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58部分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58部分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被《简讯防务周刊》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国防问题专家”的宋晓军,普通人至今仍记得他在伊战评论中的精彩表现。然而,惟有国防战略研究人士注意到了最近伊拉克发生的事态与一年前宋晓军预言的关系:    
      一年前,宋晓军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口气说:“伊战”的核,不在于萨达姆犯了多大的罪,也不在于伊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在于美国迫切需要这样一场战争来拯救美国的经济。    
      同样的场合,宋晓军带着一种他特有的“阴笑”表情说:希望你们记住我今天的话,伊拉克战争究竟谁来买单的问题,会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美国会面临盟国“走人”的麻烦。    
      而今天读者正在看到:美国军队捉住了萨达姆,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沓无影踪,布什面对全世界的诘问,仍然宣称美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全世界越来越看清布什“倒萨”的真实意图,昔云“项公舞剑,意在沛公”,如今可以说“布什倒萨,为救美元”,此言不虚。    
      伊境内乱事又起,西班牙、日本、韩国成为因为伊战受到报复的国家,切尼亚洲之行,力欲缝合同盟,让所有的盟友继续为伊战买单。    
      作为一个“非官方色彩”的战略专家,宋晓军多年前便向政府建言:必须以我们的政治意志反制美国以其意志强加别国的做法。中国政府近期对美、对日在某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不再仅仅是“保留进一步行动权利”的强硬辞令,美国“在台协会”负责人夏馨的辞职,切尼匆匆访华之举,都说明“反制战略”的现实可行性。    
      作为受大众欢迎的军事、时政评论员,宋晓军并不媚俗。一件十分典型的事是:2003年非典期间,当一些不明就里、片面讲新闻报导“人民性”的媒体大树特树一位老军医为“民族骄傲”“社会良心”的时候,惟有宋晓军告诫一些媒体要冷静对待。在国内一片“叫好”声中,宋晓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身站出来,痛斥这位军医率先向美国媒体“陈情”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违反军纪的。这位军医后来的许多言行证明:他滥用民众对他的同情四处点火的做法使他走向反面。    
      有人据此指责宋晓军甘当“鹰犬”,但大部分公众仍为宋晓军在军事评论领域的杰出表现而折服。    
      宋晓军的信息量的储备源于他若干年丰富的知识积累。他的研究兴趣延伸到经济、宗教、文化、新闻、国际政治等各个方面,在北京名人圈中也是公认的“博学家”。从他的时评文章和电视评论中都可看出,由纵横捭阖而产生的信息丰富度和思想的深刻性,令人惊叹不已。    
      很多人把宋晓军看做一个神秘的人物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他从事了27年与军事有关的工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个人军事网站,尽管他是清华大学国际传媒中心特约研究员,但他行事极为低调。这使得宋晓军的名字多年前就在北京人文圈和军界中小范围地流传,而更多的人对他的庐山真面目识之甚少。    
      然而宋晓军似乎更喜欢保持着自由职业者的形象,虽然已有访间传出他被一重要战略研究机构“收编”的消息,《简讯周刊》更是将宋晓军言论与中国军事战略的某些微妙调整联系起来加以郑重的评估。然而宋晓军仍对此戏称为“我只是客串”。    
      其实,明白就里的人都清楚,宋晓军决不是军事战略界的“客串”角色。    
      《舰船知识》网络版:中国的非官方军事智库    
      宋晓军1957年生于北京,1976年入伍,曾学习过导弹和攻击雷达,后来到驱逐舰上当雷达兵。由于他刻苦好学,作风严谨,不久就被提升为雷达班长。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前夕,舰长问宋晓军:    
      “你是想直接当军官,还是想读大学?”    
      宋晓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想读大学了。”    
      舰长会心地笑了笑。    
      1978年,宋晓军如愿以偿考上大连舰艇学院雷达专业,毕业后回到驱逐舰部队当军官,后来,还到海军潜艇学院做了两年老师。    
      宋晓军有整整10年的海军生活,除了航空兵未接触,其他兵种都接触到了。他把这10年视为人生的最珍贵记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审时度势,对国际战略格局、战争与和平的发展态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问题。1985年5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1986年宋晓军离开部队回到了北京。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中央电视台人事部,一个是到《舰船知识》杂志社当编辑。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宋晓军选择了后者。    
      《舰船知识》杂志社1979年创刊,是国内有影响的军事普及刊物。宋晓军认为在这里工作是他10年海军事业的延续,又是一个新的领域的开始。    
      宋晓军不但是个军事迷,也是各种新兴科学成果的追逐者。1990年个人电脑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宋晓军已经超前消费,花3500元买了一台像模像样的电脑,要知道,当时他全部的积蓄只有7000元。    
      1998年他看到了网络的无穷魅力,决定开通《舰船知识》网络版。它是得到网络媒体主管部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颁发同意上网正式批件的第一家刊物。网站依托《舰船知识》杂志,传播世界军事的最新资讯,普及国防知识,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被宋晓军的热情所感动,欣然给网站题词;中国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山中将给宋晓军题了一块匾:一个人的网络战争。    
      “一个人的网络战争”真是名符其实。1998年10月29日网站开通之初,宋晓军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以之为平台在全国普及国防知识的朴素愿望,一个人支撑起了这个网站。他以丰富、准确的信息,独到、多样的评论很快树立起了自己在网友心目中的权威性。网站开通不久,很快在全国形成影响,成为国内著名的军事专题网站。这让宋晓军兴奋不已。    
      为了把网站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军事网站,宋晓军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要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在网上发挥出来,需要一种强力的支持,而在很多方面商业网站具有提供这种支持的优势。宋晓军想到了已在新闻传播领域确立了地位的新浪网。    
      1999年12月的一天,在邻近北京大学的一个咖啡馆里,出现了3位中国IT领域的领军人物:汪延、陈彤和宋晓军。    
      汪延于1996年与李嵩波共同创建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并任部长,并于同年6月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商业中文网站之一——利方在线。1998年成功地完成了与华渊资讯网的融合,成立中国新浪网。    
      陈彤于1997年成为四通利方的“网站主编”,在业内被称作“中国互联网新闻的先驱和精神守望者”。    
      汪延、陈彤与宋晓军早就心有灵犀。这次他们碰在一起就是商量《舰船知识》的网络版事宜。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合力将宋晓军原有网站在短时间内办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网站。    
      2000年3月18日,宋晓军正式与新浪网签订合约,从此新浪网和《舰船知识》网络版打开了新的局面。新浪网通过与《舰船知识》的深度合作,开启了它与传统媒体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而《舰船知识》利用新浪提供的资金迅速把原《舰船知识》网络版的内容扩充至海陆空军种,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军事网站。这个网站也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防论坛,在科索沃战争、炸馆事件后,在伊战等热点问题上,《舰船知识》所发表的许多前瞻性观点和建言,不仅被军方内部资料广泛引用,而且频频进入高层视野,继1996年“人民外交”浪潮成为国际瞩目的力量后,21世纪在中国兴起的“人民国防”热,也成为中国国防新思维的新鲜的资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受到国外观察家的重视。    
      宋晓军结束了“一个人的网络战争”,深度融入新浪大家庭,成为新浪网的军事评论员。他在论坛上发表具有前瞻性的军事和文化评说,成为新浪网的一个重要看点。后来他又网罗志趣相投的知识精英,成立北斗工作室,对全球焦点事件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国外观察家犀利地指出:中国的非官方战略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战略研究所已经开始影响中国战略决策的思路,而宋晓军等人主持的非官方军事论坛在中国的崛起,似乎又让人看到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民营军事研究机构逐渐成为政府所倚重的智库的历史。    
    


第四辑宋晓军 (2)

     仿佛预感般提前报道了“王伟撞机事件”    
      宋晓军一生中经历过很多的巧合,其中的两次巧合使他永生难忘。    
      1988年2月《舰船知识》杂志发表了他和另一朋友写的《南沙告诉了我什么》一文。该文通过对南沙群岛的历史和自然资源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加强中国海防建设的命题。巧合的是,一个月后,即3月14日,中越在南沙的赤瓜礁发生海战。    
      南沙群岛在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有230多个岛屿、礁滩和沙洲,但其中有些小岛礁曾被越南等国所占,一些国家的石油公司已在南沙群岛及海域打出石油、气井数百口,每天有上千吨石油从海底涌出流向他国。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会第14次会议决定,由中国在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察站。1988年1月21日,我海军552编队到达南沙群岛,建立海洋观测站,遭到越军不断的骚扰和破坏。3月14日,越军趁夜登上赤瓜礁,我军奋起抗击,与敌军交火,共击沉敌船1艘,击伤敌船4艘,毙伤敌60余人,俘虏越军40多人,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还有一次巧合发生在2001年3月,宋晓军编写的一篇稿件《在南海上空巡逻的故事》刊登在《舰船知识》3月号纸张版上,文中记述了海军航空兵某团中队长王伟在南海上空巡舰的故事——    
      2001年农历大年初一,南海。浓浓的节日氛围笼罩着海军航空兵某前哨机场。暖暖的阳光轻轻拂着早春的嫩草,椰风婆娑,拂起南海那片墨色的珍宝,清波涟涟。    
      ……    
      刹时,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给南疆的海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彩虹。某部停放在椰林深处的两架战斗机呼啸而起,直刺苍穹。担负今天战斗值班任务的是海军航空兵某团中队长王伟和副大队长高秉礼。    
      13分40秒后,他们按照指挥所的指令驾机准时到达目标空域。    
      “注意搜索方位!”    
      “明白!”王伟边驾机边向通报方位搜索。    
      战鹰在跃升,我们海空卫士的眼睛在警惕地搜索着。“发现目标,大的,是侦察机。”长机王伟报告。    
      “保持距离,跟踪监视!”    
      西沙巡航,让今天担任长机的中队长王伟显得格外精神。去年春节战备期间,他和领航主任段辉就曾两次飞赴西沙上空,一次与某国电子侦察机“编队飞行”,一次进行常规战斗巡逻。    
      如果说去年除夕的这次战斗起飞让王伟他们兴奋地过了个大年的话,那么今天新千年新世纪第一天的战斗起飞更是让王伟难以忘怀。    
      王伟和他的僚机高秉礼紧紧地跟踪监视着某国侦察机,经过数十分钟的空中监视,一直把外机逼走后,他们才奉命返航。    
      ……    
      这篇文章发表出来没几天,4月1日,美国一架EP…3电子侦察机飞抵中国海南岛近海海域上空活动,由于美机违反飞行规则,突然转向,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与对其进行跟踪监视的中国军用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    
      美军侦察机撞毁我军战机事件发生后,引起全国人民极大关注。在撞机事件发生后的当天,宋晓军的电话就给打爆了,读者朋友向他求证英雄王伟是不是就是他那篇文章的主人公;更多的朋友希望他能谈谈王伟,谈谈他对中美撞机事件的评论及中国政府应对之策。宋晓军一下子成了大忙人。    
      4月4日下午,宋晓军走访曾和王伟一同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几位战友,得知王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