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燕谭集 >

第17部分

燕谭集-第17部分

小说: 燕谭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矣。朕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丧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登极者何人。。”
这些虽属后代术士附会,但也确能反映一些明智皇帝的心态。

《推背图》是天干地支顺序排列的,全书共六十象。第一象为红白两环
相交为甲子,卦象为乾上乾下。谶曰:“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
周而复始。”颂曰:“自从盘古迄希夷,虎斗龙争事正奇。悟得循环天地在,
试于唐后论元机。”这一象实际上是序,所暗示的是作者心目中的宇宙模式,
即“周而复始”的循环论。最末一象为癸亥,卦象是坤下兑上:萃。谶曰“一
阴一阳,无终无始。终者自终,始者自始。”颂曰:“茫茫天数此中求,世
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归去休。”图为二人,一前一后、
后者推前者之背。此象为全书之总结,再次提出世事循环的道理,强调世事
演化也未到此结束。作者自云:我已经指出世事演化的规则,并举出五十八
个例证(第二象至第五十九象)其余者不必再饶舌,读者自可依此探索。应
该说这些手法的运用及对天道的演说似乎“卑之无甚高论”,不值得为它多
花笔墨,但其中有些图象,仔细推敲,使人迷惑。如第五十六象图为二人持
长枪对阵,口吐烈火,上有飞鸟相争,序为已未,卦象为坎上坤下,比卦。
谶曰:“飞者飞鸟、潜者飞鱼。战不在兵,造化游戏。”颂曰:“海疆万里
尽云烟,上迄云霄下及泉。金母木公工幻弄,干戈未接祸连天。”如果说现
在传世的《推背图》必出于李淳风固然无稽,说它是五代十国天下大乱时的
作品,也未必真确。岳珂就说过:“艺祖(指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故诏禁
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已传数百年,民间藏本不可复收拾,有
司患之。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众,不可胜诛。上曰:‘不
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而杂书之,凡
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
亦弃弗藏矣。”(见《桯史》)可见,宋代所传的《推背图》早被弄乱,后
世所传,决非古本。但是现在流行本,据笔者所见最早者有清末钞本,是知
它至少在清中叶即已流行。而五十六象所描绘的纯是超现代的战争,有空战
“飞者非鸟”,有潜水战“潜者非鱼”,其战争取胜因素不在于兵,而在于
高科技,其神妙之处,仿佛是“造化游戏”一样。其“颂”所描绘的战争的
场面、其涉及范围之大,特别是“干戈未接祸连天”颇能显示未来战争的特
点,清中叶以前的人能做此想象,其意识必有超前之处。

当时引起我兴趣的是第四十二象,图为一女子抱琵琶,后有一兔,傍立


弓一张。谶曰:“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长弓在地,危而不危。”颂曰:
“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
“图说”解云:“据此象是骊姬、褒姒之流于女色乱国也。浑迹朝市,由微
贱而起。是否兔象者,想是卯年。此女受嘉乐之宠光,则其破除黎老之祸可
胜道哉!”此图象与《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图册正册”第二图类似。
第二图“只见画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也有一首诗云:‘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后面的“红楼梦
曲子”相当于《推背图说》与第二图相应的曲子是《恨无常》。曲云:“喜
繁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
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两者在形式上十分类似,这不是偶合。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看出
这与《推背图》的关系。他在批语中说:“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
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也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指第五回)
悉借其法为女子运数之机,几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
笔。”从这段脂砚斋批语中可见曹雪芹是有意借《推背图》的形式暗示书中
人物命运。不过《红楼梦》只是写宫中女子一个人的命运,而《推背图》则
借一位宫中女子昭示国运。

在我写《红楼梦韵文注释》的时候,有位老同学来看我。那时书在市面
上还很萧条,除开放了《艳阳天》等“17 年”的旧作外,就是一些极不景人
的新著,什么《虹南战斗史》《李白与杜甫》之类。因此大家得到书,特别
是不易到手的奇书还是要串换着看看。我说得到一本《推背图》,他听了十
分兴奋,便诡秘地对我笑笑说:“外面在传这本书。里面写到‘旗手’。”
他说的“外面”乃指当时社会上。我在远郊工作,一个月回京一次,对“外
面”的事知之甚少。我想:他说的是实话吧!这时候什么书不能流传呢?特
别是在高干子弟中间。而我这位同学当时正活跃于半解放、半未解放的干部
子弟之中。听到他言及“旗手”江青,我的脑中马上联想到《推背图》第四
十二象。我打开这页,他更兴奋了,连说道:“是她,是她。手持琵琶,自
然是搞文艺的。”那时社会上对江青满意的不多,人们从各角度去贬损她的
言论很多,当然都是在家中或与二三知己说的。我也说了江青祸国殃民之类
的话,谁也没在意,没有把这些当作石破天惊的反动言论。当时,他把《推
背图》借走了,我再三叮嘱他不要借给他人,因为我也是向人借的。不料这
位仁兄还是把此书借给了某干部子弟,他借到书后把它复制了(当时复印机
还很少),又听说他竟当着“板团”的人骂过江青,于是此事上闻,文化部
长于会泳说北京有几个反革命分子在恶毒攻击江青同志。自然我也就随着这
两位一并被揪了出来,放入监狱,先是拘留,1976 年“四五”事件后,法院
认为与天安门事件性质相近,7 月26 日被判有期徒刑13 年,这就是我与《推
背图》的故事。我想当时无论是我等小人物的信口雌黄;还是官方诸公的严
肃对待,出发点虽不同,爱恶有别,但心态都差不太多,在潜意识中有着对
不可知命运的期待或惶恐。

“四人帮”倒台后,我们都平反了,我对这场不虞之灾还有些怨怼。有
位朋友说:“你就念万幸吧!如果在上海或其他什么地方,你早就没命了。
北京毕竟是首善之区啊。”后来闻见渐多,果然如此。我的一位老同学在上
海被捕就因为说了一句“林彪与毛主席有矛盾”,于1971 年9 月被判死刑,
准备“十一”以前执行,以“庆祝国庆节”(当时口号是“人民大众开心之


日,就是反革命分子难受之时”),并告知本人、剃光了头、照了相,也通
知了家属。后因节前可处决的人犯太多,他便留了下来。“十一”之后,林
彪倒台的消息传到上海,他算拣了一条命,后来在剑桥大学得到三一学院院
士,还是中国人第一个得到这个学位的。当然这些都是题外的话了。


体会幽默

漫谈幽默



幽默作为文艺作品中的一个类型,其繁荣是空前的,它充斥着书摊、荧
屏、银幕、舞台。如果把幽默当做一种优雅的艺术品位,其不如人意之处也
是有目共睹的。也许是“幽默作品”的创作者或表演者只关注它令人发笑的
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譬如机智、宽厚、深沉等),以至于人
们在看完笑话、相声、喜剧等所谓“幽默作品”之后虽不能说没有笑,但总
觉得勉强,仿佛有被人胳肢的感觉;有时回味起来,甚至感觉恶心;也就是
说“幽默”完结之后,不仅没有给人带来愉悦,使人的精神得到点升华,而
是相反。于是“幽默”在稍有见识的人们心中如同市场上的货币一样不断贬
值,甚至谈及“幽默”则令人有肉麻之感。这是个幽默文学和幽默艺术表面
上红火,实际上不景气的时期。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提倡幽默时的重演。“幽默”这
个概念系由林语堂在20 年代引进的,并引起了文坛的重视。30 年代初他又
创办了提倡幽默与刊载幽默文学作品的刊物——《论语》。当时如鲁迅先生
所说:“去年是‘幽默’大走鸿运的时候,《论语》以外也是开口幽默、闭
口幽默。这人是幽默家,那人也是幽默家。”(《小品文的生机》)又说:
“。。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一思而行》)幽默本是只宜
邂逅不宜提倡的,林语堂一提倡,随之而来的便是形形色色的赝品,更令正
直的人们难以忍受的则是“化屠夫的凶残为一笑”。在这种氛围下,连最懂
幽默、在其作品中最富幽默情趣、而且在20 年代也曾积极引进幽默、翻译了
日本鹤见祐辅的《说幽默》的鲁迅也说:“我不爱‘幽默’。”又说:“中
国向来不大有幽默。”这些虽然都是忿激之言,但确实也是针对把肉麻当有
趣,针对把油滑、轻薄、猥亵、恶俗、嘻皮笑脸、贫嘴恶舌都加以“幽默”
桂冠的。这种感想不仅鲁迅先生有,当时尚很年轻的钱钟书先生在稍后也曾
写到: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成为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笑未必就表示

着幽默。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

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写在人生边上》)

又说:

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

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的贫乏的遮盖。于是你看见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

笑——还有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

(《写在人生边上》)

鲁迅和钱先生所说的是不是使我们有点似曾相识之感?笑与幽默的背离,使


它缺少感染力量,这样的“幽默文学”,实际上是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笑
只有出自幽默,才具有超越力量,才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真正的愉悦。



那么什么叫幽默呢?虽然“幽默”这个词古已有之。《九章·怀沙》中
就有“孔静幽默”的句子,但那时“幽默”作“寂静无声”解,与现代意义
上的幽默不相干。现代意义的幽默是林语堂于1924 年从日本引进的。当时他
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这里
的幽默是英语humour 的音译。一般英文词典把“幽默”解释为“滑稽、可笑、
有趣”。《英国大百科全书》把“幽默”和“机智”列为一个词条。这可以
视为一种广义的幽默。但这个解释并没有被中国学术界认可。幽默又是从日
本转口的二手货,所以日本关于幽默的理论对中国文坛有很大影响(日本则
是受到德国哲学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没有幽默正是根据日本理论家对
幽默的理解而做出的论断。日本《万有百科大事典》对幽默的解释颇有代表
性,书中写到:

曾经有人把‘幽默’译成‘有情滑稽’,这虽不成熟,但却有一定道理。幽默中的笑并
不是那种(笑别人的愚蠢、笑自己所看不起的人)无情的嘲笑。它凝聚着对人类,包括自身的
可悲性格的爱怜之情,这是比较高级、复杂的笑。

这可以说是对“幽默”的狭义解释。这种理解在中国的理论界与文艺界占主
导地位。因此,人们不把一些廉价的笑料——诸如丑角的插科打诨、矫揉造
作的喜剧动作、智力上的自我炫耀、变着法骂人的低级笑话、对弱智者或残
疾者的恶意捉弄等等——看作幽默。“论语派”作者的许多文字流于此道,
所以受到鲁迅、钱钟书等人的讥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幽默”这个词在中国存在并流行了近七十年,其间虽然也是几经风雨,
但对它逐渐形成了共识。幽默从高层次说,是人的一种气质、一种心态、一
种人生态度,具有幽默感的人们善于以温厚的诙谐和同情的愉悦接人待物,
克服人我之间的隔阂。从浅层次来说,幽默是一种艺术手段,是一种特殊的
喜剧形式,是一种轻快、诙谐而且意味深长的笔调,是一种风趣而机智的思
考问题的方法。它的本质是用“神形倒错”的方法来表现美压倒丑的优势。
其表现效果则是一种轻松而有深意的笑。只有具有幽默感的人才能有幽默艺
术的表现,幽默不是挤出来的。所以鲁迅说,一个月挤出两本的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