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从百家到一家  >

第30部分

从百家到一家 -第30部分

小说: 从百家到一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弦欢佟U舛杂谝话闳死此担悄岩匀淌艿纳睿吨傺腿创硬唤锌唷
  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他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 度推官,方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入仕后很有成绩,因此被调到中央担任秘阁校理(秘阁是皇家藏书楼之一,校理是负责藏书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央,他更关心朝政得失和民间疾苦,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斗争,经常犯颜直谏。
  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把宋仁宗当成傀儡,范仲淹便批评这种不合理现象,奏请太后还政,由此触怒刘太后,被贬往河中府。后太后死,范仲淹才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由于范仲淹经常大胆上谏,皇帝不快,又将他贬出朝廷。范仲淹贬到地方后,每到一地都兴利除弊,注重发展教育。由于政绩斐然,又被召回京师,授天章阁待制,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事。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仅仅几个月,开封府就“肃然称治”。范仲淹又与宰相吕夷简等大官僚斗争,故而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但得罪权贵的结果则又是被撤职,贬降至饶州知州。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第一节 思想家辈出的时代(3)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宋朝西北边境的西夏突然挑衅,朝廷措手不及。在严峻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将他召回朝中,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后来,又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这时的范仲淹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他被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范仲淹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等措施,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庆历三年四月,宋夏局势刚刚和缓,宋仁宗便将范仲淹调回东京,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行政效率越来越低,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改革。因此,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见范仲淹等人,督促他们立即写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一贯主张改革,但他又深知积重难返,然而皇上如此求治心切,于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对此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但是,这场改革直接触犯了封建腐朽势力,他们对范仲淹恨之入骨,便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他们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结交朋党,并串通宦官不断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宋仁宗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强大,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庆历五年初,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坚持了一年零4个月的庆历新政终于失败,范仲淹被贬到邓州,之后又辗转于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他调往颍州,走到出生地徐州时,不幸病逝,终年64岁。
  思想
  庆历之际,易学(又叫宋学)开始成为显学,其倡导者是范仲淹和欧阳修,而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等都是这一思潮中涌现的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励精图治,革新除弊,改变宋初以来沉闷、因循、保守的政治局面;在学术上,他们开一代风气。
  范仲淹是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进步思想家,他精通《易》经,具有辩证思想,注重发展变化。在经世治国方面,他力主革新变法,反对因循守旧,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莫能久。”在范仲淹看来,社会在发展变化,经世治国的方法也应随着变革,守旧复古换不来长治久安。这种不沿古、不袭古、不泥古的革新精神,很值得称颂。
  在范仲淹的革新弊政思想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于庆历三年(1043年)推出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政,具体论述了各种新政的优点,并充分论证了应当及早革除弊政的理由。“新政”共包括十个方面:一是明黜陟(明确官吏进退升降的原则);二是抑侥幸(抑制官场上的投机钻营行为);三是精贡举(严格科举选仕制度);四是择长官;五是均公田;六是厚农桑;七是修武备;八是覃恩信(广布恩泽讲信用);九是重命令;十是减徭役。“新政”涉及了革新吏制、振兴纲纪、纯洁政风、奖励农耕、减轻赋税、加强武备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且有较强的可行性,对于纯正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当时的腐败政治、陈规旧俗、贪官污吏,则是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冲击。
  “庆历新政”失败了,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不足为奇的,但它的改革思想却为日后的“熙宁新法”即王安石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有人说,从“熙宁新法”中可以看到“庆历新政”的影子,这是符合事实的。
  范仲淹既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军事家。长期的政治活动和军事实践,使他逐渐形成了“文经武纬”、“文武相济”的卫国安民思想。宋仁宗初登基时,宋王朝在“兴文教,抑武事”思想的影响下,出现过20余年的“太平”景象。短暂的“太平”使朝廷上下出现了忽视武备的倾向。范仲淹针对这种倾向,劝喻朝廷上下要正视“战者已老,少不知战,人不备战,国不虑危”的严重局面,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相关人文景点
  范仲淹墓、范文正公祠堂: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市东南伊川县彭婆乡万安山麓。范墓园中除了范仲淹本人墓之外,还包括其母亲儿子等后代墓多座。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规模之宏大为历史所罕见。北依万安山,南靠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约35亩。前域有一间青砖青瓦铺成的山门,还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等数件。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为清代光绪帝所题。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范氏好友王洙书丹。
  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再往后十余米,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墓则为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故俗称为“扯儿背孙”,较为独特。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它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名重古今,誉满中外。岳阳楼初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三国时期用作鲁肃阅军楼;南北朝时名曰巴陵城楼;初唐时又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才称之岳阳楼;到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友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嵌在二楼,从此岳阳楼名声大振。


第一节 思想家辈出的时代(4)


  人物言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历史上的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之时,置个人生命于不顾,明知凶多吉少,念及“国家至此”,毅然前往和元军谈判;被捕后,几度挣脱敌人魔掌,以期重整旗鼓,收复大宋江山;1958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元帅冒着丢官舍命的危险,反映民情,说出真话,他为人民忧,为人民愁,为人民大声疾呼,尽管被罢官,仍然矢志不移,真正做到了忧在百姓前,为人民鞠躬尽瘁。
  现实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下人的幸福出汗流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就更加要求领导干部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并代表着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且慢行乐,切勿忘忧;更不可大肆挥霍,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为一己之乐,造成百姓之忧、国家之忧。
  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掐一点叫作“虀”的野草当菜,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范仲淹把这一块一块的方粥,取了个美名,叫“白云糕”。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他的同窗好友石梅卿知道了,深受感动,亲自备了好酒好菜去看望他。他说:“这酒菜我不能吃。”石梅卿问他为什么,他说:“这酒菜不差于砒霜,你这是在害我。”石梅卿越发不明白了,说:“我是诚心来帮助你的,怎说是害你呢?”范仲淹说:“我现在已吃惯了这种‘白云糕’,日子还算过得去。如果我今天吃了你这好酒好菜,那明天再吃‘白云糕’,舌头就要不听使唤了,那时,我不就要感到苦恼了吗?一感到生活苦恼,就要分散精力,无心读书。你想,这不是反害了我么?”石梅卿听了范仲淹这一番话,又惊叹又佩服,回去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白云糕”做了方糕,天天送去,一直到范仲淹中举。
  据说,现在苏州、常熟一带市上供应的“白印糕”,就是由此传下来的。


第一节 思想家辈出的时代(5)


  三苏
  ——“一门父子三词客”
  人物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谥号“文安公”。眉州眉山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谥号“文忠公”。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苏轼之弟。谥号“文定公”。
  学派
  开创了“苏氏蜀学”。
  “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三苏父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遍及东南亚各国、欧洲以至整个世界。苏东坡的名声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文化伟人。
  生平
  苏洵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作文,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就能写出千字的好文章。嘉右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苏轼、苏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成了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治平三年(1066)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丧运回四川,葬于眉山眉安镇乡可龙里,后追赠为“文安公”。
  苏轼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自幼聪慧,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又命他拜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