远,河道早已淤塞。高斌等“因毛城铺以下河身淤阻,量加挑浚,使水有所归”。分洪之水经洪沟、巴河两河,辗转入洪泽湖,可以助清刷黄,这项工程可谓一举两得。然而,挑挖河道难免占用部分农田,淮、扬一带地主豪绅纷纷反对,他们鼓动在北京做御史的夏之芳上疏阻挠,说什么“毛城铺引河一开,则高堰危,淮、扬运道民生可虑”。乾隆被闷在鼓里,不明真相,屡次批评高斌,叫他不要固执己见,因此迟迟不得开工。二年三月,高斌亲自入京,乾隆因此召集王、大臣加上夏之芳一起讨论。高斌指出,毛城铺减下之水“纡回曲折六百余里,经徐、萧、睢、宿、灵、虹诸州县,有杨疃等五湖为之停蓄。入湖时即已澄清,无挟沙入湖之患,亦无湖不能容之虑”《清史稿?高斌传》,卷310。。高斌的话证明根本不存在什么妨害运道民生的问题。夏之芳本来是受淮扬地主豪绅指使,本人没有亲临现场,因此在辩论中闪烁其词,毫无定见。这时,御史甄之璜、钟衡又站出来说,“毛城铺开河,淮、扬百万之众,忧虑惶恐”,致使直隶雨泽愆期等无稽之谈,企图阻止工程动工。至此,乾隆识别了夏之芳等人的真实用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甄之璜、钟衡既不懂水利工程,又非淮、扬本籍之人,“明系受人指使,为先入之言,挟党营私”,况且直隶缺雨,千里之外淮、扬地方有何关系。对此等卑鄙小人,乾隆当然不会客气,他将钟衡与甄之璜革职,夏之芳交部察议。《清高宗实录》,卷40,15~19页。高斌的建议被采纳之后,仅用一年时间,引河工程就完成了。    
    (2)大挑淮、扬运河,置新运口。由于淮水弱不敌黄,致使黄水入运,大量泥沙沉入河底,淮安至扬州段运河,自清口(指洪泽湖水入运河处)至瓜洲三百里,泥沙淤塞。乾隆二年冬,清政府发动该地民夫数十万,疏浚淮扬运河。雇佣人工夫役多系灾民,而挑挖河道,不得行船,为保证物资供应,使工程顺利进展,乾隆帝特命淮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将淮安大关并沿河口岸经过之客贩食米豆麦杂粮,以及烧炭苇柴等物,悉免稽查,不必纳税”《清高宗实录》,卷54,12页。。以此办法鼓励商人赴工地贩卖物资。为使广大民夫吃饱饭,运来大批粮食,低于市价出售,后来又“格外施恩”,命令每升由价钱七文减为五文,每石仅以六钱银出售,并将扬州仓存十二万石全部运往治河工地。在这种情况下,民夫加紧施工,仅两个多月挑挖完成。    
    在疏浚淮、扬运河时,高斌为解决黄河倒灌问题,将运口向上游移七十余丈,以增强洪泽湖水敌黄能力。三年冬,高斌向乾隆报告:“十月初十以后,黄水渐次平退,洪湖清水畅流入运。运河新淤浮沙,一见清水,随流洗刷。现在清水较常年此时大五尺有余,蓄长充裕,洗刷浮淤,甚为得力。可无浅涩之虞。”乾隆极为高兴。《清高宗实录》,卷80,20~21页。    
    (3)疏通淮水入江之道。淮水七十二条支流汇集洪泽湖,为保护下游里下河地区,清代在洪泽湖东面筑成高堰石堤,十分坚固,然黄淮盛涨之时,为保护洪泽湖大坝,不得不开坝放水。六年,高斌提出疏通淮水入江之道以减水势,“开濬石羊沟旧河直达于江,筑滚坝四十丈,并开通芒稻闸下之董家油房、白塔河之孔家涵三处河流,增建滚坝,使淮水畅流无阻”《清史稿?河渠三》,卷128。。是年六月伏汛之时,总河高斌、副总河完颜伟报告说,“洪泽湖水势平缓,黄河安流顺轨,南北两岸工程巩固”。黄、淮、运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居安思危养民之道:兴修水利(2)

    2.金沙江工程。金沙江指云南到四川一段长江,江水湍急,险滩密布,自古不通舟楫。云南铜产量乾隆初已达每年八九百万斤,全凭陆路运输。乾隆二年,鄂尔泰首倡开凿金沙江水路,乾隆帝因铜运困难,表示赞成,“期于一劳永逸,降旨交办,令勿畏难中阻”《清高宗实录》,卷339,34页。。批准大量经费,用重金招募工匠,铁、木、石匠每天给银一钱二分,小工一钱,另外每天给粮一升,工匠每人月饷计银三两六钱。清朝绿营骑兵每月俸饷才发银二两,步兵仅一两五钱。如此优厚的待遇保证了工匠们的积极性。为保证安全起见,施工一般只能在春天枯水季节进行,施工过程所遇艰难困苦,超出人们的想象。凡遇最险之滩,采取筑坝逼水办法,将滩石用火焚烧后,用铁锤凿碎,然后撤坝为航路,以逐中流之险;次险之滩则将水面和水底阻碍行船巨石凿去,又自乾隆八年起,在两岸绝壁上开凿纤路,工匠们在悬崖峭壁的石头缝中插木搭架,然后用藤条缠在腰上,把自己悬在空中铲凿,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两岸共凿出纤路一万多丈,不知有多少人因此丧生。在云南总督张允随的主持下,历时二年多,耗银十余万,云南至四川一千三百余里航路凿通。乾隆十年告成,张允随奏报:“现在川省商船赴金沙江贸易者约三百多号,即雇募此项船只,装运京铜,除经过上游之滥田坝、小溜简及下游之沙河、象鼻、大汉漕等滩,分半盘剥,余皆原载直行,毫无阻滞。”得旨:“所奏俱悉,亦赖卿担任实心,而且条理井然,故得成功也。”《清高宗实录》,卷241,28页。金沙江通航后,水路运铜可省费十分之三,四川粮米和食盐等物资溯流而上,密切了两地的经济交流。    
    3.浙江海塘工程。浙江沿海地区,钱塘江水顺流而下,海潮逆江而上,淹没大片农田。唐、宋以来筑有土塘,康熙时海宁一带土塘常被海潮冲溃,雍正时改土塘为石塘,但监修官员偷工减料,工程窳败。雍正十三年九月,杭州副都统隆升报告,海塘绵亘百余里,除大学士朱轼所修五百丈至今稳固外,“其他坍卸之处水落石出,始见以前石料狭薄碎小桩木违式,通塘比比皆然”《清高宗实录》,卷2,39~40页;卷77,11~12页。。乾隆因“浙江海塘工程,为杭、嘉、湖、苏、松、常、镇七郡生民之保障”《清高宗实录》,卷2,39~40页;卷77,11~12页。,特命大学士嵇曾筠专门负责修筑海塘。嵇曾筠请于仁和、海宁等处建鱼鳞大石塘六千余丈,从海宁浦儿兜至尖山头建鱼鳞大石塘五千九百余丈。其修筑方法是“密签长桩,平铺巨石,以米汁灰浆扣以铁钉铁锅”,工程质量极其坚固。嵇曾筠去世后,浙江巡抚卢焯、常安督修。八年,海宁县鱼鳞石塘告成。自雍正八年动工至是年工竣,共用银二百三十万两。《清史稿?嵇曾筠传》,卷310;《清高宗实录》,卷41,35~36页。    
    4.直省水利工程。乾隆继位时,各省地方水利设施大多失修,“圩岸不无坍颓,泥沙不无淤积”。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与其岁久溢渠,事难费倍,不若逐年疏葺,事易费省”,要求各省督抚讲求水利之法,“著各管理水利河务及滨河州县,各于所属境内相视河流浅阻,每岁农隙,募夫挑挖,定为章程,逐年举行”《清朝文献通考》,卷7,《田赋七?水利》。。各省督抚遵照乾隆帝的旨意,闻风而动,筹款修堤筑坝,于兴修水利颇为用力。如:    
    (1)江南水利。乾隆元年,两广总督鄂弥达奏请将广州和肇庆的原筑土坝改为石坝,以保护坝下民田,得到批准。同年,江南部分地区发水,淮阳被淹,乾隆下令修濬宿迁、桃源、清河、安东及高邮、宝应各水道。两江总督那苏图和江苏署理巡抚许容遵旨前往淮阳地方调查后回奏:“沿河一带边土较高,兴、泰、宝、盐等处地方低洼,形如釜底,必须测量地势随宜办理,如蒙简差在京熟谙水利工程大员,相度董率方为有济。”三年,乾隆特派大理寺卿汪漋总办江南水利工程,次年,又因水利工程重大,增派通政使德尔敏同往江南。淮扬里下河地区共有九州县,地界江淮濒河临海,既有鱼盐之利而又频遭水患。汪漋等人在当地详细查勘,发现其主要水害为开放高邮三坝及海水倒灌两问题。高邮三坝之设因上游洪泽湖天然二坝泄洪,自雍正朝洪泽湖东筑成高堰大石坝后,清政府已决定天然坝坚闭不开,为此他“请将高邮三坝及昭关坝、子婴坝平撤,以期永除水患,更添闸三座以溉田亩,上源无骤涨之水,下游自无泛滥之虞”。对海水倒灌问题,他提出在天妃口重新建闸,将范公堤内之闸移建于串场河之外口,“其余有墙石底石损坏者,有闸板朽腐者,俱应修葺,以时启闭,则碱水之患亦除矣”。除了堵住外来之水,还要疏导本地之水,汪漋提出挖挑淮扬地区南流入长江和东流入海各河,计有盐城属东塘河,阜宁属之清沟河、苏家嘴河,山阳属泾河、市河,宝应属子婴闸河,兴化属北官河、溪河、白涂河、梓新河、兴盐界河,泰州属小纪、宗村、蚌沿三河,以上为东流入海各河;扬州以北湾头河、董家沟芒稻河、扬州城东沙坝闸河,以上为南流入江各河。上述河道“皆灌溉所资,盐船经行之路,今俱淤垫浅阻”。汪漋的请求得到批准后,以上各条河道均得改善,在施工时,又将挑挖出的淤土在各河两岸数丈之外堆成圩岸,“岁旱则引以灌田,水大则听其堵闭”《清朝文献通考》,卷7,考4918页,《田赋七?水利》。,使苏北地区的水利事业大为改观。历时三年,始完成全部工程。    
    (2)甘肃水利。乾隆三年(1738年),川陕总督查郎阿因瓜州地多水少,疏勒河水不敷灌溉,经调查发现瓜州之北蘑菇沟、西部柳条沟两河水渠水源充足,遂在两河之间拦腰建闸,又修渠道一条,将两河水引入渠中,解决了回民所在地区的灌溉问题。兰州西南黄峪沟等处,有泉水数十条,当地人常修渠引泉水灌溉。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发生一场大地震,将泉水全部埋入地下,渠水干涸。甘肃巡抚德沛了解后,指示地方官“募夫沿渠道故迹开濬,遂得清泉十一处,泉水盛流至宋家庄引入渠道,约长六十余里,可灌田二百余顷”《清高宗实录》,卷45,18页。。    
    (3)云贵水利。云南、贵州地处高原,交通闭塞。贵州“地无三里平”,云南则“跬步皆山”,乾隆因此很关心该地水利,谕令“无论通粤通川及本省河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