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

第7部分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第7部分

小说: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无谓地担心。
  “不早了,进去吧!”父亲平静地说。我点点头,和他说再见。
  我从三楼教室的窗户往下看,他还站在那里,好像在等着什么。我看到天又下了雨,而惟一的伞却在我包里。考场上我毫不在状态,在一道题上耽误了好多时间,而那题我得了零分。
  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走回了驻地。父亲问我考得如何,我只是一个劲地摇头,我想他会懂的。他就再也没有问,只是劝我想着明天。
  第二天考实验。我就要再进考场的时候,父亲忽然想起来什么,赶紧跑上来塞保温杯给我:“喝点儿茶吧,会清醒点儿的。”
  清香而和暖的气流在空中飞散,熏在瑟瑟秋风中,熏在我的脸上,我脸颊上仿佛有泪珠淌过的痕迹……
  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这位男生与父母沟通起来就比过去好多了。他也能够经常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科技实验活动,还拿过全国性奖项。2002年,中国和日本两国中学生举行远程教育交流活动,我们人大附中12班出了15名学生,其中就有这位男生。
  男生发挥了自己的长项,就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也慢慢摆脱一些无谓的心理压力,性格也开朗了不少。而他的学业更是后来居上。他先后获全国中学生北京赛区物理、化学一等奖,并多次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后来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2005年春天,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一次捐助活动,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爱心社负责人就是这位男生,他把自己做家教挣的一万多元钱,赞助了一批贫困学童。“六一”节前夕,又把这些学童请进了北京大学参观,我得知后非常高兴并给予了一些赞助。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她曾经联合15位政协委员递交一份提案:《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教研与咨询中心的建议》。刘彭芝校长说: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1。学习有很大压力感。
  2。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
  3。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
  4。人际关系敏感。
  5。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6。焦虑。心里烦躁。
  7。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
  8。适应不良。
  9。情绪不稳定。
  10。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学生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严重的。据我观察,即使在人大附中这个优秀学生汇集的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低于1/3。
  


我的反思


  我的反思
  一个废品可以回炉; 而心理问题是难以回炉的。海尔冰箱出现质量问题,砸了就砸了,这是一个局部的小的经济损失。学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受到了伤害,受到心理打击,是难以愈合的,甚至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说真的,有时候,当老师、班主任时间越长,越觉得有点儿后怕。
  2005年“五一”节,山东沂水一中的一个班搞20年班庆。我带这个班带了三年,从1982年到1985年毕业。班上同学老是给我打电话,一个劲儿让我回去。当时我想赶回去,又有些犹豫。
  为什么?我就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这帮学生。那时我刚带班不久,年轻气盛,有时控制不住情绪,也不大在乎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大考虑他们个人的想法,只想把这个班抓好。虽然,这个班学生在各方面也挺好,可我那时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是有所忽略。
  这个班班庆那天回去了五十多个同学。20年后回去五十多个同学,你想多不容易。而他们一直在等我,我不回去,大家就都等着。这样,我就回去了。当时同学们让我讲话,我本来想讲点儿别的,但我站起来说的却是完全没有准备的话:“不瞒你们说,今天见了你们,我就觉得很愧对同学们。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话,再带你们班,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相信你们也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所以我今天见到你们既高兴,也有一种愧疚。”
  学生们说:“老师,我们对你只有‘感激’两个字。”听他们这样讲,我心里真的是百感交集。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我说带学生亦如烹小鲜。学生就是学生,可塑性很强。如果你不精心研究他们的心理,不精心采取适当的办法,一件看似不大的事,就可能把他们推入心理的歧途。当然,人人都会犯错。我也不能保证以后就不出错,但经历多了,错误也会越来越少。现在,我在学生面前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往往都得想之又想。
  我上数学课,有学生在看小说,这也是常有的事。我发现了,走到他跟前,我不会问:“你为什么看小说?”因为如果这样问,他没法说,就只好说我没看,这样就不好处理了。我会这样说:“不瞒你说,我也非常喜欢看小说,但我可是考完大学了,你还不行。你先把这个小说借我看一段时间,等你考上大学了,我再把小说还给你,行吗?”
  你说,这个学生还说啥?非常不好意思,大家也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很给学生面子。
  目标:跳一跳,够得着
  我跟同学说,面对激烈的竞争,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不要管别人怎样,别人第一第二跟你没关系,别人倒数第一第二也跟你没关系。判断一个人的成功,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而是和自己的潜能比做得怎样。你就根据自己现在的位置,给自己定一个实际的目标。不要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你的自信摔掉;可也不要太低,太低会让你失去拼搏的斗志。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
  从一楼到二楼,没有楼梯谁也上不去,有了楼梯,人人都能上得去。
  我对同学们说,目标确定以后,你就埋头努力。你能够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每次考试你都能享受成就感,每次考试你都有自信,你就有可能冲击更大的目标。那么,到了最后的高考,你也就会有一种自信的实力和心态了。
  经过我的开导之后,同学们都明白了制定一个合理目标的重要性。后来,12班李博同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说:
  “我是想通了,在这个群英荟萃的集体中,我为能与这些精英同班而荣幸,我不再苛求突出,只求每天向成功进步一点点。平和的心态造就了稳定的成绩,我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说得太轻巧了吧?也许是,也许不是,那要看你怎么学、以什么态度学了。
  12班肖盾同学,高二时获全额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他使用了“享受学习”的概念。肖盾同学写信给12班同学说:
  有人也许会说,享受生活还能说得过去,但“享受学习”就显得有点恶心了。可能我们过于深恶痛绝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弊端,而很少有人谈及喜爱或享受学业。而在英国,我肯定不是惟一能把“enjoy study”(享受学习)这个短语说出口的疯子,尽管“学习”是英国人最不擅长的事之一,要知道有的英国学生,连7×8都要借助计算器!
  就教育环境、体制及习惯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自然学生的感受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待学业的心态。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强调刻苦,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以我做学生和做教师的体会,学业有苦的一面,可也有乐趣的一面。当你苦思冥想地解出一道数理化题,当你写出一篇自鸣得意的作文,其本身过程中,肯定会给你带来乐趣,带来成就感。所以,我说学业有辛苦的一面,也有“享受学习”的一面。我跟我的学生们从来都这样说: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
  其实在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里,提倡的就是一种享受学习的教育,国外很多学生都会将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而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这样,一提到学习,就好像泰山压顶,头疼不已。
  有一位母亲问我:“学生每天需要休息多少时间?如果每天睡眠六七个小时,会不会影响身体,能坚持多久?”
  我说:“学习时间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也要看学生的状态。”
  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她的儿子每天就睡六七个小时。她儿子以前学习不好,纪律又很差,差点儿被学校开除。这个学生来到我的班里以后,变化比较大,学习劲头上来了。为了儿子考大学,母亲天天在家陪着他。以前是儿子不学习,让她发愁,可是现在儿子突然像变了个人,每天都学到很晚,她又担起心来了。
  有时候,到晚上12点了,母亲起床,看着儿子还在学习。母亲说:“孩子睡觉吧,明天还要听课。”
  儿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再学一会儿。”
  到了凌晨1点,孩子还在学习。母亲又醒了,再说:“儿子该睡觉了。”
  儿子就不耐烦了:“不要再烦我了,高考前时间已经不多了,过去耽误了那么多时间,要不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我就没法面对自己的将来。”
  第二天,母亲就不安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儿子今天听课认真吗?是不是上课睡觉了?”
  “他听课很认真啊。”我回答她,并开玩笑说,“你孩子那两只眼睛,就像盛开的两朵莲花一样开放在教室里。”
  她母亲很奇怪:“孩子哪来的精力?”
  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一旦学习状态上来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当他体验到求知过程的激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看到孩子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有的家长总想这个孩子会不会太累?其实,当他很努力的时候,他的心理负担最轻,他的精神状态最轻松愉快。
  要知道,爱迪生几乎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乐无穷。”就是这个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这个报童出身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发明了灯泡、电话等一千多个专利产品,改变了我们世人的生活。


数学课可以是愉悦的过程


  数学课可以是愉悦的过程
  学生学习兴趣,靠学生自觉养成,而老师更是责无旁贷。
  我在临沂师范学院读书期间,遇上好几位优秀教师,他们把那个数学课讲得兴味盎然,对我以后教学生涯的影响很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我们《教材教法》的老师,叫杨燕军。杨老师有才华,有责任心,也很有水平,讲课全情投入,非常具有感染力。《教材教法》在学校里是很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但是学生只要听他的讲课,那真是如痴如醉。在他的课堂上,气氛非常宽松,同学们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
  记得有一次,我们同学听说杨老师在讲师评定中落选,大家都感到很气愤,情绪也很激动,纷纷要去找学校领导鸣不平,并以全班名义给校长写了一封信,在全校引起震动。学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愿望,又给他评上了。后来这位老师成了临沂师范学院的院长。
  再一位老师是教高等代数的綦敦玉老师。綦老师讲数学如同讲故事,就那么轻松。他把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讲来,简直朴实得掉渣,但许多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他能够用非常生动而简单的语言,给你一语道破。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一位是教数学分析的杜彪老师。他的谈吐,他的板书,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的潇洒,流露出掩盖不住的才华。
  这三位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汲取了他们身上的风格,融合在自己身上,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努力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变成一个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老师。
  “尊其师,则信其道”,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对于授课是下了工夫的。我总是力争把我的数学课当作学生一天课的亮点、兴奋点。
  我上课不带课本。我要求自己备课充分,对所教数学内容烂熟于胸。我走上讲台,手执一根粉笔,却能把课讲得条理分明,栩栩如生,而学生们都是睁大眼睛听完一整堂课。而且我在上课时,不时来点儿小幽默,同学都感到挺愉快。什么叫幽默?幽默就是剩余的智慧。确实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连课都没备好,紧张得不得了,他能幽默起来吗?只有把课的内容烂熟于心,胸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