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蛇吞象 >

第34部分

蛇吞象-第34部分

小说: 蛇吞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往内陆发展,现在西北、山东等地发展势头很猛。等全国布点完成,才向那些十分难做的区域突破,2004年立白就先后进入了北京、上海这些很难进入的地区。    
    陈凯旋的经验就是:稳定一个发展一个,再稳定一个再拓展一个。稳健和谨慎始终是陈凯旋经营的主要思想。他在透露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民营企业创业之初,靠的是创业者的勇气,打出一片天地后,猛然发现原有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实了,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硬道理。”


《蛇吞象》 〃智〃谋天下《蛇吞象》 知识就是力量

    第六十三式 知识就是力量    
    [任正非]美国最新一期《时代》周刊评选出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华为科技公司总裁任正非是“商界巨子”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时代》周刊的评价说,现年61岁的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在1988年创办了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将华为带向像思科和爱立信一样的全球化大公司。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确实如此,知识不仅可以给我们力量,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使你摆脱贫困的煎熬,从而踏入幸福的天堂;它可以丰富你的生活,可以充实你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给你支持和帮助,开拓你的视野,让你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华为集团的总裁任正非就是靠知识的力量而成长壮大的。    
    任正非的经历是非常让人赞叹的。但是他最终的成功靠的却是知识的力量。任正非1944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考上了重庆邮电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时,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由于他的好学,使他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在进入部队之后,他又把对知识的追求落实到技术钻研。由于他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自军队转业之后,就来到了深圳这片热土,打了几年工。有点积蓄和资金后,他于1987年创立华为公司,最初的业务是倒买倒卖,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HAX交换机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公司的经济情况有了好转。    
    当时的深圳正是倒卖的时机,知识无用论风气日盛,随后又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不少人从中大发横财,而真正搞实业、做研究的企业却遭到冲击。这时候,任正非没有加入倒买倒卖的潮流中去,也没有单一的继承那种无风险的代销方式,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走技术自立、发展民族高新技术的实业之路。他要自己搞研发,做自己的产品。1990年,几十个年轻人跟随任正非来到南山一个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研发C&C08机。虽然被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重视。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他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    
    华为始创之时,直接生产人员不到200人,而研究开发人员倒有500人,如果减去这500人,一两年内企业效益不会减少,还会大幅度提高,甚至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但那时技术落后了怎么办? 到哪儿去引进? 引进花不花钱?     
    华为公司从始至终一直受资金不足所困扰,然而任正非却坚持投资向科研倾斜的政策,每年投入8000多万乃至上亿的研究经费用于技术开发,不惜冒“将全部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将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通信这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中。    
    如今回首当年,任正非感慨万分:“华为成立之初十分幼稚,选择了通讯产品,没想到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华为公司是很容易被摧毁的。”但带着强有力的民族信念,任正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艰难之路。    
    任正非坚持技术领先,创造性地利用“压强”原则。持续地、大规模地集中有限的财力打歼灭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他长远的目光和非凡的才能。    
    皇天不负苦心人。1992年华为自己生产的交换机,销售额首次突破1亿元;1993年找到国内农村通信市场突破口,进入高速发展期,逼退了在中国称霸一时的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    
    在辉煌的成绩面前,任正非没有就此满足,他认识到:中国将是21世纪世界各大通信巨头最大的逐鹿场,我国民族通信工业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国内厂家只有联合发展、资源共享、公平竞争、才有出路。因此,任正非明确表示,要把自己的知识献给祖国和人民,愿意把这些技术拿出来,组建产业集团,愿意与兄弟厂家携起手来共同交流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否则唇亡齿寒。    
    华为目前技术上达到的先进水平,已为国内外所承认。欧洲、日本、美国等一些与华为接触过的著名公司,一致认为华为领导着中国通讯行业的技术潮流,不可低估了华为。在国家的帮助下,华为已在东欧、前苏联、香港、中亚、西非和东南亚等地区开拓了市场,国内市场更是蓬勃发展。    
    如果要评选哪家企业最能代表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实力上所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就是华为。截至目前,华为在电讯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专利,并为此赢得了普遍赞誉。当然华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其持续、大规模、不计血本的研发投入有密切关系。    
    华为对外界宣传说,它在研发方面每年的投入为其销售额的10 %。但据说华为的投入远远高于10%,几乎所有能用于研发的钱,都被华为义无反顾地用于技术攻关、科研、搞项目。而且,任正非逼着技术研发部门花钱,你没有把钱花出去,就是你的工作不到位,研发的项目开发得不够深入和广泛。比如说,华为每年将研发资金的1/3用于3G,共耗资40亿元人民币,先后有3500人参与这一研究项目,这些努力在2003年终于赢得了市场回报。也正因为有这些,华为才可以从一开始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交换机小厂,发展到现在以生产路由器等技术含量高的网络设备、光通信、数据产品的综合性电信设备提供商。    
    有人指出,任正非的成功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他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高潮,通讯基础设施的大量更新为他带来了巨额订单。但是这只是客观原因,而真正促使华为飞快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任正非充分发挥了知识的力量,用知识把华为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把自己推向了事业的高峰。


《蛇吞象》 〃智〃谋天下《蛇吞象》 取舍有度

    第六十四式 取舍有度    
    [雷·克罗克]被人们称为“麦当劳之父”。1930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55年4月15日,在美国芝加哥东北部开设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麦当劳特许经营店。1960年;经营店发展到了280家。1968年以后;麦当劳以每年100家的速度递增。该店体现了克罗克对快餐店的理解,那就是重视品质、服务、卫生和经济实惠。他精心管理,开拓进取,向国内国外发展连锁快餐。经过50年的经营,麦当劳现在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商标;市值曾达到18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集团。    
    提起麦当劳,可能是家喻户晓。但是说到克罗克,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然而如果没有克罗克,麦当劳也许至今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快餐公司,而不是麦当劳王国了。人们常说,麦当劳兄弟创造了麦当劳,而克罗克却创造了麦当劳这一世界名牌。    
    雷·克罗克出生在芝加哥的一个中低收入的家庭。16岁那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高中没有毕业就入伍随军到达法国,战后回到芝加哥,在乐团里弹过琴,在纸杯公司推销过纸杯,做过房产公司的业务员,最后推销搅拌器,但都是业绩平平。    
    195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突然发现业务报表上出现了一个异常数字,居然有一家叫做麦当劳的餐厅一口气跟他们公司订购了八台奶昔机器(一般店铺了不起买个一两台而已),于是,好奇的克罗克便动身前往洛杉矶,一睹这家订购了八台奶昔机器的神奇餐厅。    
    到了麦当劳餐厅之后,雷·克罗克立刻吓了一大跳,在麦当劳餐厅的两座闪耀在阳光下的黄色拱门下,人流如水,川流不息,惊住了雷·克罗克。麦当劳兄弟的汉堡包餐厅效率极高,方便快捷,整洁干净。只需要付15美分,就能买到一份很好的汉堡包,雷·克罗克眼睛顿时一亮。就在这时候,雷·克罗克立下了要扩张麦当劳的雄心壮志。    
    雷·克罗克在餐厅里面考察了3天,之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决定购买推销麦当劳餐厅的经营权。他摸清了麦当劳兄弟拥有舒适的家,而他们又有十分眷念的心态,便说:“每月10日我会寄来一张支票,你们不需外出旅行,不要做任何事,不会有任何麻烦。”麦当劳兄弟接受了雷·克罗克的建议,向每个连锁分店收取占营业额的19%的许可费,麦当劳兄弟要5%,14%留给雷·克罗克。至此,雷·克罗克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麦当劳餐厅”名称的所有权。    
    虽然“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麦当劳餐厅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变成第二家、第三家、第N家连锁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由雷·克罗克一步一步自己来建立制度,而且根据合约的条文规定,连锁店的作业费用与行销费用要由克罗克来支付,所以对于“过了五十岁才转业”的雷·克罗克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雷·克罗克的老婆也是受不了自己老公“年过半百才开始创业”的举动,从麦当劳连锁店创业之初,克罗克太太就不停地跟克罗克吵架,最后他的妻子与他结束了39年的婚姻。    
    更令雷·克罗克气愤的是麦当劳兄弟居然还偷偷地出售加盟权给雷·克罗克的商场敌手,让雷·克罗克非常地生气,实在不想再跟麦当劳兄弟继续合作下去。    
    沮丧的雷·克罗克左思右想、一直想着要如何才能摆脱令人讨厌的麦当劳兄弟?是不是应该将麦当劳汉堡改成克罗克汉堡呢?原来的麦当劳小调改成“欢乐口味就在克罗克”?不过克罗克忍住心中百般的困惑,往理性的地方思考,因为当时麦当劳汉堡已经有两百多家的规模,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贸然改成雷·克罗克汉堡,最后的下场一定是比现在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更凄惨!    
    于是雷·克罗克做出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赌注。1961年的一个晚上,雷·克罗克与麦氏兄弟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判。起初,雷·克罗克先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对方坚决不答应,雷·克罗克稍作让步后,双方又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克罗克以270万美元的现金买下麦氏餐馆,由他独自经营,麦氏兄弟尽管有种种忧虑与不安,但面对如此诱人的价格,他们终于动心了。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并很快进行了产权交割,办理了有关移交手续。    
    此时,雷·克罗克冒着身败名裂、债台高筑的危险,借钱请麦当劳兄弟退出之后,克罗克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麦当劳之父,而且从此之后麦当劳的业绩就开始扶摇直上,到雷·克罗克创业十周年时,美国已经有了七百多家麦当劳汉堡,而且麦当劳的股票也上市,变成大家抢购的热门股票。    
    雷·克罗克以企业家特有的眼光、胆魄和机智,在进退之间作出了明智的选择,面临着身败名裂、债台高筑的危险,成功地把握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打开了成功之门。要将其变成现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必须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雷·克罗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