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心灵史 >

第19部分

心灵史-第19部分

小说: 心灵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地上最敢于赌命的一类人,但他们不习惯满眼的大革命——以前在无援助的牺牲之中,哲
合忍耶已经孤单惯了。
  这是一种高傲的、真正叛乱者的气质。
  十九世纪回变首先爆发于陕西,云南回变也首先由回民自卫酿成,哲合忍耶最初曾短暂
地按兵不动。后人多忽视了那一瞬的犹豫和观望。因为哲合忍耶是那个时代里真正的革命
派,它死死认定清朝中央政府是自己的敌手。它要么推翻这个官家报辈辈血仇,要么干脆不
介入任何草民骚乱。后来历史又曾多次重演这种瞬间——激进的、叫嚷的、胆大的,都未必
是造反的。而众多的造反者之中,也未必都有着一种彻底的叛意和彻底的死的打算。哲合忍
耶特殊的被压迫被灭绝的教史,使得它在革命性上能与任何时代的历史巨人相媲美。也正因
此,它绝不可能把艰难营生的甘肃汉民当作自己举意走束海达依道路的对手。金积周边出现
过的回汉宽容共存事实,正说明了哲合忍耶的这种本质。
  十九世纪回民大起义不是哲合忍耶发动的,而且甚至在战争进程之中,哲合忍耶第五辈
穆勒什德马化龙始终犹豫。这种犹豫乃至求抚的举动,被学者们特别是解放后的中国学者们
评头品足、评议不已。
  对他们那种咀嚼英雄粪便以谋生计的学术,应有专文总结。戏子不是英雄;学者甚至不
懂戏。刀只是架在古人脖子上,他们希望古人演一出合口味的戏以供他们喝彩。他们制造的
印刷垃圾毒害了人们的印象,散布了错误的常识,使不识字的英雄死后还要忍受误解。
  没有人懂得哲合忍耶。
  而十三太爷马化龙却深知一切。他深刻地知道:教下数十万哲合忍耶信众早就是一个巨
大的、目不转睛地盯着满清公家的血仇同盟。苏四十三、张文庆即便没有口唤严令禁阻尚敢
孤军发难;何况此时公家已经结仇全国、天怒人怨!只要他双手一抬,那么或者便是数十万
教众人头落地,或者便是满清倾覆沧海桑田——然而,真主确实有意让光阴改换么?
  满目只见黄土高原。如同黄土的哲合忍耶男儿匍伏其中一动不动。然而这是一支黄土色
的铁军。自从平凉太爷把希望寄予灵州大川,哲合忍耶又遭受了离散的痛苦。远充黑龙江布
盔埋骨船厂的第三辈导师、惨淡经营一坊坊一户户使枯树长满绿叶的第四辈导师,他们追求
的大光阴,确实就是这个同治元年么?
  真人不露,后发制人。这就是哲合忍耶在遍地烽火的十九世纪最初的状态。当陕西回汉
摩擦愈演愈烈的时候,当云南回民已经全省举义的时候,哲合忍耶的金积堡道堂正冷冷地观
察和思索。
  虽有例外,但各地的哲合忍耶教坊——每一坊大则如团小则如营——都悄无声息,一面
在热依斯和阿訇们的指挥下迎送日子,一面紧张地等待着金积堡穆勒什德的口唤。
  此时的哲合忍耶与第四代四月八太爷马以德时代不同。不仅陇南、陇东、灵州等老教区
早巳恢复,而且新教区扩展得也非常迅速。不仅大西北、可以肯定江南大埠(淮阴、南京、
上海)、运河沿线(台儿庄、泊镇、济南、沧州)、以及首都要地(北京东郊、昌平),都
有了哲合忍耶的寺坊;不仅在黄土高原的粗鲁农民中,就连河套一线的商路上也处处有秘密
的哲合忍耶商号货栈,在山东北京等名城大坊之间隐藏着信仰哲合忍耶的上层人士。核心教
区,如宁夏黄河灌区密麻麻数百座村庄修着堡墙。堡内有寺,墙上架枪——太平年月里也早
已寓兵于农。往日的流放地——新疆、云南、贵州都已严整坊寺,信使往来,随时向金积道
堂请示教旨,或随时准备容纳教胞避难,
  后来的人们,特别是学者们直至今天也没有想象到,哲合忍耶在决定之前的瞬间里,已
经拥有着这种不可思议的势力。在乾隆以来一次次的镇压取缔之后,哲合忍耶在同治元年之
前又复活成如此强盛的一个教团,这确是奇迹。哲合忍耶就是真主向缺乏信仰的中国显示的
一种奇迹。在四月八至十三,即马以德时代至马化龙时代的复活奇迹之后,真主的意欲是什
么呢?
  后来我们省悟了——主是要哲合忍耶指示:在生死关头,人应当怎样做才不愧为人。
  

第03章 懒寻旧梦的记事

  对于长达十年之久的同治年间哲合忍耶参加的起义,究竟应该怎样叙述一下它的过程
呢?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
  清政府在战争平定后,如乾隆旧法,把上谕下奏交付知识分子,编纂成卷帙浩繁的几部
大书。此外还有政府派的士大夫、乡绅和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后白寿彝编《回民起义》,也
只能阙大辑小,因为他无法以这样一个书名,重印《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三百二十
卷、《左文襄公奏稿》一百二十卷,以及同治元年至十年《清实录》、甘肃方志和大官文
集,尚不说云南。
  一九四九年以后,因为“农民起义”乃是马列主义史学的“五朵花”之一,论述西北回
民起义的论文多如牛毛。其中当然不乏优秀作品,如马霄石、杨怀中等人的著作。但是纵观
全局,大多数论家都有被清代文牍牵着鼻子走的毛病。清代汉文资料是一个能淹死思想的泥
潭,或许同行均有同感。
  有一个例子发人深省:哲合忍耶教内的一位读书人,家离金积堡不过数里,刻苦求学受
了高等教育,发愤立志著述西北回民战争——但是其著作仅仅移录白氏编印的《回民起义》
便已过十万言,清代公文的过分罗列,使作品充斥了一种文牍气;逐年逐月、逐堡逐寨的战
事叙述,使读者精疲力尽。
  这一切,使我久久不敢动笔。前人之鉴证,使我感觉这里有一个方法论的选择。
  我是决心以教徒的方式描写宗教的作家。我的愿望是让我的书成为哲合忍耶神圣信仰的
吼声。我要以我体内日夜耗尽的心血追随我崇拜的舍西德们。我不能让陈旧的治史方法毁灭
了我的举念。
  另一种方法也摆在面前。它是由我们哲合忍耶的学者创造的:——用阿拉伯文杂以波斯
文转写的汉语借词(即小儿锦)记述教门最紧要的关键;然后把它作为“经”藏匿并暗中流
传。只要伊斯兰教在中国能够存活,那么这种“经”便能传世。这是一种奇异的著作,它最
伟大的特点便是作家不希望它外传。它对外部世界是拒绝的、难以破译的、保密的。它同时
是历史。是文学,是宗教著作。这是真正的内部资料。历史逝去后,只有它最接近心灵曾经
体验过的真实。
  它的另一个特征是:不屑于是非的评说,懒得做事实叙述,尤其擅长一笔划过十年历史
百次争战——它是一种古怪而令人兴奋的文体,在哲合忍耶的术语来说,它近乎一种机密。
我曾一连几年直至此刻为自己沉醉于它之中而不解,这种文体怎么会有如此魅力呢?细细重
读,它是那样淡漠。它直接以口语为书面语,不施文采,对自己的苦难牺牲不作感叹。
  这种文体的作家主要是哲合忍耶派的一些大阿訇。也许可以推定阿布杜·尕底尔·关里
二爷便是这种文体的创造者。世界应当了解中国曾有过这种著述,伊斯兰与回族研究应当首
先参考这种资料。
  但是,教内史就一定是心灵史么?站在人民百姓一侧就一定能揭示历史真实么?那些残
酷的迫害与牺牲确实仅仅是宿命的前定么?整个自然山川社会世事确实仅仅是圣与俗这一对
本质的演绎么?
  我不能回答。
  我只能决定选择接近我的前辈的方法。
  按照教内作家创造的一种无法评说的写法,同治年间全部历史可以概括为如下一段话:
  传说,同治元年爆发了战争。在年年的各个战争中我们是得胜的。四年后战争结束了,
我们的权势很大。一些教下高兴地说:“卡费勒再也不能骑在我们头上了!他们没有援兵。
我们的天下是长久的。”很多人都以为如此。但是,毛拉第指十三太爷马化龙章说:“他们
还来哩!我们的福分不会长。不出十年,卡费勒要卷土重来。我们的道路还是维尕叶·屯拉
的道路。”果然,同治八年敌兵又来攻。我们的人马一天天衰弱,堡子被层层包围。九年讲
和,第十年毛拉和家属门人都得了舍西德。
  对于十年血战的叙述竟能如此简单。
  难道不该补充么?
  难道不该考证哲合忍耶介入大战的时间、考证究竟是先投入局部(张家川李得仓部和平
凉穆生花部)还是一开始就全教参战?难道不该考证陕回反后哲合忍耶冷静观察按兵不动的
时间究竟有多久?李得仓率陇南哲合忍耶参战时究竟有没有金积堡道堂的口唤?第二辈导师
平凉太爷之裔穆生花曾经建国改元,他与金积堡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考据或可清晰,
但考据必伤文章。陕回的作家也是不考证的:
  同治元年(甲子年闰八月)因为细故,陕甘两省回民不料被汉人计算了。三百汉人打一
个回民。他们立了一个团练,招兵聚将,见回民就杀。杀了之后报官。由二月,汉人团练就
开始杀害回民,直到四月。同州府境内有十三个清真寺,这十三坊被迫一齐动手来自卫,与
在渭南、临潼、高陵、三原、泾阳之汉人战。安拉襄助教门,领兵元帅都是阿訇。战争蔓延
到八百里秦川,东至潼关,西至凤翔,南至南山,北至北山。西安城南城西共有六十四坊,
五月十四日夜间,汉人动了手,城附近的回民无辜被杀。所逃出的人,共有三千。一人名孙
义宝,领了出来,其余的回回杀完了。在渭河北渭城湾,回回扎了大营盘。渭河浸河两岸的
回回都打胜仗。那三千人知感主,也通属渭城湾大营盘。张大人心中不愤,因为汉人死得
多,于是他行文书到北京,说回回反了。皇上大怒,发下大兵,饬胜宫保大人统率,由吉林
出了十万兵开到陕西去,在咸阳渭城湾打了一个大仗。大元帅没有成功:总共打十天仗,把
胜宫保的兵马杀完了。于是他回京去听圣旨,皇上的安抚令下来了,但是他坚持出兵要狠吓
一吓回兵,等害怕了才好安抚。皇上说:“一切兵马全被杀了,胜宫保应该死罪。”于是六
部里的大人们恼怒了,他们招到了四省兵,选推左大人、雷大人、陶大人统率。兵马到了陕
西,陶大人一看就把同州府□□□凤翔府□□□住扎营盘。出队打仗,战场就在大荔。在头
上十三家有三千人马,回回领队的是于六阿訇,时年八十岁了。八百里内的回回到一处打
仗。
  闻汉人有八尊铜炮,炮弹大,九斤重,阵阵射人。后来回兵分离,退到甘省地方金积
堡。
  四年,官兵到了,聚了起来。到了六月十四日,马队埋藏起来,离开营盘有十里路。后
来马队出来,回回大败。有一阿訇名叫赫明堂,回回人把他救出来,这阿訇有学问有道德。
出阵时老阿林照常念,求主襄助;又念阿叶提:“你们一齐抓着真主的绳索。”我穆民无
能,我们托靠主。我们一面保守教门一面打仗,一总是真主襄助,是凭一切学者的祈祷。到
了九年,京里派出左大人到陕西安抚回民别反了,回民都是良善之人,有家有业。左宫保安
抚了陕西,大家得了平安。有一位叫白彦虎,是六十四方的头领。一切的男女老幼都跟他到
外国俄罗斯去。到甘肃来的有七省兵马: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太原省、陕西。
打仗十年才作买卖,作庄稼。
  这真是无独有偶。堂堂打遍西省的陕回义军,几十万兵十几年仗,仅留下这么一篇短小
散文。此文被白寿彝收入他的《回民起义》,以一页的篇幅与繁冗的官私文牍作伴。译文经
考虑再三,仍用庞士谦阿訇旧译,以表示对他保存了这一页资料的感谢。
  我决定——
  舍弃我科班毕业的历史系写史的方法,采用接近我的前辈——关里爷、曼苏尔、毡爷的
写法,只描述今日在哲合忍耶教内被记忆、被坚信的那些史事。这将意味着我删砍了自己这
部生命之著的数十万言;这将意昧着我要放弃对同治战争许多事件的发言权;这也将使我面
临崭新的困难——熔历史、宗教、文学为一炉,同时经受三个方面的巨大挑战。
  我甚至决定放弃注释,放弃一个列于末尾的参考文献表,尽管我为搜集它们花费了那么
多精力。
  这是一场尔麦里,不是一笔流水账。繁琐哲学是最低级的,我要像哲合忍耶大众一样抓
住根本。让笔上路吧,它也相信前定。
  

第04章 穆生花与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