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

第3部分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3部分

小说: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虹,苍龙惊蛰背魔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
北,雨添新水去朝东”之句,堪称颂桥的代表作,而前人的“水从碧玉环中
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更集中地概括了大桥之奇。
    据唐中书令张嘉贞撰写的《石桥铭序》载:“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
之迹也。”经考证,赵州桥确系隋代匠师李春和众多石匠集体建造。千百年
来,赵州桥成了名闻中外的优秀建筑,被誉为华北一宝,所以自宋代以来,
广泛流传着鲁班修桥的神话故事,人们把匠师李春喻为“圣人”。相传古代,
洨河水一到夏秋两季便浊浪翻滚,常常泛滥成灾,两岸百姓有急事谁也过不
了河;平时也只能靠木船摆渡,很不方便。一夭夜里,月光皎洁,工匠祖师
鲁班,赶着白花花的羊群来到洨河边,瞬间,羊群化作各种各样的石头,鲁
班挥锤动工,至拂晓时分,一座雄伟壮丽的大石桥身披晨曦横跨洨河两岸,
这一喜讯即刻轰动了百姓,人们奔走相告,同时也风闻到仙界。“八仙”之
一的张果老十分惊讶,约了柴王爷一同试桥。只见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前,驴
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推车在后,车上装着五岳名山。行至桥中心,
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一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着,才使
大桥安然无恙。桥面上,毛驴上坡吃力,留下了几个深深的驴蹄印;小车过
重,车轮碾出了一道深沟;柴王爷用力过猛,右脚一打滑跪在桥上,留下了
一个大大的膝盖印;大桥下面,鲁班用力托住桥身,留下了一只大手印。这
就是大石桥上留下各种痕迹的由来。如今,你如果有幸参观这座被称为“天
下第一桥”的赵州桥,这些痕迹仍然一一清晰可见。
    赵州桥 (安济桥)对我国桥梁建筑影响深远。座落在赵县城西门外、与
其相距不足5里之遥的永通桥便是一例。永通桥又称“小石桥”,横跨清水
河上。建于金代明昌年间 (1190—1195),与安济桥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亦
为单孔石拱桥,全长32米,跨度26米,宽6。3米,由20道并列的单拱构成。
桥上栏板雕刻精美,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大石桥看功劳,小石
桥看花草。”意思是说,大石桥看的是对世界桥梁史的贡献,小石桥看的是
精美的装饰。现存的栏板多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的遗物,分为两种类
型:一是栏板两端雕成斗于蜀柱,上有优美的浮雕,雕着人物和奇禽异兽,
画面栩栩如生;二是以荷叶墩代斗子蜀柱,花板为两幅鸟语花香图,细观之,
如闻花香,如见乌飞,真乃精美绝伦!俗传鲁班修大石桥时,其妹鲁姜修小
石桥,兄妹争胜,限一夜完工;鲁姜技艺不如鲁班,只得处处模仿大石桥,
天将拂晓,工犹未竣,幸得天神暗中相助,妹竞胜兄,且若干部分较大桥为
优美。另有民间传说,此桥为鲁班的二徒弟永聪所造,因而小石桥名永聪桥,
年代久了,人们叫溜了口,叫成了“永通桥”。
                             封龙山及其庙会
     封龙山位于河北获鹿与之氏两县之间,距石家庄市区20公里。它西接太
行,东临平原,远望势如腾跃欲飞的巨龙,故又名“飞龙山”。封龙山峻峭
雄伟,风光奇丽,有河北省境内仅存的汉碑及最早的书院,有佛、道、儒三
教祠庙寺观,有地方特色极其浓厚的庙俗及动人的民间传说。古往今来,封
龙山以其奇秀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着无数名士、高僧、
文人墨客前来探幽揽胜,或寻踪访古,或求经悟道。他们泼墨遗情,挥毫抒
怀,在封龙山留下了众多的诗文词赋和题碣石刻,给封龙山增添了丰富的文
化内涵。如今封龙山已辟为风景名胜区,每日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而一
年三度的大型庙会,更是游人如织。
     封龙山上古老的花岗变质岩经历了亿万年的大自然造化,形成了干奇百
怪、绮丽多姿的奇峰异石。狮子峰恰似一头雄狮蹲坐于山巅南缘,威风凛凛,
气宇轩昂。它旁边的熊耳峰,好像一只笨悍的大熊双耳矗立,似乎在聆听山
风呼啸和泉水叮咚之声。元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安熙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
曾登熊耳峰,极目远眺,胸襟浩荡,感慨万千,极言熊耳峰之壮观,留有《熊
耳峰》诗,诗中唱道:“探穷不惮远,行登最高峰。顿觉天宇近,一洗群山
空。奇哉此绝境,造化天无功。神襟日以旷,写我浩荡胸。”
     龙首峰是封龙山之龙头,其上有一孤石、高10余米,石壁如削,奇险无
比,人们唤为“飞龙角”,安熙咏叹曰:“奇峰千侧高,突兀倚天表。”华
盖峰山顶平缓,形如头盖,显得粗犷稳重。螺峰酷似一只海螺出水,质朴中
蕴含着秀美,远望令人回味无穷。狮子、熊耳、华盖、龙首和螺峰合称为封
龙五峰。大自然雕凿了它们如兽似物般的形态,人们以形命名,奇峰好像获
得了灵气,从而引来诗人名士赞叹不绝。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被誉为“燕赵第一名山”的封龙山也不例外。
山上有寺庙多处,如北坡的白草庵,南崖的东、西石堂寺等。与其它地方不
同的是,这里佛教寺院与道教宫观并存,另有儒家的祠堂,佛、道、儒集于
一山,给封龙山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氛。山南崖东石堂现存一窟,窟中
央为释迦雕像;西石堂现存三窟,一窟有释迹卧佛一尊,二窟内供三世佛、
四壁浮雕佛龛造像计有千余尊,三窟内雕普贤、观音和文殊菩萨坐像。石窟
开凿年代大约为北齐至宋代,当年这里是一处香火兴盛的佛教胜地,其历史
可上溯之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重要的佛教代表人物——高僧释道安长期居
于封龙山,在这里主持佛经翻译。他创编的《综理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部
佛经目录,他制订的僧规为各地寺院所遵循;沙门弃俗姓,统以释为姓,也
自道安始。山上较大的道教遗迹有修真观、老君堂、玉皇庙、灵官庙、老母
庙等。
     封龙山的传统庙会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隋唐
以前。起初的庙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届时,在庙祠里摆设一些屠宰的
牲畜为祭品,祭祀地祇山神。东魏以后,州、郡所在地北迁至今正定县,山
北麓的宗教文化随之兴盛。寺庙祠堂崛起,祭祀活动频繁,庙会也随之盛行,
逐渐形成定期的庙会活动。至近、现代,封龙山庙会主要由北麓的南故邑村
主办,每年三次,即农历三月十五、六月二十三和十月十五。春夏的两次庙
会,源于古代的祭山求雨的传统祭祀活动,秋季庙会则沿袭于古代庆丰祈天
活动。每逢庙会,北至保定,南至邢台,西至山西平定,东至冀县,方圆数
百里的香客游人蜂拥而至。庙会期间、有人访古寻踪,题词留诗;有人行商
售货,交流物资;有人登山赏景,游览观光;还有人是来烧香拜神还愿的。
庙会上各种文体活动热闹非凡,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戏曲节目。有当地流行的
唱大戏、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演马戏、耍杂技、打扇鼓等,
名目繁多,目不暇接,令人留连忘返。
                             龙泉寺与龙泉水
     龙泉寺,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郊获鹿县韩庄村西龙山南侧。这里环山起伏,
风景优美,自然山林茂盛,林中有山有沟,有亭有庙,为游人一好去处。迈
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古朴曲雅的大雄宝殿,俗称大佛殿。
殿为红色墙壁,朱红梁柱,金黄硫璃瓦顶、四周出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柱,
金碧辉煌,殿檐下明檀嵌板上彩塑着二龙戏珠和龙凤呈祥图。由正殿后墙门
洞拾级而上,即到寺之后院。院不足百平方米,北面峭壁嶂岩,院正中有一
眼不足两米深的砖砌小井,入口直径仅有半米,井底是一块不见边沿的青石。
水从石缝衔接处源源溢出,晶莹透亮,清澈见底,是远近闻名的“龙泉井”。
     龙泉井之水,甚为奇特:洪涝之年水位上涨,满而不溢;干旱之年水位
下降,仍伸手可触。当年,百名僧人饮食生活均用此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
三日盛大庙会,井水能为数以千计的游客解渴消暑。历经数百年不枯不竭,
据明正德三年重修龙泉碑记载:“冬夏异色,阿泉飞瀑,其味甘冽,可以疗
疾。”传说几百年前周围村庄黎民百姓常用龙泉井水治病,被称为“圣水”。
相传始于一个名叫曹梦彬的少年。曹自小丧父,12岁时母亲又患重病卧床不
起,他身小力单,既要跑前跑后求人求医为母医病,又得照顾4岁的弟弟,
苦不堪言。历经三年,母病不见好转。一日,小梦彬拖着瘦小的身体上山打
柴,口渴、疲累、饥饿交加,忽然晕倒在半山坡上。昏迷中,见母亲喝了龙
泉井水而病体痊愈。梦醒后,他摸到龙泉井里淘了一些水喝进肚里,顿觉浑
身是劲。此后,他回到家里找了一个小罐子。每天取回龙泉井水让母亲喝。
果然,不出三个月光景,母亲的病全好了。龙泉井水能治病的事便从此传开
了。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去取龙泉井水饮用医病。
     龙泉井水能医病,近年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经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研究
所化验,发现此井水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省会石家庄几家医院化
验水质,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据医学科技界有关人士观察、分析,认为此
系山上野生植物的根药作用。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凡饮过龙泉井水者,夏
季均有清凉甘冽,沁人心脾的感觉;冬季饮用则温柔可口,不觉齿寒且回味
甘美、心舒气顺对人体之肠胃很有裨益。
                             道教名山天桂山
     石家庄西50余公里处有座道教名山,古称“三门寨”,后因山中多石灰
岩奇峰异洞,自然风光颇具广西桂林山水之神韵,故改名“天桂山”。天桂
山上道观比较著名,人称“大行武当。”
     天桂山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这种岩石易
被水溶蚀,天长日久形成了象桂林一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山势峻秀,诸峰
奇姿异态,有“利剑峰”直插云际,挺拔孤高;有“母子岩”绝壁天堑,形
如母子相偎,无不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山间古木虬藤,山花烂漫,瀑流乘
空,景色绝胜。游人无不以此地山奇、侗异、水清而称绝叫好。
     天桂山南坡缓和,北坡为百丈深崖。山有东西两峰,西称望海峰,海拔
1054。1米,景点主要分布在西峰南北两侧的陡峭壁间。东峰名朝阳峰,比西
峰略低,山上有利剑、鸳鸯、母子、宝塔等怪石。山中溶洞很多,比较著名
的有三眼洞、三言洞、藏龙洞、金蝉洞、水帘洞等,其中尤以三眼洞为奇。
     三眼洞位于西峰南崖峭壁间,洞口有三,洞下临悬崖,进洞需攀栈梯而
上,十分惊险,洞内并不深,钟乳石大都脱落,其景一般,但因洞口奇特,
形势又十分险要,古代为防守隙望之所。天桂山一带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时期的老根据地。牵动亿万人心的《白毛女》影片,曾在这里拍摄外景,其
中大春与喜儿久别重逢的镜头就是在三眼洞拍摄的。游人至此,自然会联想
起喜儿被逼逃进山洞,靠野果和庙内供香度日,变成了“白毛仙姑”的情形,
因此,前些年,此洞更名为“白毛仙姑洞”。
     天桂山有三泉一井,即槐树泉、青龙泉、金蝉泉和珍珠井。珍珠井清澈
见底,四季充盈,水质甘醇,为山上主要水源。当地传说,珍珠井内原有一
颗夜明珠,每到夜晚有珠光从井内射向夜空,照得遍山通明,敌视为天桂山
之灵珠神井。后来有一游人夜睹此景。遂起盗珠之念。待夜深入静,他潜入
井内,盗得宝珠急忙向南山逃去,因山高路险,没走多远即天亮了,雄鸡一
叫,宝珠脱手飞去,此人立刻化为巨石。如今天桂山对面南山崖间有一石柱,
酷似人体,就是那个盗珠者。
     据史籍记载,明末,李自成义军声势日益强大,夺城陷地,节节胜利,
直逼北京。当朝皇帝崇帧预感到局势难以挽回,终日惶惶不安,为给自己找
条后路,便派心腹太监林清德外出寻找避难之所。林清德查遍天下名山大川,
均不理想。一日来到天桂山,见这里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且风景秀丽,环
境清幽,实为风水宝地,遂返京复旨。崇祯一听大喜,随即拨巨款仿京城宫
殿的形制在天桂山兴建行宫。不久,北京陷落,崇祯吊死煤山 (今景山)。
明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