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燕谭集 >

第16部分

燕谭集-第16部分

小说: 燕谭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的穿的都没多大差别,谁也用不着羡慕谁。这种情况下,个人出人头地的
幻想,竞争的欲望都被压抑了;没有“争”,自然不会关心或预测前途、前
景。至于属于全体未来的预测则由哲学工作者、思想工作者去做了。这样,
算命相面不待取缔,也会自动消亡。没有了主顾,卖者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的经济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
村是联产承包;城市里打破铁饭碗,竞争机制被引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泥
腿子成了万元户,一文不名的流浪汉成为公司老板,劳改释放犯可能成为百
万富翁。。生活在一个群体的人们既然有的先富起来,这样必然刺激了其他
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必然导致人们预测未来生活的热忱。何况
当今的致富并不完全靠勤劳、才能、学历,而且有些人完全不靠这些,唯一
的凭借就是机遇。机遇这东西是必然中的偶然,带有很强烈的神秘色彩,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为了预测机遇、捕捉机遇,人们自然要求助于自称能够预
报未来、指点迷津的卜人相士了。

《列子》中就有“歧路亡羊”的寓言。故事说杨朱的羊跑了,家里人去
追,因多歧路,不知走那条道,无功而返。这个寓言意在揭示多元选择的困
境。改革开放以前,一条道走到黑,绝大多数人只是盲目地跟着走就可以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导作用的今天,人们有了选
择自己命运的自由。它给人们带来希望也带来了困惑,一些缺少解决困惑勇
气和能力的人们自然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神秘的力量。特别是在一生的关键
点上,如求学、求官、婚姻、久病不愈的时刻,人们便想到求神问卜。古代
就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说法。没有疑问或不许疑问的时代,卜人相
士失掉饭碗是极正常的;具有多元选择而又充满机遇的今天,算命“热”的
兴起也就毫不奇怪了。


当然,这与“灾出多门”的时代命相业的畸形繁荣是根本不同的。社会
动乱也使人求告神明。老舍《茶馆》中相士唐铁嘴就欢迎战乱,因为他的生
意红火了。但那个时代的求神问卜主要是为了免灾,而现今主要是求利。在
相面算命中也渗透着对幸福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卜人相士靠什么招徕顾客

算命相面也是一种生意,卜人相士是要靠此糊口吃饭的。他们一无所有,
又非面目姣好,让人家心甘情愿地从腰包掏出钱奉献给他们,那是很不容易
的。他们既不是神甫、牧师、僧侣,代表上帝或佛、菩萨,具有传统的号召
力,也不是心理医生、思想工作者,有科学依据或行政力量为后盾。他们完
全靠自己,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靠自己的社会经验与阅历,靠自己小小
的手段取信于人。他们的聪明才智全都表现在这些方面。

首先,他们要招徕顾客。卜人相士在道边一站,或拿几本命相书籍以代
表自己的身分与博学;或坐地不语,写上“坐地不语,我非哑人。先写后问,
概不哄人”。江湖称此行为“哑金”,这是很少的。卜人中的绝大多数还是
靠伶牙俐齿来招人围观,江湖行话为“圆粘子”。本文开始所引的那段话就
是江湖上常用的招人方法。有时也把引诱与威吓融合在一起。例如,他可以
向渐渐围拢的人说:“各位,想不想发财啊?今天来的就有财星照命的。这
位先生一发财,财可就发大了!现而今,他还没辙呢!欠了一屁股账。打这
一过去,一个礼拜,七天,平地一声雷,陡然而富。可是内中有个小人暗中
算计他,弄不好,不但财发不了,还要生气。呆会儿我给他两句话,让他逢
凶化吉。要什么不要?什么也不要。等他应验之后,买盒点心来瞧瞧我,我
兴许还请他撮一顿,交个朋友。还有位先生,正要与人打官司,这官司他要
败诉,回头我给他出个主意,几句话就能反败为胜。”听了这些“金玉良言”,
即使没有这类事也要看看他是否能算得准。

拢住了人,第二步就是让人家相信你。问卜求相的都想知道未来,但未
来的事情还未发生,没法印证。于是为了使人相信,卜人相士先要“算”出
求卜者的过去和现状。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卜人相士又不知道,如果
他能准确地“算”出,不仅问卜者心悦诚服,就是旁观者也会为这传名的。

所谓过去与现状,一般指问卜者的父母是否健在,结婚没结婚,兄弟几
人,子女有无等等。这一般都属于奉送性质,不收费的。但如何“算”呢?
是不是算命先生真有神机妙算呢?否,就笔者所见,这样的卜人相士尚未出
现。他们的欺骗性主要表现在这里。实际上他们所“算”出的问卜者的过去
与现在大多是从顾客嘴中套出来的,或从察言观色中得来的。用江湖黑话来
说叫“要簧”或“把簧”,也就是说他们把求卜者的心看作一把锁,他们要
把准了锁中之簧,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把锁打开。

万一“簧”把得不准,或者露了馅儿,那也不要紧,卜人相士还有“八
面风”、“两头堵”的技术,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涵盖面大,可作多种解释,
从而使求卜者发现不了他的错误。

通过“相”、“算”求卜者的过去与现在,而且十分“灵验”之后,问
卜者相信了卜人相士,这时才会走到预测未来、解决疑难的阶段。这个阶段
所要处理的问题多属于未知,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才能验证,因此,
多是用“探”(探求其心内想法)、“骂”(批评求卜者太悖于情理的想法)、


“哄”(安慰)、“捧”(坚定求卜者对未来的信心)的手法,大而化之地
空谈一顿了事,但也使求卜者心理得到一定的满足。

卜人相士不完全是骗子

算命相面实际上是一种幻想的未来学。人性中有一股预知未来的强烈愿
望。人们希望通过预测未来避祸求福,卜人相士能够部分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不是说他们所算必准,而是指他们深通人情世故,善于揣摸问卜者的心理,
给他们以不同的抚慰与指教。

江湖上语云:“金(算命)皮(卖野药)彩(变戏法)挂(卖艺),全
凭说话。”而话是开心的钥匙。例如夫妻反目,打得不可开交,妻子痛不欲
生,找到算命先生。这位先生可能说:“你为人心直口快,得理不肯让人。”
如果此妇女是金命,她丈夫是木命,犯什么刑克,于是劝她或她丈夫往北走
一趟等到十月或十一月回来(属水金生水),不先冲而祸自消,而且还会相
生相好。夫妻分别一段时间,自然矛盾不调和而自消。

有时没有解决矛盾,卜人相士深体人情的言语也会给求卜者以抚慰。有
位女士处于感情纠葛之中,男朋友信誓旦旦非她不娶,而丈夫的忠诚宽厚又
使她不忍离异。要让她在两者中选择一位,实在太难了,于是希望算命先生
为她预卜出最后的归宿。算命先生与她恳谈了两个小时,使她非常感动,泪
洒衣襟。虽然出了命相馆,她还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可是心中的郁闷却冲淡
了。这样的算命先生有点像心理医生了。

人的灵魂需要拄杖。于是,适应这种需求便产生了各种各样以关心他人
灵魂为职业的人们,如神甫、牧师、僧侣、道德家、心理医生、思想工作者
等等。卜人相士也可以勉强侧身其中,虽然他们的目的不过是混口饭吃。


我和《推背图》

“雪夜闭门读禁书”曾被视为人生的一大乐事。这并非是文人都有叛逆
思想、必蹈禁地而后快,而是被好奇心所驱使。好奇心似乎是人类的普遍弱
点,古希腊不是有潘多拉匣子的故事吗?恩格斯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
你想让什么事情得到广泛传播,最好是先去禁止它(大意如此)。

十年“文革”大约是最能挑动人们好奇心的时代,当时的领导人通过“群
众”把禁止的圈子划得无穷大,自由自主的空间趋近于零。心灵蜷缩在一个
小小的角落,这自然更刺激它要追求未知事物,因而更显得特别好奇。在知
识文化领域更是如此。不过如果用“禁”形容当时的文化政策也不一定准确。
禁书历代都有,据《中国禁书大观》统计,积历代禁书之和也不过三千余种,
而“文化大革命”中只开放若干种书,其余作为“四旧”全部查禁。破“四
旧”时听说山海关市把除了《毛选》以外的书全部烧掉,包括《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鲁迅全集》。这真有点像周作人先生讲过的古代穆斯林攻破亚
历山大城一样,把《可兰经》以外的书全部烧掉,其逻辑是如果是与《可兰
经》观点不同的书,必是异端自然该烧;如果与《可兰经》相同,有《可兰
经》自然也用不着它了。

随着横扫一切、禁绝一切而来的是各种书籍的秘密流传,不仅17 年的“封
资修”可以从秘密渠道看到,而且“手抄本”、17 年间的禁书甚至连解放前
的禁书只要有路子都可以弄得到。像《奇门遁甲》《六壬要诀》《子平约言》
《滴天髓》《麻衣神相》《柳庄相》《推背图》《烧饼歌》等这类即使在50
年代也认为是迷信书而被《治安管理条例》所禁的,有时也可以找到。这种
泛滥于地下的好奇狂潮也给无数人带来不虞之灾。我就因为《推背图》而身
陷囹圄,甚至被判刑劳改。此事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其起因却是偶然的一小
事。当时《红楼梦》初被解禁,社会上又搞评《红》,其身价一日高似一日。
到了1974 年,京郊每大队一部,其地位几乎与另外四本“红书”(《毛选》)
并列。此时有位老同学是电影导演,尝试把《红楼梦》改编成为电影剧本,
但书中有些难解的诗词歌赋弄不清楚,要我帮助解释一下。因此,我在给他
的信中陆续解释了《芙蓉花诔》等数十首,大约已占了《红楼梦》韵文的三
分之一。后来我想这大约是读《红》的重要问题之一,何不把书中的韵文全
部解释一下,搞成一本书呢?那时我在郊区某中学工作,正闲得发慌,于是
便着手进行这项工作。

《红楼梦》第五回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中写到宝玉在“簿命司”
内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簿。命运簿是用图和诗写成的,词语迷离恍忽,
与《推背图》类似。又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位朋友有本《推背图说》,我
便借来看了。当时知道读这类书是犯禁例的,但一被好奇心驱使,二觉得自
己所用还算正当,于是便“闭门”研读起来。

那么《推背图》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属于图谶一类书籍。图谶大约
产生于战国时代,它是用谜语般的图画与短句、韵语、诗等来预言天下大势。
如秦灭六国后就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亡秦者,胡也”、“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等谶语。后来统治者也用图谶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所谓“上
合天象,下应图谶”。这种风气在东汉时代达到鼎盛。但图谶毕竟是把双刃
利剑,对统治者有利也有弊,有野心的、不在位的,或刚刚篡得大位的可以
用它证明自己是有来头的、是“顺乎天应乎人”的;而坐稳了统治者宝座的


却害怕它,因为它预示着“变”。当始皇帝正在做着皇位一世、二世、三世
直传至千百万世美梦的时候,而谶语却说“始皇帝死而地分”,他能对此表
示欢迎吗?当时秦始皇就将看到刻在殒石上这条谶语的平民百姓全部杀了。
真正严禁图谶是在西晋秦始三年(267)。不过统治者对它仍是爱恨参半,一
些较明智的统治者还希望能得到这种预言,以作为统治的参考,为以后的灾
难采取预防措施。据说《推背图》就产生于初唐的太宗时代。

最早著录此书的是《宋史·艺文志》,没写明作者。南宋岳珂在《桯史》
中说:“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
益炽。闭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徧名其子。”将作者之名点出,现存《推背
图》皆署名李淳风、袁天罡。李、袁二人皆为唐初人,李为算学家、天文学
家、历学家,著作极富。袁天罡为术士,据说精于相术。二人在新、旧《唐
书》中均有传。据传他们二人都预言了武则天之变,太宗曾予以防范,但未
能成功。《推背图》前的藏头诗序中也说到太宗问李淳风“朕之天下,今稍
定矣。朕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丧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登极者何人。。”
这些虽属后代术士附会,但也确能反映一些明智皇帝的心态。

《推背图》是天干地支顺序排列的,全书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