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音乐史书 >

第19部分

中国音乐史书-第19部分

小说: 中国音乐史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松风阁琴谱》筹书所载词谱,虽也间有自有渊源的宋词古谱,但大部均
是明清人所谱,不足为据。

宋词的创作方式,分为旧谱填词与自创新曲——“自度曲”两类。前者
即利用隋唐以来民歌、曲子或歌舞大曲、法曲的片段——词牌填人新词。填
词时可以运用“减字”、“摊破”等手法加以变化。减字,即减少原词句子
或字数,音乐也相应紧缩。摊破,即增加原词句子或字数,音乐也相应扩充。
后者即利用民间流传各种乐曲的素材,另创新的词牌。姜夔“自度曲”中有
一首《凄凉犯》,旋律的进行与宋代民间曲子《愿成双令》相近:

这个事例说明,姜夔“自度曲”的音乐素材和形式可能均来自民间。

宋词演唱时,由歌者手执拍板击拍演唱,有时也可由另一人吹哑觱篥或
箫伴奏。宋时著名歌者有袁绹。据说,有一年中秋节的夜晚,袁绹曾与词人
苏轼同游京口(今江苏镇江)金山夺。其时,天宇四壁,一碧无际,长江流
水波涛倾涌,皎洁的月色照耀如同白昼一般。苏轼乘兴写了《水调歌头》“月
色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词,让袁绹演唱。袁唱得非常动听,苏轼也很满
意(清·高承■《豪谱》)。

宋词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慢、近、犯等。

令,又名小令或令曲,是宋词中最简单的形式。它的名称来自唐代的酒
令。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流行的小曲当作酒令。因而得名。令有单
叠与双叠两种。单叠小令,实例有《黄莺吟》、《醉吟商小品》等。

黄莺吟

宋·陈元靓《事林厂记》谱

王迪译

此曲原来用琴伴唱。歌词格律及部分词汇与北宋柳永《黄莺儿》词大致
相同。曲调素材简练,富于抒情性。它通过一双黄莺在花间飞舞的描写,表
现了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全曲实际上是由5216 这个核心音型发展而成的
一首短小民歌。

双叠小令,实例有《愿成双令》及姜夔的《隔溪梅令》等。

愿成双令

宋·陈元靓《事林厂记》谱

王迪译

《愿成双令》是产生于北宋的民间曲子。现存歌词最早见于北宋《刘智
远诸宫调》。其特点是上叠首句为三、三句,下叠首句为七字句。上下叠曲
调,除“换头”变化外,其余完全相同。

宋词中,单叠小令比较少。所谓小令,主要指双叠小令。南宋张炎《词
源·讴曲旨要》讲到小令的特点时说:“歌曲、令曲四捎匀”。匀即“韵”。
就是说,小令歌辞一般有四个落韵之处。在音乐上,凡落韵处,多在主音或


属音上,而且都是强拍。因此,四匀也称“四匀拍”。上例■处,均为落韵
处。

慢,又叫“慢曲”或“慢曲子”,曲调较长,唱时用板打拍,其特点是
“重起轻杀”,富有抒情效果。慢曲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
较长的有李存勗的《歌头》,一百三十六字。一般多在九十字左右,如姜夔
的《扬州漫》:

扬州慢

此歌是姜夔在1196 年冬至的傍晚,路过杨州,眼见此地十几年前曾被金
兵骚扰,至今仍是一派凄凉景象,引起他心中无限伤感而作的。它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慢曲的形式特点,张炎《词源》说,慢曲有“八匀”(八韵),分为“大
头曲”与“叠头曲”两类,节奏处理上有“打前拍”与“打后拍”的区分。
“大头曲”是“大头花拍居■五”,就是说第五拍,即下叠换头处为一“花
拍”。“叠头曲”是“迭头艳拍在前存”,就是说在乐曲开头叠用双“头”,
须加一“艳拍”,这种开头叠用双头的处理手法,称为“迭头”。

《扬州慢》开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迭头”。它与下句“解
鞍少驻初程”,是全曲的基本旋律。它肯定了全曲基本调性F 宫调式,但是
D 羽调式也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变化半音#1 的运用也很具特色。

近,又叫近拍,或过曲。它可能原是大曲中慢曲以后,人破以前由慢转
快的部分。近,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曲。最短的近是《好事近》,四
十五字。最长的是《剑器近》,九十六字。一般的如姜夔《淡黄柳》,六十
五字:

淡黄柳

这首歌是姜夔旅居南宋边城合肥时所作,写得虽然比较伤感,但是通过
空旷的城关、拂晓的号声和柳色的对比,仍然流露了作者对南未屈辱苟安的
不满。全曲主要是由开头一拍的旋律变化发展而成。基本调性是E 羽调式。
其中下叠“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一句,经过紧缩的主题在下四度上再现的
处理手法,颇具特色。

犯,又称犯调。此名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北宋末年,犯有两种含义,一
种是指句法相犯,即把原来分属于几个不同曲牌的乐句联成一个新的曲牌。
如采用三个曲牌称为“三犯”;采用四个曲牌,称为“四犯”。《四犯剪梅
花》就是由《解连环》第七、八句,《醉蓬菜》第四、五句,《雪狮子》第
六、七句,《醉蓬莱》第九、十句拼成的。这种曲式可能就是后世昆曲中所
谓的“集曲”。一种则是指转调或转换调式。《词源·律吕四犯》中举出犯
有四种: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均为转一个调。宋词中还有
连转两个调的,如吴文英的《琐窗寒》,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运用较多的
是转一个调的宫犯商和商犯羽两种。

属于商犯羽的曲例,有姜夔的《凄凉犯》:

凄凉犯

这首歌也是姜夔旅居合肥时所作。淮南的合肥是南宋边城,当时戍楼上
凄凉的号角声,夹杂着渐渐远去的战马的嘶声,引起他无限愁思,于是写下


了这首悲歌。此歌写成之后,姜夔曾到临安(杭州)请宫廷乐工田正德用哑
觱篥伴奏演唱,效果很好。

据宋姜夔《“凄凉犯”序》称,凡转调一定要两调主音相同“所住字同”。
《凄凉犯》的基本调性是夷则羽,但上叠从“一片离索”到“情怀正恶”,
下叠从“晚花”到“红落”的曲调,却已转入“夹钟商”。夷则羽与夹钟商
两调,除前者用夷则,后者用南吕外,其余各音完全相同:

律名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调名

钟吕簇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

3#45671 2

夷则羽

夹钟商

6 7123#45 

就是说,夷则羽转夹钟商时,只须将夷则——宫音升高半音,作为新调的南
吕——变徵就成了,两调“住字”(主音)均为仲吕,只是前调仲吕为羽(6),
而后调为商(2)。这种转调的办法,就叫“商犯羽”,或“商羽相犯”。《凄
凉犯》一曲,通过调性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曲调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情
调,其艺术处理是比较成功的。不过,过分强调“住字”相同才可相犯是没
有道理的,因为在实践中住字不同的转调早已应用。

宋词与乐府,唐诗五言、六言、七言等方整性句式结构不同,它的每个
词牌,句式结构的变化极为复杂,如上引《淡黄柳》,上叠第一句是四字、
五字,第二句是七字,第三句则为六字、七字。下叠第一句是三字、五字,
第二句是六字、八字,第三勾是四字、四字,六字。这种长长短短的乐句结
构,更适于表现细致复杂的情感变化,因此它很快就被新兴的说唱、戏曲艺
术所吸收。它的产生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宋词在音调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其音阶形式基本上属于杂用清角(4)与
变徵#4 的先秦传统音阶,但有时也用降七级音b7(闰)音的清商音阶。一
般来讲,旧音阶宫、羽调式较为常用,有时也用徵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
其转调手法,常转上下四度的近关系调,有时也转大二度调,如《古怨》即
由E 商调式转为E 宫调式。在旋律进行上,三度的进行较为常用,特别是用
在乐曲开头和结尾,如《扬州慢》的135,《愿成双令》、《凄凉犯》的357,

《杏花天影》的461 等。还有1 76 或5#43 等小三度下行级进的典型音型与
五度、六度跳进,如■与■的进行等。此外,变化音#1、#2、#4b7 的运
用也很有特色,如《杏花天影》即其典型的一例:

总之,宋词音乐由于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当时产
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四、鼓子词、唱赚、诸宫调、货郎儿

鼓子词最早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歌曲,后来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兴
趣,他们利用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创作了一些鼓子词的作品,如吕渭老的《圣
节鼓子词》、侯寘的《金陵府会鼓子词》等。这些鼓子词在形式上还比较简
单,一般由一个或二、三个同宫调的相同曲调联成,如《圣节鼓子词》就用
《点绛唇》反复两次,《金陵府会鼓子词》就只用《新荷叶》一曲而不再反
复。

这种鼓子词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一种常在街市勾栏里表演的说唱音
乐,如叙述张生和崔莺莺恋爱故事的北宋赵德璘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
花鼓子词》和《清平堂话本》里的《刎颈鸳鸯会》就是说唱鼓子词仅存的两
个实例。前者用《商调蝶恋花》一曲反复十二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
段文言的散文;后者用《商调醋葫芦》一曲反复十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
有一段口语的散文。这种鼓子词在表演时,由一人主唱兼讲说,另外几人作
为“歌伴”和唱兼器乐伴奏,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他可能还有笛等管乐
器和弦乐器(见《诗解脞语》)。

唱赚

唱赚,一名道赚(见《遏云要诀》)。它的前身,原是北宋时出现的民
间声乐套曲缠令与缠达。缠令,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插有若干个曲牌。
缠达,也叫传踏或转达,前面也有引子,引子后面则用两个曲牌不断反复联
成。到了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杭州勾栏里有个艺人叫张五牛。
他采用一种在北宋已经流行的民间歌曲——“鼓板”里分成四片(四段)的
《太平令》或《赚鼓板》,创造成一种叫“赚”的歌曲形式,把它与缠令、
缠达结合起来,才正式成为唱赚。

“赚”,既不同于自由节奏的散板曲,也不同于固定节奏的有板曲,而
是一种兼有两者节奏特点的特殊曲式。

这是一个“赚”的后期实例。曲谱取自清·洪升《长生殿》《偷曲》折。
其第一片(谱中“」”处)开头两字(“乐部”)各均匀地打一板,的确使
人有一种起板的感觉。接下去,却又转入散板,第三板作为底板打在第一逗
末一个音的后面,片尾又打一个底板,这是一般散板曲共有的规矩。第二、
第三片开头(“早暮”、“君王”)又均匀地打两板,下面又转入散板。第
四片开头(“请同”)也是两板,但到结尾处却从“新”字起突然由散板转
为整齐的一板一眼(一个重拍,一个轻拍),使人以为歌曲刚转入新的段落,
后面还有许多精采的篇章,但却出人意料地就此结束了。它的这种特点与宋
人所说“赚”的特点是“人赚头一字当一拍,第一片三拍:后做此,出赚三
拍”(《遏云要诀》),“赚者,误赚之意也;令人正堪美听,不觉已至尾
声;是不宜为片序也”(《都城纪胜))等话是一致的。而且从它分为四片
的结构形式来看,也可以看出它和四片《太平令》的联系。

唱赚现存宋时歌词与乐谱,仅见于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一书(图77),
计有中吕宫《圆里圆》赚词、黄钟宫《愿成双》俗字谱与称为”鼓板棒数”
的鼓板伴奏谱,共三种。其中,《圆里圆》与《愿成双》各由下列曲牌联成,


其曲式属带赚缠令:
《圆里圆》:

《紫苏丸》、《缕缕金》、《大夫娘》、《好孩儿》、《赚》、
《越恁好》、《鹘打兔》、《骨自有》。


《愿成双》:

《愿成双令》、《愿成双慢》
《狮子序》、《本宫破子》、《赚》、《。。胜子急》、《三句儿》。

据《都城纪胜》、《乐府指迷》等书记载,宋时唱赚已有了自己的专业艺人
“闹井做赚人”和专业组织“遏云社”。通过这些艺人的努力,它吸收、融
化了当时民间广泛流行的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声
腔,在艺术上得以很快提高并趋于成熟。从上述两例来看,其中既有属于慢
曲的《愿成双慢》,也有来自大曲或曲破的《本宫破子》、《。。胜子急》;
既有属于小令的《愿成双令》,也有来自人民生活里的旋律因素——根据街
坊叫卖紫苏丸的音调创作的“叫声”——《紫苏丸》;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