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44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44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傅睦瓮芬蹲伞⒀瘴闹佟
  李实在受审时辩解说,当年诬陷黄尊素等人的公文,是魏忠贤指使别人冒充他的名义在盖有官印的白纸上填写的。但他做贼心虚,在审讯前给黄宗羲送银三千两,乞求其不追究他。黄宗羲严正拒贿,上疏说:“实当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辩岂足信!”惩治害死其父的凶手之后,他召集被害诸臣子弟在狱中门设祭,祭文读到一半,哭声振荡禁城。崇祯帝闻知,也为之动情,说:“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黄宗羲入京颂冤,轰动了京城,也传遍朝野。据邵廷采所撰《遗献黄文孝先生传》记载:“当是时,先生义勇勃发,自分一死冲仇人胸……会审之日,观者无不裂眦变容。当是时,姚江黄孝子之名震天下。事定还里,四方名士无不停舟黄竹浦,愿交孝子者。”
  黄宗羲23岁时,有人在皇帝面前举荐他做官,他看到当时朝政一天不如一天,异常愤懑,因此力辞不就。
  黄宗羲一回到余姚,就闻报清兵已侵占北京,挥师南下,即将祸及浙东。眼看山河破碎,黄宗羲忧心如焚。也正是这年,他的老师刘宗周因不愿接受清廷的招降,绝食13天,壮烈殉难。刘宗周死后的第二天,浙江人民掀起反抗清廷的武装斗争。
  黄宗羲听到这个消息,义无反顾地变卖家产,组织起义军抗清。旁人劝他:“如此腐败的明王朝,已被它害得够苦,何必再去保它。”黄宗羲答道:“个人恩怨事小,社稷存亡事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怎可不保!”他亲自在余姚、绍兴一带招募了五百多名义士,树起“世忠营”旗帜,与官兵一起联合防守钱塘江,保卫正在绍兴监国的朱后裔鲁王。他向鲁王多方献策,作了“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颁布浙东。后来,终因清兵势大,寡不敌众。黄宗羲被迫退入深山,展开游击战争。后来,黄宗羲等在宁波起义,又遭到失败。各地反清斗争也相继失败,清政府的统治逐渐得已巩固。黄宗羲看到大势已去,这才退隐乡间,一边著书,一边往返于海昌(海宁)、石门(桐乡)、绍兴、宁波等地讲学,培养出一批著名学者。
  康熙十八年,朝廷设“明史局”编修《明史》,由于黄宗羲熟悉明代掌故,在学术界有崇高声望,经朝臣推荐,康熙帝特聘黄宗羲入京主持史局。黄宗羲以母老已病为由拒绝。经多方周旋,黄宗羲才答应派出他最好的学生万斯同、儿子黄百家进京参与史局。并订立规矩,要万斯同、黄百家以布衣参与史事,不署名衔,不受俸禄。编写开始后,康熙降旨凡黄宗羲所论著及所见闻有关《明史》可资考查的,命地方官抄录后送往北京,交付史馆。修史过程中凡发生疑问,即派专使来余姚向黄宗羲求教订正。
  黄宗羲身材瘦小,但体格强健。在他82岁高龄时,尚且攀登黄山险峰。到黄宗羲八十六岁病危时,写下了《梨洲末命》一文,他嘱咐说,死后第二天早上,就用棕棚抬他到墓穴中去,平常衣服,一被一褥,不得增加陪葬物品。棕棚要抽出来,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一概扫除;若有交谊至厚的人在墓边植几株梅花,则要稽首致谢。在临终时,他口授《绝笔诗》命儿子作记:
  筑墓经今已八年,梦魂落此亦欣然,
  莫教输与鸢蚁笑,一把枯骨不自专。
  黄宗羲的思想:
  清朝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有名望的明朝遗民采取了怀柔政策,曾经多次征黄宗羲做官,他力辞不往。黄宗羲学问渊博,与孙奇逢,李禺页并称三大儒。他反对空谈,注重“实学”。要求学生多读书,严格规定,凡是跟从他读书的学生,必须先通六经;他强调“经世致用”的学问,也就是对社会政治有实际意义的学问,并把学到的知识贯彻到行动中去。黄宗羲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多学科上,而以史学最为突出。他勤于史料的搜求,不作无据文章,注意历史志表,著作条理精密,体例严谨,开了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


第五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三巨头(4)


  黄宗羲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他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写成了《明夷待访录》。他打破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对君、臣、民关系的传统看法,明确主张“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对君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这一著作里,黄宗羲大胆揭露了秦汉以来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对封建制度的罪恶提出了控诉,激烈反对暴君专制。他认为,秦汉以后的君主,被臣民看作“冠仇”,称为“独夫”,都是应当的。他提出理想中的政治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理想中的君主应该是,“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黄宗羲还提出了“君臣共治”的设想。臣应该“以天下为事”,应该是君主的“师友”,不应该做君主私人的奴仆。他还强调君臣都要“以天下万民之事”为己任。“杀其身以事其君”的传统道德观念,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废除封建专制的“一定之法”,才能产生合理的、服务于万民百姓的法律。黄宗羲还提出扩大学校的职权,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议会的思想。经济政策上,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批判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教育思想上,提出改革科举教育制度的主张,并提出类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派的设想。梁启超和谭嗣同等倡民权共和时,曾将《明夷待访录》节 抄印行数万本,秘密散布。
  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信奉王守仁心学,致力于阳明心学的总结、修正和改造,明确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物质的“气”所构成,“理”只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和秩序。万物从“即有即无”的气中化生。承认宋儒所谓永存不灭的“理”;但认为“理即是气之理,离气无理”。以心为主宰,用气贯通性、道、理。主“慎独”说,力倡“诚敬”。提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观点,但又说“静以宰动”。
  这些观点主要表现在他晚年的著作《明儒学案》里。他主要反对宋儒“理先于气”之说,宣扬“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他又宣扬“一切皆心”,认为世界是气的世界,又是心的世界,心才是最高的实体。他坚决反对“理在心外”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黄宗羲的哲学思想虽然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但他的唯物主义仍深受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
  黄宗羲一生长期坚持自然科学研究,撰写了二十余种科技类著作,在天算、地理学等方面成果颇丰。黄宗羲的天算研究主要集中在鲁王监国时期,最见造诣的是他对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所作的深入研究,著有《授时历故》、《春秋日食历》、《回回历假如》、《气运算法》等。黄宗羲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起步甚早,创修了《四明山志》,顺治十七年撰成《匡庐游录》,康熙三年写成《今水经》。他倡导走出书斋进行实地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顾炎武同开一代新学风。在黄宗羲的科技思想中,主张“推物理之自然”,从自然本身去寻找物理,反对祥异神化之说,这些建筑在科学基础上的无神论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相关人文景点:
  黄宗羲墓:黄宗羲墓位于距余姚市10公里的化安山南麓,由南雷村进去,登化安山,山岙处即可见黄宗羲墓。墓地不大,墓体与龙山连成一体,墓葬前立面呈凸字形,青砖堆垒。墓平面呈方形,四面皆用块石和条石错缝砌成,墓葬正面用灰色块石错缝砌成,中间嵌墓碑,为淡豆沙色梅园石,上书“黄公梨洲先生碑”七字,以隶书阴刻。古时候这一带三面青山环抱,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正如先生诗中描述的:“昔年曾此作邻家,依旧水声彻夜哗。风景过清销不尽,满溪明目浸桃花。”
  人物言论: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事,不论一生。
  言贵有物;无物,非言也。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小人好恶以已,君子好恶以道


第五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三巨头(5)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物介绍:
  顾炎武(公元1613年——1703年),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江苏昆山人。
  学派:
  顾炎武自幼立下了改造社会的远大志向。清军入关以后,他又怀抱“反清复明”的理想四处奔走,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他还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在哲学、音韵学、考据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对清朝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爱国思想家和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在学术上给后世以重大影响的学者。
  生平: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
  顾炎武童年正处于是明王朝没落崩溃的时代。李自成、张献忠在陕西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火把;青浦、松江农民一万多人暴动,抄了大地主董其昌的家,烧毁了他的房屋;无锡暴发了东林党反对魏忠贤的斗争;山东白莲教起义;长城以北的满人努尔哈赤,不服从明王朝的统治,建立“金”,后改为“清”,常有大败明军的消息传入城内,并伺机入关南下;葡萄牙人占据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高丽、日本海盗、倭寇,在我国沿海骚扰、抢劫活动猖獗,也有部分倭寇窜到千灯、吴家桥、陶家桥一带,百姓受害不浅。对阶级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海外势力的入侵等社会现象,顾炎武从小就耳濡目染。
  顾炎武14岁时同好友归庄一道在本乡参加了复社。这是—个由不满明末腐朽统治、希图有所革新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它以文会友,诗酒唱和,讲学论道,评论国政。这开拓了顾炎武的眼界,特别是增加了他对研究现实问题的兴趣。到顾炎武二十七岁的时候,已看透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弊端,也看清了明王朝的腐败,国家、民族危在旦夕,他断然决定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筹划编写两部巨著,企图以此来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缓和各种矛盾的灵丹妙药。这两部巨著就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二十九岁是顾炎武为编写巨著而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但是老天似乎要有意为难这位有志的青年,那一年,烦恼与灾难频频袭向顾炎武。先是年逾八旬的蠡源公去世了。正当顾炎武含泪将这位知识渊博、教诲自己多年的祖父埋葬的同时,家里莫名其妙地失起火来,幸好有众人的大力抢救,才未酿成大祸。
  事隔两年半后,顾家又遭到强盗抢劫,随后半夜里又有人烧着佃屋,顾家的财产损失巨大,书籍资料同样损失不小。全家人认定背后有仇人在捣鬼,决定暂去常熟乡下避避风头。
  正当他准备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公元1645年清兵在入关后的第二年,南渡长江,大肆屠杀江南民众。史可法扬州殉难以后,江南半壁战局每况愈下,但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江阴、嘉定、昆山都爆发了激烈的抗清斗争。顾炎武归庄起兵于昆山,一时抗清之势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镇压。七月清兵陷嘉定,昆山,嘉定昆山都和扬州一样被屠城,杀戮甚是惨烈。顾炎武在他的《秋山》诗里记载了当时景象:“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可怜壮者县,一旦生荆杞。”
  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斩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闭上眼睛了。”清兵南下给昆山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顾炎武没有想到会家破人亡,心中燃烧着民族仇恨的烈火。埋葬了自己的亲人后,继续踏上了反清斗争的征程。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