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

第8部分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第8部分

小说: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实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连课都没备好,紧张得不得了,他能幽默起来吗?只有把课的内容烂熟于心,胸有成竹的时候,才可以来点儿幽默呢。
  如果学生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意兴阑珊,我不怨学生。我在班里或是在外面讲课,只要学生有睡觉的,或者有不听的,我就会说,这不能怨你们,只能说我的讲课,给你们起到一个催眠术的作用。说明我讲的课没有抓住你,没有吸引你,责任是在我老师的身上。而你的这个行为,也使我不得不反思,所以要谢谢你给我敲响了警钟。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我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同学们当然也喜欢这种课堂氛围。12班有个学生叫陈远(在校时担任人大附中古典音乐社社长),后来去了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他还会回忆起12班上课的活跃情景。陈远同学说:
  在OXFORD(牛津大学)的住所中,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电脑中12班的照片。热情,智慧,勤奋,创新,欢乐,宽容,礼貌,活力——12班方方面面的特点在我心中一一浮现。我在12班中度过了最有青春活力的时光。难忘课堂上,同学与老师或争论或调侃或“挑衅”的活跃场面;难忘中午班中鸡犬不宁的打闹声与朗朗的读书声的遥相呼应;难忘下午第一节课,全班睡倒一片时老师的无奈;难忘考场上统练中,全班同学挥汗拼搏的身影;难忘行星英语课上,男生们一同犯坏的默契……对我而言,在12班的日子将必定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期。


数学课可以是美的过程


  数学课可以是美的过程
  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又教了20多年的数学。我理解美学是基于数学的,数学能够体现一种对称与和谐之美,一种逻辑之美。这种美是震撼人心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那种美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喜欢诗词,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寻找一些诗情画意的东西。
  比如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很美吧?你怎么理解这种美?这在数学上是太常见了,在你解题解得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茅塞顿开,体验一种顿悟的感觉,这就是那两句诗的意境啊!
  还有一句诗叫做:“淘尽黄沙始到金,苦到尽头方知甜。”这是诗的境界,也是数学的境界,还有一种哲学之美在里面。我跟同学们说,这句诗也是中学生活的写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苦尽甘来的过程,如果你更多地感受到学业的艰苦,正说明你的“苦”吃得还不够,还没有到“甘”来的境界。所以,同学们在学数学的时候,除了长知识,还能够享受美感,能够明白许多道理。
  学生听这样一节数学课,相当于打开一扇窗户,洞悉外面的天地,甚至能够看见树木渐渐变绿,看见河流变成大海。于是他就自愿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有些学生学别的科目感到疲劳了,甚至会去做点儿数学题放松放松。
  我的兴趣教学会不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际情况是,在2002年,我的学生中:有12位同学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占北京市一等奖人数的三分之一;一位同学获北京市高考数学状元;12班刘翀、杨远同学代表中国学生,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英特尔大赛。
  


学习方法:适合你的才是好的


  学习方法:适合你的才是好的
  一个学生,怎么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技巧。我教的何煦同学原来成绩一般,但后来通过一套合理的方法,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后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那么他的方法又是什么呢?这位同学说:
  入班之初,同学暴强,书本暴难,为了不得倒数第一,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学习。期中小试,竟年级50名。大喜过望之后,我就懒散起来,每次大考掉XX名(不是平均)。高二下学期,渐渐明白了上大学的重要性,开始学习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效率:
  1。尝试记笔记。预习当天科目,复习难记内容,反复进行练习,以加深记忆;
  2。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自己去书店挑书或主动到老师办公室找老师;
  3。受同学影响,开始致力于调节状态和心情,千方百计提高做任何事(包括玩和睡觉)的效率;
  4。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5。即使会浪费一些时间,也要多思考和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与思路。
  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最有效率?我说:适合你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说,你需要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但不是照搬,而是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量身定制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才会产生最大的效应。
  我教的这么多学生中,每个同学的做法,都有所不同。比如,一位同学在谈到“知识网络图”这种方法的时候,就这样说:“我主张把各科知识点分类整理,做成图表。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网络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并掌握这样的图表,就能理清各种知识点的纵横关系,就能拓展思维,掌握具体方法和技巧,明确所学内容。”
  可是,同班的另一位同学,方法就有所不同。这另一位同学对于整理知识网络,他的做法是,用脑而不是用手。这位同学说:“我没有这么勤快,我仗着脑子好使,从来都将知识在大脑里整理。我觉得动笔记东西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写在纸上的东西保留了‘信息’的形式,有一部分无法完全记忆,总要回到纸上来现找,费时费力,形成所谓对笔记的依赖。”
  那么,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谁的做法更可取呢?多数学习好的同学都认为:别人的方法,你可以借鉴和参考,但决不要克隆和复制。因为每个同学自身情况不同,对学科掌握的程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人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学习方法,切不可邯郸学步。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你且不可因为看了某个文章,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重要的是,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方法对了,效率就来了。
  听我“忽悠”你一把
  学习是有技巧的。不信,听我“忽悠”你一把。
  我外出讲座,跟家长同学讲:高考前,我给同学辅导2个小时,多数同学的数学成绩能提高20分!我说这话你信不信?是不是觉得我在忽悠你?
  我告诉你怎么做。首先,我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谈。我先把上年高考题摆在这个学生跟前,一道一道跟他过,然后搞清楚他哪些题是有把握的?哪些题是可以通过努力有把握的?哪些是根本没有把握的?然后,先把那些根本没有把握的题目砍掉,告诉他这是防不胜防的题目,要放弃掉。然后,专项去攻那些通过努力可以拿分的题。我跟他这样一讲,他就觉得问题很简单了,数学也很简单了。
  这样在考前,他方向一明确,思路一清晰,再集中优势力量突击一下,成绩提高20分,是神话吗?是忽悠吗?不是的。
  当然,你问我,你在高考前,跟学生讲2个小时能提高20分,那么你讲4个小时就能提高40分吗?这次我不忽悠你了,因为这不可能。我试过,20分是一个可提高的空间,而可提高的空间是有限度的。


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好多学生问:数学上陷入困境怎么办?我回答:“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一个高中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原因可能不是出在高中,而是在初中某一个时刻欠了账。也许是某个概念没掌握好,也许是某个方法没运用熟练。
  有些学生一些数学概念不明白,概念就没有学好,所以做题一遇到这个概念,老出错,而你再多做题也没有用。只有你把这个概念问题解决了,就没有问题了,就轻松了。
  所以,在数学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有时候需要退,一直退到最原始的状态,你就知道在哪儿出问题了。做数学题得找到根源,一旦找到根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北京八中少年班的一个学生,解析几何学不好,快高考了,而解析几何在高考中分量是很大的,于是他很着急,就找到我给他辅导。
  我说我给你做三个题目,这三个题目只要一做完,保准你的解析几何就没有问题了。我这样讲是因为好多学生都害怕解析几何,我一说只用做三个题,学生对解析几何就没有太大压力了。另外,解析几何有很强的规律性,确实每年高考基本上就是那几种题型。
  我就找出前几年高考的一道解析几何题,让他做了一遍,他没有做出。于是我给他讲了一遍,再让他做,他还是做不出。我说:“你知道你的解析几何问题了吧?解析几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这个题难吗?”
  他说:“不难。”
  我说:“不难你为什么做不出来呢?第一,你自信心不足,你本身就以为我解析几何不行,因为解析几何计算量很大,就不想往下算,所以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第二,计算能力不过关。这个时候就得反复练习,做一遍不行,做两遍,做两遍不行做三遍,一定要把题做出来,只有做出来,你才会感觉到里边有很多你发现不了的问题,你才知道有很多你欠缺的问题。然后你知道问题在哪儿了,信心也就足了。”
  结果这个学生用了一个小时,做了好几遍,终于把结果做对了。我问:“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儿了吗?”
  他点点头说:“以前我做着做着自信心就不足了,老怀疑这样往下做行吗?”
  于是我就给他分析说:“解析几何第一步是检查框架,先居高临下,站在高处看这个题,然后再考虑每一步去实施。即使你做不出来这个题,只要你踏踏实实按照步骤来做,你就能得步骤分。如果能顽强解出一两个题出来,你的自信心就出来了。”
  然后我问他:“做一个类似的题目你敢不敢?”
  他说:“现在我敢了。”
  再做第二个题,他就一遍成功了。然后我再根据这道题,跟他将这个题层层剥开,怎么进入,怎么分析这个题目,然后具体怎么实施,把看似零乱的思路,构建了一个若隐若现的框架。我告诉他,以后每一个题基本上都按照这个框架来。
  我问他:“明白了吗?”
  他回答:“明白了。”
  让他做第三道题的时候,我说:“你来说思路,而不是我说思路。”
  结果他把这个思路说的头头是道,我说:“你再做看看。”
  果然他一做就做出来了。我说:“行了吧?解析几何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学生高高兴兴地走了。2006年,这位学生就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是学数学专业的,教数学也有二十多年了。数学是考能力的。什么叫能力?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就叫能力。基础包括什么?就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基本概念。就是指那些概念,要认真剖析,如果概念理解不深刻,不到位,会对后续的学习造成很多的困惑。学生不知道错在哪儿,根本也在概念理解不到位上。
  基本技能。好多家长说孩子马虎,一道题其实会做,但就做不对。好多家长也把这个错误归结为孩子马虎、粗心,其实不是的。这就是基本技能不过关,这个现象几乎存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但是好多家长总是拿粗心马虎说事,老说你看我这个孩子马虎。我说:你知道别的孩子不马虎吗?只要是学生共有的特点,家长就不能说是这个孩子独有的特点。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马虎的问题,让学生变得不马虎,这就是数学的特点之一。
  基本方法。因为数学上,有好多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高考一个重点。比如说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等,都是数学上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挫折,没关系,只要经常反思,犯错误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于是今后逐步进入到一个好的境界。这需要一个过程,过程需要有恒心。
  好多同学就是在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方面出了问题,又不明白为什么上不去。这一学科就成了你的弱项了,就导致了偏科的现象。
  考场如战场,偏科乃是考生的一个大忌。对于中考和高考来说,总分才是硬道理。过于偏科是不可取的。解决偏科问题,首先要解决心态问题,第二才是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数学这一学科不好,学不好就想放弃。以我的感觉,越是某一科薄弱的学生,上升的可能性越大。比如数学,数学能得140分,可想达到150分就太难了。如果你数学70分,往100分努力其实是很容易的。稍微费点儿力气,只要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