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蛇吞象 >

第16部分

蛇吞象-第16部分

小说: 蛇吞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抓住商机,获得财富的企业家。    
    说到米老鼠,就一定要说说它的“爸爸”——卡通大王沃特·迪斯尼。迪斯尼1901年出生于芝加哥,他在18岁时开始以绘制商业广告为生。    
    他后来开始研究创作动画片,而厂址就在好莱坞一间破旧的、老鼠经常出没的汽车房里,迪斯尼一有空闲,就会饶有兴味地观察钻出钻进的小老鼠。一次他抓起笔即兴作画,一只穿着红天鹅绒裤、黑上衣、戴着白手套的小老鼠在画纸上出现了。本来迪斯尼给这只可爱的小老鼠起名叫做“莫提墨”,但在妻子的建议下,最终采用了一个更加可爱的名字——米奇(Micky)。    
    迪斯尼的一位得力助手尤布·伊沃克斯也很欣赏这只叫米奇的老鼠,他认为它的表情有点像迪斯尼本人。迪斯尼和尤布抓紧时间进行米老鼠的设计。他们的设想是:米老鼠的性格应该是对弱者同情,对强者却很淘气,不自量力,好打抱不平,急躁而且粗心。米奇“小淘气”的性格塑造基本完成后,他们想,怎样将这个新东西介绍给观众呢?当时,报纸上全是查尔斯·林白首次单人驾机飞越大西洋的事迹,谈论得很热乎。迪斯尼和尤布不谋而合地想到,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迪斯尼草拟了一部叫《疯狂的飞机》的电影脚本,尤布立即着手绘制草图。尤布不愧是个天才,他很快就按照剧本的内容搞出了雏形,迪斯尼看后非常满意。他们开始制作了。首先要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个画面,画在胶片上。一部500英尺长的动画片需要1。44万个画面,尤布一天就能画600张。于是,当画家们下班之后,他们就把胶片拿到制片厂,用夜间时间拍摄。    
    1928年5月,第一次露面的米老鼠在好莱坞一家电影院秘密预演,观众反应不错,租片人也都很欣赏。但是,因为一部片子的制作费高达2500美元,价格比一般的卡通片要高,租片商们似乎都在等待观望,没有人订货。    
    1928年11月18日,米老鼠系列的第三部片子《“威利”号汽艇》在殖民地剧场首映,后来席卷全球的Micky Mouse——米奇老鼠闪亮登场,这只有着大而圆的耳朵、穿靴戴帽的小老鼠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是它随着轻快的音乐而跺脚、跃动、吹口哨的可爱形象博得了观众的喜欢,甚至使观众暂时忘记了经济萧条所带来的烦恼。第二天的报纸上,影评家们对这部动画片赞不绝口,称它是“天衣无缝的同步之作”。米老鼠一下子轰动了纽约,1932年,《“威利”号汽艇》获得了奥斯卡特别奖。    
    作为米老鼠的设计者迪斯尼知道,抓住大众幻想中的人物,就像是抓住了一只会下蛋的金企鹅。老鼠是人人讨厌的,但是迪斯尼创造出来的米老鼠却成了全世界儿童心中的神灵。在所有的系列卡通片中,米老鼠是正直、可爱、善良的化身。完美的米奇后来被人们定义为——“天生的领袖,温柔的情人,忠实的朋友,天才的运动健将。它的技能也从开船到驾驶飞机无所不能!”米老鼠系列卡通的推出,使得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引领进可爱老鼠构建的童话世界并乐此不疲。米老鼠第一次颠覆了老鼠在人们心目中的肮脏形象,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与它的可爱外形是它一直以来的制胜法宝。    
    米老鼠的形象不仅吸引了数百万的观众买票进入电影院,而且还与米老鼠相关的其他各类产品,如米老鼠故事会,米老鼠手表,米老鼠书包等,为迪斯尼公司带来了几百万元美元的收入,短时间内在世界范围掀起热潮。加上随后迪斯尼绘制的唐老鸭、维尼熊、高菲狗等卡通形象,使得迪斯尼所建立的沃特·迪斯尼公司平步青云,迅速成为美国卡通界的领军角色。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米老鼠俱乐部,到1932年,竟有100多万的儿童参加,迪斯尼聪明地把他的发明变成了无数人的需求,并且成为公司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紧接着,他开始设计一座童话乐园——在他的想像中,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界,不仅有动画片和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建筑和树林,还有各种各样新颖有趣的游戏,总之,应该充满儿童的乐趣。    
    他发现,这座乐园并不完全是属于孩子们的,成年人也和孩子们一样对它怀有极大的兴趣,它成了洛杉矶一处标志性的旅游景点,所有到美国西海岸来的游客都必定要到此一游,迪斯尼乐园因此收益巨大。后来,迪斯尼在美国东部的佛罗里达州又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乐园,叫做“迪斯尼世界”,园内设有酒店和更多的旅游景点,具备了度假村的条件。    
    现在,不仅是孩子们,包括世界各地的成人们,都知道美国有这样一个绝佳去处——迪斯尼乐园。1966年12月15日,沃特·迪斯尼病逝。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晚间新闻的颂词中说:迪斯尼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他为全世界的人带来了欢乐,但若我们仅仅从这一方面去判断他所作出的贡献,仍是不够的。迪斯尼在医治、安慰人类心灵方面所作的贡献,也许比世界上任何一位心理医生都要大。    
    没有米老鼠就没有迪斯尼公司,没有迪斯尼就没有美国影视文化中庞大的卡通世界。一只小小的老鼠便聚集了点石成金的强大作用,恐怕是每一个美国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米奇在75年的生涯中,一直像在卡通片中的形象一样,舞动着手中神奇的魔法棒,在全球的卡通王国中傲视群雄,自由地穿梭跳跃。米老鼠的走红,使得迪斯尼公司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卡通王国,其越来越现代的卡通制作更引领了全世界的卡通潮流;其充满惊险、曲折、生动的卡通情节,融会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米老鼠故事让全世界的孩子们为之着迷。当然,父母也甘心情愿地掏出了口袋中的银子,米老鼠也逐渐发展为影响整个动画界的产业形象。


《蛇吞象》 激发创意《蛇吞象》 生命的财富在于开拓

    第三十式 生命的财富在于开拓    
    [安迪·格罗夫]1936年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没有安迪·格罗夫,也就没有今天的英特尔。1987年接过英特尔的CEO接力棒之后,不断以打破传统、挑战现有逻辑的战略思维,使微处理器这颗数字革命的心脏强劲跳动,激荡着世界的命脉。作为英特尔第三任首席执行官,他使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公司之一,使其股票成为无数投资者必买的股票,使微处理器从复杂的PC内置元件成为名牌产品,也因此成为英特尔精神领袖、《时代》风云人物。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思考,打破思维定势,不断地摸索才会有新的发展。生命的财富在于开拓。如果说,总是一成不变,势必会被市场淘汰。英特尔的创始人格罗夫就是一位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不断定位,从而走向成功的人士。    
    安迪·格罗夫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开始后,8岁的格罗夫与母亲一起隐去真名,靠偷来的证件生活,是一个基督教家庭收留了他们。14岁,他加入了当地的青年报社,后乘坐军舰逃到美国。    
    1963年格罗夫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这是移民的“牛津大学”。刚到美国时,经济是个问题,而且语言也不太流利。他可以读、写一些英语,但说的时候就跟不上了,因此常被科学课上的技术名词弄糊涂。但他最终闯过了这一关,几乎门门功课成绩都是A。    
    1968年,格罗夫加入了英特尔公司,成了公司的第一批员工,生产出第一批存储芯片。这家初创公司得到了知名投资家阿尔特·罗克(Art Rock)的投资,但其经营规模仍然属于小打小闹:业务计划只有三段,芯片装配工身穿棉布工作服,芯片制造中使用的水是由英特尔公司最早一批工程师拉到工厂里的瓶装水。    
    严格来说,是摩尔和诺伊斯成就了英特尔,格罗夫则是他们雇佣的第一位员工。格罗夫身上具有他俩所欠缺的东西:无情、强硬的管理才能和执著、严谨的工作作风。诺伊斯是公司的外交家和业界英雄,摩尔是研究方面的天才,而格罗夫能够做使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做的事。    
    格罗夫经常扮演强硬派的角色,正如硅谷另一名人霍根所言:“如果他母亲碍着他了,他也会把她解雇掉。”考克斯也说:“你得理解这一切,诺伊斯是个很善良的人,这使他深受爱戴。因此,公司就得有人去鞭策和训斥后进员工,格罗夫正好擅长这一手。”    
    1979年,格罗夫出任公司总裁。当IBM决定采用英特尔8088芯片作为PC的心脏时,格罗夫开始走上前线,并且步入了微处理器发展的中心。从那时起,他强硬的纪律和管理风格就笼罩了整个微处理器行业。连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格罗夫不但赢了,而且他们还得模仿他。    
    英特尔是存储芯片的开发者。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英特尔在存储芯片上的不断创新,计算机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演进,英特尔在这个领域傲视天下,无人争锋,市场占有率近乎100%。然而,到了80年代,日本公司突然崛起,它们凭借后发优势,以超大的投入和惊人的高效率,迅速地吞噬着存储芯片的市场份额。    
    当时,日本人的质量报告出来后,超出了英特尔人的想像,公司的第一反应是否认……就像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做的那样,猛烈地攻击这些展示的数据。这时全世界也都饶有兴趣地看着,以“偏执狂”闻名的格罗夫将如何在存储芯片市场上与日本人“偏执”?这时候,格罗夫也着急了,但是还是很冷静地对市场形式进行了分析。    
    按格罗夫的分析,当时英特尔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是与日本公司正面交锋,通过技术的升级甚至资本、人才的收购,来维护英特尔的市场地位;二是与日本公司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协商,以谋取市场的繁荣;三是退出市场,寻找新的商机。    
    最后,格罗夫认为,对英特尔而言,遏制失败的最佳战略应该就是——转移战线。    
    他们无法和日本制造的“高性能、低价位、大规模生产”的产品相抗衡,决定放弃。这个决策大大出乎所有员工的意料。    
    这样的决策,对于一家在计算机领域居于龙头地位的公司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公司召开没完没了的会议,陷入没完没了的争吵,会议和争吵又继续引发下一轮的会议和争吵。英特尔在死亡的低谷中徘徊。有些人建议奉行决死竞争的策略:建造一座巨大的芯片生产工厂,而且接纳日本人。另一些人则主张应当大力发展研究工作并利用前卫的科技手段以取得竞争的优势,还有一些则人仍旧怀着应当制造特殊用途的存储器的想法……经历了数月的争辩,天平偏向了格罗夫。英特尔决定放弃曾经创造了公司的存储器产品,转而进军全新的微处理器市场。其实,格罗夫之所以能说服董事会和同僚,仅仅因为他愿意承担转型的责任,而其他的人不愿意。    
    格罗夫开始寻找新产品。当时,英特尔接受了一份为日本尼康计算器公司生产芯片的订单。在这宗业务中,一名工程师设计了一种可以将所有电路置于一块单独芯片上的结构,这种产品可以像计算机那样通过程序来控制,而且可以置入任何一种设备之中,而并不仅限于计算器。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尼康公司对这个新玩意儿不感兴趣。格罗夫却凭借他天才般的敏感发现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他在谈判中宣称,如果尼康放弃对这个芯片的使用权,那么它可以得到6万美元的补偿金。尼康的代表仅仅思考了一分钟就爽快地同意了。    
    从1985年秋天开始,英特尔全力投入到微处理器的开发研制中。经历了将近一年的产业转型,英特尔推出了跨世纪的386微处理器,一举激活市场。作为“存储器之王”的英特尔公司随风而逝了,而一个崭新的、更为强大的微处理器帝国诞生了。386的面世让英特尔当年度就实现了29亿美元的销售额,公司股票的市值增值30%。    
    这是一个十分极端的案例。或许惟有像格罗夫这样的偏执狂才能作出那么疯狂的决策,可是他成功了。很显然,格罗夫放弃存储器转而投入微处理器并非仅仅是因为竞争的因素,而是他的大胆革新对公司战略的重新定位。    
    这种重新定位对企业的命运生死攸关。格罗夫后来说:“科技和市场的发展正在不断向前伸出它的触角,你的商业世界迟早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无法阻止这个必然的规律,我们也无法对此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