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43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43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拢ス凵佣镄恚蚶锶司芍分嫖鞑萏茫⒆院拧按健薄
  在这十年流浪生活中,他吃了不少苦,常宁诸生王祥隆有诗描写这时期工夫之的生活状况:“美人坐清湘,闲吟复长啸。十旬五得饥,体癯容愈少。冠盖时叩门,千金不一笑。道逢衣褐游,风雨怜同调……”有一段时间风声吃紧,他不得不变易姓名,混迹于语人之中。
  隐士所屏绝的是与政府方面的交往,并不废一般的朋友往来。王夫之是儒学出身的隐士,他的做人没有狂荡不羁,放浪形骸,使人难以接近。
  从1675年(康熙十四年)起,王夫之在衡阳曲兰石船山麓筑茅屋,名“湘西草堂”。他晚年的最后十七年就在这里度过,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也大部分在这里写成。相传王夫之很少出门,不得已而外出时,无论晴雨,总是张雨伞,着木屐,表示自己是明代遗民,头不顶清朝的天,足不踏清朝的地。石船山是“良禽过而不栖”的穷山恶水之处,赭色的山冈,稀疏的草木,干涸的溪流,四周杳无人烟。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王夫之安之若素。他的儿子描述他潜心著述的情况说:“自潜修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二十一史,及朱(熹)、张(载)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篡注。”(《姜斋公行述》)然而,王夫之面对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有清朝暗探的严密监视和迫害。有一年的冬天,朔风怒号,王夫之居室的北窗户,新糊的窗纸被密探用尖刀全部划破。王夫之愤怒挥笔,列举十大罪状,对歹徒进行义正辞严的讨伐:“何物潜窥,似托微踪于草际;竟同叵测,欲施锋刃于窗间。”(《勘破窗纸者爱书》),转引自《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王夫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里,终生不剃发,拒绝清王朝的威胁利诱,不应聘,不做官,终日孜孜矻矻,刻苦自励,完成了一系列划时代的著作,为祖国的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瑰宝。
  王夫之的思想:
  他在批判宋明理学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王充和张载的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总结了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一个新高度。
  晚明心学掀起蹈虚空疏的学风,王夫之认为此种学风误国误学,究其根源,归于佛老。道家以为自无而有,佛教以为虚而非实,妄而非真。王夫之治《易》务实求真,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自然的本性,其批判矛头直指佛老,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提出了“两间之有”(《周易外传》卷七)、“天下惟器”(《周易外传》卷五)的实有思想。他关于“宇宙者,积而成乎久大也”(《思问录内篇》)的命题,则深化了对实有思想的认识。它表明事物皆为不依人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即实有。因此可以说,天地万物的实有是广袤性与恒常性的统一。他的务实求真的主张,既是对张载以来气论的继承与发展,也与清初务实求真的学风相关。


第五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三巨头(2)


  在哲学方面,王夫之认为气是宇宙本原,气有聚散,但无生灭,是永恒无限的实体。“理依于气”,理是气之理,是气之变化的规律。关于道和器的关系,他明确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说“道者器之道”,道依赖于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他认为自然界是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动是事物固有的,静是相对的,“静由动得”,“动静皆动”。他强调“天地之化日新”,认为新陈代谢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他肯定矛盾的普遍性,主张矛盾一方面相反相仇,一方面相辅相通。他认为形、神(精神)、物三者遇到一起,才能形成认识。他改造了佛教中的“能、所”范畴,认为能就是认识能力,所就是认识对象,认识是由对象引起的,即“因以发能”,正确的认识必须与客观实在相符合,即“能必副其所”。他还提出认识的两种方法即格物和致知是互相补充的,不能互相偏废。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行的主导作用,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他还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的命题,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他还提出民心向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性是变化的,“日生而日成”。他根据“性者生理也”的观点,强调理欲统一。要“以理节 欲”、“以义制利”。
  关于理气问题,他继承和发挥了张载的“虚空即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读四书大全说》),“凡虚空皆气”(《太和篇》)。这就是说,世界的本体,是物质的气。他还进一步强调“气”是客观存在的。他说:人的“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言所不通,非无义也”(《思问录》)。因此,不能因为感觉不到,就说“无”。“气”在构成万物时,由于聚散的不同,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这种有形和无形,只是形态上的不同,并不是有和无的差别。他还用“气”的观点,论证了物质不生也不灭。他说木柴燃烧化为烟和灰烬,好像什么也没有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它的一部分化成水,归入大自然,一部分烧成灰土,归入大地,没有烧尽的木头则仍是木头。世界是不生不灭的。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提出“理即气之理,而后天为理之义始成”。有力地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在气先”、“理在事先”,即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论,否认了离开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客体精神——理。他还发挥了张载“理也顺而不妄”的观点,说明了理不仅在气中,而且是气的运动变化,有它的“必然”——规律性。
  王夫之从人道与天道关系出发,探讨了平等自由问题。他关于“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周易外传》卷二),“延天以佑人”(《周易外传》卷五)等思想,强调人利用并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动性,因此而超拔于众生之上,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对于人性,他从天人合一角度,提出“成之而后性存焉,继之而后善著焉”(《周易外传》卷五)的“继善成性”观点。天是善的,人由天生,其性原发也善,在这个意义上人都是平等的。不善是因为人受到后天气质等因素的影响。要恢复已有的善性,只有“尽心”、“尽性”、“扩充”,通过内省的方式,继承、挖掘被蒙蔽的善性,这是一种自由。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塑的,“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尚书引义》卷三),通过自我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发展。在理欲上,他肯定“理与欲皆自然”(《张子正蒙注》卷三)、“天下之公欲,即理也”(《张子正蒙注》卷四),但反对纵欲,而是把欲纳入理的轨道。他对性与天道的研究,突出了人性上的平等与自由,这与明清之际市民阶层的兴起,在政治、经济、思想上追求自由平等是一致的。
  王夫之还应用唯物主义自然观去观察历史,提出“理”、“势”统一的历史观。他把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趋势,叫做“势”,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叫做“理”。他提出了“于势之必然处见理”的观点,即人们必须从“势之必然处”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他还进一步提出,历史既然有“理”和“势”,治天下就必须要“循理”、“乘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因此他强调,历史发展不能凭主观意志,而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同时,他还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他认为,从一种客观可能性变为社会现实,必须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虽然他反对了历史倒退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但他的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的。
  总之,王夫之的哲学成就是巨大的。他不仅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他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思想,以宏伟的体系,严密的逻辑,坚实的论证,把中国旧学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推上了高峰。
  相关人文景点:
  王夫之故居:位于衡阳县西北曲兰乡湘西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有三:败叶庐、观生居、湘西草堂,以草堂为重点。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砖木结构,二层三间,坐西朝东,属坡式屋顶建筑。始为草屋,后由其子改成瓦房。王夫之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筑草堂隐居18年,闭门著书,成书数百卷。《读通鉴论》、《宋论》等宏著均在此写成。
  草堂前坪有古柏2株,传为王夫之亲手种植。草堂附近有一株古枫,根部凸生,形若骏马,昂首跃前,王夫之称为“枫马”。在草堂附近还有一座山,形似覆舟,名石船山,故后人称王夫之为船山先生。
  1980年,湖南政府拨款将草堂修缮一新。现厅堂正面挂有王夫之遗像,正厅门前“湘西草堂”匾额为赵朴初书。


第五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三巨头(3)


  黄宗羲
  ——倡导民主论的思想家
  人物介绍: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其为“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明伟)人。
  学派: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黄宗羲师承刘宗周,从王学出发,进而修正王学,又将王守仁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发展成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并从注重实际出发,否定有先于物的“理”或“心”的存在,摆脱“心学”。史学上开创浙东史学,有鄞县万斯同、全祖望等以及绍兴邵廷采、章学诚等两大史学系,前者有学术史的创造,后者有新通史的主张。
  生平:
  黄宗羲出生在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名士,为人沉毅正直,明天启二年(1622)由宁国推事升为御史。黄宗羲从小就聪明,喜学好问,肯动脑筋。常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尤其喜欢读历史小说。
  八岁的时候,黄宗羲就开始随父在任所读书。当时,权阉魏忠贤把持朝政,戕害忠良,政治腐败不堪。东林志士左光斗(安徽桐城人)、杨连(湖广应山人)等常到黄家议论朝政,评论人物。黄宗羲侍立在旁,对朝政黑暗、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等,了然于怀。
  明天启三年(1623年),黄宗羲十三岁,在家乡通过考试,补为浙江仁和县博士弟子员。黄尊素奉调入京,升任山东监察御史,黄宗羲即随父母入京读书。
  在黄宗羲17岁那年,他的父亲黄尊素因几次上疏,抨击阉宦,触怒了魏忠贤,被魏罗织罪名,于天启五年将他削职,遣回原籍。次年三月,魏忠贤又命提骑(宦官操纵的武装特务)将黄尊素押解进京。提骑经苏州,正遇苏州市民暴动,官船被击沉,只好返京。黄尊素得悉,自动去余姚县衙投案,被押送京城。黄宗羲送父亲到绍兴。父亲命他拜著名学者绍兴刘宗周为师,并嘱他:“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父亲的教训对他后来的求学,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三个月后,黄尊素被害于狱中,凶讯传到余姚,全家悲恨。祖父为使黄宗羲牢记国恨家仇,在他进出门口处写上“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字来激励他。
  天启七年,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黄宗羲写好为父申冤的奏疏,身藏铁锥,赴京颂冤。当他到达北京时,崇祯帝已经镇压了“客魏”集团,平反了天启朝冤案,但阉党孽种尚存,黄宗羲余恨未消。他在“谢恩”之后,即上书皇帝,请求诛杀参与陷害其父的许显纯、崔应元、曹钦程、李实等人。崇祯帝即传旨刑部,严加审讯。
  同年五月,刑部会审许显纯、崔应元等阉党余孽。许显纯以自己是万历皇后的外甥,要求减刑。黄宗羲严辞驳斥,说:“显纯与阉构难,忠良尽死其手,当与谋逆同科。夫谋逆则以亲王高煦尚不免诛,况皇后之外亲!”结果,许、崔两人被判死刑。黄宗羲又痛打崔应元,拔了他的胡须去祭祀先父亡灵,还联合几个死难官员子弟,打死了直接杀害其父的牢头叶咨、颜文仲。
  李实在受审时辩解说,当年诬陷黄尊素等人的公文,是魏忠贤指使别人冒充他的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