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品贤文谈人生 >

第7部分

品贤文谈人生-第7部分

小说: 品贤文谈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信”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而且是处理市场与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准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诚信文化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6年6月15日是中国人民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人民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汇聚我国上海,共同庆祝“上海五国机制”10周年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如今,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上升,已成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建设和谐地区和世界的重要力量。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对上海合作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并且与联合国之间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机构实现了加强对话、合作和相互理解的承诺,并且通过扩大活动范围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巩固了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信任。上海合作组织一直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并在为保护环境、促进发展和实现公平贸易而努力,表明成员国之间通过不断加深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潜力巨大。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签订的协议,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彻底解决了长达7000多公里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各国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友善的关系,相互之间的信任替代了边界的大量陈兵,使更多的资源得以用于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地区合作的典范,其影响越来越大,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四国领导人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这次在上海召开的会议;另外,联合国、东盟、独联体等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也出席了这次峰会。

  亲邻善邻,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中国政府奉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友好交往和密切合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今后的国际格局中,强权政治和武装征服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某些霸权国家为了一国私利而入侵别国,给被侵略国家及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也使本国人民怨声载道。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信任,更是造成了许多国际和地区冲突。如果人类要想获得持久的和平,就必须借助诚信机制。因此,人类的和平之日,也必将是诚信文化大行其道之时。 






 
05。 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 —— 做人要有孝心
  

  孝行天下,为人之本

  弘扬孝道,重在身教

  驰骋职场,需要孝道

  成就事业,孝的高层境界

  为母捐肾,孝感中国

  孝敬长辈,必尽义务

  “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是指做人要孝敬长辈,敬爱兄长,提倡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孟子·滕文公下》曰:“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即“入则事亲孝,出则敬长悌。悌,顺也。”这句贤文的“本”即做人的根本,“道”即做人的道理。意思是孝顺是一个人首要、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只有懂得和做到了孝顺,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

  “孝”的造字也很有深意,由“老”字头“子”字底构成,其字意体现了父子关系,父在上,子在下;父亲要抚育、关照儿子,儿子要尊重、孝敬父亲。再来看“教”字,则是由左“孝”右“文”组成,其寓意“教育”之道就是“文”之以“孝”。教育就是要通过文化来传播孝道,因此古人把宣传、弘扬孝道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孝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清朝学者李毓秀编纂的《弟子规》是后世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它的首段是这样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将孝悌放在了首位,认为践行好了孝悌之后,再讲究“信”、“爱”、“仁”,有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学文”,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排列顺序是否科学合理,仅从《弟子规》得以流行久远,说明国人是认可孝悌的重要性的。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到位。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两字讲到做好,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11000多字的《增广贤文》中,关于孝悌的内容竟然多达200余字,足见孝悌在《增广贤文》中的分量。如: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

  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阴不多时。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谦恭待人,忠孝传家。

  以孝律身,即出将入相,都做得妥妥亭亭;以忍御气,虽横祸非灾,也免脱千千万万。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

  父老奔驰无孝子,要知贤母观儿衣。

  爱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

  这些贤文都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孝道的重要意义。

  胡适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便非常感慨地说:“我在30年前曾主张废止读经,经过30年以后,我又要提倡读经,尤其特别要提倡读《孝经》”。胡适先生这段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行天下,为人之本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关于孝道的文章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春秋时期曾子撰写的著名《孝经》,影响非常深远,被列为传统启蒙读物之一,得以流传千古。《孝经》共18章,对孝道进行了综论分述,分别就孝道对帝王、诸侯、士大夫、庶人等各阶层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还就长辈在生和去世如何践行孝道进行了论述。

  古人不仅在物质层面重视孝道,而且在精神层面重视孝道。比如父母亡故,朝廷官员都要带薪休假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一般官复原职,如不休假守孝反而会受到世人的指责;在选拔人才方面,也把孝道作为重要标准来考核,如汉代就有“举孝廉”的制度,即由地方官员推荐孝行出众的庶人做官,因此即使出身贫寒之家的子弟也有可能一跃成为朝廷官员,从而在舆论、制度、榜样、价值取向等方面引导人们尊重、践行孝道,可见其力度之大。因此,我国古代孝道之风历来强盛。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传统美德。在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又为其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民间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这里就摘录《二十四孝》的主要内容,与读者朋友分享。

  1。 孝感动天

  舜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相传帝舜的父亲瞽叟和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趁机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又让舜掘井,瞽叟和象却挖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却毫不忌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友爱。舜的孝行感动了乡邻。

  尧帝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尧选定舜做继承人。舜登天子之位,去看望父亲瞽叟,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弟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这是关于汉文帝刘恒的故事。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薄夫人所生。刘恒当皇帝后,以仁孝治国,闻于天下,侍奉母亲薄太后从不懈怠。薄太后卧病三年,汉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薄太后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在位24年,在他的统治下,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统治的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这是关于孔子弟子曾参的故事。曾参也就是后人通称的曾子。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于是曾参去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养性之道,他撰写了《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

  这个故事是关于子路的。子路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对父母十分孝顺。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要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子路当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常常怀念起故去的双亲,慨叹地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背米,也是不可能的了!”孔子听到之后,赞扬子路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5。 芦衣顺母

  这里说的是闵损的故事。闵损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闻名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的时候,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闵损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闵损和父亲一同出门,闵损驾车时冷得全身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之后,要休掉后妻。闵损跪地恳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了闵损的一席话,悔恨交错,从此对待闵损如亲生儿子。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著名纵横家。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治病。郯子便披着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郯子在取鹿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来,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为躲避世乱,他自耕于蒙山南麓,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得父母开怀欢欣。一次,老莱子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逗得二老开怀大笑。

  8。 卖身葬父

  董永,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家贫无钱葬父,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在上工路上,董永于槐荫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女子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即现今的湖北省孝感地区。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要打声招呼,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土匪,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说: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江革孝顺,不忍杀他。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东汉明帝时,江革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是三国时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